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思索与感悟》作者丁赞70多岁的生命历程,只是历史的瞬间,可却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变化的70多年。作者经历了“伪满洲国”、解放、建国、“镇反”、合作化、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伴随着国家前进的脚步。有喜悦、有磨难、有困惑、有遗憾。虽然这些都属于过去,可回过头来审视,不能总是停留在“难得糊涂”的层面,也需要深度地反思。为自己、也为后人。经常地自我回忆,自然地进入了思索,在泛泛地思索中,有时会冒出火花,忽然大悟,像迷雾中透露一缕阳光,这又像人一下子站于峰顶,扩展了视角,可嘹望远眺,感悟油然而生。
“感悟”,是阅历积累的升华,是心灵之旅的收获,令人心明眼亮,乃至温故而知新。
丁赞著的《回忆思索与感悟》回忆自己七十五个春秋,从家乡、学校、工厂、部队、军校,公司等,经历的事和熟悉的人,伴随祖国前进的脚步,有喜悦、有鼓舞,也有困惑和遗憾。从泛泛地回忆,到冷静地思考,从思考和探索,有时会升华至感悟。感悟是心灵之旅的果实,也是正能量的积累,它摧人奋进。
一、东北商家故里——乐亭
先从乐亭谈起。
我于1941出生在乐亭,准确地说,是乐亭城西8里的“丁庄”。丁庄大部分住户都姓丁。
“乐亭”是一个县名,(发音是唠亭)它坐落在河北省境内的东南部,离渤海很近,只有十多公里。
乐亭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有了乐亭的雏形,隶属于孤竹国管辖,800年前的元朝,建立了乐亭县。
因为河北省的地理条件优越,省内拥有很多的大、中、小城市,在中国4个直辖市中,就有两个在河北省境内:北京和天津。
区区的一个“乐亭”小县城,在河北省却有一点小名气,那是因为有“乐亭大鼓”和“乐亭皮影”,这两个曲艺在北方广泛流传的缘故。
文化艺术有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那种接地气的民间草根艺术,能穿越时空,突破区域,无限地扩展。
乐亭大鼓旋律优美,唱腔委婉含蓄,韵味甜润,与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并列为“北方四大鼓”。
皮影发源于唐山,朔源却是在唐山地区内的“乐亭”。
皮影艺术一半是皮影本身,剪纸和雕刻艺术,把各种人物雕刻在一尺多长的硬纸上,最早是刻在驴皮上,也叫“驴皮影”。
虽然是剪纸,但它不是普通的剪纸,人物的各个关节都能活动,造型也非常生动,脸谱和装饰与京剧人物很接近。如穆桂英、唐僧、曹操、包公、贾宝玉等人物,各有特色,形象逼真。
另一半还是唱腔。乐亭皮影借鉴于乐亭大鼓的唱腔为主调,发挥和扩展为各类人物:男、女、老、少,英雄、奸雄等配音和演唱。
皮影,在灯光的照射下,映在银幕上,它被艺人牵动、摆布、调理出的各种动作,配上优美的唱腔或道白,两者巧妙地结合,给皮影戏中的人物,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行、坐、唱、舞、打均惟妙惟肖,可上演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戏剧。
早先的东北,俗称“北大荒”,地域广袤,但是人口稀少,当地人主要是满族人,也有少量的蒙古人、回族人及朝鲜人。靠近它的河北和山东,又地少人多。所以,在晚清和民国期间,就有大批的山东和河北的汉人,就通过山海关,“跑关东”跑过来了。
乐亭人,在东北很多,大多是那个期间,“跑关东”跑过来的。
在清末民初,跑到东北的人,就有10万之多。
乐亭人勤劳,能吃苦,脑子灵活,善于学习。
他们有做生意的优良传统,非常讲究信誉,绝不以次充好,蒙骗顾客,或者短斤少两,从中渔利,做到童叟无欺,坦荡经商。 他们十分珍惜自己和商号的名誉。把它看作经商发达的根本。
乐亭人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在学徒期间,不管东家怎样训斥,甚至谩骂,他们都能忍耐、自我克制,绝不反唇相讥。以学本事为大节。
在生意场上,如果与对方有争执,尽管对方如何出言不逊,或者尖酸刻薄,恶语相加,他们也能克制,以柔克刚,显示出他们的涵养。
乐亭人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本性乐观,非常善于与人交际和沟通。
乐亭人很会说话,口齿伶俐,话语里含有幽默,还透着坦诚和亲切。富有音乐感的乐亭方言,也很悦耳,听起来很舒服。这天赋,也是做买卖商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一件商品或者是一笔贸易,被满面春风,笑容可掬的乐亭人,用富有音乐感的乐亭方言,花言巧语这么一渲染,往往令对方很难抗拒。如果真的谢绝,大有后悔莫及,甚至遗憾终身的感觉。
所以有不少的乐亭人,经过长期埋头苦干,精心经营,买卖很成功,发财致富了。
乐亭人在东北经商成功比例,大大超过其他地方来的人,那时在东北,凡是生意红火的商家,一打听百分之八九十是乐亭人,遂有“东北三个省,无商不乐亭”之美誉。
在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大城市,大部分商业大亨都是乐亭人。P1-3
人到暮年,记忆力减退,眼前的事儿,过几天就忘了。
但是,对于那遥远的过去,所经历的事,却很难遗忘,不仅不忘,而且随着岁月的增加,反而越来越清晰。特别是一些最亲近的人和一些重大的事件,总是历历在目。
大多数人都喜欢读历史,以史为鉴,变换无穷的历史演绎,确实开阔眼界,扩充了思路,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但是,如果仅仅从历史书上,去了解历史,很有局限性,因为书中年代跨度太大,叙述总是过于概括和简单,有些重大历史事件,只能廖廖数笔,或者一笔带过,令读者很模糊,并且撰写历史时,难免掺杂作者主观意识。
而回忆录就不同了,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具体地反映出某个年代、某个事件,虽然是一个侧面,或者是一个局部。但它确是历史的组成部分。于是,我就有了写回忆录的想法。
我70多岁的生命历程,只是历史的瞬间,可却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变化的70多年。我经历了“伪满洲国”、解放、建国、“镇反”、合作化、反右、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等,伴随着国家前进的脚步。有喜悦、有磨难、有困惑、有遗憾。虽然这些都属于过去,可回过头来审视,不能总是停留在“难得糊涂”的层面,也需要深度地反思。为自己、也为后人。经常地自我回忆,自然地进入了思索,在泛泛地思索中,有时会冒出火花,忽然大悟,像迷雾中透露一缕阳光,这又像人一下子站于峰顶,扩展了视角,可嘹望远眺,感悟油然而生。
“感悟”,是阅历积累的升华,是心灵之旅的收获,令人心明眼亮,乃至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