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房和爱(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炳揆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书房和爱》是一部个人的随笔散文集,作者周炳揆系《新民晚报》特约撰稿人,收在这部文集中的百余篇千字短文,是其今年发表在《夜光杯》中文章的精选,内容主要分两个部分:其一,关于音乐的,是对欧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赏析:其二,关于自身经历的过往的一些人与事的记忆与思考。

内容推荐

有一间书房,充满着爱的回忆,作者周炳揆在《书房和爱》一文中讲述了这个故事。

他还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小吃摊”“传统菜”“鸡尾酒会”“电子邮件”“创造力”“图书馆”等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对一些日常的议题如悲观、安慰、单独、忧虑、劝告、诱惑等,也作了富于哲理的探讨。

音乐欣赏方面,作者写了马勒照片的故事,探讨了肖斯塔科维奇创作音乐的纠结,还为德彪西鸣不平……古典音乐是一个心地清明的朋友,为作者带来了快乐、淡定和安静。

作者写的是他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全书文笔流畅、朴素,内容贴近生活、切中时弊,读来亲切感人。

目录

书房和爱

我的外公杨谱笙

阅读、写作及友情

不期而遇在美国

最好的安慰

对自己说话

办公桌零乱有理

暴力之源

不拿画笔的画家

“中向”性格好

不要太早道歉

尘世乐土塔斯马尼亚

城市的高度

传统菜好吃

创建你的“图书馆”

单独和孤独

电子邮件的危险性

工作是放松

淮海路的老店铺

鸡尾酒会交谈的“三部曲”

激发人的创造力

记忆的另一种功能

因紧张而出汗

两代人“人民”缘

流言种种

留恋过去有益

慢慢阅读

纳帕谷的古城堡

排座位的技巧

胖不一定是坏事

培养回忆

倾诉之必要

劝告的难处

“自欺”或有益

让居室具有品位的诀窍

善于“倾听”

书未读完有愧疚

书在读你

送礼有学问

为“女足”叫好

为什么会惧怕发言

细细品味

邂逅帕尔曼

欣赏纪念邮资封

兴国路上的小吃摊

幸福的弊端

需要一点悲观

选择的困难

学会笑

应对“不幸的诱惑”

忧虑的最佳点

岳父留下的“卓尔基”

运动与心脏病

在圣地亚哥多待36小时

这里有雕塑、有音乐

珍藏的银行存折

爱好音乐、戏曲的民族

重读索菲亚·托尔斯泰

《春之祭》背后的故事

《侣12序曲》三人谈

2014年一个音乐会主题:战争

BsO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巴伦博伊姆的“斯卡拉”首场秀

柏林:古典音乐之都

贝多芬:美国人的偶像?

贝多芬生前的最后作曲?

贝拉·巴托克在“奥赛”

布里顿的故乡情缘

布里顿为肖邦《林中仙子》的配乐

长寿、多产、多变的作曲家

范·克莱本获奖的启示

非常莫扎特的“莫扎特周”

弗莱明转向再转向

弗罗斯特的“玩具屋”

父子联袂的莫扎特专场

钢琴独奏的背谱和看谱

歌剧大师与贝多芬

古典乐坛少见女指挥

2011古典乐坛长短镜

黑胶唱片卷土重来

获大奖的“维也纳之音”

她曾用歌声征服英国

奎拉斯演绎布里顿的《组曲》

拉特尔移师巴登巴登演《魔笛》

李斯特:19世纪的音乐巨人

令人愉快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九交响曲》

马勒照片遗失之案

2013:两位名指挥今安在

尼尔森首秀有褒有贬

贫困家庭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品普列特涅夫弹莫扎特

轻柔·精致·引人入胜

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变革之风

萨尔茨堡的“神圣音乐会”

施特劳斯与德累斯顿

试议“全能钢琴家”

斯特拉文斯基又有故事

提尔森·托马斯目标于新听众群

瓦格纳在布达佩斯

为德彪西鸣不平

维什内芙斯卡娅的传奇

“五大乐团”概念孰是孰非

相约“东艺”听《帕凡》

肖斯塔科维奇的纠结

新年音乐会跨出历史阴影

音乐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音乐不应被政治目的绑架2∞

“这是我的一个奇迹!”——詹姆斯·列文重返“大都会”

中国需要“巴洛克”

试读章节

不期而遇在美国

戴维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在校时,他的英语成绩特别优秀,毕业后担任某集团公司的涉外商务代表。在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涉外商务代表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它意味着可以直接和外商打交道,经常参加各种宴请,还有公费出国的机会。

毕业后,我和戴维有两次在美国不期而遇。第一次是1983年,我代表上海某公司去明尼阿波利斯接受技术培训,戴维刚刚参加完对该设备的引进签约的谈判,被指定担任技术培训的翻译。

老同学在美国不期而遇,自然是异常高兴。我非常钦佩戴维,他不光是英语说得好,而且专业技术知识十分丰富,应对技术培训的翻译可谓游刃有余。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美方负责整个项目的商务经理史蒂夫对戴维十分信任。

戴维的缺点是不够注重仪表。他的衬衫总是皱巴巴的,领带也就是一条,每天戴同样的,西装是友谊商店出国部定制的灰色“海乐蒙”斜条的,脚蹬一双狼牌的白色旅游鞋尤其显得不伦不类了。这些缺点,可能和戴维自身的生活、成长环境有关。另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是,戴维习惯于边翻译,边拿出一把指甲钳修自己下巴上的胡子荏,有一次,他居然当众修剪手指甲,剪下的脏指甲散落在会议桌上到处都是。正在讲课的美国工程师耸耸肩,表示不满,但史蒂夫却不以为然,每次讲课完毕,他都要对戴维的工作大加赞赏、表扬。

一天晚上,戴维和我说,史蒂夫拟邀请张处长(技术培训团团长)和我出去逛逛,找个地方喝一杯。我婉拒了,因为张处长在出国准备会议上宣布了外事纪律:不能喝酒,不能接受外商的私人邀请等等。凌晨1点半,我被酒店前台叫醒去大堂接一个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忽然看见戴维、史蒂夫搀扶着一个人从酒店的转门进来,我吃了一惊——那个人是张处长,喝得烂醉如泥,走路踉踉跄跄的。戴维很快地走到电梯间,搀扶张处长回房问,他朝我努努嘴,右手做了一个举杯喝酒的姿势……

时问飞快,转眼到了1998年。听另一位同学说,戴维已经被外派,担任上海某集团公司常驻芝加哥的商务代表。那年夏天,我去伊利诺亚大学厄巴那一夏佩恩校部参加一个校友会的活动后,在芝加哥转飞机,不料,在凯悦酒店的大堂里又和戴维不期而遇。戴维完全变了,他胡子刮得精光,身穿一套剪裁非常合身的深藏青色的西装,淡灰色的衬衣袖口露出一截,粉红色真丝碎花领带的结打得无懈可击。

我简直无法把眼前的戴维和15年前一边开会一边剪手指甲的戴维联系起来。时间、氛围、阅历……造化成了一个沉稳自信、一派商务精英派头的戴维。再次不期而遇,我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却又偏偏一时找不到话头。

戴维带一个国内的访问团去吃晚饭,又把他们送回凯悦酒店并给我的房间打了电话,我们一起外出。他开着一辆“宝马7”系列的车,在一家夜总会门前停了车。在光线乍明乍暗的前厅里,一位穿着暴露的领位小姐把我们领到一个所谓“金鱼缸”的地方。

“你自己挑吧,今晚我付账。”戴维说,他神态自若,就像是在饭店点菜一样,“那个13号金黄色头发的是这里的头牌,张处长每次来都点她的。”

我觉得味道不对头。显然,戴维是这里的常客,他还搬出张处长的事来吊我的胃口。我推脱说胃疼得厉害,一定是晚饭吃的牛排有问题,只希望喝一杯茶帮助一下消化。戴维心知肚明,反正“金鱼缸”的玻璃是一种特殊材料,里面的人是看不到外面发牛什么的。当然,领位小姐送我们出去时,还是蛮失望的。

我们在一家装饰优雅的咖啡馆坐了下来。那是一个愉快的晚上,戴维告诉我,史蒂夫办了一家专事向中同出口二手设备的公司,张处长现在是某集团公司负责引进设备的副总经理,每做成一笔生意,史蒂夫都要给戴维的代表处一点kickback(回扣),那辆“宝马”就是用回扣买的。

这是我和戴维的最后一次见面。大家都很忙,手机、电子邮件、微信又是不断地刷新着原有的联系方式。几年前,我注意到一条消息,中国官方查处了一个“重复引进二手设备”“受贿、拿回扣”的大案,张处长的大名赫然在列,他已经离休多年,依然免不了牢狱之灾。我祈愿戴维没事,希望有朝一日能再度不期而遇。

P16-18

序言

时代的印记

伍淑贤(中国香港)

很高兴见到周炳揆兄第二本文集出版。我与周兄交往,源自1993年左右,其时我们是某国际公关公司的同事。我在香港,他则负责上海办事处。当年不少美资企业客户对中国市场已跃跃欲试,由于工作需要,我跟上海、北京等地同事经常合作,也时向周兄请教国情,逐渐稔熟。

几年后,周兄有更佳发展,先后出任两家外资机构的中国内地兼中国香港地区总裁,独当一面,我也战战兢兢自立门户,在港经营公关公司,但跟周兄仍会见面,多数是他来港公干时,在铜锣湾一带吃饭谈天,或去附近HMV看古典音乐唱片。当然,说到欣赏古典音乐,我是门槛也人不了,周兄却是“神级”专家,可著书立说。跟他去逛唱片店,我就像幼儿班学童,只有艳羡和钦佩的份儿。我们也会在上海碰头,比如当我去沪公干或教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在当地举办的公关课程时,也必会跟周兄夫妇打个招呼。上馆子吃顿饭,或冒昧造访他在旧法租界的家,吃周太烹调的美味小菜,品茗谈天,每次都非常愉快。

周兄文如其人,儒雅风趣,见多识广,有读书人的开放胸怀,又常出国游历,精通英语,看事看人不避问题核心,大是大非绝不含糊。细读这书,大家都会感受到他如何细味人生与艺术,仿佛身边就有茶香、书声、乐韵,看悠悠世事流转。

我们的话题,总离不开上海和香港。周兄对国情以至香港时事的掌握,巨体而微。我不想奢谈什么内地与香港或沪港比较这类话题,但人之交往,地缘也是重要因素。周兄明显深爱上海,以上海人的高质素自豪,这跟纽约客深爱纽约、伦敦人深爱伦敦似出一辙。我对上海的认识,始自中学时看张爱玲的《半生缘》《倾城之恋》《张看》《流言》等小说和散文集。然后是大学时看韩邦庆的章回小说《海上花列传》,读到那些吴语对白,真的一头雾水,不过大致也可感受到晚清_卜海的世情。踏入上世纪80年代,香港各类电影节开始看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像《浪淘沙》《马路天使》《大路》《太太万岁》《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天伦》《哀乐中年》等都叫人惊艳。这些电影的意识形态各异,也不一定在上海摄制或由上海人执导,但多少都反映了民国上海这大都会的开放姿采,和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滔滔世界潮流,如何以细腻的多元思维去回应。

那时也看国内的伤痕文学和电影,像小说《人到中年》,电影《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芙蓉镇》《黄土地》等,都令人眼前一亮,为我们打开了一道窥探“文革”后内地情态之门。至今我的书架仍有一册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小说一九八六》,收了韩少功的《女女女》、莫言的《红高粱》、阿城的《遍地风流(之三)》和汪曾祺的《桥边小说三篇》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兼收并存,篇篇都是时代的印记。

周兄这本书,未尝不是对时代的回应,跟他2011年出版的《流动的图画

记忆与思考》文集一样,都突显了作者对古典音乐的极大热诚,而上海的优秀特质,也是他珍而重之、执意承传的东西,就像我们香港人常说的“核心价值”。

书中有关古典音乐的文章,我除了钦佩,实不敢造次评论,但对其他生活小品则颇多共鸣。像《不期而遇在美国》一文,以精准扼要的手法,写大学同学戴维三十多年来的事业发展,侧面带出作者坚拒随波逐流,也触及中国经济发展衍生的问题;看似轻描淡写,实是多层次而耐看。

又如《兴国路上的小吃摊》,写的是小学同学国良由“文革”以至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的奋斗之途。由上世纪60年代在兴国路“帮人汆萝卜丝油墩子”的小孩,到80年代还是在兴国路摆卖烘山芋的中年汉,看似贫困,但原来已在浦东买了房子,还对不知就里、给他送了几件旧外套的周说:“我赚的钱肯定比你多。以后就不要给我衣服了。”这些牛命力极强的人物,国内朋友应不会陌生。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故事,香港的故事跟上海的大不同,但都市之人情世态,总有共通的有趣脉络。周兄实在有条件写小说。

要数全书我最喜欢的,是《书房和爱》,因为几年前周兄的老房子翻新后,我曾踏足那书房参观,还拍了照,感觉特亲切。那次周兄谈了很多关于他先祖父周由廑老先生,在民国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英语周刊》的事,还兴滋滋地给我看祖父留下来的巨型《辞海》,和至今还动的一座德国发条台钟。原来周兄由出牛至今,除了去美留学那几年,一直都住在那房子里。对我这种搬家无数次的人而言,确是无法想象的事。周兄当然有能力搬去更新更豪的房子,只是他更想享受旧房子的回忆和历史,在旧中立新。这是只懂向钱看的人不会明白的。

那次造访还有个惊喜,就是周太带我参观厨房时,竞给我发现一块内置熨衣板,不用时收在壁橱,熨衣服时放下来,帅极了。当时即记起张爱玲长篇小说《小团圆》,里面主角九莉的三姑楚娣,癖好是在上海到处看房子。张爱玲这样写:“有一次看了个极精致的小公寓,只有一间房,房间又不大,节省空间,橱门背后装着熨衣板,可以放下来,羡慕得不得了。”正正就是这种熨衣板!文学、历史和现实,那一刻就在周家巧妙地重叠,呈现在我眼前。

期望周兄陆续有新的结集面世,并祝这本书有热烈的回响。

2015年5月,香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