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广东通史(现代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方志钦和蒋祖缘共同主编的这本《广东通史(现代下)(精)》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广东古今历史的专著,凡约60万字,费去了11位同人的几年心血。

本书特点如下:一是中国近现代史各书中叙述过的广东史事,简略者详述之,讹误者订正之,分析不当者商榷之,遗漏者补充之;二是事关重大而中国现近代史各书略而不录者补叙之;三是注意地方特色和地理、人文环境的交代和分析。至于关乎社会经济方面的工、农、商各业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华侨等问题,本书尤为重视,力求作较详尽的论述,以补过去同类书籍的空白或不足。在政治方面,则力求全面反映各种政治力量、派别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别于以往出版的中共党史、国民党史、中国革命史等书籍,从而显出通史的全面性。香港、澳门原属广东,近代始为英、葡管治,但与广东仍息息相关,故本书对港澳问题亦有所论述。

内容推荐

由方志钦和蒋祖缘共同主编的《广东通史(现代下)(精)》一书的现代部分分上下册,上册自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下册自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工、农商各业以及教育、民族、华侨等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以补过去同类书籍的空白或不足。在政治方面,则力求全面反映各种政治力量、派别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别于以往出版的中共党史、国民党史、中国革命史等书籍,从而显出通史的全面性。

目录

第一编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

 第一章 广东抗日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广东各界的抗日救亡活动

 一、广东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

 二、广东党政军当局对抗日的态度

 三、国民党当局在粤的应变措施

 四、广东共产党组织的恢复发展及其抗日决策

第二节 日军袭扰广东与广东军民的抵抗

 一、日机轰炸广东与广东军民的抗击

 二、日军侵扰广东沿每地区与沿海军民的反击

 三、广东城市居民的疏散与工厂、学校的迁移

第三节 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广东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广东抗日救亡团体的成立与群众救亡运动的勃兴

 三、广东“八一三”抗日救亡献金运动

第四节 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对广东抗战的支援

 一、道义上的声援

 二、经济上的支持

 三、人力上的支援

第五节 南澳之战

 一、日军侵占南澳

 二、义勇军收复南澳

 三、南澳再度沦陷

 四、南澳抗战的意义

 第二章 广州沦陷与日伪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日军大举侵粤

 一、日本御前会议的决定

 二、日军在大亚湾登陆

 三、惠州失守和增城之战

 四、广州及附近地区失守

第二节 日伪统治的建立与日军的暴行

 一、广东伪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措施

 二、日军在粤的残暴统治

 三、侵华日军在粤进行生物战与化学战

第三节 广东沦陷区人民的对日反抗斗争

 一、国民党领导的斗争

 二、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三、群众自发性的斗争

 第三章 省会北迁后的粤省局势

第一节 李汉魂主持粤政与国民党广东组织的重要活动

 一、广东省政府北迁

 二、国民党广东组织的重要活动

 三、国民党统制下的广东社团组织及其重要活动

 四、国民党统制下的广东工人运动

 五、国民党统制下的广东农民运动

 六、国民党统制下的广东商人运动

 七、国民党统制下的广东妇女运动

 八、国民党统制下的广东青年运动

第二节 张发奎、余汉谋主持两广军事

 一、重新划分战区与抗日战略方针的制定

 二、侵粤日军、广东守军的建制与配置

 三、转进粤北后广东守军的夏季攻势

第三节 广东省临时参议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一、广东省临时参议会的成立

 二、广东省临时参议会的活动

第四节 中共广东省委北迁

 一、中共广东省委北迁与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的活动

 三、中共西南、东南和东江特委的建立

 四、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机关被破坏

 五、粤北省委事件

 六、中共东江军政委员会和广东省临委的活动

第五节 日军扩大侵略与汪精卫的诱降阴谋

 一、日军侵占琼崖

 二、日军侵占汕头及袭扰沿海各地

 三、汪精卫诱降阴谋的破灭

 四、日军进攻广州湾

第六节 粤北战役

 一、第一次粤北战役

 二、第二次粤北战役

 三、第二次粤北战役后广东战场的重要战斗

 四、第三次粤北战役

 五、广东省政府的东迁

 六、河源、和平与赣南战役

 第四章 广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与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与发展

 一、东江人民抗日武装

 二、琼崖人民抗日武装

 三、珠江人民抗日武装

 四、韩江两支人民抗日武装

 五、中区人民抗日武装

 六、南路人民抗日武装

 七、农工党抗日青年团

第二节 华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一、东江根据地

 二、琼崖根据地

 三、珠江根据地

 四、其他根据地

第三节 人民抗日武装对反共逆流的抗击

 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

 二、中共广东组织的巩固与调整

 三、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第四节 人民抗日武装在香港的活动和对国际人士的支援

 一、香港沦陷

 二、港九大队的建立和发展

 三、抢救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

 四、营救国际人士,支援英、美等盟军

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广东少数民族和琼崖白沙起义

 一、抗战时期的广东少数民族

 二、琼崖的白沙起义

 第五章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一节 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

 一、东江纵队

 二、琼崖纵队

 三、珠江纵队

 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五、韩江纵队

 六、南路抗日武装

第二节 广东军队的反攻和日军的投降

 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向粤北发展

 三、第二方面军反攻两广的计划

 四、侵粤日军的投降

 五、广东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伟大意义

 第六章 抗战时期的广东社会

第一节 战时的广东经济状况

 一、广州沦陷前的广东经济

 二、广东沦陷区经济

 三、广东国统区经济

 四、广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五、战时的广东人民生活

 六、战时广东经济的特点和历史教训

第二节 战时的广东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

 一、战时广东当局的民众动员和宣传舆论工作

 二、战时的广东文学艺术

 三、战时的广东教育

 四、战时广东国统区的体育运动

 五、广东日伪统治区的教育

 六、战时的广东卫生防疫工作

 七、战时的广东兵役

 八、战时的广东赈济

第二编 解放战争时期的广东

 第一章 国民党在广东统治的恢复

第一节 张发奎、罗卓英还治广东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广东

 二、广东军政领导机构的重建

 三、广东省参议会的选举与建立

 四、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党部

第二节 广东省政府的复员还业活动

 一、恢复与健全各级行政机构

 二、接受日军投降,接收敌产,审判日本战犯

 三、检举与惩处汉奸,编遣伪军和游杂部队

 四、修桥铺路,恢复交通

 五、宣布豁免农业税和“二五减租”,减轻民负,恢复农业生产

 六、复员文教事业

 七、宣慰海外华侨

第三节 国民党广东当局的善后救济工作

 一、广东灾情的严重性和善后救济工作的迫切性

 二、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的成立及其演变

 三、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署的善后救济工作

 四、国民党广东当局善后救济工作的若干问题

第四节 率先发动内战,反复“清剿”人民武装

 一、竭力“围剿”人民武装

 二、撕毁重庆谈判协定,阻碍东江纵队北撤

 三、肆意篡改重庆协议,“围剿”琼崖独立纵队

 四、实行“清乡”、“集训”,迫害留粤人民武装人员

 第二章 张发奎、罗卓英主政下的广东

第一节 镇压人民民主力量,推行反动统治

 一、镇压人民革命力量

 二、摧残进步文化,实行思想禁锢

 三、召开四大会议,强化专制统治

 四、强行“三征”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五、官吏贪污成风,政府威信扫地

第二节 百业萧条,经济倒退,民不聊生

 一、农业生产日趋萎缩,走向崩溃

 二、民族工商业破产倒闭,日益萧条

 三、侨汇逃港,内地侨汇锐减

 四、金融风暴接连爆发,物价狂涨

第三节 加强特务统治,镇压学生运动

 一、加强特务对文化事业的统治

 二、镇压爱国学生运动

第四节 社会危机的加深,人民武装的发展

 一、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二、人民武装斗争的恢复发展与国民党当局的“剿匪”活动

 三、罗卓英、张发奎被免职

 第三章 宋子文主政下的广东

第一节 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宋子文临危受命

 一、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二、宋子文主粤和广东省政府的改组

 三、宋子文的施政方针与工作重点

第二节 广东当局穷于应对天灾人祸

 一、修复堤围,防止洪灾

 二、采购粮食,计口配售

第三节 “改革县政”与“整饬吏治”

 一、调整县政

 二、清查贪污积案,不了了之

 三、订颁县政“改革”方案

第四节 乏善可陈的经济建设和失败的货币改革

 一、乏善可陈的经济建设

 二、币制改革失败,经济加速崩溃

第五节 扩充保安团,“清剿”人民武装

 一、更换军事长官,强化指挥系统

 二、扩充全省保安团,增强反共兵力

 三、大搞“动员戡乱”,“清剿”人民武装

 第四章 国民党在广东统治的终结

第一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各边区纵队的建立

 一、琼崖纵队和琼崖临时人民政府的成立

 二、粤赣湘边纵队和东江人民行政委员会的建立

 三、闽粤赣边纵队和潮梅行政委员会的建立

 四、粤中纵队的建立

 五、粤桂边纵队的建立

 六、粤桂边区部队的建立

第二节 余汉谋、薛岳接掌广东军政大权

 一、国民党统治的全面危机与蒋介石下野

 二、余汉谋、薛岳临危受命及其治粤措施

第三节 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及国民党统治的总崩溃

 一、四分五裂的国民政府南迁广州

 二、国民党统治全面崩溃

 三、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广东战役与广东大陆的解放

第四节 海南岛和沿海岛屿的解放,国民党在广东统治的终结

 一、海南岛的解放

 二、沿海岛屿的解放——国民党在广东统治的终结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广东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封建官僚制度沉重剥削与压迫下的农业

 一、封建土地制度原封不动,“二五减租”束之高阁

 二、田赋和苛捐杂税繁多,农民负担沉重

 三、农业生产政策及其措施难以奏效

 四、农田水利失修,水旱灾害频仍

 五、土地荒芜,生产萎缩,农民流离失所

第二节 外资排斥和内战影响下的工矿业

 一、政府各个部门对“收复区”企业的接收

 二、省营工业的恢复生产

 三、美国资本大量渗入广东

 四、资源委员会经营重点南移广东

 五、民营工矿业经营步履维艰

 六、风雨飘摇中的各行各业

第三节 落后的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

 一、处境艰难的铁路运输

 二、通车里程萎缩的公路运输

 三、短暂繁盛的水路运输

 四、短暂复苏的民用航空

 五、发展不平衡的邮电通信

第四节 日渐萧条的商业和对外贸易

 一、畸形发展的商业

 二、政府管制下的对外贸易

 三、粤港间走私泛滥失控

 四、粤港正常贸易渐陷困境

第五节 陷于崩溃的财政与金融

 一、入不敷出的财政税收

 二、侨汇侨资锐减与逃离

 三、金融体制从混乱到崩溃

第六节 文化教育与体育卫生

 一、广东省政府的文化政策

 二、广州的报业及文化事业单位

 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四、医疗与体育事业

征引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编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

第一章广东抗日战争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以制造“七七”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中国南大门,对广州、汕头等港口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并加紧进犯华南的准备。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广东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抗日救国的热情高涨,对广东抗战大力支援。此时,广东党政军当局做出比较开明的姿态,对抗战的态度比较坚决,并采取一些应变措施。广东中共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做准备。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广东中共的各级组织积极对广东国民党军政当局开展统战工作,推动广东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从而促进了广东的抗战。广东军民抵抗日军对广东沿海的袭扰,抗击日军对南澳的侵犯。南澳抗战,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成为广东军民合作抗敌的范例。

第一节“七七”事变后广东各界的抗日救亡活动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战争。广东地处祖国南大门,“七七”事变后,广东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利用与港澳毗邻华侨众多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为宣传、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广东人民群众的抗日活动

(一)广州等地民众声援卢沟桥守军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向卢沟桥一带中国驻军发动攻击,开始了企图灭亡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何基沣旅吉星文团奋起抵抗,北平、天津、保定等地的人民群众纷纷起来支援第二十九军的爱国行动。“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国抗战的起点。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驻军张治中率部奋起抗击。中国全民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进一步展开。

广东人民富有爱国的革命传统,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广东各地群情激愤,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在全省各地组织游行、示威、集会,发表通电,建立抗日团体,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5年“一二·九”运动传到广东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全省学生和各界群众纷纷行动起来,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广州各大、中学校的进步学生,以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简称“中青”)和“突进社”等组织成员为核心,形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等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全省各市、县也举行抗日集会、示威游行,成立爱国社团等,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

“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广东后,广东人民群众进一步被抗日的怒火点燃,各界民众纷纷开展了声援第二十九军的活动。

1937年7月12日,(广东八和粤剧协进会)当夜起在广州海珠戏院义演筹款劳军,以全部收入作慰劳驻北平第二十九军全体抗战将士之用。①(①《国华报》,1937年7月13日)

15日,中山大学、广雅中学、市立一中等广州主要大、中学校爱国师生发出通电,声援卢沟桥中国驻军的抗战。同时,各大、中学校代表联席会议做出决议:电请中央出师抗敌及发布告全国民众书;发起组织广州学生华北抗敌后援会;组织广州学生华北前线服务团等。

17日,广东各界联合举行广东民众御侮救亡大会,会后成立了有各界群众参加的“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P1-4)

序言

序言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有系统记载的历史,它便不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吸收历史经验教训。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值得深为庆幸的是,中国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典籍。对此,我们应引以自豪。

过去,史学界研究地方史的成果较少,而广东通史更是空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人们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省情和地情,为当前所用,同时还要更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祖国的光荣传统,振奋民族精神。于是,地方志、地方史的修纂,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中国幅员广大,纵横960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欧洲的面积。她现在拥有12亿人口,约占全人类的1/5以上。她的每一个省都抵得上欧洲的一个大国或中等国家,都有其局部的发展史,而其内涵则远较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为丰富。由于欧洲的国家众多,故有许多国别史著作,令人眼花缭乱。又由于欧洲许多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最早,影响及于全世界,故西方史学家有“欧洲中心”之说。我国以往有些学者和人们受此说的影响,对欧洲的历史不无向往之情,对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备加推崇,甚至推而至于上古史,言必称希腊、罗马,反而对自己祖国的历史不屑一顾。近来,在少数人中也颇有崇洋媚外、颠倒历史之风,似乎无论西方的什么东西,都比中国的好,中国要发展,就得走西方的老路。甚至有少数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反对西方的侵略都是徒劳和多余的,如果中国人不搞那么多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和起义、改革、革命,老老实实地向西方学习,也许中国的近现代化还要来得快捷。于是有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洋务,洋务不如洋治,起义不如绥靖,抗战不如求和的怪论。这种人不仅对中国历史是无知的,而且对他们所津津乐道的西方历史和世界历史也是无知的。他们似乎不知道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为害之惨烈,被害地区和人民的“亡国灭种”之痛。我们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深深地庆幸,正因为我们祖国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有着敢于和善于斗争的伟大人民,才能顶住西方世界的巨大压力,不致亡国灭种,终于争得了国家的独立、新生和发展。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学习世界史。要认识中国,就必须学习中国史。要深刻认识中国,还必须学习中国的区域史。中国的幅员太大了,要全面了解中国,就得分区进行研究,而研究历史和现状都是同等重要的。研究历史是研究现状的钥匙。

过去,人们对地方史的研究不大重视,认为地方史只是中国历史的局部,没有普遍的意义;还认为全国性的许多问题都来不及研究,哪来的工夫去研究区域性的问题!有的学者则认为,研究地区性问题,不能引起全国或世界学者的注意,很难“问鼎中原”、“走向世界”,故不愿为此付出精力。我们这本书的编写只有一种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不敢有扬名海内外的奢望,功名利禄早已置诸度外。然而话又得说回来,须知研究区域史是深入研究中国史所必需的。现存的各种中国通史,虽经史学前辈诸老的努力提倡,现已颇具规模,但对许多问题仍语焉不详或未曾涉及,对中国各大行政区和省的叙述则基本上是空白的。这是因为缺乏省史或区域史的研究。中国是由各个区域组成的,如果缺少区域性的研究,整部中国通史必然是不够充实的和缺乏区域特性的。以往中国历史给人的印象要么是皇朝的兴替、内乱外祸的演变和帝王将相的轮番登场,要么是宫廷斗争、官场斗争、党派斗争加群众斗争,多不及其余。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几条粗线的纵向研究,而没有或缺乏横向和点、面研究。要改变这种状况,光靠几个专家不断对中国通史进行修订和改编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动员全国各省的史学工作者分头去研究各省的历史,甚至是省以下各地区的历史,加以充实。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各省都在组织人力写各省的通史,若干年后,将陆续有大部头的各省通史问世。在各省编成通史的基础上再组织专家重新编写的中国通史,其面目将会为之一新。在这个意义上说,编写区域史就不仅是某一个地区的事情。再者,就各省历史的悠久、地域的广大和社会现象的多样而言,不见得会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逊色,这就赋予各省通史以重大意义。比方说,研究宇宙的起源,固然是科学界都关注的课题,但对作为生命起源的单细胞生物的研究,何尝没有重大意义呢!国史和省史乃至地区史的研究,只是分工的不同罢了,其重要意义当然是不分伯仲的。

广东省现有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0余万。其面积为法国的1/3弱,西班牙的1/3强,德国的1/2,意大利和英国的大半,分别超过或大大超过希腊、葡萄牙、奥地利等20余国。其人口超过除俄、德外的欧洲每个国家。鉴于偌大的一省尚无全省通史之作,我们乃自告奋勇,不避浅陋,勉为其难,于1987年编写出版了一部《简明广东史》,作为尝试。《简明广东史》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广东古今历史的专著,凡约60万字,费去了11位同人的几年心血。该书问世以来,颇多好评。但由于篇幅所限,简明则过之,深广则不足,故我们决定再接再厉,写一部六卷本约350万字的《广东通史》,为人们了解省情提供详细的历史依据,为填补中国通史中的广东地区的空白竭尽绵力。

广东是中国的南疆,濒临南海,自古以来,素称海上交通发达,是中国对外的海上门户,其历史和地理位置之重要,非内地一些省份可比。从这个方面看,广东的历史不仅具有全国性的意义,而且有世界意义。要深入研究中外交通史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就非研究广东史不可。

广东是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最早和反侵略最早的地方,与此同时,也是最早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学术的地方。进入近代以来,广东一反过去在历史风云中的相对沉寂状态,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全国和全世界所瞩目。许多震动中外的事件在广东发生,许多全国性和有世界影响的领袖群伦的人物在广东成名或成长。其中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历久不衰的盛誉者,有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至于可列入全国性的近现代明星级人物则更不胜枚举。这比之于古代广东的全国著名人物寥若晨星,数千年间只有赵佗、葛洪、惠能、张九龄、余靖、崔与之、陈白沙、湛若水、海瑞、屈大均、袁崇焕等人大不相同。近现代广东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全国历史的缩影,其重要性当远远超出区域史的范围之外。要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就非研究广东近现代史不可。

我们认为,通史之所以为通史,应上下古今相通,经济、政治、文化相融相通,不能只限于写政治史,所以决心将广东通史分类详述,篇幅比《简明广东史》扩大约六倍,共分成三部六册:古代部分上下二册,上册自史前至元代,下册自明代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近代部分上下二册,上册自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下册自维新运动至护法运动;现代部分上下二册,上册自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下册自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古代部自上古至鸦片战争前,只占全书的1/3,而近现代两部110年的历史却占全书的2/3,可谓“厚今薄古”了。所以如此,并非我们对广东近现代史有所偏爱,而是根据广东历史发展的特点来决定的。

古代广东比中原和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较晚,较为落后,故周秦以前记载甚少,无可大书特书者;秦汉三国以来,受中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较多;两晋以逮隋唐,中原人士逾岭南徙者日增,广东逐渐向中原追赶,差距日见缩小,且以对外开放和交流之故,独占海上交通鳌头,有所谓“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迄点广州在焉,历史地位渐形重要;两宋以来,广东乘中原战乱频仍之际,急起直追,其发展速度颇快;及于明清,追赶势头更猛,以致社会经济在许多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然而就整体而言,古代广东比之于国内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尚属后进,故给予全书1/3的篇幅(一百余万字)应属恰当。再者,由于宋元以前的广东史料甚为贫乏和零散,搜集殊为困难,即便将有关者全都用上,也不可能扩充许多篇幅;何况叙事贵精炼和条理,忌繁复和拖沓,亦无必要有文必录,令人生厌。古代部分的篇幅虽短,而我们搜集、整理、筛选史料的时间却很长。有的史料搜求,如大海捞针,虽片言只语之引用,而检索的时间却以年月算,翻阅过的书刊的厚度则以尺计。这种情况,愈古而愈甚。有的因无文献可依,只能依赖于历年考古出土之物,用哑巴来说话。

若论史料搜集之难,以古代部分为最;若论史事之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则以近现代部分为最。

广东近现代史,确是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给。因其人其事多与全国有直接关联,多为中国通史所乐道,所以许多史实,对省内外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正因为如此,取材立论,亦难免与中国近现代史雷同。如若完全雷同,则无自身的特色,即无个性,价值也不大。所以写广东近现代史之难,不在无所遵循,而在有所突破。编写同人有鉴于此,故在编写过程中刻意创新。要而言之,一是中国近现代史各书中叙述过的广东史事,简略者详述之,讹误者订正之,分析不当者商榷之,遗漏者补充之;二是事关重大而中国现近代史各书略而不录者补叙之;三是注意地方特色和地理、人文环境的交代和分析。至于关乎社会经济方面的工、农、商各业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华侨等问题,本书尤为重视,力求作较详尽的论述,以补过去同类书籍的空白或不足。在政治方面,则力求全面反映各种政治力量、派别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别于以往出版的中共党史、国民党史、中国革命史等书籍,从而显出通史的全面性。香港、澳门原属广东,近代始为英、葡管治,但与广东仍息息相关,故本书对港澳问题亦有所论述。

经过五六个寒暑的奋斗,《广东通史》古代部分上册终于交付出版了,其余五册或接近完成,或正着手编写,以后将陆续面世。我们愿借此机会,对长期甘于寂寞和清苦的撰稿人们表示感谢和致敬。时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名人说“时间就是生命”。本书的撰稿人已年逾半百,且有几位已年逾花甲,今后时日无多了。更有一位已于数年前逝世,不及见此书的出版。他们毫不犹豫地为本书的写作献出了最值得珍惜的,甚至是最后的时光,好几位已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也有不少正当“而立”和“不惑”之年的丁壮,为此书奉出了黄金的年华。他们默默耕耘,不计报酬,不慕荣利,为的是给史学界和广东人民留下一套可供查阅的长篇巨著。他们深知,要完成这一套“前无古人”的巨著,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绝对办不到的,要靠集体的努力,分工协作。须知他们中的每一个,如果在同样的时间内,付出同样的劳动,写出个人单独署名的专著是完全可以办到的,或者可以写出许多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确保名利双收的立竿见影之效。但是他们为了事业的长远利益,宁愿作出牺牲,义当衔石填海的精卫鸟。谚云“善有善报”,我衷心希望,他们的善举能得到社会的鼓励和表彰。而最好的鼓励和表彰便是阅读这部书。

不参与撰稿可能不知著此书之艰难。我们的一位可敬的史学前辈却是深知其艰的。他在许多年前,即我们编写《简明广东史》之前,曾善意告诫我们:现在编写系统的广东史的条件还不成熟,应先从专门史着手,待各专史有研究成果之后,才可作全面综合的研究。此说不无道理,但是当时根本就没有人力和时间去分门别类地研究广东的各项专史,即使有条件,也不知完成于何年何月。为了早日让人们了解广东的历史概貌,我们不能等了,于是写出了《简明广东史》,接着又不自量力撰写这部《广东通史》。我们认为,无论如何,有一部《广东通史》总要比没有好。虽然我们没有编出各项专门史的资料,也没有写出各种专门史的著作,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对史料进行过分门别类的搜集和整理,并对许多课题作了专门研究。如果我们这部书质量不高,就让后人把它作为一条初辟的泥土小径走过去吧,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扩充成一条混凝土的康庄大道。那末,我们就可以“筚路蓝缕”相告慰了。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家应兼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以“史识”为重。我们不敢自封三长兼备,更不敢以“史识”自诩,但是我们都有一颗献身史学的赤诚之心,有为广东修通史的不移之志,才、学、识虽有所不逮,但确信勤能补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是这部书能暂且填补广东通史研究的空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占一席之地,于愿足矣。

主编

1995年2月于广东省

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后记

后记

这是《广东通史》的最后一册(第六册)。本册的脱稿付印之时,就是全书完成之日。至此,编者可以长舒一口气了。全书的编写始于1988年,至今已历时26年了。迁延至今的原因:一是全书的篇幅浩大,总计近600万字;二是其历史进程的时间跨度大,即使不算先秦的年代,也有两千余年;三是内容庞杂,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华侨等问题均有所涉及;四是史料零散,搜集殊为不易;五是可供借鉴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许多难题需靠我们自己索解;六是编写人手少,且几经变动易人,还有其他许多事务拖累,不免妨碍撰稿进度;七是编写经费短缺,数年来,可供支配的费用,实在够不上阔人们几顿豪宴的消费,言之扼腕。

但是,无论如何,经过同仁们的不懈奋斗,这一艰巨而又吃力不讨好的任务总算完成了。在这最后一册完成之前,我们总担心这套书会半途而废。现在,这块心头大石总算落地了,真是谢天谢地。在此,首先要感谢编写者们的无私奉献。因为这是一个大的集体项目,不是个人单独署名的专著,对个人的名和利都没有太大的好处。为了编写好这部前所未有的大型史书,他们义无反顾,都把个人名利置之度外了。这种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还要感谢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要是没有他们的支持,这套书是无法出版的,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拿不出一大笔出版经费。这套书是逐册分开出版的,拖了十几年才出完,而且印数不多,绝对是个赔本的买卖。但是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恪守免费出版的承诺,坚定不移地把它一册一册地出齐。为此,我们要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表达最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本册分为第一、第二编。第一编主编沙东迅,第二编主编郑应洽。

第一编(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撰稿人的分工如下。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郑可益,第二、第三目沙东迅,第四目郑可益;第二节第一、第二目沙东迅,第三目左双文、王涛;第三节郑可益;第四节郑可益;第五节沙东迅(林俊聪提供了部分资料和意见)。

第二章第一节左双文、王涛;第二节第一、第二目左双文、王涛,第三目沙东迅;第三节左双文、王涛。

第三章第一节沙东迅,第二节王付昌,第三节王付昌,第四节郑可益,第五节左双文、王涛,第六节王付昌。

第四章第一节郑可益,第二节郑可益,第三节李粜芳,第四节李粢芳,第五节李粢芳。

第五章第一节李粜芳;第二节第一、第二目李粜芳,第三、第四、第五目王付昌。

第六章第一节第一目沙东迅(张晓辉提供了部分资料和意见),第二、第三目沙东迅,第四目沙东迅(李粜芳提供了一些资料),第五、第六目沙东迅;第二节第一目沙东迅,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目王付昌,第六、第七、第八日沙东迅。

第二编(解放战争时期的广东)撰稿人(单位均为暨南大学),分工如下:

第一章郑应洽,第二章郑应洽,第三章卢宁,第四章杜应娟,第五章张晓辉。

最后,由全书主编方志钦、蒋祖缘统稿。

编者

二〇一三年四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