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道家的发源地为何在古代楚国
北人称江为河,南人称河为江。
长江、黄河,这两大河流哺育着两岸的人民,她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北方的黄河流域孕育了“儒家”思想;南方的长江流域孕育了“道家”思想。儒家讲“仁义”;道家讲“道德”。“仁义道德”这四个字,也就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最高行为准则。
其实,“仁义”和“道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仁,就是仁爱、善良;义,是指正义、正气;道,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德,就是要在主观上遵循规律。
具体怎么讲呢?
充满仁爱之心的人,就可以算作仁人;而暴虐残忍之人,就是不仁的人。
正义感很强的人,就是有义之人;而奸邪诡诈的人,就是不义之人。
探求真理,追寻本质,掌握自然规律的人,就是有道之人;不学无术,不懂常识,不知道客观规律的人,就是无道之人。
尊重规律,按规律去办事的人,就是有德之人。明知道自然规律,却故意去违背规律做坏事的人,就是无德之人。
这里面的区别,其实并不复杂。简而言之:儒家倾向于“唯心主义”;道家倾向于“唯物主义”。
在人的行为上,儒家要求我们“凭良心”去做事(要有爱心,还要有正义感);而道家则提倡我们“按规律”去办事(要有学识,还要有操守)。
不存在唯心唯物谁比谁更好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前者更像是“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的“社会科学”;后者更像是“人与自然”怎样和谐相处的“自然科学”。
在开创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里面,最重要的几位是鬻子、老子、庄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楚国人。那么,为什么楚国会成为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呢?
“楚”,是春秋时期的古国名,又称荆、荆楚,指中国的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楚”这个字有以下三重意思:
一、灌木(类似于荆条状的落叶灌木)。
二、清楚(一目了然,清晰鲜明)。
三、痛苦(内心郁闷,痛楚不堪)。
“楚”这个字,是个象形文字,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形:
上面是两个木,构成一个“林”字,形容树多,下面是一个“足”字,表示用足走路,在林中穿梭。
双木和足合起来,足在林中走,四处没有路,看不清远方,时间一长,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就不灵敏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
楚的本意,就是指双脚麻木得受不了了。这是一种身体上劳累不堪的痛苦,更是一种渺渺茫茫看不清前途的痛苦。
所以,楚人的祖先就用“麻木”来注册本部族的商标,以示即使麻木了也要不屈服的顽抗到底,激励自己,创业维艰,不要怕苦。
今天的现代化城市,只是在最近的这短短一百年时间内兴起的。一百多年前的城市,不过小土城而已。而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楚国,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可以到神农架原始森林走一趟,感受感受,大概就是那个样子的。当时的中原相对比较发达的时候,整个南方的长江流域,几乎还完全被森林所覆盖。
楚国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丛林之中。
人类的历史文明,远远不仅是官场政治力量上的龙争虎斗、此消彼长、兴衰交替,而是一个勤劳民族对浩瀚无边的处女地的征服与开发!
在这条征服之路上,最艰苦的部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是人与大自然本身的抗争:砍倒原始森林,驯服大江大河,清理蛮荒土地,开拓耕地面积。
可以这样说,今天的湖北省,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远古先民们,在这一望无际的原始丛林中挖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群“麻木”的人,创造出了世界上璀璨辉煌的楚文明!
楚的别称是“荆”,我们再看“荆”这个字,也很有意思的,由
“草”“开”“刀”三部分构成。
上面的“帅”,代表茂盛的草,厚厚的植被;下面的开和刀,是个“刑”字。对草用刑,拿草开刀,顾名思义,就是一副拓荒开道的生动图画。
古楚国地大物博,人烟稀少,远没有中原的人口密度大,所以,人与人的斗争就是次要的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才是最主要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了那时的第一所需。
这也就为楚国成为道家的发源地提供了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左传》记载:楚族因受到中原一些部族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来到了长江流域荆山一带,楚人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拉着破麻木(柴车、三轮车),穿着破衣服,开垦山林,艰苦创业,遂创建了楚国。
要致富,先修路。楚国创始人从鬻熊到熊绎,来到这里都是在为后人修路,因为这里没有路。看不到出路,就看不到前途。
路是什么?路就是“道”。道的本意即是路。北人称道为路,南人称路为道。
问道,就是问路的意思:
寻道,就是找路子的意思;
修道,就是铺路的意思。
后来把修仙也叫作修道,还是这个意思,修的是一条从心灵到天上的路。
所以,楚国的先君,就是中国最早的“修道者”,带领着他的族人——一群麻木的受不了了的人——去寻找新的出路。
P5-7
从东周始祖迁都洛阳说起
话说武王伐纣,取了商朝天下,建立大周王朝,定都镐京。镐京在今天的西安一带,相对于中原来说,是在西边,所以史称西周。
西周开国两百年,到第十代天子周厉王时,他在宫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盒子,正想打开看时,却被宫人们劝阻道:“不可!”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盒子的来历十分诡异!
那还是在很久以前,夏朝将要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从天而降,落在了夏王的宫廷里。夏王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龙,他顿时不知所措,就十分庄重地进行了占卜。
第一次占卜:杀掉它们。卦象上显示的结果:不吉。
第二次占卜:赶跑它们。卦象上显示的结果:不吉。
第三次占卜:留住它们。卦象上显示的结果:不吉。
占算了三次,无论是杀掉它们,赶跑它们,还是留住它们,三种结果都一样——不吉利。
夏王疑惑了,他做了最后一次诚心诚意的占卜,终于得出了结论:只有请它们吐出嘴里那宝贵的唾液,装在木匣子里面珍藏起来,才是最吉利的结果。
于是,夏王摆设了祭物,向二龙祷告。两条神龙就张开嘴来,把唾液吐在了一个木匣子里,然后飞天而去了。
后来,夏朝灭亡了,这个木匣子就传到了商朝。商朝又灭亡了,就传到了周朝。这样连续经过了三个朝代,前后八九百年的时间,从来也没有人敢把这个神秘的木匣子打开来看。
现在,到了周厉王的时候,他经不住诱惑,他偏不信邪,就大着胆子,把这个神秘的木匣子打开看了。
顿时,龙的唾液在宫廷里流了一地,怎么清除也除不干净。
周厉王就叫了一群女人,让她们赤身裸体地对着唾液大声地呼叫。那唾液就变成了一只黑色的大蜥蜴,爬到周厉王的后宫里去了。
后宫里有一个小宫女,只有七岁,刚刚开始换牙,恰好碰上了那只大蜥蜴,大蜥蜴在她身上消失了,后来她在行笄礼时未婚而孕!因为没有丈夫而生下孩子,所以她非常害怕,就把生下的“妖精”扔到了水里。
如此怪异的事情,似乎是在预示周朝将乱。周朝掌管占卜的太史说道:“祸成矣,无可奈何!”
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你当然可以把这当作神话传说。但是,当作正史也没错,因为这是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里的。司马迁想要证明的是:西周的灭亡,正是拜这个“妖精”所赐。
西周将要灭亡,已经成了定数。 紧接着,那个被扔到水里的“妖精”被褒国一户姒姓人家捡去收养了,因此被叫作褒姒。褒姒长大之后,美色无双,冷艳无比,又被作为贡品献来宫中,成为第十二任天子周幽王的爱妃。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褒姒整日不笑,周幽王不惜烽火戏诸侯,以博美人一笑。那烽火台是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当数十路诸侯纷纷从各地赶来救援时,才发现上了当,根本就没有敌火。
于是,褒姒终于笑了。
不久,当西方犬戎部落的野蛮人真的杀过来时,诸侯们再也不肯发兵相救了。万分危急之中,只来了最近处的郑桓公这一路人马。
郑桓公是周幽王的亲叔叔,是新册封的一路诸侯,所以他特地赶来救驾。奈何势单力薄,双拳不敌四手,于是,西域的犬戎攻破了王城之后,用乱刀残忍地砍死了周幽王和郑桓公。
郑桓公陪着周幽王一同做了异族人的刀下之鬼。一个成了亡国昏君的代表,一个则成了救国烈士的典范。
至此,西周灭亡。
犬戎一族,残暴异常,掠夺无数,他们赖在镐京不走,将好端端的国都糟蹋得破败不堪,惨不忍睹。
于是,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保护着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一路向东逃亡。为远避犬戎的骚扰,他们带上自己的马匹、人口与财宝,大规模地向东方迁徙,最后就把大周朝的都城定在了洛阳这个地方。
洛阳是当时整个天下的中原地带,因为地理上是在镐京的东边,所以史称周平王之后的周朝为东周。
历史,也由此进入到了春秋时代。
春秋之际,天下大乱。暴力冲突不止,流血事件不断,百姓皆为刍狗,大夫命如草芥,君主被弑三十六,灭国略地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江山者,更是多如牛毛,不可胜数。
在这大国争霸小国图强的乱世之中,先后有五位霸王崛起。本书要讲述的,正是春秋这三百年间最癫狂的一段你可能并不知道的历史。
幼年继位,权臣掣肘。空有雄心壮志,也不得不低头。誓要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终于横扫江汉,扩地千里,观兵华夏,问鼎中原。
神秘的楚国,为何会成为道家的发源地?为何要以“楚”为国号?又为何屡屡大不敬冒犯天子?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推上了王位,刚刚登上了王位,却又被当作人质扣押,被解救出来之后,却又成为受人操控的摆设傀儡,凡事皆不由自己。从此他把志向深埋于心底。
历史的凶险漩涡,如何一步一步地把他逼上成功之巅峰?
一个新兴之国,如何突破重围,确立大国地位?
吴闲云著的《问鼎中原楚庄王/霸王的春秋》带你重返春秋,教你如何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逆境突围。
春生秋死的自然法则,精英创业的传奇史诗。
《问鼎中原楚庄王/霸王的春秋》由吴闲云著,从任人摆布的傀儡君王到一鸣惊人的一代枭雄,讲透楚庄王逆境突围的“突破”之术。
在春秋战国这一大国争霸小国图强的乱世之中,先后有五位霸王崛起。吴闲云著的《问鼎中原楚庄王/霸王的春秋》要讲述的,正是春秋这三百年间最癫狂的一段你可能并不知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