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个被世人所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却有着令整个世界感动的平民情怀;她的名字早已如星光闪耀,她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后愈加珍贵。她的作品深得中西文化精髓,渊博深刻,其品性之淡然真淳,理性坚韧更显露出智者的光芒。夏衍先生有言:“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这无疑是对杨绛先生莫大的肯定。《不负流年不诉离伤(杨绛传)》是一部有关杨绛先生的人物传记,作者李清秋通过隽永秀丽的文字,使用娓娓道来的文风,讲述了杨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实再现了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命历程,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回眸那个高贵、生动而深刻的灵魂,在那些安宁的岁月里,如何给人以最温润的感动和力量。
她生于江南名,未曾因繁华而受诱惑,未曾因盛名而迷失灵魂。她永远宁静,永远恬淡,永远低调,永远知足又不卑不亢。苦难磨不去她的棱角,只会让她更加看透生命的本质。她便是走过风雨人生仍旧初心不改的百岁老人:杨绛。
李清秋著的这本《不负流年不诉离伤(杨绛传)》运用干净、婉约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带你走进杨绛先生充盈、坚韧的此生此世,接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愿每一位读她的人,都能如她一样,在烟波深处,淡然盛开,年年岁岁,暮暮朝朝。
在休息两天后,唐须荽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杨家人没有继续在天津逗留。当天上午,一大家人就登上天津开往上海的客轮,踏上了漫长的海上之旅。
海上的旅程是枯燥的。对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女孩子,宽敞的船舱也显得略狭窄。小杨绛的姐姐们都安稳地躺在床铺上休息,她们不愿在晃荡的船舱上走动。父亲母亲也在床铺上说着悄悄话,似乎在商量着什么。小杨绛感到很无聊,趁父母不注意,悄悄地翻下了床铺。她小心地穿上鞋子,披上外套,蹑手蹑脚地走出了船舱。
走出船舱的那一刻,她深受震撼,她没有料想到,海上的夜景竟是如此璀璨。海风微微轻拂她的脸颊,她望向这无边的夜晚,感受到的是浩瀚的宁静。夜空中没有徘徊的乌云,只有一轮明月和满天的繁星。寂静的夜里,浪花翻滚的声音,螺旋桨划开水面的声音格外清脆,又仿佛翻滚在她的心底。满天的繁星安详地挂在夜空中,照着夜空下熟睡的人。
渐渐地,夜深了,甲板上吹来微凉的海风。杨绛回到了船舱,心中想着甲板上的月亮,想着如诗如画的海面。夜里的海风从窗外吹过,也吹起了杨绛嘴角的一丝微笑。这夜,杨绛睡得格外香甜,任由这船儿载着一家人走到未来的时光。
在海上颠簸多日后,一家人终于来到了当时东方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这座风云际会的城市,充斥着灯红酒绿的诱惑。但上海并不是他们旅程的终点,才下轮船不久,他们又登上了一艘拖轮,踏上了前往目的地的最后一段旅程。
下了拖轮后,这些日子旅程颠簸的劳累,让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倦色。但身为一家之主的杨荫杭不能休息,他下了船后,就连忙去寻找可以让一家人落脚的地方。
很快,父亲杨荫杭找到了一处还算合适的暂住之地。房子虽然有些破旧,但好歹还算宽敞,可以让一大家人舒服地住下。
这所新房子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方正厚实,是典型江南水乡院落,有着江南民居特有的温婉细致。在这所房子的厨房后面,有一座连接院子后门的木桥,杨绛常常站在这座木桥上,看到河面上往来的船儿,仿佛一幅幅流动的画卷。
这样新奇精致的生活景致让杨绛感到十分好奇,因为每天她只需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就可以看到往来的船只,这是在北京的处所里绝不能见到的场景。所以,少女的心,很快就被这如画美景所占据。
然而,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快乐和惊喜的,南方的饮食习惯让杨绛很不适应,尤其是河鲜之类的吃食。但家里人似乎对河鲜一类的食物很感兴趣,尤其是父亲,来到这里后,他经常吃一种做法简单的虾子。这种虾从河里打捞出来后,先要简单地清洗一下,接着就浇上调味的酱料,腌制一会就可以吃了。
对于这种鲜活的虾子,小杨绛实在是难以下咽。她常常看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动一下筷子。
时光日复一日地轮转,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充满温暖与愉悦。就这样。杨绛和她的家人渐渐在这风景如画的江南安顿了下来。然而,岁月又往往不会永远安好,一场暴风雨正慢慢向杨绛一家人袭来。
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家里的人都陆续感到了不舒服。其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病得最为严重。
作为饱受西方文化熏染的知识分子,杨荫杭只相信西医的科学分析,不相信中医望闻问切的疗法。这种想法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如同信仰不可侵犯。无奈之下,家人颇费周折,才请来无锡城里唯一的一位西医。他检查过杨荫杭的身体后,抽了些血装在试管瓶里密封。他告知杨家人,血样要送往上海化验,一周后才能有结果。
然而,这一周时间对于杨家人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在这短短七天的时间里,父亲杨荫杭的病情逐渐恶化,他的身体一日比一日虚弱,眼中的神采也渐渐暗淡下来。
刚生病时,杨荫杭还可以稍微吃些清淡饭菜,到后来他每日只能吃一些米汤来维持身体。家人焦急地为杨荫杭想着各种方法。多次提出要请有名的中医来瞧病,可都被他拒绝了。他用微弱的力气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要等检查结果出来后再对症下药。
一周后,检查结果从上海发了过来,结果却是令人沮丧的,上海的医院居然没有查出什么结果。这样一来,无锡这边的医院也无法开出有效的药单。杨荫杭的病情就这样陷入了僵局。眼看着杨荫杭日渐衰弱,唐须姜请来当地有名的中医给杨荫杭做诊断。老中医看了看父亲的状况后,无奈地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叉一记重锤,敲击在了唐须荽的心上。随着杨荫杭身体渐渐虚弱,她的心中仿佛也渐渐失去了支撑。所以,她通知了这里所有的亲友,一起想办法。
杨绛后来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提到了这一天的状况。杨绛回忆道:“我记得有一夜已经很晚了,家里好像将出大事,大家都不睡,备屋都亮着灯,许多亲友来来往往。”这一天晚上,无锡这边杨家的亲友都赶了过来,他们看着病况严重的杨荫杭,都不禁摇起头来。
的确,杨荫杭可是这家老老少少的支撑,就连婶婶和堂妹也要依赖父亲杨荫杭来生活。一旦杨荫杭倒下了,一家人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
母亲没有时间去伤心悲痛,她决定要尽全力去挽救父亲杨荫杭的生命。素来柔弱娴静的母亲一把抹干眼角的泪水,迅速坚强起来,成为一家人的支撑,哪怕有一丝希望,她也要挽救杨荫杭的生命。母亲四处奔波之下,终于请到了杨荫杭旧日相识的一位中医华先生。华先生在看过杨荫杭的病情后,也觉得希望渺茫,但是迫于母亲的苦苦要求,他给杨荫杭开了一张药方。 母亲唐须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连夜生火煎药,亲自喂药。不敢睡觉,她夜里就坐在杨荫杭床边,静静地守候着他。
母亲的日夜操劳没有白费,杨荫杭的病情开始好转,几日过后,已经好了大半。杨荫杭痊愈后,全家都松了一大口气。杨荫杭说自己能够死里逃生,全靠母亲的功劳,那个药方反倒没起多大用处。
P12-15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生于温婉江南,却有着北方女子的骨气;她尝尽人生百态,却依旧宁静从容;她本能名噪天下,却甘心藏于人后专心做学问。她便是走过动荡人生仍旧初心不改的百岁老人——杨绛。
坚韧、从容、睿智、宁静……外界给了杨绛太多的赞誉。但她依旧如一株幽兰,在这个浮躁社会中不卑不亢。透过她,我们仿佛穿过百年的岁月,看见时光留在世间的印记。
她出身于江南的书香世家,水乡的温柔婉约和文人的坚韧傲骨在她身上完美地揉为一体。身为律师的父亲给了她最大的成长空间,并以身为例,教会她什么是“刚正不屈”。她的母亲则用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忍让”。
她是甘于做“灶下婢”的“最贤的妻”,满腹诗书却褪去光环,为丈夫默默撑起一片天。从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小女人,到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的贤妻,她用包容和爱为丈夫和女儿点亮了回家的灯。
她还是素雅从容、谦虚自足的才女。她饱读诗书,自觉接受新思想,求学清华,负笈海外……她从未停止过对知识的追求。即使是在运动不断、处境艰难的时候,也在自学西班牙语。书给了她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在经历人世坎坷后,她用知识分子的骨气为人生刻下隽永的痕迹。
苦难磨不去她的棱角,只会让她看透生命的本质。当走在人生边缘上时,她一遍遍地发问,思索命运,洞悉人间百态,她用百年的智慧在人世穿梭。盛誉激不起她内心的涟漪,多种身份的交织令她更加从容不迫地面对世事。只愿得一方乐土,守一室书香。
穿过百年风华,她经历过颠沛流离,也收到过无数赞誉,却始终云淡风轻,用内心的坚韧和平静向全世界展示生命的张力。
她的芬芳,似水流年
一直很喜欢雪莱的一句诗:“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喧哗的。热闹的,浮动的,是无根的。沉默的,安静的,坚韧的,是永垂不朽的。
杨绛的沉默,正是如此。这个生于名门的女子,似乎一生都未曾因繁华而受诱惑,都未曾因盛名而迷失灵魂。她永远低调,永远安静,也永远沉默。好似一幅无波无澜、时年久远的水墨烟波。不沉寂于红尘,不迷醉于浮云。
前世的他,是忘忧河上一朵无忧无虑的莲花,又似是莲花瓣上一滴晶莹的露珠。她是一个极致完美的女人。做妻子,温柔大方,持家有道,贤惠而且才华横溢;做母亲,细心轻柔,温婉大方,绝不盛气凌人而罔顾孩子心意;做朋友,淡静从容,善良和气,可以感受痛苦和分享欢乐……一个女人,倘若如杨绛,那一定是非常优雅且完美的人。
最珍贵的是,在丈夫的成功和培养女儿的日常里,她并未失去自我。除了是钱锺书的妻子和钱瑗的母亲这两种身份之外,她还是她自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杨绛。
作为自己的杨绛,有很多种头衔: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作为作家,她有《洗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干校六记》等作品;作为戏剧家,她的《称心如意》《风絮》等,都是脍炙人口、一炮而红的戏剧;作为翻译家,她翻译的《堂吉诃德》《小癞子》《斐多》等,都是翻译界备受推崇的佳作。
当妻子,当母亲,杨绛是成功的,而作为自己,她更成功。
时下,很多女性一直纠结于家庭和事业如何平衡。想要回归家庭,却不忍心失去事业。想要投身事业,却又不能兼顾家庭。柔肠百转,无可奈何。于是,越发觉得杨绛的珍贵。能扮演好一个角色就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难得的是她每个角色都得心应手,而且成功得令人交口称赞。
爱情、亲情、自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太多人毕生无法寻找到均衡的点。然而,杨绛却在无声里,如调一杯美酒,无意中便品尝了至美的香甜。难怪钱锺书被朋友调笑说患了“誉妻癖”。如果家里有这样一位妻子,或是结识了这样一位朋友。岂非是一桩很能自夸并骄傲的事情!
所以,他为她骄傲了一辈子。只是。她自己从不觉得自己是那样的难得。因为她心里,并没有分出心思用于自矜自赏。她有太多事情要做,因为她深知每一个角色的成功,都需要花费时间如沙塔一样层层累积,都需要牺牲胭脂风月的年华来筑就。
她充盈丰沛的此生此世,是她心无旁骛、满心虔诚写就的传奇。为此,她看不见隔江烟火三千里,吴侬软语唱着繁花美景;她无视他乡富贵名利唾手可得,明知飘忽转身就可拥入怀中。她要的,不过是一个家,一个不会修电灯泡却会写温存字句的丈夫,一个聪慧善良无比努力却依旧柔软体贴的女儿。只为她知晓,不管当什么,又有何分别,妻子、母亲、朋友,她们都只有一个名字,姓杨,名绛。
这个名字,是一株淡色的水莲花,在烟波深处,淡然盛开,芬芳永年,经久而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