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窃书·编书
——“我与文学”三题
屈文焜
听书:痛说文化家史
写下这个题目,是受到现代京剧《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的启示。把“革命”换成“文化”自然是因为咱没多少革命本钱值得炫耀,而文化则不同,它可以与我经历的许多东西联系起来,比如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草根文化、牛文化、羊文化等等,有话可说。其实文化没什么“密电码”,也不全是这圣人那圣人或四书五经上传下来的,文化压根儿就是没文化的人创造的。所以,我才敢“痛说”,敢文而化之“家史”一番。
我的小学几乎是被人背着、抱着上出来的,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贫穷落后的西海固农村,可能是不多见的现象。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五岁上学,学校距家有四五里泥土路,年龄小走不动;二是当时的学生参差不齐,我的同学有比我老十多岁的,他们把捎带一个小家伙不怎么当回事儿;三是我父亲就是我的老师兼校长,大概许多老同学也愿意在这方面表现一下。
一开始我没有被正式编人班级,没有固定的座位,当然也没有课本,父亲说让我跟着听。我根本不懂什么正式不正式的,反正坐在课堂里就是学生,大家一起听,一起写字背书,一起考试,我并不觉得自己与别的同学有什么两样。就这样跟着听到二年级,而且每次考试还都能混到前几名,这才引起父亲的注意,给我发了课本,正式编入班级。
听书也许是对记忆力的一种强化训练,因为你没有课本没有自习机会,老师讲的时候你就得集中精力认真听,否则什么也不知道。
我听书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这要归功于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奶奶。在我的记忆中,我一直和奶奶住一屋。奶奶虽大字不识一个,但她聪明干练,是个说古今(讲故事)的能手。每天晚上吹灭灯盏,惹得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赶夜路来看景致……在我十六岁应征服役之前,这副影娃娃是生我养我的那个叫作“屈家垴”的古老村庄里年年岁岁唯一的“保留节目”。
窃书:不可告人的秘密
1971年初,我从骑兵第二师一名无线电报务员“复原”至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工团成为一名长号演奏员。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已经“流”出来了,与战马为伍三年之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好赖也算国家事业单位的在编干部,这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尽管这个吹拉弹唱的职业在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似乎离政治和革命远了点,不那么“正经”,但我的选择义无反顾,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无怨无悔。
这一年有许多事件惊天动地:周恩来总理会见基辛格博士,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解冻;林彪及其死党被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一年在我的宿舍兼乐队库房里隐藏了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我意外发现床下封存的几只包装箱被蹭开了,一些东西隐约可见。出于好奇,我决定仔细检阅一番这些沉甸甸的家伙。说干就干,关好门窗,像贼那样蹑手蹑脚地一个个拔掉铁钉拆开木板。嚯,这里果然有“宝贝”!
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心跳加速,手忙脚乱,而又极其耐心地开始清点:《唐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玛雅科夫诗选》《莱蒙托夫诗选》《涅克拉索夫诗选》《易卜生戏剧集》《乐府诗选》《古文评注》《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女神》《诗话》《复仇的火焰》《青春之歌》《地下的笑声》……还有一大堆唱片,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天鹅湖》等。这些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说过名字的像文物一样的“宝贝”,被我一件件整理出来放进自己原本装衣服的大箱子里,而将一些自认为没什么用的“学习材料”之类照样填充到包装箱里,恢复旧貌,物归原主。
折腾了大半夜才算搞定,可兴奋、害怕、自责的情绪纠结在一起,依然让人无法入睡。于是,便想起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一句话“窃书不能算偷”,以此来安慰自己——其实那时我虽知鲁迅是“神”却还根本不晓得孔乙己为何物,唉,“君子固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一想,也就心安理得了许多。
我终于弄清楚了,书和唱片属于本团编导组一个叫袁猛的人。该人爱书如命、创作成瘾,前两年因私自写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纲》和长诗《珊瑚宝岛》,被认为有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之图谋,判处18年有期徒刑,正在接受改造呢。书和唱片自然被组织上封存了,按理说这些残渣余孽早该扔到垃圾堆焚烧了的,大概因为打入冷宫时间太久被遗忘了,才给我留下作案机会。
赴袁猛后尘,如获至宝的同时厄运也随之而来:我将拜伦的《唐璜》用《毛泽东选集》红塑料皮伪装起来“天天读”的罪恶行径很快被人发现并戳穿,于是便和文艺黑线回潮联系起来,在全团大会上受到点名指责,开始检查检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袁猛被宣布无罪释放并恢复工作,我自然也没事了。他到团里上班之后,我第一时间将窃书的干活向他坦白交代并请他宽恕和谅解,表示愿意马上将属于他的东西原原本本归还给他。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对此已毫无兴趣,仿佛我是别有用心揭他的老底,连连摇头说“不要不要不要……”,恭敬不如从命,我只能谢谢老袁同志了!
正是这些宝贝陪伴我度过了甘南草原那些最寒冷、最饥饿的日子,它们不仅让我的心智逐渐健全起来,而且把我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也如此这般做起了荒唐的文学梦。
1978年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我保存着一份当年甘肃省文艺会演的节目单,一台晚会有我参与创作的歌曲《草原儿女情满怀》等六个节目;是年5月23日《甘南报》发表的一首小诗《乐乐歌》和一篇短文《讲话精神永放光芒》,成了我最早见诸报端的孪生处女作。
啊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曾经给了老袁智慧和梦想、苦难和耻辱的那些经典名著,如今依然安静地躺在我的书橱里。四十年过去了,’引门宠辱不晾、去留无意,而我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究竟不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意味着什么!P1-3
进入新世纪之后,固原市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果。这一方面是因为成熟的作家勤奋不断地创作,文学新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地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西海固文学品牌的含金量,加大对西海固作家群的培养力度,同时明确强调要建设文化固原、文明固原、书香固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固原市文联积极发挥“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竭尽全力办好西海固作家的训练营、文学的主阵地《六盘山》,积极争取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西海固作家培养工程”项目,组织精兵强将,紧紧围绕西海固文学和文学固原品牌的打造与提升,先后编辑出版了“六盘山文化丛书”(12卷本)和《六盘山民间故事》(5卷本)以及《云蔚六盘》《她在丛中笑》等20部图书,展示了固原文学创作成果。
2015年以来,新一届市委领导提出打造“文学固原”品牌,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市政协对全市作家的生活、工作、构成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提升创作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提案并报请市人民政府通过,对作家的创作、结集出版、对外交流、培训学习等给予专项资金保障。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纪铮同志上任不到两月时间就会同主管文化宣传的正儒常委,对全市宣传文化系统进行了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固原市广大作家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文学固原的高原上,打造高峰。本着力求精品,推出文学固原新人的原则,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征集编选了这套丛书。因此,“文学固原”丛书第一辑书稿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力推出在西海固土生土长、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成熟作家的个人作品集,另一方面集中展示全市近五年来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各县(区)在此领域内所取得的最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这就有了“文学固原”第一辑中的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梦也、了一容的个人作品集,也就有了“文学固原”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评论卷和各县(区)精选卷这14本风格各异、体裁有别、隽永深刻、文采斐然、厚重大气的书籍。使“文学固原”这一品牌有了切买可感、触手可及的“硬件”。
当然,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市的文学创作者们,将会更加珍惜今天良好的创作环境、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条件、更加扎实地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更加贴紧这伟大的时代和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能量的精品力作,为以后逐年出版的“文学固原”各辑增光添彩,为文学固原的高原添砖加瓦,为锻造文学固原高峰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作为一整套即将陆续出版的文学丛书,从选题、组稿、编校、排版、印刷,到发行,其工作的琐碎与繁重是可想而知的。其间参与的诸多作家、诗人、评论家们都是值得赞许和感谢的;文联与此相关的各位同仁同样付出了让人感佩的努力;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为此所洒下的汗水,熠熠生辉地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市财政对丛书的顺利出版鼎力支持;各位编委对丛书的重视、关注、参与和付出,也是值得我们深表谢意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丛书的统稿工作是由《六盘山》编辑部的李方同志完成的。
(作者系固原市文联主席、《六盘山》主编、宁夏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作为关中四大关隘之一的北萧关,亦称汉萧关,雄踞六盘山北麓。因为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历代王朝极为重视对固原的经营,也因其地处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合地带,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所以固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素来占有一席之地。
在《诗经·小雅·六月》里,那一声“薄伐猿狁,至于大原”的远古吟唱,使固原作为文化符号屹立在文学大河的上游,或隐或显地贯穿着文学史的脉络。这是《诗经》的固原,班彪的固原,王维的固原,岑参的固原,王昌龄的固原,林则徐的固原,谭嗣同的固原,毛泽东的固原,张承志的固原,因为文学的表达,固原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诗画意蕴,影响着这一地域的历史积淀。
穿越历史的雾霭,秦长城两侧,萧关古道旁,奔走的是犬戎、西羌、义渠、乌氏、鲜卑、匈奴、党项、蒙古、回回的民众,不同的行装,不同的语言,上演着一幕幕历史的活剧。由此形成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筑了固原底蕴丰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文学是文化最直接传承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对时代的触碰,人性的抚摸,世相的洞察,心灵的关照,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最佳渠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经典的、独一的存在方式,证明着文学不死的深刻道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洞开,新时期文学吹响了沉睡大地的第一声号角,偏居西部的固原与共和国的脉搏一起跃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一代知识分子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记录着变革中的固原,发展中的固原,奋进中的固原。
于是固原就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人。
三十多年的文学历程,见证着文学固原的发展变迁,也塑造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学群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丁文庆、屈文焜、慕岳、徐兴亚、火仲舫、李成福、马吉福等第一代文学工作者尝试栽种文学的嫩芽,他们立足苦难的黄土地,踏上了艺术的漫漫征程。在他们的努力下,《六盘山》文学杂志的创刊,为培养本土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发表园地。80年代中期,王漫西、虎西山、张嵩、张铎、戴凌云、杨梓、钟正平、王治平、罗治平、周彦虎、陈鹏生、兰茂林、杨友桐等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了文学的合唱,他们的作品频频见诸宁夏的报刊,形成了宁夏文学独特的“黄土高原派”,作家群体现象初露端倪,文学的树苗扎根固原的沃土。进入90年代,石舒清、郭文斌、梦也、左侧统、火会亮、古原、王怀凌、李方、杨风军、韩聆等第三代文学工作者在储备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后,把宁夏文学天平的重心倾向固原,他们以集团军的方式走出宁夏,冲刺全国,构成了宁夏文学的半壁江山,一片蔚为壮观的文学森林茁壮成长。90年代中后期,杨建虎、单永珍、程耀东、胡琴、穹宇、泾河、唐晴、郭静等第四代青年文学工作者裹挟着前辈的气势,以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为文学固原的壮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世纪以来,了一容,马金莲、竹青、雪舟、李敏、李兴民、倪万军、许艺、马晓燕、红旗、刘汉斌、高丽君、王武军、王玉玺等第五代新生力量的出现,使得固原大地上老中青三代文学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谱写文学固原的华章。
三十多年来,茅盾文学奖提名,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个一工程”奖有他们的名字;全国十佳诗人、《人民文学》奖、《民族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冰心散文奖、鲁藜诗歌奖、庄重文文学奖、春天文学奖有他们的名字。
三十多年来,“西海固文学丛书”、《生命的重音》、“六盘山文化丛书”“文学西海固”等丛书的出版,见证着文学固原曾经的辉煌。二百多人的文学队伍,百部个人作品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多方位出击,文学固原在当下文坛有了一定的声誉。一些人离开了固原,但他们的文学表达依然是这块熟悉的土地。一些人坚守在固原,他们擦洗着文学这张固原的靓丽名片。
2O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为了总结近年来的文学成就,见证固原的文学历史,编辑出版一套“文学固原丛书”,则是固原的文艺工作者共同铸就的全景式的心灵读本,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该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丰富文化固原建设增添光彩。
丛书由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文学评论卷、原州卷、西吉卷、隆德卷、泾源卷、彭阳卷以及固原最有代表性的五位作家、诗人的个人作品集构成,蔚为壮观。这次结集,是固原市委、市政府贯彻总书记讲话的有力举措,也是我们奋力做大做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推动固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文学固原丛书”必然是新世纪以来固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也是彰显固原文学特色、树立固原文化自信的辉煌成果。
文以载道。我相信,代表着西部文学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的固原作家群,必将在当代中国文学辽阔的原野上呈现花开四野的灿烂画面,为复兴之路上的大梦中国谱写壮丽的华章。
(作者系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文学固原》丛书由固原市委宣传部、固原市文联牵头组织编纂,内容汇集了宁夏固原市多位优秀文学作家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等,全面、准确、集中地展示了固原市的文学创作成果。这套丛书是近年来西海固文学的一次积累与汇总,也是对其的阶段性总结与展望。
王正儒主编的《文学固原(散文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平实,体现出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正儒主编的《文学固原(散文卷)》包含了,《听书·窃书·编书——“我与文学”三题》、《大山行孝记》、《水——雪天的遐想》、《有关沈从文的几个片段》、《转悠》、《陪客人回家乡》、《诗歌往事》、《把心灯点亮》、《说说金斯伯格》、《雅姆的驴子》、《失守的城堡》、《樊大学随笔》、《病隙笔记》、《芳草无情》、《古城遗韵》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