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小说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作者吴敬梓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林外史(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清)吴敬梓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书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小说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作者吴敬梓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 内容推荐 由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注释本)(精)/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是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清代吴敬梓著。在书中,作者先集中笔力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读书人,再着力刻画一批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的读书人,最后集中表现以儒林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的灰暗现实。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对此书评价极高,“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目录 胡适:吴敬梓传 陈独秀:《儒林外史》新叙 钱玄同:《儒林外史》新叙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试读章节 周进因他说这样话,倒不同他让了,竟僭着他作了揖。众人都作过揖,坐下。只有周、梅二位的茶杯里有两枚生红枣,其余都是清茶。吃过了茶,摆两张桌子杯箸,尊周先生首席。梅相公二席,众人序齿坐下,斟上酒来。周进接酒在手,向众人谢了扰,一饮而尽。随即每桌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看那周先生时,一箸也不曾下,申祥甫道:“今日先生为甚么不用肴馔?却不是上门怪人?”拣好的递了过去。周进拦住道:“实不相瞒,我学生是长斋。”众人道:“这个倒失于打点。却不知先生因甚吃斋?”周进道:“只因当年先母病中,在观音菩萨位下许的,如今也吃过十几年了。”梅玖道:“我因先生吃斋,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在城里我那案伯顾老相公家听见他说的。有个做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诗。”众人都停了箸听他念诗。他便念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说道:“像我这周长兄如此大才,‘呆’是不‘呆’的了。”又掩着口道:“‘秀才’,指日就是。那‘吃长斋’,‘胡须满腮’,竟被他说一个着!”说罢,哈哈大笑。众人一齐笑起来,周进不好意思。申祥甫连忙斟一杯酒,道:“梅三相该敬一杯。顾老相公家西席就是周先生了。”梅玖道:“我不知道,该罚该罚!但这个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了是个秀才。但这吃斋也是好事。先年俺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丁祭的胙肉来,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大则降灾,小则害病。’只得就开了斋。俺这周长兄,‘到今年秋祭,少不得有胙肉送来,不怕你不开哩!”众人说他发的利市好,同斟一杯,送与周先生预贺,把周先生脸上羞地红一块,白一块,只得谢了众人,将酒接在手里。厨下捧出汤来,一大盘实心馒头,一盘油煎的扛子火烧,众人道:“这点心是素的,先生用几个。”周进怕汤不洁净,讨了茶来吃点心。 内中一人问申祥甫道:“你亲家今日在那里?何不来陪先生坐坐?”申祥甫道:“他到快班李老爹家吃酒去了。”又一个人道:“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着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只是他老人家好赌,不如西班黄老爹,当初也在这些事里顽耍,这几年成了正果,家里房子盖的像天宫一般,好不热闹!”荀老爹向申祥甫道:“你亲家自从当了门户,时运也算走顺风;再过两年,只怕也要弄到黄老爹的意思哩!”申祥甫道:“他也要算停当的了。若想到黄老爹的地步,只怕还要做几年的梦!”梅相公正吃着火烧,接口道:“做梦倒也有些准哩!”因问周进道:“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个甚么梦兆?”周进道:“倒也没有。”梅玖道:“就是侥幸的这一年,正月初一日,我梦见在一个极高的山上。天上的日头,不差不错,端端正正掉了下来,压在我的头上,惊出一身的汗。醒了摸一摸头,就像还有些热。彼时不知甚么原故。如今想来,好不有准。”于是点心吃完,又斟了一巡酒。直到上灯时候,梅相公同众人别了回去。申祥甫拿出一副蓝布被褥,送周先生到观音庵里歇宿。向和尚说定,馆地就在后门里这两间屋内。 直到开馆那日,申祥甫同着众人领了学生来——七长八短几个孩子——拜见先生。众人各自散了,周进上位教书。晚间学生家去,把各家贽见拆开来看,只见苟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够一个月饭食。周进一总包了,交与和尚收着再算。那些孩子就像些蠢牛一般,一时照顾不到,就溜到外边去打瓦踢球,每日淘气不了。周进只得捺定性子,坐着教导。 不觉两个多月,天气渐暖。周进吃过午饭,开了后门出来,河沿上望望。虽是乡村地方,河边却也有几树桃花柳树,红红绿绿,间杂好看。看了一回,见蒙蒙的细雨下将起来。周进见下雨,转入门内,望着雨下在河里,烟笼远树,景致更妙。这雨越下越大,却见上流头一只船冒雨而来。那船本不甚大,又是芦席篷,所以怕雨。将近河岸,看时,中舱坐着一个人,船尾坐着两个从人,船头上放着一担食盒。将到岸边,那人连呼船家泊船,带领从人,走上岸来。周进看那人时,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缎直裰,脚下粉底皂靴,三绺髭须,约有三十多岁光景。走到门口,与周进举一举手,一直进来,自己口里说道:“原来是个学堂。”周进跟了进来作揖,那人还了个半礼,道:“你想就是先生了?”周进道:“正是。”那人问从者道:“和尚怎的不见?”说着,和尚忙走了出来道:“原来是王大爷!请坐。僧人去烹茶来。”向着周进道:“这王大爷就是前科新中的。先生陪了坐着,我去拿茶。” 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周进下面相陪。王举人道:“你这位先生贵姓?”周进知他是个举人,便自称道:“晚生姓周。”王举人道:“去年在谁家作馆?”周进道:“在县门口顾老相公家。”王举人道:“足下莫不是就在我白老师手里曾考过一个案首的?说这几年在顾二哥家做馆,不差不差!”周进道:“俺这顾东家,老先生也是相与的?”王举人道:“顾二哥是俺户下册书,又是拜盟的好弟兄。”须臾,和尚献上茶来,吃了。 P12-14 序言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三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里说:“迨《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撾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又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说:“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鲁迅的见解是极为精辟的。 一、吴敬梓的生平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一位具有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 吴敬梓(170l-1754年),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全椒吴氏在明清科举史上颇有名气。金和的《儒林外史·跋》说:“吴氏固全椒望族,明季以来,累世科甲;族姓子弟声气之盛,俨然王谢。”吴敬梓的曾祖辈五人中有四人中过进士,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吴敬梓曾在《移家赋》中写道:“五十年中,家门鼎盛。”不过,到了吴敬梓的祖父一辈,兴衰就有了分别。他的族曾祖吴国龙的后人继续有位高权重者,而他的亲曾祖吴国对的子嗣,即吴敬梓的祖辈吴勖、吴旦,生父吴雯延、嗣父吴霖起这两代,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了。吴勖是增贡生,吴旦是增监生,吴雯延是秀才,嗣父吴霖起是拔贡,只做过一任苏北赣榆县教谕。 关于吴敬梓的身世,有一件事应该提到,即他出生不久,便以吴雯延的亲生之子出嗣给长房吴霖起为嗣子,这样,吴敬梓就获得了“宗子”身份。根据宗法制度,宗子在分配财产时可多得一份,于是吴敬梓成为族人嫉妒的对象。他二十三岁那年,嗣父吴霖起去世,遗产之争随之爆发:近房中有人率领打手,闯入吴敬梓家抢夺财产。赖长者刘翁和从兄吴檠加以调解,纠纷才渐渐平息。这场变故对吴敬梓刺激很大。在那些“豪奴狎客”式的朋友的引诱下,愤世嫉俗的吴敬梓故意胡作非为,乱嫖,乱赌,乱花钱。族人愈争夺,他就愈不把钱财放在眼里。在这种境况下,全椒人多把他当败家子看,以至“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减字木兰花》其三)。他有事去找别人,竟然得不到通报,无法与主人见面;偶尔到了别人家中,主人会当着他的面故意呵责或杖击奴仆,让他难堪。他受够了家乡人的白眼和冷遇,但他对自己的轻财放浪的行为丝毫也不感到惭愧。 对于故乡全椒,吴敬梓伤透了心,决意离开。三十三岁那年,他变卖了祖产,举家迁至南京,寄居秦淮水亭。在南京时,吴敬梓结识了许多朋友,除程廷祚(《儒林外史》中庄征君的原型)、吴蒙泉(《儒林外史》中虞博士的原型)、樊明征(《儒林外史》中迟衡山的原型)外,还有诗人朱卉、李葂、徐紫芝、姚莹、黄河,词人陈希廉,画家王宓草、王溯山,学者刘著、周榘,以及严长明、涂长卿、冯粹中等。他和朋友们共同集资,修复了南京雨花台的先贤祠(即泰伯祠,泰伯为周代吴国的始祖,周太公长子,太公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弟仲庸同避江南,为古贤人)。这些交往和活动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年轻时的吴敬梓功名心极强,一直渴望着为家族争光。可他在十八岁考取秀才后,一直困于科场,心头的阴影一年比一年重。二十六岁那年,他去滁州参加科考(即乡试之前的预试),成绩不错,但试官听说他平日不规矩,斥责他“文章大好人大怪”,吴敬梓慌了,害怕一旦被黜影响进取,于是向试官“匍匐乞收”。功名心如此之强,却又始终未能博得举人的功名,这使吴敬梓非常伤心,痛感对不起家族,对不起祖先。他三十四岁写下《乳燕飞》一词,感叹道:“令节穷愁里。念先人生儿不孝,他乡留滞。风雪打窗寒彻骨,冰结秦淮之水。自昨岁移居住此。三十诸生成底用?赚虚名,浪说攻经史!捧卮酒,泪痕滓。家声科第从来美。叹颠狂,齐竽难合,胡琴空碎。数亩田园生计好,又把膏腴轻弃。应愧煞谷贻孙子。倘博将来椎牛祭,总难酬罔极恩深矣。也略解,此时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吴敬梓对科举考试的态度,逐渐由追求、失望发展到冷淡、憎恶。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三十六岁。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他人京应“博学鸿词”的廷试,吴敬梓因病(一说为托病)未能成行。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五十四岁那年冬天,他去扬州访友,突然病逝。 在吴敬梓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生活上,他早年挥金如土,“倾酒欢呼穷日夜”;四十一岁以后,卖文为生,穷困异常,“日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顾云《盏山志》卷四),有时甚至无米下锅;冬日苦寒,只能靠散步取暖,和朋友五六人,夜里乘月出城绕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天明人城,大笑散去,谓之“暖足”。思想上,他早年热衷于功名,对“家声科第从来美”津津乐道;三十六岁后,吴敬梓开始认真反思“如何父师训,专储制举才”的问题。 ……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除上文分析的独具个性的讽刺笔墨外,它还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如常以夸张之笔突出讽刺对象的可笑、可鄙,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达到讽刺效果,运用对比方法等等。 《儒林外史》的结构也有其特色。小说先有楔子,后有尾声,中间人物故事的递进,也都符合时间发展的线索(先后共叙述八十多年间的事)。楔子正是为了笼罩全局而设计的。吴敬梓在描写王冕与危素、时知县等人的纠葛之外,还别具深意地展开了七泖湖畔一个对比鲜明的场面:王冕决心做一个超尘脱俗的画家,而三个不知姓名的读书人却一边野餐一边谈论着功名富贵。这三个不知名的读书人,正是小说中绝大部分读书人的写照;而危素、时知县,则又象征着一系列混迹官场的士人;至于王冕’读者从他不难想到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鄙弃功名富贵的正人君子以及四位市井奇人.作者透过对这三种类型人物的勾勒,展现了全书的大致格局。 《儒林外史》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三回为第一部分,第三十四回到第四十四回是第二部分,第四十五回到第五十五回是第三部分。吴敬梓先集中笔力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读书人,再着力刻画一批品行高尚、学识渊博、才能卓特的读书人,最后集中表现以儒林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的灰暗现实。《儒林外史》的这种深层布局与对宇宙的整体理解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视为一个和谐的庞大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诸种因素并列着,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促成整体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过分关心事件之间直接的因果联系’而更关心由所有人物和所有事物构成的整体风貌。吴敬梓显然对全书作了通盘设计,它们的被安排是有条有理的。《儒林外史》“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结构为晚清谴责小说如曾朴的《孽海花>>、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所模仿。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前身《小说史大略》中曾将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小说和清末谴责小说一概视为谴责小说,后来才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改称讽刺小说。鲁迅经过反复的权衡之后,将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相区别,真知灼见,绝非寻常眼孔能办。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讽刺小说,其理想的境界是:就作者的出发点而言,“秉持公心,指撾时弊”;就作品的风格而言,“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就讽刺的技巧而言,“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而清末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谴责小说却呈现出另一种情形:“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谴责小说的这种情形,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作者的出发点而言,李伯元、吴趼人都曾是小报编辑,以小说迎合广大的小报读者群,乃是他们的宗旨之一;就作品的风格而言,以在报章上连载的方式写作,每一段落自成格局,自具面目,从接受者的角度看,意图显豁、词锋外露是一个长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反而会给小报读者造成理解和接受的障碍;就讽刺的技巧而言,由于追求淋漓尽致的宣泄,一代谴责小说作者宁可过甚其辞,也不愿让倾向在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过甚其辞可以得到读者的喝彩,“无一贬词”却只能造成读者敬而远之的冷落。鲁迅将谴责小说与讽刺小说视为两种小说类型,或将谴责小说视为讽刺小说的末流,准确地揭示了谴责小说和讽刺小说的联系和区别。《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