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摩崖编著的《头颅中国(另一个角度看先秦最新修订本)》是一本视角新颖、观点独特的先秦文明史。作者在书中试验了全新的话语模式,所谓“话”体,即是将读者视同“看官”,申论重大命题,这既是一场情感充沛、气势宏大的平民演说,又是一段逻辑缜密、环环相扣的学术探索。“话”语深沉,却不失随笔的情趣机锋,更有小说的谋篇布局。每一“话”都是在跨文化、跨学科、跨古今,且各有主题统摄小节,而标题规整,大“话”题为七言,小章节为三四言,古韵里透着先锋性。全书的文字庄重典雅,疾徐相宜,史料编排详略得当,新意辈出,全方位地展现了动人的先秦画卷。
读史从“头”开始,几千年中华文明即肇始于先秦。“头颅”可以象征天生之性命、奉献之勇气、生活之智慧、人格之尊严、社会之理想与历史之信仰,甚至是对英雄的隐喻,但它更是对优质之古典与高贵之传统的一个总喻。
《头颅中国(另一个角度看先秦最新修订本)》是一部文学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观点与思想方法自成体系的先秦文明史。作者黄摩崖以“头颅”为寓,重返先秦去寻找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本书打破了以往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分而论之的著史格局,全方位地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先秦画卷。
欧洲的裸女画家对耻毛有格外的关注。他们认为,除乳房与臀部外,耻毛也应是女性第二性征之美。耻毛拱卫之处有何种意蕴呢?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从雌性生殖器开始。先看一句“道可道,非恒道”。道是什么?一人说不透,它需要一整个学派为之诠释。赫拉克利特有言:“自然喜欢隐藏自己。”人类早期思想家试图找到隐于表相之下的永恒本原、存在与规律,箕子触摸到了“五行”之间隐秘联系,《周易》与阿纳克西曼德倾向“变动”即宇宙的本质,郭店楚简里写着“太一生水”,泰利斯认为水是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本原,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本原……直到爱因斯坦恢弘的弦理论。
《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虚无之境称作“谷”,所谓“上德若谷”,“谷”之幽深奥妙,隐隐如神。而“谷神不死”,永恒地化生万物。说这“化生”,往细处看,所谓“生我之门死我户,看得破时忍不过(《金瓶梅》)”,“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红楼梦》)”。这就像生命的繁衍,万世不竭;往大处看,自然是“天长地久”,宇宙被认定为源起于百亿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但大爆炸源头的“奇点”是怎样的光景,或者说容纳这次“爆炸”的时空何在?这就是人类的大困惑与大迷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胎生还是卵生,生命总有一道出口,“玄牝”便是高深莫测、不可言状的天地生殖器,“道”即“天下母”。老子的理论虽是假说,但其知识背景却是真的,“明道若昧”一语简直就是女性阴道之写照,而颇为明显的母性崇拜是老子思想早出的一大证据。
老子的身份决定了他能认识到“大器晚成”这一青铜器的铸造规律,也必使他接触过《易》。《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区分抽象规律与具体事物。先秦思想家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归纳经历了漫天鬼神、五行、阴阳,乃至道的历程,可谓愈发简约清晰。五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物质,阴阳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借助日月乃至男女两性等具象把握,而道根本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最高抽象,所谓“道隐无名”。《吕氏春秋·大乐篇》:“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可见“道”至高至大。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何处,庄子说道“无所不在”,道甚至可以在屎尿中,又可见“道”至深至广。既然如此,“道”可以表现为“术”,道家自然可以收纳房中术、炼丹术之小技。也正因为道的理念保持了开放性,故唯有道家可与儒家长生不灭,代代常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帛书《老子》)。此话固然玄奥,但它诞生之契机可能是寻常的。如前所述,老子有观星的条件,有接触秘藏的渠道,或许老子还在琢磨易卦,眼前符号横七竖八,而外面时局动荡。这世界散乱无常,究竟有无恒理?无论是龟甲上的裂痕,还是蓍草的摆置,都与“一”“二”“三”的简单笔画形似,此有助于老子顿悟。一切从何而来,老子不知其名,“字之日道”。道是一条贯通的笔画,从一到三,实无须继续下去,因“道”已实现了无中生有。每个人都是星象,都有自己的轨道,不能各行其是,因为诸位终会聚在一条道上,如组建家庭,成立国家。周王朝的道实际上就是不同氏族、不同部族联合立国的诸线交集。当然,即便有交点,仍还有“启以商政”之需要。
老子对周史自有深刻反思,专权与蛮族这两大威胁的隐秘关联他必是知晓的,实际上整个周王朝的尴尬便在于——周王“无为”则周朝衰,周王“有为”周朝亦衰。正因为现实中的摇摆,思想家才会去把捉恒定的天或道。前已略说,中国的“上帝”没有愈加强大,反倒渐渐隐退,这并不是“神”被“遮蔽”的问题,而是中国文明早熟的问题。《老子》:“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此是何意?论道也!意为我未能得知“道”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P190-191
2011年,幸逢一段机缘,摩崖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待了近一年时间。此地出土了3.7万枚秦简,据这些秦简显示,里耶在秦代属洞庭郡迁陵县。那段岁月我几乎每日都会在长堤上行走,寂寞时便安慰自己,我与先人望着同样的山川与月亮,多么的幸福。
我也总想写出点什么,于是就动手写了这部小书,于2012年1月在网络连载,于同年6月获得网络赛事奖项,于同年10月定稿,次年7月出版。本次修订版的面世是我一年多来最为挂怀之事,因为作品须赶上作者的变化,还有太多地方需要补充和完善。
这部小书并没有着力探讨中国文明的原始形成,而是主要讲述了“先秦”与“秦”之间的“爱恨情仇”,待尘埃落定,早期中国文化的性质与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便莹澈可观。
我将本书所运用的历史观名之为“头颅史观”,看官们虽未必用,倒是可以观一观的。
“头颅史观”——
1、莫为砍头辩护,历史不只是胜利者的历史。
“一代有一代之中国。”中国文化是活态的,代有特色的,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国史的基本原理。历史也不总是前进的,相反,历史是曲折的甚至是经常倒退的,读史者和治史者都应学会接受被砍脑袋的历史遗憾,从“文明折于野蛮”的教训中懂得大道,而非为一切斩首辩护。虎狼之秦是华夏文明轴心时代的终结者。
2、且问头痛与否,历史终归是人生的历史。
修正以往的文明标准,评价历史应以人的存续状态为标准,世界不完美,因从无彻底之文明性,古典未必不文明,现代未必文明。
3、从头开始,历史终归是千头万绪的历史。
如果历史有“韵律”,不妨从第一个音符听起。回到事物的本初状态,充分估计人事的复杂,相信历史本有多种可能,以灌输“必然论”为羞耻,且警惕那些坚持从历史中找出所谓“铁律”的努力。还原历史走向的不确定性,在信仰上为文明的参与者提供恒久的引导。
4、重视头脑(思想),历史终归是传统的延续与英雄(圣贤)的历史。
先秦是国史之主脑。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先秦思想是中华文明高贵的头颅,重返先秦去寻找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理所固然。“头颅”自然可以象征天生之性命、奉献之勇气、生活之智慧、人格之尊严、社会之理想与历史之信仰,甚至是对英雄的隐喻,但它更是对优质之古典与高贵之传统的一个总喻。攻击一个文明的源头以及传统,就是野蛮部落的“猎头”行为,是一种攻取敌方战利品的心态。
中西各有圣贤,各有传统,世界文明和而不同,标榜“普适”会带来侵害,我们要求索自己的“道”。文化界若只迷醉于西学范式,而不懂如何以中国之“精气”与“理路”去解释中国,则西方价值日趋神化,中国价值日趋遮蔽,长此以往,中国人将自绝于中国文明。“为故国招魂”的事业一刻都不能松懈。国人决不能丧失对国族文化的自信与尊崇,既应对中国文明史有同情之了解与温情之敬意,也应对中国人之未来充满期望。
顾颉刚先生曾言:“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罗列史实,缺乏见解。”我不认为自己能著中国通史,“分门纂类”之事也实在有太多人做过,我只是用“集”的方式谈一谈“经”“史”“子”,也许就叫作“史记文学”吧。虽说不上“发愤著书”,但自信能有一些经得起检验的见解。
2014年10月10日于湘西不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