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戴茂林、赵晓光编著的《高岗传》写作历时长达15年之久。他们走访了许多当事人、知情者、老同志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如高岗家乡高家沟村70岁以上的老人、高岗就读过的中学的校友、长期与他共事的战友及同志、以及高岗妻子及亲属、高岗的秘书等等;参考的书目多达近百种,参考的资料既有相关人员的文集、年谱、传记、回忆录、档案资料,也有专家的研究著述、报刊资料和访谈材料,考察的足迹遍布西北、东北和北京。用功之深,可以管窥。由于作者史料工作扎实有力,因而在解开一些历史疑云和有争议问题的研究上,作者就能游刃有余,说服有力了。
高岗,中共党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传奇人物。生前,他身上光环耀眼。他是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陕甘宁边区的连任参议长、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他奔赴黑土地,历任北满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新中国建立后,他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死后,他却是“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主角,被开除党籍。高岗离世已经50余年了。他的人生拐点始终吸引着人们去猜测。
由戴茂林、赵晓光编著的《高岗传》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高岗的传记,是作者磨砺了15年的心血之作,力图拂去岁月的灰尘,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高岗。
高岗,原名高崇德,字硕卿,1905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诞生于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当时属米脂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无定河上游,东邻米脂县,南靠子长县,西连靖边县,北依榆林市,西北与内蒙古乌审旗接壤,东南同子洲县毗邻。
横山县属于风沙高原区和黄土丘陵区,境内西南部有连绵起伏、东西走向的横山山脉,故取名“横山”。
横山县原名怀远县。清雍正九年(1731)始设县制,民国三年(1914)改称横山县,隶属陕西省国民政府榆林道管辖。全县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明长城从境内穿过,有“陕西省北大门”之称。为内蒙古、宁夏、陕西三省区联系的交通要道,也是历来兵家争夺的军事要地,自古即称“北地边障”。
与中国大多数贫穷地区一样,横山人民也具有朴实、勤劳的美德和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笔者在横山县调查时发现,横山县的老百姓在论及历史时最愿提到两个人:
一个是本书的传主高岗,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农民领袖李白成。
李自成是米脂人,米脂人自有米脂人的特点。流传甚广的“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之说,即指米脂的女人长得漂亮,绥德的男人威武健壮。但出人意料的是,盛产漂亮婆姨的米脂却出了个威震华夏的农民英雄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生于米脂县怀远堡李继迁寨。明代以前横山未设县,怀远堡属米脂县管辖,所以李自成原是米脂人。清雍正九年(1731)将怀远堡设为怀远县,民国三年(1914)怀远县又改称横山县,因此李白成就成了横山县人。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怀远堡虽然改为了横山县,但在横山县境内,插有一条弯曲的走廊地带,包括李继迁寨在内的几个村镇仍归米脂县管辖。这一带民国初年叫米脂西北上区,土地革命时期一度为米西县,抗日战争爆发后叫李先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带才划归横山县。由此看来,李自成既是米脂人也是横山人,或者说,李自成原是米脂人,现为横山人。
高岗的家乡与李自成的出生地相距很近,高家沟村所在的武镇乡与李继迁寨一样,当年也属于米脂县管辖的走廊地带。
中国人相信风水,善良的百姓们多不怀疑名人必定出自于福地。也不知是先天的福气还是后天的栽培,吸引大批游客的名人故居还真的多在山清水秀之地,但高岗的故居高家沟村却丝毫不见灵气。
高家沟村背靠山皇庙山,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叫背湾沟)从村旁蜿蜒流过。虽然我们今天不可能看到当年高家沟村的风貌,但笔者1998年来到高家沟村时,村中尚无公路,百十户人家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毛驴车。一阵阵西北风掠过裸露的山皇庙山,将带沙的黄土撒满高家沟村的沟沟坎坎,并穿过带孔的窗纸飘落在窑洞的炕上和地下。
据《高氏宗谱》记载,高岗所在的高氏家族是高家沟村的老户,乾隆十二年(1747)高氏祖先就居住在这里。
高岗始祖高锐,人称“高百户”,当年在高家沟一带小有名气。但到高岗出生时,高家沟村仅有二三十户人家,村中只有高、白两姓,多是穷人。
高岗的祖父高万智一生务农,有三子。老大高仲来,老二高仲魁,老三高仲发。
高仲来即是高岗的父亲。他虽然继承父业以种地为主,但农闲时经常赶着毛驴贩盐倒酒,还当过驴伢子(贩驴),在当地也算一位比较活泛的人物。
高岗的母亲杨氏,农家妇女,生育两男两女。长子高崇义,长女乳名长俊,次子高崇德即高岗,小女高崇礼。
两男两女,六口之家,和谐年代,定会兴旺。但在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的那个年代,杨氏在高岗7岁那年即因贫病交加而中年早逝。高岗的姐姐15岁嫁给了同村的农民,妹妹则在6岁那年因生活所迫,以换回六吊钱的代价嫁给一农民当了童养媳。
高岗的生母病逝后高仲来娶农家女常氏为妻,生有一子。但这个给家庭带来了新欢乐的孩子两岁时不幸夭折,常氏也因忧愁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中年即去世。
P3-5
为高岗做传,是件难事。
收集资料难,论证评价难,出版发表难。
自从1995年承担了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招标的《高岗传》后,我们开始致力于高岗问题的研究。历经七年,直到2002年4月,终于在《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2卷发表了一篇5万字的《高岗》小传。
但35万字的《高岗传》书稿却仍然堆砌在案头。
光阴荏苒,又是一个七年。这部凝聚了无数艰辛、反复修改的《高岗传》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了。
心情激动却亦忐忑不安。
为了这部传记能够面世,我们的努力仅是一个方面。许多当事人、知情者、老同志以及专家学者,还有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延安市档案馆以及横山县党史办等部门,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热情的帮助和诚挚的建言。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审查了书稿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不懈努力。
感激之情,言所难及。
然而,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部《高岗传》,肯定还存在着某些史实未必准确、某些事件不应忽略、某些评述未必得当、某些观点未必正确等等的缺欠。
诚恳地等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教,也只有在大家的校正下我们才能在以后修改得更好。
谢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这部传记出版的人。
作者
2010年6月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