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宣言》是一部关于身体、哲学、伦理等问题的专著。作者米歇尔·翁福雷在经过长期甚至是痛苦的思考以后,试图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身体何以成为哲学偏爱的研究对象?
作为艺术家应该如何思考?
在美学领域中应该如何建立伦理学?
享乐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间有怎样本质的关系?
何种思维模式才有可能使哲学具有可操作性?
在后现代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对身体还有何种期许?
生平传记和哲学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何?
哲学神话是根据什么原则构建出来的?
在西方知识结构中怎样完成去基督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享乐主义宣言(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法)米歇尔·翁福雷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享乐主义宣言》是一部关于身体、哲学、伦理等问题的专著。作者米歇尔·翁福雷在经过长期甚至是痛苦的思考以后,试图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身体何以成为哲学偏爱的研究对象? 作为艺术家应该如何思考? 在美学领域中应该如何建立伦理学? 享乐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间有怎样本质的关系? 何种思维模式才有可能使哲学具有可操作性? 在后现代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对身体还有何种期许? 生平传记和哲学写作之间的关系如何? 哲学神话是根据什么原则构建出来的? 在西方知识结构中怎样完成去基督化?…… 内容推荐 《享乐主义宣言》是米歇尔·翁福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其哲学理论集大成者,在法国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翁福雷推崇尼采和伊壁鸠鲁,推崇左派尼采主义、感官物质主义、享乐功利主义、犬儒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在深入思考了西方哲学之后,他在本书中深入思考了身体哲学、伦理、情欲、犬儒主义美学、生物伦理学以及自由主义政治,系统地阐述了作者思考了数十年的享乐主义哲学,让读者从另一个视角思考享乐主义,极具启发性。 目录 序言 第一部 另一种方法 1 另一种平行的哲学 2 身体的理性 3 哲学的生活 第二部 选择性伦理 4 无神论的道德 5 内在游戏的规则 6 享乐主义的主体间性 第三部 阳光的情欲 7 禁欲典范 8 绝对自由的力比多 9 肉体的殷勤 第四部 犬儒主义美学 10 群岛式逻辑 11 艺术的心理变态学 12 犬儒主义艺术 第五部 普罗米修斯式的生物伦理学 13 摈弃基督教信仰的肉身 14 人为的艺术 15 浮士德式的身体 第六部 自由主义政治 16 悲剧的图谱 17 享乐主义政治 18 实践反抗 享乐主义宣言 试读章节 禁欲的体系化 首先,欲望会激发一种极强的反社会力量。在被捕获、驯化,继而变成一种社会可接受的形式之前,欲望对既定秩序来说是一种危险的能量。在欲望的绝对控制下,所有社会性都不复存在:每天重复规划好的时间表,行事谨慎,勤俭,温和,顺从,烦恼。与此同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是与上述相反的一切:完全的自由,恣意妄为,不分场合的轻率,奢侈的花费,对现行价值标准的不服从,对主流思想的反抗,彻底的反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维系,社会必须束缚这种无法无天的原始力量。将欲望和欢愉进行系统的禁欲化,原因还有一个:恶毒地想要消灭女性那股不可思议的力量。经验很快让男性明白,鉴于自己的性别,自己只需顺其自然即可。然而,自然原始的行为却不一定会给女性带来欢愉,因为牵涉人为的文化因素、情欲的挑逗以及身体技巧——呼吸的调整、体液的控制、时间的延长、体位的变化等。若仅仅听凭本性,这种欢愉是无法达到的。永远无法达到。 笨拙、不经心、不懂得关照女伴的男人们独自享乐着,在对罪恶感进行伦理建构之前他们就已经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伴处在欢愉的大门之外。并不是因为他们关心对方,也不是因为对对方的失望产生了道德上的同情,而是出于自负:在他们眼里,他们变得不再强大,变得无能,成了不完整的男性,他们的力量因为有缺陷而变得虚假。这样倒退的景象伤害了男性的骄傲,无法自我陶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宏观的手段,通过打压女性的欲望来庇护自己。在这项消极的举措中,犹太基督教游刃有余,伊斯兰教也不甘落后。 男性先是产生了害怕被阉割的恐惧,而面对这种让社会陷入困境的质疑力量,男人希望社会能给点颜色,这种愿望驱使男人(城邦、民族、宗教和国家的建造者)将性制度化。通过男性霸权的推动,女性正确性行为的法典从此便成为不可违抗的法律。这是男性生殖器中心论的力量,也是对阉割的恐惧的力量…… 该法典是如何制定、如何颁布的?是借助宗教这个灭绝欲望的完美帮手。为了固定、打压,甚至消灭力比多,神的受膏者——弥赛亚、使徒、神父、主教、基督哲人、伊玛目、犹太祭司以及牧师等——宣称肉体是肮脏的、不纯洁的,欲望是有罪的,欢愉是邪恶的,女人究其本质是魔鬼,是罪人。接着,他们颁布了解决方案:全面禁欲。 放弃肉体的欢愉是精神层面的想法,面对如此高的要求,那些无法将自我提升到这种理想高度的可怜人就产生了负罪感,鉴于这种情况,法典又表现出善意和理解,并提出另一种替代方法。既然全身心的奉献无法做到,那就宽宏大量地同意你只奉献部分吧:保持对家庭的忠贞就够了。婚姻能成全这一点。对此,可以在使徒书信中看到保罗-塔斯各种荒谬的言论。 这一迂回的解决办法的好处就是,给社会——也给种族——留了一条能实现自身计划的道路:同意将性行为限制在一夫一妻的家庭范围内,这种性行为因为基督教婚姻而被神圣化,如此一来,保罗和其他基督教理论家(比如教会圣师),就给他的同类们留下了(狭窄的)操作空间,同时也为种族的延续开辟了道路,也确保了受控于理想禁欲主义意识形态的人类社群能长久地延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激情消退,进而消失不见。烦恼、重复、欲望(本质上是流动的、绝对自由的)被束缚在强制固定的形式中,日复一日的、固定的欢愉最终熄灭了力比多。家庭中,女人的时间优先分配给了孩子和丈夫,母亲和妻子的角色成了主角,耗费了女人几乎所有的能量,于是,女人死了。 以老调重弹的方式,夫妻间的性行为把力比多安置在了有规律的家庭生活的理性主义框架里,在这种家庭生活中,个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体。狄俄尼索斯死了,性悲剧就注定了。诸多社会决定论、全方位教化性质的意识形态宣传,让被奴役成了自愿,这就是异化,到最后,受害者们甚至还在放弃自我中找到了欢愉。 P120-123 序言 孩提时代的自画像 我10岁的时候就已经死去,在一个秋日的风和日丽的下午,在让人想要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阳光里。那一天,闪耀着9月份特有的美:梦幻的云彩、创世纪的光亮、温柔的空气、芳香的树叶和橙黄的阳光。从1969年9月至2005年11月。我一共出了30多部作品,但始终以各种借口来逃避我现在想要写的内容,今天,我终于诉诸文字来回忆人生中这段经历。这里,先简要地说一说,我从11岁至14岁在慈幼会孤儿院里生活了四年,如果加上寄宿学校的三年,前后有七年,痛苦的回忆难以言说。17岁那年,行尸走肉的我启程了,开始了一直召唤着我的冒险经历。从那时起,我决定将生命最核心的东西付诸书稿…… 10岁之前,我是在家乡香波尔的大自然中度过的,整天嬉戏玩耍:钓鳜鱼的小河、拾黑莓的小树林、用来制作古希腊牧羊人牧笛的接骨木、灌木丛中的小径、飒飒作响的树林、耕地的芬芳、如诗如画的天空、掠过麦尖的阵阵轻风、收获庄稼时的清香、嗡嗡飞舞的蜜蜂以及恣意奔跑的野猫。那些日子犹如田园牧歌,快乐无比。虽然尚未读过《农事诗》,但已亲身体验,身心与天地万物有了最直接的接触。 那时,我的痛苦就是我的母亲。其实,我并不是个淘气鬼,而她却无法忍受。也许她做得对,我后来才真正明白,因为长大了就不会埋怨曾经把我们误导到悬崖的盲人,理性地分析之后就会心怀怜悯地看待所有的一切。也许,母亲非常想要逃避真实的生活,和众多的女人一样,内心深处有着包法利夫人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怀着狂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连自己的母亲都还不太认识的时候,她就遭遇过打骂、憎恶、遗弃,尔后被寄养在公共救助机构资助的人家,再次遭遇剥削、毒打和羞辱,这样的她自然就寄希望于婚姻,希望以此来结束那场噩梦。 然而,婚姻并不能改变她既定的命运。她出生的那天,恰逢诸圣瞻礼节,从那个礼拜日开始,从她躺在柳条筐子里被遗弃在教堂门口起,她的命运早已注定。谁也不能从被母亲遗弃的阴影中走出来。当她成为母亲并轮到自己遗弃儿子的时候,她就更不可能走出阴影了。因为在遗弃亲生儿子的时候,在潜意识的牢笼里,她以为自己的角色已转嫁给别人,不再需要扮演被遗弃者的角色。事情并不这么简单……不管是丈夫、孩子,还是家人,都不能给这个受伤的主体提供任何可以自我定位的东西。从被遗弃在教堂门口的那一天起,母亲就一直带着流血的伤口,这样的她如何才能平静地生活呢?想要治病,先得同意去看病啊。 毫无疑问,我长期被困在母亲的死胡同里,她在里面迷了路,盲目地使尽浑身的力气,就好像一头狂怒的困兽,不停地用头撞击着围栏,身上流着血,被自己的忧虑撕扯着,当发现自残并不能改变被困的境遇时,她变得愈发疯狂了。境遇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糟糕:笼子缩小了,自我戕杀的行为仍然在继续,血越流越多。八九岁的年纪,我已经知道很多。也许,母亲并没有发现,但并非毫无察觉。 我是个沉默寡言、自闭的孩子,平时逆来顺受,更不会表现出同龄人的孩子气。我观察着,我感觉着,我琢磨着,我无意中撞见了些事,我时不时到处打听这样或那样的事——在一个小村子里,大人之间的恩怨难免波及孩子……我发现了一些秘密,这是当然,但母亲是否晓得我已经发现了呢?我不知道。这个女人曾经是挨过打的孩子,她像得了强迫症似的也打自己的孩子,不管手边碰到什么,拿起来就打。面包、餐具,各种东西,任何东西…… …… 我对谁都不怨恨。我更多的是同情这些木偶,舞台太广阔,命运太渺小。这些可怜的家伙,从受害者变成刽子手,只是为了努力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命运的玩偶。我知道,孤儿院已经杀掉了里面的好几个人,他们再也恢复不过来,他们摔了、碎了、毁了。但孤儿院也为社会这台大机器制造了不少温顺的零件,好配偶、好父亲、好工人、好公民,可能还有好教徒吧。 有一天,我陪母亲去公共救济办公室了解她母亲的身份,在那里我们发现,在她被抛弃的同时,她的哥哥被放在了……“苦寒”孤儿院!鉴于我所知道的,我有义务去安抚母亲无法平静的心灵。面对那些向我们放出恶犬,而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我们若能报以平和的姿态,便是真正的成熟,而且对于超脱怨恨的生活来说,这种姿态是必要的。怨恨太费心力了。宽容是成人的一种美德。 为了摆脱人与人之间阴暗面的折磨,我求助于书、音乐、艺术,特别是哲学。写作将一切联系在一起。写了30本书之后,我感觉应该重拾自己的话语了。这篇序言就是关键,后面的内容都来自我的所有作品,而每一部作品又都源自从孤儿院开始的生存实践。平静,没有仇恨,不在乎轻视,远离任何报复念头,抽离于所有积怨,接受痛苦的巨大力量,我只想去培育和传播这“生命的力量”——源自斯宾诺莎的著名格言,在他的《伦理学》中,这句格言宛如嵌入其中的钻石。只有用这“生命的力量”编织成的艺术才能治愈那些过往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伤痛。 2005年11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翻开此书,我如饮甘泉。这本书让我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区分不同的享乐:如果一种苦难导向的是更大的享乐,我们是迎接这种苦难;如果一种享乐会招致更深的苦难,我们就该拒绝这种享乐。简而言之,享乐主义者应该会盘算。若想对此驾轻就熟,我们需要从“神经元的突起”着手。这会让人心神安宁…… 从表面来看,翁福雷注重的是美学,但事实上,他却为基督教辩护。例如,针对契约式伦理,他的论述是:“这种理想的伦理和美学的建构,需要的是特定的契约签订人,也就是要‘明确自身欲望,既不善变也不波动,既不会犹豫不决,也不受累于任何矛盾’。”换言之,要想狂欢,就该做个圣徒…… ——《费加罗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