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面有一个怪兽,就是这个怪兽,让周围的村庄无法安生,它掳走少女,吞食牲畜,真真是个可恶的生灵,待我前去将它消灭,让人们都获得安宁,让人们都盛赞我伟大的骑士之名!”他骑着匹瘦马,端着生锈的长矛,破了两个洞的头盔中,一双滴溜溜的眼睛充满了执着的杀气。他大声喊叫着冲向面前这个白色旋转的怪兽,不计后果,荒诞可笑地捍卫着自己心中的骑士梦想,最后遍体鳞伤地倒在地上,却死死地盯着面前的风车,不甘心的堂吉诃德大人始终都是不能被战胜的。
第一次读《堂吉诃德》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个年头除了冗长无聊的语文书外,为了响应素质教育,学校给我们配了语文读本,就是一本厚厚的名著节选读物。为了更合理利用时间,老师自然不会正经讲,可学生们倒是看得津津有味,毕竟比起动辄就背诵全文的文言散赋,这些生动形象的文字更符合当时我们内心能够勾勒出来的画面世界。塞万提斯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抨击当时西方根深蒂固的骑士文学,然而我却总是记得堂吉诃德大人第一次冒险对战的这个大风车,白色宁静的旋转着的扇叶,像是等待着明天,又好像从来没有期盼过明天的样子。
那时我以为堂吉诃德是个真正的英雄,他不畏旁人眼光地追逐自己的骑士梦,哪怕是做了各种荒诞滑稽的事情也丝毫没有动摇,一次又一次被现实打得头破血流,却固执地卷土重来,要有怎样的勇敢或是鲁莽才能做一个这样不计后果的人?想来果然是很勇敢。无知如我,当年并不知道这部小说的最后是堂吉诃德被打败,在伤痛中彻底清醒,回到现实中来,然后用他的余生封杀了所有的骑士小说,以及和骑士小说有关的一切。因此毫无悬念,对于一个十几岁的曼妙少女,勇敢的骑士成了我极为羡慕的一种职业。无奈,或者说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度从来没有存在过这样一类人,再说,我一个姑娘家,做个骑士也挺怪异,那个年头“女汉子”还没流行起来,所以高中还没过半,这个故事就差不多被我遗忘了,不过堂吉诃德还是给我留下了一粒勇敢的种子。
在丹麦村的那个下午,我发现整个小镇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就是一架白色风车,远远地从山头上就能瞄到,五颜六色的房子都躲在这架白色风车的庇佑下。走近了才发现,这架风车也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根本不会动。日光一晃,诡异地觉得自己就是那个骑士,那个冲向风车的疯子,手握长矛,胯下战马,我抬手一指风车念出一句:“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搞得身边的同伴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我,顺便还往旁边撒开几步去,展示着他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消极心态。
得到去南极的消息也是在这样一个人畜无害的夏日午后,不太闲适的我正遨游于各种科研文献的苦海,忽然手机电脑同时提醒我收到一封邮件。对于西方人这种把邮件当短信使用的习惯,我早就习以为常。如往常一样点开邮件的一瞬间,我就坐直了身子,邮件的第一句平淡地写着:“我正式通知你成为这一季南极科考队的成员。”
来信的是我的导师,因为发工资给我们的关系,通常也被称作老板,或者科研包工头。自从我12月份沿着阿拉斯加北上进了一次北极圈之后,老板便认为我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相当不靠谱,于是他想着要带我去南极历练历练,却不想真是遂了我的心愿。当年来美利坚读书,干挑万挑选了这个老板,就是因为他做的课题是南极生态项目,想到有生之年能公费去趟南极,血压都跟着往上蹿了蹿,尤其是可以花美利坚政府的钱一饱我的眼福,这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啊!那天下午之后的事情我记得不太清楚,只记得自己当时的心情,忐忑中有一点儿小紧张,紧张中有一点儿小激动,激动中有一点儿小迷茫,迷茫中又带着那么一点儿大无畏。
P(2-4)
“有些人25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只是到了75岁时才埋葬。”
2016年1月1日,我站在斯科特的墓碑前,凝望眼前冰封着的罗斯海在夏日的温度中裂开一道道口子,墨绿色的深海从白色的间隙中透出诱人的深邃,一眼望去有种令人窒息的敬畏感。空气中的干燥寒冷让呼吸变得格外吃力,寂静的山丘上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与喘息,头顶是一轮金晃晃的太阳,在这样一个季节,明媚得永远也不会落下。伸出手,我抚摸着十字架上深深刻下的文字:
“去探索,去冒险,去辉煌,永不低头!”
白天黑夜,昼夜轮回,24个小时的周而复始是地球自转送给我们的礼物,当然还有月球在一旁拉扯着时间与空间,宇宙种种神秘的力量带给了我们生机勃勃的世界,也让我们的生物钟有了可以安放的节奏。然而就在我驻足南极的这些日子里,却从未遇见过黑夜,不落的太阳照耀着整片大陆,世界靠南的尽头多风干旱,每一粒扬起的灰尘都沾满温暖的金色,广袤无垠的冰原上,黑暗无所遁形,光明好似永无尽头,这就是南北极独有的日不落——极昼。
没有人知道生命会在哪一天走到尽头,于是我们努力让自己过得有意义。18岁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学渣”也会有出国留学的一天。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周游世界,在一众科学家、解放军的理想中“脱颖而出”,老师拍着我的头让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于是,命运安排我光荣地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而我却依然不思进取地抱着周游世界的美梦不肯醒来。
大部分梦想的实现都是以牺牲现实为代价的,我也不例外,放弃了轻松光明的未来,放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收拾行李,一个人就开始周游世界。有人说我勇敢,有人替我不值,有人羡慕,也有人非议。说穿了,我们这代人都有一种脾气,要么是惯性,要么是任性。屈从于惯性的那些人,一路上学上班成家生娃,活得忙碌充实;另一种就是像我这样屈从于任性的人,内心怀揣着这个时代无法容忍的梦想,不愿意走进社会,期待着梦想能照进现实,想方设法地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所谓义务与责任。这两种人往往互相嘲笑鄙视,却又互相羡慕着。矛盾,几乎充斥着我们这代人前半生的大部分时光。成家立业的人嘲笑着梦想家的不切实际,却又羡慕着人家的潇洒出尘;追逐梦想的人嘲笑着大众麻木的平庸生活,却期待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尘埃落定,岁月静好。
带着这样一种一边嘲笑着现实平庸,一边小心翼翼守着自己梦想的莫名心态,我来到了这片号称全世界“最自由民主”的国度。踏上不同的土地,体会着不同的文化,流利地操纵着陌生的语言,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成全梦想,还是在逃避现实。有人说,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可我觉得,思考解决不了温饱,行走也不见得能获得力量。走了这么远,看了这么多风景,世界究竟赐予了我什么,世界究竟想告诉我什么,那梦想究竟是内心的渴望,还是只是我用来逃避现实的最冠冕堂皇的借口?时常悲催地以为,自己该不会穷极一生都找不到答案吧。
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就像是极昼对应的必有极夜。“80后”的我们,正渐渐平淡下来,那些曾经光芒四射的棱角被磨平,那些年少轻狂对于不公的反抗也渐渐变成理解和接受,那些嫉妒、虚荣与骄傲都在生活中沉淀成了灰烬。抱着自己的娃,过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用自己的青春燃烧时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温暖起来。也许有些人真的从未有过梦想,也许有些人从未妥协,对着四平八稳高悬着的太阳招招手,就这样迎着阵阵扑来的冰凉坐在地上,吃着难吃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三明治,我想没有梦想兴许是另一种幸运。 去探索,去冒险,去辉煌,即便懂得大多数人选择的生活往往就是最值得被选择的,仍然不甘心就这样来这个世界走一趟,不甘心就这样沦为了芸芸众生之一,不甘心就这样被选择了平淡的人生。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走到了北极,走到了南极,领略了极夜中沉寂的北极,感受了日不落的南极最震撼的温度,我想要世界给我一个答案,想要大自然告诉我生命的秘密,又或者,至少是能够说服自己的活着的意义。
短暂的三十天南极科考工作,并不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命运,却足够我们平静地思考一路走来的得失经过,足够我们想清楚自己的明天。没有人知道生命会在哪一天走到尽头,于是我们努力让自己过得有意义。对于一切即将发生的事情,只要秉持着心中的目标,一步步去达成,不徐不疾,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就是我们认真面对生命的态度。由苏格所著的《日不落的南极》将会带你领略这段神奇的旅程。
苏格,美国杨百翰大学生物学博士,不折不扣的美女科学家,颜值与才华并存的公费留学生,血液里住着风的不服输、不甘平庸者,跟随美国南极科考队奔赴南极考察三十天,带领我们看见简单却残酷、平静却震撼的真实南极,以及地球古老的秘密。用科考队的专业呈现南极,用科学家的敏锐探索地球,用美女留学生的细腻表达中西方文化差异,《日不落的南极》不是一本南极旅行攻略,而是适合中国年轻人阅读的正能量南极文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