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婴啼
“日鬼了……”
宝存的嘴里,梦呓般地吐出这几个字。
自习课上,他做着一份数学模拟试卷,却很不顺利,连很简单的计算题都不能很快做出来。他像嗅了迷香,昏昏沉沉,恍恍惚惚,注意力怎么也无法集中,揉眼摸鼻,抓耳挠腮,身体扭动,坐立难安。左眼皮突然“卜卜”乱跳,他撕下火柴棒粗细的小纸条蘸唾沫贴上去,不跳了;可没过半分钟,右眼皮又接着跳起来……
他的咕哝虽轻,同桌魏茂银却听得一清二楚。上课不久他就觉察到一向沉静的宝存情绪反常,怀疑他可能是睡眠不足导致上午最后一节课精神萎靡而心烦气躁。他从抽屉里摸出一盒用来提神醒脑的清凉油,揭开盖子,朝宝存递了过来。
一股辛辣的薄荷味儿直冲宝存的鼻腔,他愠恼地抬手推了回去,并把头扭向北面窗外。
魏茂银苍白瘦削的脸上霎时腾起桃花般的红晕。
宝存是这节课前去厕所回来后发生反常的。他最近不爱上学校西面的学生厕所,总是去东面大操场那头的教工宿舍厕所,虽然远一点,可上的人少,既安静又卫生。他一向认为如厕是很私人化的事,大小便的过程甚至具有一种仪式感,需要隐蔽和宁静。他从厕所里走出来没几步,似乎听见从哪儿传来婴儿的啼哭,怯怯弱弱,细若游丝,让他莫名地打了个寒噤。他停住脚,像驴一样耸起耳朵谛听,啼声却消失了。他有些惶惑,举目四顾,还下意识地抬头看了看天。十一月的天空,布满浅黑的层云,如同乞丐垫过多年的烂棉絮。一阵小风屑屑地吹来,做贼似的。他把皮夹克领子竖起来,缩着脖子朝西面走去。这时一条邋邋遢遢的黑母狗从后面撵上来,好像不经意似的蹭了一下他的小腿,把他吓了一跳。他弯下腰,掸净裤脚。待抬起头,那条狗已跑得不见踪影。他便有些神魂颠倒起来……
宝存看着窗外天空中压得越来越低的铅云,心情越发沮丧。来到县城红日中学复读两个多月了,每天都处于一种浅兴奋的清醒状态中,时刻惦记着学习,一切为了明年的高考成功,哪料到今天竟鬼使神差地犯了迷瞪——多么宝贵的一节自习课,别人都在有效利用,自己却浑浑噩噩!他把双肘支在课桌上,用手蒙着脸,努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却听见肚子里叽叽咕咕叫唤,饥饿感如涨潮般直涌上来,一下子淹没了之前的恍惚。
他看了看腕上的上海表:十一点三十五分。
还有五分钟,就放学了。
红日中学位于楚泽城北的秦甸庄南。秦甸是个古老的村庄,从前矗在村口的明代“状元及第”石牌坊距楚泽北城门差不多有两里路。解放后,城墙被拆毁,城区不断北扩,村庄逐渐和县城连成一体。
一九七八年秋天,红日中学率先创办起全县第一个文科高考补习班,学校教导主任兼语文教研组长窦鹏程亲自担任班主任,引进几位全县最有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历年来高考录取率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名闻遐迩。可以这么打个比方:进了红日中学文科补习班,一只脚就差不多跨入了大学的门槛。每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公布出来,进线的学生就像农夫不慎倾翻了一箩筐新山芋,骨骨碌碌滚满一地,搂都搂不过来。
社会上流传着一则顺口溜:
考不上,莫失望,
去把红日中学上。
红中是个炼钢炉,
锈钉烂铁炼成钢;
红中是个烧饼炉,
回炉烧饼格外香!
每年全县的高考落榜生太多,想进红日中学文科补习班复读的有如过江之鲫,而红中就一个补习班,想进来可不容易!首先必须是落榜高分,分数稍低的(包括少数没有通过预考的)都是削尖脑袋走后门进来的。走后门的窍门很多,但无论怎样的窍门,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每年入学,校领导应接不暇,正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家的小院里不得不开辟一个围栅,暂时存养鸡、鸭、鹅等家禽,储藏间里则堆满了禽蛋、茶米、花生、香油等各式土产。当然,找不上校领导,找有声望有能力的教师甚至食堂工作人员,有时也能奏效。
宝存是从邰窑镇高级中学应届毕业的高考落榜生,能进县城红日中学文补班,一来因为落榜分数较高,二来父亲友贵动用了特殊关系:红日中学后勤主任祝新华曾在石塘大队第六生产队插过四年队,队长正是友贵。
红日中学文补班招收的落榜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居然高达九十二名。学生增加,教室却楦不开,挤得密密匝匝,学生上下位都感到困难。还有十几名没有挤进文补班的复读生退而求其次,自愿坐进了应届高三文科班。如此,红日中学今年一下子多出二三十位寄宿生,宿舍就不够用了,食堂的压力也增加了。校方想出一个办法,规定参加文科补习的寄宿生可以在校外租房和代伙。P1-3
《爱是心中的蔷薇》,让我想起墨西哥作家帕斯在《双重火焰》里说过的话:爱,是个复数。我们怎么理解宝存和香玉之间亲情的天然感应和爱恋的潜滋暗长?它不是《洛丽塔》式的,也不是《金锁记》式的,它带着苏北平原的独特乡土气息,也带着纯正的淮扬风味和惹人追索的诱人迷思。
——张辉,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顾坚继《元红》《青果》《情窦开》等广受好评的长篇之后推出的这部《爱是心中的蔷薇》,是根植于苏北平原的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在当代广袤的小说林中,有其独特的风姿。顾坚是我的同龄人,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以小说家独有的生动、细致笔触讲述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却让我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因为,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活得更深情,更用心,更富有想象力。
——丁启阵,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我喜欢苏北,也喜欢河陌纵横、民风淳朴的里下河地区,当年《柳堡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可谓家喻户晓。那是具有独特风情的鱼米之乡,居住着情感浓烈的乡亲们。顾坚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爱是心中的蔷薇》,讲述了…段具有当代特质的爱情故事,其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戏剧般的冲突,构成了激荡人心的文本叙述,如同走进湍急而又深透的潜流之中,让人思绪跌宕,慨然万千……
——李建平,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满怀期待的祝愿
顾坚继《元红》《青果》《情窦开》三部曲之后,又完成了新著《爱是心中的蔷薇》。读他的小说,最突出的一个印象,就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中的少男少女们,一个个都是内心充满骚动的不安分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因为贫困而封闭,因为封闭而贫困,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青年人,都不甘于这种贫困和封闭的生存环境,因而就有了内心的不安和灵魂的躁动。顾坚笔下那些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代人,正是在这种不安与躁动中寻求新的生活出路的人。为了改变生活与命运,他们唯有通过读中学读大学来跳出“农门”。然而,顾坚本人也没有真正通过这种方式而跳出“农门”,就以他笔下出现的这批农村青年,没有什么人是通过进入大学或留学而改变命运的“成功者”,反而是历经各种不同的挫折而找到了奋斗之路的人。《爱是心中的蔷薇》这部小说中的宝存身上,虽然留下了一些他自身的生活印痕,但是作为文学形象,其社会内涵显然具有更为深广的意义。
我在同顾坚闲聊时经常谈及的一个话题,就是他们这一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农村而今又在城市里找到了生存根基的人,许多已经成为城市里的中坚力量。这一方面固然得力于自身的努力,但是也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这一总的格局。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没有这种改革开放的局面,许多人的能力和才华是无法得到表现机遇的。顾坚对此是深有体会,就以我们从他的系列小说中,无时无处不感受到一种对昔日农村生活的怀旧情结,又同时深切地体察到那一代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这一切都顺理成章而具有历史感和认同感。
不过这一次他的《爱是心中的蔷薇》,在题材的选择和切入视角上似乎有了一点出乎我意料的新意。他从宝存发现并捡回一个弃婴而展开小说的情节,对近半个世纪普遍存在于中国大地而又困扰着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的敏感问题,发出了含蓄而尖锐的叩问。计划生育曾经或者至今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只准生一胎的硬性规定所造成的后果也日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因为重男轻女而导致的遗弃虐杀女婴的现象屡见不鲜,迄今造成的男性人口超千万的结局,将会给未来的社会安定造成何等的危害,仍是难以逆料的。顾坚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切入视角,自然是有其生活积累而形成的识见的。他在小说中借翠萍之口说出的一段话,或许代表了广大普通百姓的心声:“宝存弟,你是考大学的人,有学问,懂得道理。我就有些想不通,从前的夫妻一养四五个,也没有把大路养得堵起来,现在只许养一个,实在是太少了!养了男娃就没有女娃,养了女娃就没有男娃。你要敢躲养二胎,当犯人一样到处去抓你,抓到了像犯人一样押到医院去打胎;抓不到养下来了,则把你罚得鼻塌嘴歪,倾家荡产,恨不得出去讨饭!我看,计划生育就是不讲理!”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说出的不是什么高深理论,但确乎更符合人性和人类的生存规则。计划生育作为一种国策,或许有着决策者的无奈,但是硬性规定“只准生一胎”并且在执行中是如此不通情理,恐怕也非决策者所愿意看到的罢。
诚然,顾坚的小说绝非立足于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谴责,他只是见微知著地一笔轻轻带过,留给读者思索的,则是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就小说的艺术情节而言,宝存之拾到女弃婴并使其得以留存在人间,无疑是一种出于人性本真的善举。就连后来这一女弃婴的种种故事,于他和读者都已然淡忘,如果不是后来她以香玉的名字重新出现在宝存身边,并演绎了一段温馨的情节,人们也许仅仅将其看成是这部小说的序曲而已。可是由于香玉身份的揭秘,以及她同宝存演绎的短暂而浪漫的情节,使这一序曲与剧终发生了一种因果关系,就难免使读者产生一些遐想。作为小说家,顾坚善于把平淡无奇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庸常的普通人的生活显露出其内在的意蕴和诗性。而作为小说的布局,《爱是心中的蔷薇》的首尾之间的因果关联,似乎隐藏着顾坚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因为宝存同志芸之间的婚姻,尽管看来夫唱妇随,感情融洽,可是毕竟因为受有关政策的粗暴施虐而丧失了一个尚未出生的男胎,并且志芸因此而很可能无法再怀孕生子,这或许就是他们婚姻中难以驱散的阴影。顾坚既不愿因为香玉的出现而破坏了这对夫妻的婚姻,又想弥补一下宝存人生中的一点缺憾,才设置了这样一段缘分和结局。这只能说是复杂的社会人生中并不鲜见的“故事”,与通常的俗见和所谓的道德伦理无关。如果用道德品质之类的概念来谴责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未免显得迂执了。
应该说,顾坚的小说中活跃着的普通人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故事,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史实。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叱咤风云的气概,但是有着正常的人性和欲求。他们的善良乃至缺点,正是千百万普通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中也有某些属于人性恶的具现者,但这些劣迹似乎也是因为有某些体制性的弊端而助长其横行无忌的。特别是在农村那种封闭落后的生存环境里,一些无法无天的作为,对于普通善良者的伤害,几乎可以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庆幸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一种强调法制和人权的氛围正在得到强化,就以现在来看顾坚小说中描写到的某些现象,有点像是历史陈迹。只是希望这种陈迹不要再沉渣泛起。
因为和顾坚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接触交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我不仅对他的小说创作感兴趣,也对他抱有较高的期望。我多次同他谈及他们这一代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奋斗者和拼搏者的命运。在我看来,当今活跃在各个城市中的中坚人物,许多都是从农村中经历奋斗和拼搏而改变了自身命运的人。他们命运的改变,并不简单地是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具现了一个时代的转折,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的确认和提升。说得更极端一些,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品质提高的表现。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中,何尝没有许多禀赋极高的优秀人才,只是体制的束缚使他们无法跳出“农门”。只有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才有各种可能充分发挥才智,建功立业。当今,无论是在城市或者在农村,无数优秀人才纷纷涌现,而像顾坚这一代人,更是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所以我常对他说,你应该用自己的笔抒写出你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巨大转折.同时把他们作为时代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我当然不是要他去写那些“假大空”的人物,而是希望在人物的心灵史上写出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写出他们灵魂历练的复杂过程。顾坚有极好的对生活现象和细节的描述能力,有对故事情节的铺叙和构建的才具,这是作为小说家的可贵品质。也许他还可以在对生活想象的把握的基础上,更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描写人、表现人。如今他已经写出四部长篇,如果在未来的时日里,他能够以新的成绩奉献于中国文坛,他将会成为人们不容易忘记的一位作家。
《爱是心中的蔷薇》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起点。我衷心祝愿他以稳健的步伐行走在永无止境的笔耕之旅上。
2015年10月8日千扬州
顾坚著的《爱是心中的蔷薇》是一部爱的传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复读生宝存在垃圾堆发现一个垂死的女弃婴,抱回出租屋照料,弃婴在恢复健康后被人收养。
大学毕业后,宝存成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与勤劳纯朴的姑娘志芸结婚,育有一女,生活平静而幸福。数年后,因二胎风波,宝存一气之下辞职下海,经营服装生意,无意中收留了一名孤苦伶仃的打工女孩香玉。香玉工作努力,聪明漂亮,被宝存夫妇视为家人。两年后,宝存和香玉的一次闲谈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
顾坚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爱是心中的蔷薇》,讲述了…段具有当代特质的爱情故事,其细腻的笔触、曲折的情节、戏剧般的冲突,构成了激荡人心的文本叙述,如同走进湍急而又深透的潜流之中,让人思绪跌宕,慨然万千……
顾坚继《元红》《青果》《情窦开》等广受好评的长篇之后推出的这部《爱是心中的蔷薇》,是根植于苏北平原的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在当代广袤的小说林中,有其独特的风姿。顾坚是我的同龄人,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以小说家独有的生动、细致笔触讲述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却让我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因为,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活得更深情,更用心,更富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