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新所著的《通向彼岸的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生存探寻(1917-1949)》首次提出中国现代诗歌中生存探寻这一创作现象,既借鉴又转化了西方存在主义理论,从而突破了僵化、教条的研究模式,拓宽了视野,从文学史事实出发,使这种丰富多彩的创作现象得以完整地呈现。同时,将以往零星散落在作家作品研究中的、各自孤立的现象上升到史的高度,使其以独立形态呈现,从而能够把握其整体特征、总体走向。在此基础上,革新了对一批诗人的认识,例如推翻了冰心诗歌研究中的既成定论,揭示了冯至诗歌的复杂内涵,加深了对穆旦、宗白华、废名、林徽因等人诗歌的认识。同时,挖掘了新的诗人、诗作,例如以往很少被提及的路易士的诗歌(纪弦大陆时期的诗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意识,而且与生存探寻相融合,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另外,在研究方法上,遵循“‘生存’优先于‘哲学’”的原则,冲破“‘现成’的‘学说’”的束缚,走出了以往相关研究所陷入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