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林涛,顾之京编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顾随先生是一位有独见卓识的学者、专家,自三十年代起,有《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赵林涛、顾之京编的这本《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从由顾随先生友朋、弟子、家人撰写的百余篇纪念、评述文章中精选了三十六篇,意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顾随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甚或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信息。

内容推荐

赵林涛、顾之京编的这本《驼庵学记(顾随的生平与学术)》是关于顾随学术与生平的学记著作。顾随(1897-1960),是著名的理论批评与文艺鉴赏家,弟子周汝昌评价他:“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而另一弟子叶嘉莹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推崇顾随,为老师在大陆的各种出版奔走,也使得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位在现代学术体制中位置特殊的学者。有关顾随的纪念、评述文章八十年代以来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逝世三十周年(1990)、百年诞辰(1997)、诗词研讨会(2009)等几次会后的文集及一百一十周年诞辰(2007)纪念文集之中。另有多篇散见于燕京、辅仁校友通讯等各刊或未发表。文章数量多、分布广,一般读者很难掌握并收集齐备。为广大读者、学人提供一个便利、完整的生平、学术读本,便是当初编辑“纪念文集”的初衷。

目录

怀念羡季/冯至

怀顾羡季八首/郑骞

苦水先生三十周年忌辰书联/启功

怀念先师顾随先生/周汝昌

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与创作/叶嘉莹

《荒原词》序/卢宗藩

评顾随《无病词》《味辛词》/吴宓

《积木词》序/俞平伯

关于羡季的词——我对于《味辛词》《荒原词》二集的体会/卢季韶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读《顾随文集》/张中行

清河顾随先生临帖四种跋/滕茂椿

《苏辛词说》小引/周汝昌

顾随先生临同州《圣教序》跋/史树青

我与恩师顾随先生的“缘”/杨敏如

纪念我的启蒙师顾随先生——宣传鲁迅的先行者/王振华

顾随老师对我的训诲/朱家溍

顾随先生的词选课/戚国淦

在与顾师相处的日子里/吴华英

顾学(GUOLOGY)琐忆/黄宗江

顾老师指引我迈进元曲之门/卢绍真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诗/郭预衡

忆羡季师/陈继揆

宗师芳千古才多溉后生/阎振益 165——缅怀先师顾羡季先生

师生情谊七十年/叶嘉莹

其应乃如响 微禅岂我师/高准

羡季师讲课二三事/李稚甫

羡季先生/邓云乡

时雨春风——先师顾羡季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王双启

顾随先生授课散记/李如鸾

绵绵师情自萦怀——忆我的老师顾随先生/张清华

顾随先生谈戏/刘琦

只能仰望夫子不敢忝作学生/欧阳中石

缅怀顾羡季(随)先生/吴小如

读顾随《乡村传奇》/吴小如

忆父亲/顾之惠

父亲八种词集之命名/顾之京

附录:顾随学术年表/赵林涛、顾之京整理

编校后记/赵林涛

试读章节

在这个盛会上,我心情非常激动,我不太善于言谈,特别是讲到先师羡季先生,那我就更不知如何表述我的衷怀了。所以我在这样的感情、这种精神状态之下,真正是悲喜交集,万感中来,一切心情,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这次隆重的纪念会,规模尽管不算很大,意义却是不小。会上有老师生前友好,有高等院校的领导同志,有文化界的友好,还有新闻界的关怀者,虽然人数上是我们同门弟子为主,但这绝不只是我们个人的师生之谊。这是我感到的第一点。

今天我在这里怀念老师,有我个人的感情,但这是次要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思索我们大家聚会一堂,在老师逝世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要纪念什么?过去,提起顾先生来,就说是词人,特别是早年,在北京的文化界、教育界,一提苦水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正因为苦水词人这个称号大家熟知了,这也就掩盖了他老的全人。是个词人哪,会填词,长短句,倚声,诗余等等,不过如此而已。而我们如果是这样看顾先生,那就把这位大师太狭隘化了,缩小了。顾先生就只是这么一个作词的人吗?不是,顾先生生前曾半严肃、半幽默地和我说:“我实际是个杂家。”“杂家”,听起来似乎不太高明。但老师的这句话,我们掂掂它的斤两,“杂”,就是说老师一生的学问,无所不包,可以说不是一部文学史的问题,而是一部中华文化史的事情。不是汉魏六朝、唐诗宋词元曲,不仅仅是这个意义,我们中国的文化人,如果真想分类,那可就很难,譬如陈寅恪,你把他归到什么“家”里?我时常在想,怎么称号老师?老师自己那是谦虚,又带着一点幽默,和弟子谈心。我们不能那么办。陈寅恪先生评论王静安的时候,说这是一代文化托命之人,一代文化的命运寄托于他的身上啊!我看老师也正是这样身份的人。我在一篇文章中又曾说老师是“哲人”。“哲人”不是旧时一个文人墨客、吟风弄月。“哲人”是指他的思想高度。这不等于他就是一位思想家,建立一个顾羡季思想体系,不是这个意思。他首先是用诗人的眼来阅世,来观察宇宙、万物、人生、社会,又以诗人的心感受,以诗人的笔表达。可是他这个感受和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我姑且借一句成语(不大确切):“悲天悯人。”你跟顾先生一接触,你首先感觉到他不是一个萎萎琐琐的小门小户小儒,小文人,他胸襟的博大,情怀的广阔,找不着一个很恰当的说法,于是就借用了这四个字。你如果谈老师不认识这个方面,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想申明这一点,我怎么举例子?实在不好举,姑且用零言碎句,略表一二。比如老师早期的一首词《木兰花慢》,他写当年的盲眼的算命先生,有两句我永远不能忘记:“试问一支笛子,甚时吹到明朝?”古人中只有南宋的范石湖作过这类题材的小诗。我们中华一部文学史,大概很少写小贩一类人,写穷人用某种手段,博得三升米二升豆子,养活他一家数口,大概就范石湖写过。其他我没发现。老师写这个当然也是很同情、很怜悯那个盲先生,他没有办法谋生,只好给人算命。你要说算命是迷信,不要提倡——我没有提倡的意思,我是说,他这样的处境,他这样的生活,他的命运,顾先生注意到了,这样写了。那么,这里的意义仅仅是像范石湖同情一个穷苦人吗?你体会体会,一支笛子,甚时吹到明朝,这是一种什么胸怀啊!稼轩有一首《生查子》,五言一句,一共才八句,顾先生在《稼轩词说》里给这一首的分量,我的感受是最重的。我读别人的著作,没有这样的感受,也受不到这样感动——我说到此就要激动,我声音要变调,眼里有泪花。“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人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大禹治洪水,万世之功,不可计算的悠悠,那么伟大,那么长远……目前呢?太阳又落下去了,滔滔江水昼夜不息,光阴是不待人的,国家的恢复事业如何了呢?所以稼轩说,我不是在看景物啊,我自思量大禹呀。你看这稼轩写到末句,开头一个“我”字,这“我”多渺小呀,但末一字是“禹”,把“我”和“禹”联系起来,这个思想境界,不该批判他渺小了吧!我由此也深深体会到顾先生的思想境界。

我还要说,老师最爱国,沦陷期间那苦难的岁月里,我最不能忘记老师的一首《浣溪沙》的下片:“南浦送君才几日,东家窥玉已三年。嫌它新月似眉弯。”送君几日,好像是不太久吧?实际是很久很久了;“东家窥玉”巧用宋玉《登徒子赋》以为比喻。“三年”与“几日”一为呼应,就不答自明了;“嫌他新月似眉弯”,好像是写风情,这都是写亡国之痛,“东家窥玉”写的是日本侵略军,窥我神州已达三年之久,所以看着新月都很难过。新月是一弯蛾眉,古往今来,这是最美的景象,但是顾先生却用一个“嫌”字,含义最深。老师的再一首诗写北京秋天炒栗子上市了:“秋风瑟瑟动高枝,白袷单寒又一时。炒栗香中夕阳里,不知谁是李和儿?”这个李和儿是北宋时最有名的炒栗名手,在金人攻陷汴梁后,流落到燕山,仍以炒栗子为生。有一次宋朝使臣到了燕山府,他把使臣拉住了,说我是东京李和儿,行了礼洒泪呜咽而去。一个炒栗子的怀念故国的典故,顾先生用了写成那样的诗句,你说这是爱国不爱国?这就不必回答了吧。

老师给咱们同门学长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我想不能不讲到顾先生登堂讲授这一方面。你不会忘记他那是怎样一种讲授。我不说顾先生是教育家,那太一般了,教育家,办学,不一定会登堂说法。顾先生怎样讲课?他讲课不是照本宣科,顾先生上堂之后,全副精神,全部感情,那不是说我有一点知识告诉你们,这张三,那李四,这张长,那李短,这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他不给你讲这个,这有很多书可查的,干嘛要我来啊?顾先生一上台,那是怎样一番气氛,怎样一个境界?那真是一个大艺术家、大师,他一到讲堂上,全副精神投入,就像一个好角儿登台,就是一个大艺术家,具有那样的魅力。这一方面如果不讲求,我们的教育事业要承受极大的损失。因为你首先要使学生爱听,一切精神智力都调动起来,他敞开心扉,准备接受。老师就是这样,一定要向老师学习。老师讲堂上的风范、风采、艺术——还不要说人品学问——我今天没法形容传达了。但是我们有一个热切的希望:有关的高等院校在我们这个纪念会后,能运用这个意思,使之能发生一点作用影响,希望在这方面多多地做些工作。顾先生那种讲授不是供人照搬的,也是无人能够照搬的。但顾先生那种精神大有可以学习的,要发扬发挥。这是我一点非常恳切的希望。

今天的纪念会,这样隆重,诸师友发言这样热切,出我预想之上。但一个纪念会是无法去做另外的工作的。我倡议,应当成立一个顾先生学术研究会。这是完全应该的也有条件的。我恳盼我这愿望能够实现。

P14-17

后记

由顾随先生友朋、弟子、家人撰写的纪念、评述文章,目前所能辑得者逾百篇,我们从中精选了三十六篇,编成此集,意为读者深入了解、研究顾随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甚或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信息。

各篇所述重点不同,我们据以分类编排。大略言之,《怀念羡季》以下四篇,可助读者了解先生生平。《谈羡季先生对古典诗歌之教学与创作》以下九篇,可资领略先生多方面之成就。顾随先生的讲授艺术向为弟子极言称道,《我与恩师顾随先生的“缘”》以下十八篇,全面展现了顾随先生的师者风范、学人情怀,稍释我辈无由亲睹之憾。《只能仰望夫子不敢忝作学生》以下三篇是几位虽未登先生讲堂,但得入室受教的作者文章,多言交往中学习交流往事。以上所举篇目,视为每一类中最具代表性者,分置首位,其下则依作者年辈排序。其后又有顾随先生三女之惠、六女之京手笔,信为可观;叶嘉莹先生尝道“中郎有女胜须眉”,即谓姊妹二人。

就文章来源而论,或已发表,或未发表,或有手稿,或无手稿。对于已发表而无手稿者,多据出处校对,需要说明或更正之处,加以注释。个别文章存有手稿,则最大限度尊重本来面目,请恕或与刊稿略有出入。而高龄作者回顾陈年旧事,难免误差,除非关联密切,悉如原文,读者自有明鉴。所有涉及顾随先生著作的引文,均作核校,不使讹传。多篇末后有“京按”,为之京教授所加按语,笔墨生动,情节感人,又本选之一特出者也。

然限于水平,定有不尽意处;视野所局,岂无遗珠之恨!而“众人拾柴火焰高”,顾随先生的德业文章,在越来越多读者方家的共同关注努力之下,必将日渐光大,施惠更多后学。

赵林涛

2015年2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