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编著的《社会秩序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的秩序问题探讨》从哲学视角,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客观实践,深刻阐述了我国社会次序的科学构建,从理论上为我国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撑和有益借鉴。
书稿集中于对社会秩序的一般本质和当代中国秩序现状进行综合研究。具体而言,首先,对社会秩序的一般本质进行总体性研究,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对社会秩序的本质属性、实践基础、社会前提、生成逻辑、结构功能、变迁规律、评价尺度等进行存在论研究;其次,按照对社会秩序一般本质的研究结果,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现实进行具体考察,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根源,提出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
作为社会生活的必需要素,社会秩序与每个社会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和享有合理的社会秩序、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
基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需求,高峰编著的《社会秩序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视域下的秩序问题探讨》对社会秩序问题的探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社会哲学的研究层面,主要研究社会秩序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力求在这一层面上对“社会秩序是什么”、“社会秩序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等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而为社会秩序问题的应用性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等相关实践活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秩序的本质及相关规定
一、社会秩序的本质
(一)秩序概念的语义与语用分析
(二)不同社会科学对秩序范畴的不同理解
(三)社会哲学层面上对社会秩序本质的梳理与概括
二、社会秩序的基本属性
(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二)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三)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第二章 社会秩序的实践基础与存在论前提
一、社会秩序的实践基础
(一)社会秩序在实践中生产出来
(二)实践的时空维度与社会秩序的总体性展开
(三)实践主体与社会秩序的主体构成
二、社会秩序存在的深层根据
(一)社会关系作为社会秩序的存在论前提
(二)社会结构体系作为社会秩序存在的深层根据
三、社会秩序的制度载体
(一)社会制度是社会秩序的载体
(二)社会制度秩序塑造功能的具体分析:以习俗、道德、法律为例
(三)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与社会秩序的转化关系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结构、层次与类型
一、社会秩序的结构
(一)要素的系统分析:价值、规则和权威
(二)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秩序的层次
(一)经济秩序、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
(二)区域秩序、国家秩序与世界秩序
三、社会秩序类型
(一)等级秩序与平等秩序
(二)单极秩序与多极秩序
(三)自发秩序与人为秩序
第四章 社会秩序的功能
一、社会秩序的主要功能
(一)社会秩序的整合功能
(二)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
二、社会秩序功能弱化与缺失的社会后果
(一)社会失范
(二)社会冲突
(三)社会解体
第五章 社会秩序的变革
一、社会秩序变革的动力
(一)社会结构体系演进:社会秩序变革的深层动因
(二)社会秩序变革的主体动因
(三)社会秩序变革的直接动因:社会规范体系的更新
二、社会秩序变革的规律性特点
(一)社会秩序变革具有复合性
(二)社会秩序变革具有非均衡性
(三)社会秩序变革是自身演化与主体选择的统一
三、社会秩序变革的特殊阶段
(一)序间状态作为社会秩序变革的特殊阶段
(二)序间状态中社会秩序存在方式的非常规性
(三)序间状态中的社会抉择
第六章 社会秩序的评价
一、社会秩序评价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秩序评价是事实认知与价值判定的统一过程
(二)社会秩序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秩序的评价尺度和手段
(一)社会秩序的评价尺度
(二)社会秩序的评价手段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变革及其前景
一、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的双重转型推动社会秩序变革
(二)渐进式的社会秩序变革方式与变革的异常复杂性
二、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变革的前景
(一)更具合法性的社会秩序
(二)更具合理性的社会秩序
(三)更具正义性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