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梦回吟》是乐国培诗词集,摘选诗词60首。这些诗词,有的是风餐露宿、苦行僧般的游看诗词,有的是好吃好喝、闲情逸致的游玩诗词。笔者根据诗的内容,把此集分为二个部分。将游记的部分,概括为“萍踪余韵”;将感悟的部分,概括为“沧歌桑舞”。这本诗词集与一般选本不同的是,笔者通过在每首诗后附上一篇“诗情拾遗”,来代替通常的注释;以散文的笔调,简要讲述创作的时间背景、主旨思想,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其中,游记部分,可能会给已经去过那里的读者,带来新的回味;给那些还未去过那里的读者,带来一些遐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梦回吟(乐国培诗词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乐国培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长梦回吟》是乐国培诗词集,摘选诗词60首。这些诗词,有的是风餐露宿、苦行僧般的游看诗词,有的是好吃好喝、闲情逸致的游玩诗词。笔者根据诗的内容,把此集分为二个部分。将游记的部分,概括为“萍踪余韵”;将感悟的部分,概括为“沧歌桑舞”。这本诗词集与一般选本不同的是,笔者通过在每首诗后附上一篇“诗情拾遗”,来代替通常的注释;以散文的笔调,简要讲述创作的时间背景、主旨思想,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其中,游记部分,可能会给已经去过那里的读者,带来新的回味;给那些还未去过那里的读者,带来一些遐想。 内容推荐 《长梦回吟》是作者乐国培最新个人诗词创作的结集,分“萍踪余韵”和“沧歌桑舞”两辑编排,包括《三峡重游》、《天门晨云》、《夜来香》等60首诗词,表达了对天下不亦快乐平顺的良美赞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的热爱。 目录 前言 Ⅰ 萍踪余韵 三峡重游 观钱潮 耀县行 忆王孙 玄武湖 戏萍 桂湖 一线天 峨眉 秋雨新画 科学城 七绝 大庙山 宜兴游记 善卷洞 减字木兰花 芦笛岩 随吟 阳朔 香溪 大宁河 渔歌子 买鱼 川北飞沙 鼋头渚 神农架 大九湖 神农架 板壁岩 神农架 天生桥 三峡人家 浣溪纱 街坊秋暮 浣溪纱 冬祭 天门晨云 别了——张家界 夜达三清山 三清山 金湖游记 七律 春庭 七律 春园 长城 Ⅱ 沧歌桑舞 藤 初之恋 咏竹 浪淘沙 往事 秋风颂 凄别情 一千种牵挂 痛苦的叹息 月夜远归 秋吟 人生 蓝色的诱惑 金秋悦 读《红楼梦》有感 世纪的流韵 和吟 读董必武《九十初度》有感 夜来香 调笑令 松涛 醉魂的霓裳 调笑令 春韵 怨春 如梦令 醉酒 诉衷情 秋雨夜望 昆仑 秀菊遗韵 二首 宇宙 马年浅感 长梦回吟 中秋偶思 六十初度 后记 试读章节 诗情拾遗 2014年9月,秋风渐凉,游兴顿起。 当年,曾经坐船游历过长江三峡,深为三峡湍急的江水和险峻的地貌感到震撼。后来,又一次坐车从四川的云阳到湖北的宜昌,途中经过巫山。当时,被巫山变幻莫测、漂浮不定的云雨深深吸引。从此,“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三峡水电站建好以后,由于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去看一下其真容;去看一下当年的三峡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次,趁有时间和游兴,决定在国庆小长假之前,避开旅游高峰,去看一下三峡水电站,重游三峡,重游巫山。 驱车沿长江而上,在途经武汉时,由于事先没有重登黄鹤楼的计划,因此,也无再游“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念头,而是直抵宜昌。 第二天清早,天上下起了雨,原想当天是去不了三峡大坝了。但幸运的是,到了上午9点,雨就停了。雨过天晴,空气非常清新,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光。于是,兴冲冲就赶到三峡大坝观光。 第三天,天又开始下起了细雨。小雨不影响开车,故而冒雨逆江而上,到达巫县。 巫山此行是重游,因此,对于沿途的景色总有“风景旧曾谙”的感觉。但是,对沿途各处的建设和发展却又感触颇深,故而欣作此诗。 诗中的故人是指毛泽东,“天国安回首”是问其在天国有没有回首看看今天的中国。 从毛泽东1911年考入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投入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士兵。到其成为新中国领袖,经历了三十八年。从毛泽东1927年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到其1965年重上井冈山也是三十八年。屈指算来,2014年,距毛泽东逝世正好也是三十八年。 毛泽东生前作过《菩萨蛮·黄鹤楼》,其中有“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诗句;作过《浪淘沙·北戴河》,其中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诗句;作过《水调歌头·游泳》,其中有“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诗句,词句中充满了对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愿望。 “何须念顾生后事,自有豪杰会伐柯”,三十八年过去,沧海桑田,今天,国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全国各地的旧城改造、新城扩建、高速路网建设,使人们已经很难找到过去的风景了。尤其是三峡库区,水库淹没了很多破旧的老城和小路,新建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这一切变化,自然就“难寻昨年路”了。 在“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诗句中,一线是指京广铁路。那时,京广铁路是全国唯一的南北铁路大通道。现在,动车、高铁线路比比皆是,已经是“沉沉多线”了。因此,本诗中的“一线”是形容长江,而不是京广铁路。 目前,在葛洲坝的西面,已经建成了世界级的三峡大坝。而在长江的上游金沙江又已逐步建成了很多水电大坝。其中,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共布置了八个梯级电站,金沙江中游共布置了八座巨型梯级水电站,金沙江下游共布置了四座世界级巨型梯级水电站。仅金沙江下游的四座水电站,其发电规模就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 一个三峡大坝,已是三十八年前人们伟大的念想。今天,这么多的宏伟工程,可说是当年人们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真是“一线天堑,林立石壁几多”。 过去,国力赢弱,要建一座长江大桥,是一件举国轰动的大事。记得当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全国各大报刊发文庆祝了很多天。 今天,国力强盛。不要说是建长江大桥,就是建跨海大桥,也不是一件惊人的事情。目前,已经建成的跨海大桥就有杭州湾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等三十几座;在建的有胶州湾跨海大桥、珠港澳跨海大桥等等;将建的有金山跨海大桥、闽台跨海大桥等等。在现代的高速路网建设中,在长江和其他各条江河上,已经建起了无数的大桥。用“九派如磐,更起通途无数”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三峡大坝建成后,过去江水湍急的三峡,现已荡然无存,李白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已成为过去。我心中对以前坐船过三峡时“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也已成为历史。 巫峡,现在已经成了清波微荡的平湖。巫山风情依旧,朝云暮雨,春缓秋急,变化万般。“雨起一帘雾,云开半洞天”,神女峰在云雨中若隐若现,偶尔倒映湖中,像似一个睡美人。 如此大好山河,岂是一影一诗可以概括。因而深感:“自古中华多英雄,圆尽前人梦!” P4-7 序言 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中国的诗歌起源于民间,是人们通过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人们语言能力和思想能力的一种特殊表现。根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中国古代可知的第一首情诗。诗中等候的人是女娇,被等候的人是大禹。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民间传唱的诗歌,就是《诗经》中的“风”。商周时期,诗歌进入了宫廷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诗歌的形式,歌颂、祭奠祖先和上苍。中国古代宫廷祭祀的诗歌,是《诗经》中“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诗经》中的不同内容,人们虽然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感觉。但笔者认为,无论民风官雅国颂,并无优劣之分。任何思想,任何行为,只要能够以诗的形式,尽情地表述出来,都具有积淀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中国的诗词起源于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都是用以吟唱的,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中国的诗词创作,主要经历了《诗经》、唐诗、宋词、现代诗四个比较鼎盛的时期。不同形式的诗词,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都是一个时期主流文风的倡导所致。 诗词经历了“写的人少,看的人少”;“写的人多,看的人少”;以及“写的人少,看的人多”等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当前,又回到了“写的人少,看的人少”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是情感缺乏的原因。在交通极为便利,思想高度开放,生活较为自由的今天,激烈的爱情和思乡的情感,会有很大的弱化。但是,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不仅仅表现在思乡和爱情方面,也表现在思想和生活追求的各个方面。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大风吹坏时,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而今天,虽然很多人也会经常遇到一些窘迫,但却很少再有一丝用诗歌的方式,发出呼喊的想法。 有人仿佛觉得,现在人们的趋利性强了,情感少了,所以诗也少了。其实并不然,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旅游,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趋利性。只是从自己生活单调的地方,到别人生活单调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虽然,旅游会产生很多美好的印象,会摄影留念。但很少有人会用写诗的方式,去赞颂和记录这种美好的感觉。因此,现在诗词“写的人少,看的人少”的原因,并不是情感缺乏导致的,而是主流文化倡导不够所致。 旅游在外,见到一个好的景色,照张相,留个念,固然能记录当时的一种冲动,留下回忆的启发。但这仅是一个固化的瞬间,无法将自己的心情历程完全的融合在里面。这就像看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小说中的各种内功和招式,以及“无招胜有招”、“无功胜有功”的极高境界,用文字描述出来,会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和悬念。而一旦做成影视,内在功力的运行过程荡然无存,所有的招式,也仅是花拳绣腿的刻意比划,毫无悬念。 诗词的创作,根据历史时期、思想内容、文化底蕴,会有不同的社会认知度。很多好的诗词会被人们口耳相传,很多一般的诗词则会在书中沉静。李白一生写了近干首诗,而人们熟知的也就是几十首,其余都沉静在图书馆里的李白诗词全集中。 诗词的写作,写不写是认知问题,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如果不写怎么会有好坏之分呢?只有经常写,才会有进取。诗词的写作,只要写出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的激情就可以了。至于盼得到他人的共鸣,这是一种愿望,而不一定是目的。任何一首不同立意和不同形式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见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必然会给出不同的评判。 笔者17岁离家,开始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经历了1960年代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工、农、商、学、兵的人生历练,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情感曲折。在人生的旅程中,跌宕起伏,有磨难,有顺畅;有落魄潦倒,有精彩飞扬;有失败,有成功。所有这些经历,始终没有影响到我根本的人生观。即:人,并不是为享受而来,而是为克服困难而来。人如果失去了困难,就会失去进步,失去进步的人,也就失去了人生的精彩。 2009年,笔者在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抒情诗集《陪你到尽头》,算是对自己情感经历的一个总结。而后几年,一方面忙于公司的股改和上市工作。另一方面,主要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构思《广义辩证唯物主义》一书的框架结构。2014年,笔者在空闲时间,对屈原《天问》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完成了《<天问>解读》一书,并于201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广义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已成初稿。我的老友施伟达先生建议,此著可先放一放,等重新斟酌一遍,更为成熟后再寻求出版的机会。期间,不妨再出一本诗集,算是人生游历的一种小结吧。 几十年来,足迹遍布东西南北,游历了祖国很多山山水水。有的是风餐露宿、苦行僧般的游看;有的是好吃好喝、闲情逸致的游玩,在这个过程中作了不少即兴的诗。同时,也作了些励志和感悟的诗。这次,摘选其中60首诗词组成《长梦回吟》一集。 感萍踪逍遥山水,学诗赋笑留余韵;闻沧海波涛似歌,看桑影随风如舞。笔者根据诗的内容,把此集分为二个部分。将游记的部分,概括为“萍踪余韵”;将感悟的部分,概括为“沧歌桑舞”。这本诗词集与一般选本不同的是,笔者通过在每首诗后附上一篇“诗情拾遗”,来代替通常的注释;以散文的笔调,简要讲述创作的时间背景、主旨思想,以及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其中,游记部分,可能会给已经去过那里的读者,带来新的回味;给那些还未去过那里的读者,带来一些遐想。也许,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是这样,也就不胜欣慰了。 后记 在2600多年以前,人类的文字能力尚未完善,所谓的诗,主要是以咏唱的方法来表达。 公元前500年左右,人类的文字能力在短时期内仿佛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中国的《道德经》、《论语》、《诗经》,西方的《圣经》等等都是当时那一阶段典型的文集。中国的《诗经》则是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总集。从此,诗歌开始以文字记载的方式进行流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果说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雏形。那么,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是对当时中华文明的文化性总结。而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东周时期,《道德经》、《论语》、《诗经》等,为中华文明构筑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其后,历经秦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在东周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近现代,新文化运动和扫盲运动,使得中华文化更加普及,更加根深蒂固,扎根于中华大地,更加发扬光大。 中华文字,从形象组合到声音变化,从内容表达到意喻拓展,内涵和外延均非常丰富。比如:中国民间常用的“这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东西不是东西,…‘东西”一词就涵盖了很多内容,既可以表示人、物,也可以表示为一个事态。一个“东西”,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来表示其褒义或贬义。此外,中华文化通过借喻,其隐射性也非常强,这种意喻能力,也是其特色。 诗歌的发展得益于思想和文字的发展,任何体裁的诗歌,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基础。尤其是盛行于唐代的格律诗,为了达到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人们必须具备更为完善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要完善文字的表达能力,就必须进行创字和创词,同时又必须规范文字的应用。 在唐诗中,很多称谓都有不同的别称。比如月亮就有“玉兔”、“嫦娥”、“婵娟”等上百种别称。故乡又有“桑梓”、“扮榆”、“梓里”等几十种别称。这些别称都具有不同的平仄和韵味,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整格律诗中的平仄和押韵。更可以通过各种组合,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同样,诗歌文字对动作的表达中也更为细化。比如“抚”、“摸”、“揉”、“捏”、“掐”等等,表示的是不同形态和程度的动作。这些动词,运用在不同的情感状态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动词是诗的眼睛,恰如其分的动词,在诗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笔者的这本诗集,主要以自由体诗为主。在写作过程中,注重韵律,但并不为韵律所束缚,而是采用比较宽松的韵律。这样,基本可以保持一定的流畅性。在用词和组句上,则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宋词的华丽和婉约。这样会给人一种委婉感和回味感。在诗的格式上,则完全不拘泥于唐诗宋词的固定格式,每首诗的长短、每句诗的长短,随意而定,以便把想要表达的意境,尽可能表达清楚、表达完。 这样的诗体,笔者以为,应该是唐诗、宋词和现代自由体诗的高度结合。 古不仅可以为今所用,“今也可以为古所用”。各种花卉,在嫁接、基因转移过程中,会创出新的品种,有时会开出更美丽的花朵。同样,新品种的花卉,在和“老槐枯桑”的嫁接和基因转移过程中,说不定还会出现更美妙的奇观。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承蒙施伟达先生、曹杨先生的热情指导,责编时润民也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倘有不到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乐国培 2015年8月30日 收笔于亭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