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们
母亲一定是选在我们熟睡的时候离开的,比如午夜时分。
那时草叶上的露珠还没结成,地面上只是蕴着些薄薄的湿气。母亲将枕在臂弯上的弟弟的脑袋轻轻挪下来,又将妹妹压在她腹部的小腿移开。做完这些之后她没敢再制造更大的声响,她静静地坐着,或者还用温热的目光抚摸了我们被油汗浸渍得光滑的脸颊。等我们一点点陷入更深的睡眠,她就踩着深夜薄薄的湿气离开了。母亲的双脚在下山的黄土路上一定扑起了一条肥壮的蟒蛇,可惜我们既没有看见那蟒蛇怎样从地面上渐渐腾起,也没有听见它怎样碎裂重新碎成尘埃落回地面。
母亲是大人,她可以不必征得我们的同意就把我们生下来,随意地成为我们的母亲。她也可以在任何一个深夜随意地离开,选择不再继续给我们做母亲。在有权利将这样的随意在新的生命那里重演一遍之前,我们只能接受——接受被生在任何一叶竹席上,在任何一个季节。母亲不怎么擅长创造(她一定不知道这一点,否则就不会常常抱怨她的丈夫是石头了),她毫无章法地把自己的宽额头或者高颧骨分配给我们,她把一个完整的自己七零八落地拆散了。我们因为分别拥有其中的几部分而密切地聚集在一起。有一部分母亲谁也没有得到,它们就那么孤单地留在母亲那里,并最终孤单地、永远地消失。我们的容貌充满了组合的偶然性,这还与一个我们叫他父亲的人有关。这个人可能是教授、商店老板、酒鬼,或者屠夫。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父亲这种父亲,他所做的事情是修房子。他大约很乐意为别人修房子,甚至以此为生,但首先他必须修一所供我们全家人居住的房子。不幸的是,这位父亲修的房子总是不出七天就会塌掉。这并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有的父亲可能一次就修好了房子,但他们种的麦子却总是结不了几个麦穗,或者他们的生意总是赔钱、戒不了酒成天喝得眼珠通红、无法涮出一副干净且没有被铁棍捅破的猪肠子,等等。便纵如此,父亲却从没有放弃过。这样的父亲总比一个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懒汉强,但在母亲眼里,这似乎并不是什么优秀的品质。父亲每一次清理废墟重新浇筑地基的时候,母亲总是依靠着榆树把双手搁在灰布围裙下,我们知道围裙下她的中指正狠狠地抠着拇指内侧的指甲和皮肉——她焦躁不安的时候常常这样——嘴里愤愤地念着:
“石头!石头!刀枪不入的石头!”
母亲是美丽的,也还年轻。她手指修长,更适合弹钢琴或者玩纸牌;她脖颈纤细得像天鹅一样,去跳芭蕾一定会引得人人嫉妒。我们猜想她一定更想嫁给戴金丝圈眼镜的教授或者拥有葡萄酒窖的木料场老板,而不是每天让双手在石灰水泥木梁之间来来去去。她也一定试图改变过父亲,可每次谈话之后父亲总还是撅着被涂料溅白的肥屁股专心地搅拌砂浆,母亲强忍眼泪仰头望着天狠狠地念叨:
“石头!石头!比石头还要坚固的石头!”
父亲生来就是修房子的,一个人怎么可以随随便便从修房子的变成教授或者老板呢?如果大家都这样变来变去,我们还怎么知道谁是谁呢,那生活一定会乱套。母亲从来不会去想这个,她只是抱怨父亲“石头!石头!”仿佛父亲比院子里的榆树还要坚固,多大的风雨和烈日都不会让他挪动一小步。
大人的世界总是这样,我们没有资格去说什么,也没兴趣去谈论这些。我们只是在天亮的时候被父亲暴风一样的声音喊醒去镇上拉回新的木料、水泥或者别的建筑材料,在天黑的时候蜷在榆树下的破帐篷里进入梦乡。榆树的一旁永远是又一次新砌的地基,或者四壁尚未架上屋顶的墙,有时候那里会是一幢等待坍塌的新屋,看着就让人担心。
母亲离开后的第一个清晨,当父亲明白发生了什么之后,他瞪大被石灰伤过的眼睛,像被烫伤了那样甩着双手。父亲咆哮着走进昨晚刚刚完工的新屋里。他咒骂着母亲,说她是个蠢女人,看见新屋修起来了却还要愚蠢地离开。像以前无数次发生过的那样,屋顶和门窗嘎吱吱地响起来,像个站不稳的坏女人那样左扭右扭。我们姐弟三人退到榆树下,捂起耳朵等待着那熟悉的一幕。窗户开始变扁,屋顶的横梁吃力地发出骨头即将折断一般的嘎嘎声。我们一顿一顿地点着脑袋在心里默数一——二——三——,新屋子就塌了。
毫无疑问,父亲的咆哮声太大了。
父亲叫喊着从歪歪扭扭的窗口钻出来,我们很理解地望着他。与母亲走掉相比,屋子塌了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即便母亲不走父亲不咆哮,它终究还是要倒塌。如果咆哮能让此时的父亲好受一些,我们完全不介意新屋现在塌还是改天塌。我们重新套好车,去镇上拉新的建筑材料,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妹妹和弟弟动作异常敏捷,谁都明白他们是在向父亲表达同情,可我们谁也不说什么。我驾着车子拐弯的时候看到父亲垂着双手愤怒地瞪着眼睛,他似乎并不领我们的情。聪明机灵的弟弟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忽闪着那双睫毛浓密的大眼睛望望我。弟弟是我们姐弟三人中最漂亮的,他从母亲和父亲那里分得了最好的部分,父亲总是从他的脸上看到自己俊俏挺拔的鼻子,母亲也总是在他那里看见自己有神的大眼睛。我们谁也想不明白他究竟付出了什么而得到了这些,但他因为这毫无道理的理由常常得到父母更多的呵护。不知为什么,我躲开了弟弟的眼神。他扭回头去,将母亲的眼睛望向塌毁的屋子和那旁边的榆树。
一切如故,只是少了母亲依靠在树下抠自己的手指。我们在心里重复着她绝望的念叨,仿佛过去和现在是一块断裂的砖头,我们用心中的默念作砂浆,将砖头上那不能忍受的缝隙弥合起来。我们努力唤醒着记忆里母亲的声音和情态,“石头!石头!” 母亲离开以后,驾车的差事就非我莫属了。我驾着车子满头大汗但娴熟地往来在这条黄土路上,妹妹和弟弟分别坐在车辕的左右两侧。
“真是三个能干的孩子。”
“看最小的那个,长得既像他父亲又像他母亲,长大了一定像他们一样能干。”
车上拉着一套新的实木门窗,木头潮湿的香气还未散尽,又混杂着些我们熟悉的驴皮胶的味道。弟弟谦逊地低下头,羞涩地摩挲着窗格上木头的纹理。我们在路人的赞美中驰过。P3-5
进入新世纪之后,固原市的文学艺术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尤其是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果。这一方面是因为成熟的作家勤奋不断地创作,文学新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地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西海固文学品牌的含金量,加大对西海固作家群的培养力度,同时明确强调要建设文化固原、文明固原、书香固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固原市文联积极发挥“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竭尽全力办好西海固作家的训练营、文学的主阵地《六盘山》,积极争取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西海固作家培养工程”项目,组织精兵强将,紧紧围绕西海固文学和文学固原品牌的打造与提升,先后编辑出版了“六盘山文化丛书”(12卷本)和《六盘山民间故事》(5卷本)以及《云蔚六盘》《她在丛中笑》等20部图书,展示了固原文学创作成果。
2015年以来,新一届市委领导提出打造“文学固原”品牌,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市政协对全市作家的生活、工作、构成以及如何更好更快地提升创作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提案并报请市人民政府通过,对作家的创作、结集出版、对外交流、培训学习等给予专项资金保障。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纪铮同志上任不到两月时间就会同主管文化宣传的正儒常委,对全市宣传文化系统进行了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固原市广大作家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文学固原的高原上,打造高峰。本着力求精品,推出文学固原新人的原则,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征集编选了这套丛书。因此,“文学固原”丛书第一辑书稿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力推出在西海固土生土长、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成熟作家的个人作品集,另一方面集中展示全市近五年来在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各县(区)在此领域内所取得的最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这就有了“文学固原”第一辑中的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梦也、了一容的个人作品集,也就有了“文学固原”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评论卷和各县(区)精选卷这14本风格各异、体裁有别、隽永深刻、文采斐然、厚重大气的书籍。使“文学固原”这一品牌有了切买可感、触手可及的“硬件”。
当然,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市的文学创作者们,将会更加珍惜今天良好的创作环境、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条件、更加扎实地融入火热的现实生活、更加贴紧这伟大的时代和人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能量的精品力作,为以后逐年出版的“文学固原”各辑增光添彩,为文学固原的高原添砖加瓦,为锻造文学固原高峰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作为一整套即将陆续出版的文学丛书,从选题、组稿、编校、排版、印刷,到发行,其工作的琐碎与繁重是可想而知的。其间参与的诸多作家、诗人、评论家们都是值得赞许和感谢的;文联与此相关的各位同仁同样付出了让人感佩的努力;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们为此所洒下的汗水,熠熠生辉地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市财政对丛书的顺利出版鼎力支持;各位编委对丛书的重视、关注、参与和付出,也是值得我们深表谢意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丛书的统稿工作是由《六盘山》编辑部的李方同志完成的。
(作者系固原市文联主席、《六盘山》主编、宁夏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作为关中四大关隘之一的北萧关,亦称汉萧关,雄踞六盘山北麓。因为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历代王朝极为重视对固原的经营,也因其地处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合地带,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所以固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素来占有一席之地。
在《诗经·小雅·六月》里,那一声“薄伐猿狁,至于大原”的远古吟唱,使固原作为文化符号屹立在文学大河的上游,或隐或显地贯穿着文学史的脉络。这是《诗经》的固原,班彪的固原,王维的固原,岑参的固原,王昌龄的固原,林则徐的固原,谭嗣同的固原,毛泽东的固原,张承志的固原,因为文学的表达,固原被赋予了丰富而深远的诗画意蕴,影响着这一地域的历史积淀。
穿越历史的雾霭,秦长城两侧,萧关古道旁,奔走的是犬戎、西羌、义渠、乌氏、鲜卑、匈奴、党项、蒙古、回回的民众,不同的行装,不同的语言,上演着一幕幕历史的活剧。由此形成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伊斯兰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筑了固原底蕴丰盈、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文学是文化最直接传承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对时代的触碰,人性的抚摸,世相的洞察,心灵的关照,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最佳渠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经典的、独一的存在方式,证明着文学不死的深刻道理。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洞开,新时期文学吹响了沉睡大地的第一声号角,偏居西部的固原与共和国的脉搏一起跃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一代知识分子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记录着变革中的固原,发展中的固原,奋进中的固原。
于是固原就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人。
三十多年的文学历程,见证着文学固原的发展变迁,也塑造了这块土地上的文学群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丁文庆、屈文焜、慕岳、徐兴亚、火仲舫、李成福、马吉福等第一代文学工作者尝试栽种文学的嫩芽,他们立足苦难的黄土地,踏上了艺术的漫漫征程。在他们的努力下,《六盘山》文学杂志的创刊,为培养本土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发表园地。80年代中期,王漫西、虎西山、张嵩、张铎、戴凌云、杨梓、钟正平、王治平、罗治平、周彦虎、陈鹏生、兰茂林、杨友桐等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加入了文学的合唱,他们的作品频频见诸宁夏的报刊,形成了宁夏文学独特的“黄土高原派”,作家群体现象初露端倪,文学的树苗扎根固原的沃土。进入90年代,石舒清、郭文斌、梦也、左侧统、火会亮、古原、王怀凌、李方、杨风军、韩聆等第三代文学工作者在储备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后,把宁夏文学天平的重心倾向固原,他们以集团军的方式走出宁夏,冲刺全国,构成了宁夏文学的半壁江山,一片蔚为壮观的文学森林茁壮成长。90年代中后期,杨建虎、单永珍、程耀东、胡琴、穹宇、泾河、唐晴、郭静等第四代青年文学工作者裹挟着前辈的气势,以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为文学固原的壮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世纪以来,了一容,马金莲、竹青、雪舟、李敏、李兴民、倪万军、许艺、马晓燕、红旗、刘汉斌、高丽君、王武军、王玉玺等第五代新生力量的出现,使得固原大地上老中青三代文学工作者共聚一堂,共同谱写文学固原的华章。
三十多年来,茅盾文学奖提名,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五个一工程”奖有他们的名字;全国十佳诗人、《人民文学》奖、《民族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冰心散文奖、鲁藜诗歌奖、庄重文文学奖、春天文学奖有他们的名字。
三十多年来,“西海固文学丛书”、《生命的重音》、“六盘山文化丛书”“文学西海固”等丛书的出版,见证着文学固原曾经的辉煌。二百多人的文学队伍,百部个人作品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多方位出击,文学固原在当下文坛有了一定的声誉。一些人离开了固原,但他们的文学表达依然是这块熟悉的土地。一些人坚守在固原,他们擦洗着文学这张固原的靓丽名片。
2O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为了总结近年来的文学成就,见证固原的文学历史,编辑出版一套“文学固原丛书”,则是固原的文艺工作者共同铸就的全景式的心灵读本,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该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丰富文化固原建设增添光彩。
丛书由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文学评论卷、原州卷、西吉卷、隆德卷、泾源卷、彭阳卷以及固原最有代表性的五位作家、诗人的个人作品集构成,蔚为壮观。这次结集,是固原市委、市政府贯彻总书记讲话的有力举措,也是我们奋力做大做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推动固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文学固原丛书”必然是新世纪以来固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也是彰显固原文学特色、树立固原文化自信的辉煌成果。
文以载道。我相信,代表着西部文学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的固原作家群,必将在当代中国文学辽阔的原野上呈现花开四野的灿烂画面,为复兴之路上的大梦中国谱写壮丽的华章。
(作者系中共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文学固原》丛书由固原市委宣传部、固原市文联牵头组织编纂,内容汇集了宁夏固原市多位优秀文学作家的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等,全面、准确、集中地展示了固原市的文学创作成果。这套丛书是近年来西海固文学的一次积累与汇总,也是对其的阶段性总结与展望。
王正儒主编的《文学固原(隆德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平实,体现出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王正儒主编的《文学固原(隆德卷)》包含了,小说、散文、诗歌三部分,其中包含了《男人们》、《羊倌往事》、《折腾》、《吃喝》、《风雨笼竿城》、《西海固散章》、《低处的生活》、《村庄是有根的》、《这样的女人》、《老去的村庄》、《枯木逢春》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