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峰著的《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规划实践的理论分析)》的实证研究部分选取了发展比较成功和具有典型性的天津经济开发区(泰达)作为主要案例,运用全面翔实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通过对1984—2002年天津泰达开发过程、内外部地域功能与空间的演变过程的分析,研究其发展的特征,并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新城案例的比较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从诞生至今,其城市功能与空间的演化经历了具有明显异质和不同特征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功能单一的缓慢起步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城市功能与空间快速扩张阶段;第三阶段,城市功能综合化的优化调整阶段。作者还从城市功能自立化和外部地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当代新城有机生长状态下的理想外部地域空间结构——有机互补连合城市圈,以及由多个有机互补连合城市圈构建起的大城市均衡地域空间结构构想,并就该理想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所具有的含义作了有说服力的阐释,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正在经历着城市功能的重大调整,城市空间在郊区急剧扩张,随之伴生了大量的新城(一般以新区的概念出现)开发活动,其中又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数量最多,对于大城市经济发展及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影响巨大,目前已成为当代中国卓有成效而又极富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
邢海峰著的《新城有机生长规划论(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规划实践的理论分析)》以工业开发先导型新城——天津泰达为主要实证案例,重点以城市功能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微观层次(新城内部地域功能与空间)和宏观层次(新城外部地域功能与空间)两个方面,通过借鉴国外新城规划及城市有机生长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全面总结了中国当代大城市地区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的规划和发展状况,详细探讨了这类新城向有机生长方向演进的趋势、成因及其模式,并从有机生长的理念出发,以促进新城有机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了相应的规划优化策略。依据城市有机生长的规划理论和城市有机生长的内涵,明确了新城有机生长的基本特征:(1)新城内部地域功能的自立化和空间环境的生态化;(2)新城外部地域功能与空间的一体化。以此为参照标准,选取相关评价因素,在对泰达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当代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总体呈有机生长的发展趋向的结论。从内部地域功能与空间的演进过程看,新城发展趋势是城市功能的综合化。从外部地域功能与空间的演进过程看,发展的趋势是空间的一体化。引起这种变化趋势的动力来自政治、经济、环境及个人等层面的因素,各种动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推动我国当代以工业开发为先导的新城向有机生长方向发展。据此,提出了新城有机生长的模式,以及促进新城有机生长的规划优化策略,从规划方法、用地功能组织、交通网络系统、人居环境、新城外部地域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优化新城规划的策略;并就我国当代新城在城市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关新城规模、新城特色、新城规划管理、新城老化等方面的一些影响新城有机生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