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用中文写成的著作中,正是孔子编著的《论语大学中庸(清光绪年间英文原版)》给了中国人一般英国人可以理解的智识和道德的装备。因此,作者努力按照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此外,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作者都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称。最后,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作者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对于他们或许会有所帮助。
《论语》《大学》《中庸》是我国传统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人们进行自身修养的规范性典籍。20世纪初,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大学》《中庸》,这就是孔子编著的《论语大学中庸(清光绪年间英文原版)》的由来。
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中庸》,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在注释里面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做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辜鸿铭的翻译有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论语》《大学》《中庸》的一个里程碑。这个版本也成为风靡欧美、通行世界的《论语》《大学》《中庸》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