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祥荣出生于一个无声的残疾人家庭,一生经历坎坷、饱经磨难。《无声的激励》作者介绍了他以自强自立的聋哑父母为榜样,激励自己从失望到充满希望,在各级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爱之下,历经曲折和辛酸,一步一步成长为边远山区一个地级市直单位的“一把手”,干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事业的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的追忆,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寻,对梦想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关爱,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牵挂,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对人生的思考。本书告诉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怨天,不怨地,更不能怨父母。出生好坏不能成为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你对人生的态度。
心静则明,宁静致远!《无声的激励》是一本作者曾祥荣对人生最本真的记录,也是汪洋中的一盏明灯,必将为更多夜航的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本书记录了一对聋哑夫妻之子曲折辛酸的成长历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也引发了我对外婆的深深思念。外婆对我,尤其对我母亲的养育之恩,令我没齿难忘。
外婆名叫窦爱莲,个子矮小,身体瘦削,视力较差。外婆个性强,且没有文化,是一个传统型的农村妇女,但是,外婆交际广,口才好,尤其山歌和酒歌唱得好。她是一个苦命女人。封建包办式的婚姻,使她的家庭不幸福,婚姻也很不幸,一辈子婚嫁了4次。但外婆对我母亲特别疼爱,原因是我母亲是聋哑残疾人。母亲曾经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那家人欺负我母亲是残疾人,外婆一气之下把母亲接回了娘家。母亲于20世纪60年代初改嫁给了我的父亲,我父亲也是聋哑残疾人。1963年秋,正是捡油茶子的忙碌季节,挺着大肚子的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农历九月第一天,随着一声“哇哇”啼哭,我降临到这个世界。外婆相信迷信,请风水先生给我取名“曾祥荣”(小名“秋林”),希望我长大后能吉祥光荣。我才满周岁,父亲便催促母亲外出干农活。我的村子比较贫瘠,外婆担心母亲是残疾人,在村子里又没有血浓于水的至亲,很不放心。于是做了一个大家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将我长得清秀俊俏的小姨秀英,嫁给了我脚有残疾的叔叔曾繁富,外婆的良苦用心是想让我小姨能够就近照顾我和母亲。即我姨妈嫁给脚带残疾的叔叔曾繁富,其目的是为了照顾我和母亲。外婆还经常带我到外婆家和年龄差不多的梁细明舅舅玩耍。外婆疼爱我绝不比我舅舅少,有时候甚至更甚于她的亲生儿子。
高中读书时,我家里非常困难,经常交不起学费。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我决定弃学回家务农。星期天放假,我走了四五个小时来到外婆家,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慈祥的外婆。我走后,外婆心里很是着急,立马放下农活,走了50多里山路去了我家,到我家时天都黑了。外婆对叔叔说:“秋林很聪明,书读得好,肯用功,不让他读可惜了。今后社会发展了,做事凭文化,让他读完高中,如考不上大学,再去种田也不迟。”叔叔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便向外婆表示由他承担我高中的部分学杂费,以减轻我的家庭负担。外婆回去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秋林啊,你爹妈不会讲话,经常被人欺负,你要好好读书,要像你爹妈一样,要自强,一定要争口气,将来光宗耀祖。”外婆的话我默默地记在心上,也更加发奋学习,终于不负外婆的一片苦心,考上了包分配的学校。毕业后,顺利参加了工作。每次回家探亲,我都要去看望外婆。每一次见外婆都很亲切,每次也都与外婆说话到深夜,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我与外婆无话不说。每年春节和她的生日,我都会汇一些钱给外婆,钱虽不多,只是略表我对外婆的孝心和感恩。
外婆平时爱串门,因而外婆的人缘特别好。当左邻右舍问她培养外孙有没有回报时,她总是说我寄了很多钱给她用。我的工资也不高,因而我给她寄的钱也是有限。这件事也让我惭愧不已。如果有人问我天下谁最亲,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外婆。”
由于年老体弱,也为了不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在一场大病后,外婆拒绝求医问药。1999年农历4月15日,外婆痛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3岁。送葬的那一天,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纷纷赶来为外婆送行,将门口的路堵得水泄不通。这也是外婆人缘好的一种体现。
近几年来,我常回想起在我成长的这一段岁月里,外婆对我的深刻影响。她的坚强、善良、宽厚、重感情,始终是我为人处世的楷模。
P11-14
无声的激励,向上的能量
当本书作者对我说,希望我为他这本融人了他多年心血的自传体小说做些修改并作序时,我不免惴惴,也曾婉拒,并建议他请文坛大家或相关领导。但他对我说,他喜欢低调,不愿为了“个人私事”惊扰领导和文坛大家。这本自传体小说只是记录自己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的感动,片片羽羽的琐碎经历和心路历程,只是想为自己走过的这一段也算坎坷的人生路做一个记录罢了,不想弄得太多人知晓。我没有了拒绝的理由,只得不揣冒昧勉为其难了!
记不得是第几遍读这本自传体小说了,也忘了不知有过多少次热泪盈眶,再读除了感动还有感慨。作者曾经对我说过,这本自传体小说,陆陆续续写了三四年,写的时候,他并不曾想要付诸出版。我想,使他心中隐隐冲动、忍不住拿起笔来的原因,应该是一种责任使然:把自己从一个无声的残疾人家庭,一步一脚印地走到今天,这一段大波大折的人生经历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知晓。让大家分享他的苦难与喜悦,用他励志的人生经历激励更多渴望向上的人群!
当我读罢一篇篇作者深情的文字后,领略了作者的禀赋与人格,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在物欲的这个年代,感动于作者的孝心、对人生、工作、家庭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一首书写正能量的激情组诗,为真善美持续发声;这更是一支激扬向上的赞歌,用励志成才的人生经历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作者一生经历坎坷、饱经磨难,但他从未对生活感到绝望,而是选择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的追忆,对知识的渴求,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寻,对梦想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关爱,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牵挂,对弱势群体的爱护,对人生的思考……每一篇文字都是发自作者心灵的最深处一一来源于心灵最深处的文字当然也就能够融入读者的心灵并引起共鸣了!
苦难是人生的一本书,苦难更是向上的力量!作者出生、成长在一个多灾多难的聋哑残疾人家庭。童年,原本该是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可作者小小年纪却要承受命运给以他不堪重负的磨难、苦难甚至羞辱。我想,正是这些磨难、苦难和羞辱激发了作者身上那种不甘平庸的能量。于是,转化为与命运不懈抗争的毅力和向上的力量!
作者能够写下这本自传体小说,对我们广大读者来说真是一件幸事。让我们幸运地品读到了如此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精神美食!读了这本书,我们的身处优越环境的青少年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进取、努力?我们的中老年朋友更应该对社会、家庭心怀感恩!
心静则明,宁静致远!这是一本作者对人生最本真的记录,也是汪洋中的一盏明灯,必将为更多夜航的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且为序!
二○一五年五月八日于山城怀化
我出生在一个无声的残疾人家庭,一直渴望父母能叫一声儿子,哪怕是责骂我的话语,我也会特别高兴。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越想得到,越不能得到。我孩童时对这一残酷的现实曾经怨天尤人,认为父母是聋哑人,是非常丢人的事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开世人冷酷的嘲笑,这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阴影。
父母虽然残疾了,但他们以无声的语言激励我发奋努力,用自尊自强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通过不懈努力,我最终实现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愿望,为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深感欣慰。
一路走来,感慨万千,体会也甚多。我认为,人的一生除自己努力之外,还需要这五种人,即高人(有哲学思想的人),高人可以开悟和指导你的事业,解决智慧和觉悟及方向等人生关键问题;贵人,在你人生的拐点或低谷时,贵人可以助你走出困境;内人,即内当家,俗语道:“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杰出的女性”,内人为你构筑精神上的港湾,为你提供战胜困难的能量;友人,即亲朋好友,可以给予你事业和家庭鼎力支持;小人,小人监督,能使你防微杜渐,能让你时刻保持警觉、清明,少犯错误。像我这样贫困残疾人家庭出身的人,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如果没有亲朋好友的关爱,我将一事无成。我由衷感谢你们在我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的关心、关爱和鼎力帮助!
朋友们说,我是有许多故事的人,可否把自己曲折、辛酸的故事写出来?我回答说还是低调一点吧,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朋友反驳道:“你虚荣,太要面子了,生怕别人知道你父母是聋哑人!你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尤其是对小孩有着非常重要的励志作用,现在我们的青少年正需要这方面的励志书籍啊!”我深思了朋友说的话,觉得朋友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自2012年底开始冒昧、大胆的提笔,起草撰写《无声的激励》。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我本着对自己和读者负责的原则,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工作日志,力图原汁原味呈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夸大,不溢美,实事求是,认真考证史料、数据的真伪,几易修改,才最后定稿。
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朋友的帮助,得到了妻子刘慧对我的理解、包容和支持,尤其是在澳大利亚《汉声》杂志开设专栏的著名作家张玉平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修改稿件,并书写序言,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无声的激励》书稿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虽然我殚精竭虑,字斟句酌,但由于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文中疏漏舛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曾祥荣 2015年5月9日
于怀化鑫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