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陡峭——阅读《资本论》记事
面对这套深蓝色布封面的马克思的《资本论》,禁不住叫了一声。只觉得此时此刻心花怒放。犹如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找到一个可以锚拴住船只的绿色小岛,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七月初开始,一直埋头阅读,除中途有几天自驾去了太行山大峡谷之外,不分昼夜,紧张地穿行在《资本论》这部伟大典籍之中。很少有整块的阅读时问,现在,想在将近两个月的暑假里,好好过把阅读瘾,好好阅读这部勾魂一样的书。
之前,还阅读了麦克里兰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过去只读过部分章节的节选,就被他汪洋恣肆而又娓娓道来的文风折服,这次,有了时间尽情阅读。别说,这部结构宏伟、精英荟萃的“宏大叙事”作者举重若轻一路逶迤写将下来,好像雨后竹林,幽然清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整整用了五个昼夜,才恋恋不舍挥别而去。
接着,思路一转,呼啸直奔凯恩斯。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强调国家进行经济干预政策,引导欧美走出了经济危机,体现其核心经济观点的就是这部并不厚重却有点艰涩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阅读的过程,确实没有阅读麦克里兰那样轻松愉快,尽管我的阅读不是专业阅读,而是一般的知识性阅读,只是大致了解一下这部经济学经典著作的主要思想也就罢了,可是,一旦进入他的世界,就由不得你了……
好不容易从凯恩斯那里逃出来,未曾消停,干脆横下心来,接着阅读过去望而生畏,不敢轻易揭开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资本论》。还在三十多年前,就断断续续读过《资本论》的片段,那是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要求阅读的。也曾经想认认真真阅读《资本论》,可是,看着那厚重如山、严肃入仪的书本,心里暗暗先怯了,几次拿起,又悄悄放下,心头不时泛起丝丝缕缕的遗憾与不甘。
这次,鼓足勇气开始阅读。好在当年苦读过政治经济学,又刚刚放下凯恩斯,人的整个思维陷入了商品、流通、货币、利息等散发着陌生而又极具吸引力的经济学体系,这就为顺利阅读《资本论》铺垫了一点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于是,毅然决然打开《资本论》的第一页。
1872年3月18日,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法文版的序言和跋》里,有这样一段很著名的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哎呀,这话说得太对了,太深刻了,没有亲身经历过异常紧张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劳动的人,绝然不会有这样悲壮的感慨——《资本论》的写作印证了这段很著名的话。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阅读了大量的英国社会经济发展资料和统计数据,细心寻找隐藏在这些资料和数据内部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个寻找过程,如果没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卓绝精神,这部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伟大著作也就不会诞生——事实上,马克思的鹅毛笔不是蘸着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形制大小一律的瓶瓶里的墨水来书写,而是用那锋利的笔尖戳出自己身体里的鲜红鲜红的血,如石匠一般,硬是在人类思维未曾达到的地方,一字一句,刻画出自己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其精神、其意志太伟大、太壮烈了!
当然,阅读《资本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就我来说,虽说陆续不断地阅读过这方面的一些书籍,但是毕竟缺乏经济学的专业知识,然而,内心涌起的阅读《资本论》的极度渴望左右了我,只有选择继续阅读,也学习马克思做一回“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去努力攀登《资本论》这条“陡峭山路”——其实,还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很想很想阅读《资本论》,却一直没有胆量去真的阅读。且不说其时没有具备相应的阅读条件,就是在学习了政治经济学之后,也未尝有过如今这么强烈的当下阅读的渴望。不过,我知道,总有一天会开始阅读的。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