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中医四十年悬壶手记(一位基层郎中的中医人生)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杨承岐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中医四十年悬壶手记(一位基层郎中的中医人生)》作者杨承岐自幼病残,但自强不息。十二岁步入杏林,多方求师,终于学有所长。十六岁悬壶乡里,始终心系患者,治病不拘俗套,法活机圆,往往妙手回春。然命运多舛,刚入中年即再次病倒,被迫病休,但他仍不放弃自己的职责,每日义务诊治十余名患者,并顽强写作,笔耕不辍,全面深入地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心得和临床体悟,以飨杏林!

内容推荐

《老中医四十年悬壶手记(一位基层郎中的中医人生)》这是一部残疾人的奋斗史,也是一名基层中医的成长史,是其学习和诊疗笔记。作者杨承岐自幼病残,但自强不息。十二岁步入杏林,多方求师,终于学有所长。十六岁悬壶乡里,始终心系患者,治病不拘俗套,法活机圆,往往妙手回春。本书深入总结了作者四十多年来真实的临床感悟和学习心得:既有巧悟病机、独处除奸的诊疗思路剖析,又有胆大心细、力挽沉疴的验方秘方讲解;既有妙施针法、效治急症的成功经验阐释,又有效如桴鼓、鲜为人知的用药剂量心得。本书故事真实、感人,不难看出一位奋斗在基层的老中医的深厚情怀,所述经验独到、临床实用价值非常高,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及中医院校学生登堂入室的阶梯和手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涉杏林

 一、苦难多舛的童年

 二、缶山药王的传说

 三、师训:为医不悔

 四、课徒第一课:医者德为先

 五、针灸入门特定穴

四总穴与十要穴

特殊功效的特殊穴位:八会穴

特殊功效的特殊穴位:八脉交会穴

治病如神灵的马丹阳十二神针

 六、老师教同盼开处方

 七、一根银针退高热

第二章 疗效才是硬道理

 一、两个真实的故事

 二、左关脉弦,必是肝病

 三、小试牛刀,初露锋芒

针灸速治急性肠痉挛

针刺疗法治愈乳汁稀少

刺血疗法治头部剧痛

补肾填精、散寒化瘀法治愈女性不孕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愈腹部剧痛

针刺疗法治愈脐疝

针刺疗法“斩妖除魔”

 四、跟师碎玉录

徐长卿与云南白药的趣闻轶事

生化汤加味治愈恶露不尽,乳汁稀少

阳和汤合顾步汤加减治愈血栓闭

塞性脉管炎

易名承岐,矢志岐黄

第三章 多方拜师求真知

 一、从药性归经到功能主治

 二、自编歌诀,速学中医

 三、不管经方时方,疗效可靠就是好方

 四、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

麻黄利尿用量当在3克以下

重用白术益气通肠

枳实用至30克可益气升提

大黄大剂量清热泻下,小剂量

健脾止泻

柴胡的用量与功效

 五、一首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的祖传秘方

第四章 予午流往与灵龟八法

 一、子午流注

 二、子午流注针法

日干子午流注针法

时支子午流注针法

 三、灵龟八法

 四、串雅新法

 五、成绩突出。震撼冀中

 六、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七、在函大学习的日子

一针止头痛

一针止痛经

妙用刮痧治吐泻

紧急时刻靠针灸

 八、为同行争口气

第五章 登堂入室

 一、弄清“秘方”真相

 二、奇难怪症,抽丝剥茧寻病机

嗜异症总与脾虚失运有关

吐舌、梦境红色必是心火亢盛

 三、常见病证,抓住特点创新法

小儿惊吓综合征的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治舌痹

第六章 风雨兼程杏林跆.

 一、风雨无阻。心系患者

头针疗法治疗脑血栓

口对口吸痰救新生儿于危难

针刺疗法治愈上吐下泻

温通利湿、活血解毒抗癌法治黄疸

针灸参与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

昏迷的抢救

缪刺法治疗急性滑膜炎

急中生智:电灯线治急性尿潴留

贴敷并针刺法治疗尿潴留

 二、巧悟病机,独处除奸

因时辨证巧治颈部疼痛

调营卫治嗜睡

温阳化饮治愈少腹坠胀

补肾填精凉血治男性不育

 三、胆大心细.力挽沉疴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起死回生

易黄汤加减治愈宫颈癌

延长晚期肺癌患者寿命12年

滋肾通关汤治愈尿潴留

一剂良方起沉疴

刺血疗法治愈多年咽炎

自创方治愈肛裂

体三针治脑血栓疗效好

嗜异散治愈嗜食泥土癖

一元钱治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自创方治愈心脏神经官能症

隔姜灸治愈子宫脱垂

针灸支沟治愈习惯性便秘

自创方治愈不孕症

针灸治愈小脑梗死

 四、游击队变正规军

针灸治愈阳痿与痔疮

针刺疗法治愈纳呆

针刺疗法治愈腓肠肌痉挛

针刺疗法治愈小儿消化不良

针刺疗法治愈语言謇涩

 五、扎根基层为乡亲

 六、医患同心抗病魔

重用草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火针疗法治愈扁平疣

 七、患者至上

针刺疗法:秋季腹泻患儿转危为安

针刺疗法治疗脑血栓

 八、口传心授传医道

肩周炎宜取穴肩髃、风池、申脉

小儿疳积宜取穴四缝穴、足三里

割口法治愈疑难杂症

拔火罐治疗针眼疼痛

艾灸至阳矫正孕妇胎位

乳腺增生主取膻中、公孙穴

十八对穴疗效好

第七章 心得体会

 一、中药激惹配伍法

清胃散加干姜治愈口疮

重用沉香治呃逆

养血降逆镇冲法加柴胡治神经官能症

 二、温通利湿退黄疸

灵仙退黄汤治愈黄疸三例

 三、调营卫治疗睡眠异常

 四、温补心肾治纳呆

 五、乾清汤治疗鼻源性头痛

 六、化癖汤治疗乳腺增生

 七、助阳温胆治癔症

 八、养老穴治闪腰岔气

 九、公孙穴治疗面瘫

 十、辨证论治股骨头坏死

 十一、口疮要先辨寒热虚实

 十二、健脾益气治阳痿

 十三、血痹汤治四肢麻木

 十四、三法并用,去尿蛋白

第八章 为医不悔献终身

 一、病中著述,传世活人

 二、病中义诊,发挥余热

 三、自强不息,政府表彰

 四、摩拳擦掌,准备再战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苦难多舛的童年

在太行山南麓距缶山不到一里的一个依山傍水的山坳里,有一个不大的山庄,叫八里庄。之所以叫八里庄,是因为它距周围八个村庄的距离都有八里之遥。

1958年6月的一天,随着“哇……哇……”的啼哭声,一个男婴诞生在八里庄村的杨家。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浓眉大眼,白白胖胖,十分招人喜爱。拿算命人的话来说,那可真叫天庭饱满,眉清目秀,无可挑剔。他的到来,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平添了几分欢乐。孩子的爷爷更是高兴地合不拢嘴。由于孩子上面的两个姐姐都已夭折,所以就给孩子起名为杨同盼,希望孩子能够顺利成长。

为鼓励育龄妇女下田劳动,村里开办了幼儿园,招收户口在本村的3~7周岁的儿童入园。幼儿园每天中午管一顿饭,一个馒头、一小碗稀饭、一个鸡蛋。3~5周岁的孩子每天还可以领到5片饼干。按当时的生活水平,这种待遇够奢侈了。小同盼当时还不满2周岁,不够入园年龄,自然被拒之门外。把他急得呀,一整天趴在门缝往里看,馋得直流口水,中午都不肯回家。同盼的母亲是一个心慈面软而又要面子的人,见孩子实在可怜,就厚下脸皮央求园长把孩子收下。人家自然不准,同盼娘伤了自尊,照着同盼的屁股狠狠打了两巴掌,把他拽回家中。当天晚上,孩子就发了高热,上吐下泻。那个年代,农村的医疗技术水平还很低,村里的医生根本不知道有“小儿麻痹症”这个病名,按一般的胃肠型感冒打了一针以求暂安。谁知道第二天孩子就动弹不了了。

小同盼瘫痪了,四肢、脖颈不能动弹,当脑袋从枕头上滑下来,他抬不上去,只好大喊:“娘,倒了!”让母亲给他搬上去。左邻右舍都透出惋惜的目光:嗨!这孩子,一辈子怕是完了!他的父母不甘心孩子落得这样的结局,克服各种困难,带着他踏上了漫漫寻医之路。

乡卫生所、县防治院,全县凡是有名气的医生,他们都找了。打针、针灸,中药、西药都用遍了!

小同盼7岁那年的秋天,母亲带他到邻近庙上村的习先生那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从八里庄到庙上村,中间要过一道不宽的小河,河上没有桥,过河要从河中间的几块大石头上跳过去,每次到河边都是母亲把他背过去。

一个阴云密布的中午,母亲把同盼叫到一边说:“同盼,下午队里要分山药,我要做山药干,就不陪你去扎针了,午饭后你自己去习先生那里扎针吧。”

吃过午饭,同盼就自己走了。走到河中间,他手扶双拐,站立不稳,“扑通”一声掉进河里,成了“落汤鸡”。他挣扎着爬起来,一阵秋风吹过,冻得他瑟瑟发抖,他“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但哭又能有什么用呢?自己身有残疾,不抓紧治疗,长大了肯定会成为大人的累赘。他强忍着寒冷的折磨,咬牙去习先生那里接受了治疗。结束后已过了上课时间,他往回赶,半路上一场秋雨不期而至。

“立秋地关门。”晚秋的大地已基本失去了吸水能力。大雨过后,道路泥泞不堪,扶双拐走路已不可能。他滑倒在地,大声哭喊:“老天爷,你行行好吧!让我走回去吧!”

这哭喊声与一个7岁孩子的身份极不相称。多么凄厉!多么无奈!

他连滚带爬地往回赶,一路爬行,一路哭喊,一路祷告。路上撒满了断断续续、似隐似显的斑斑血迹。等母亲从地里回来拿上雨伞跑到村外接他时,他已经爬到村口,双膝和两只小手已血肉模糊,母子俩抱头痛哭。

经过五六年的治疗和刻苦锻炼,同盼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可以扶单拐走路了。这天,母亲搀扶他到缶山药王庙烧香还愿。小同盼不明事理,在母亲的摆布下磕头烧香,顶礼膜拜,下山后他满头云雾,问母亲为什么要去药王庙烧香?母亲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缶山药王的传说

相传在唐朝贞观初年,陕西耀州出现了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孙思邈。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治病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相貌丑陋美艳,皆一视同仁,遇有特殊困难的患者,还免收医药费用。他临证处方,灵活变通,每每药到病除,在当地很有名气,求医者众多。因而很多同行妒忌,常常把一些濒临死亡或患疑难怪症的患者推给他,而他又不知道推诿扯皮,只知道全身心地救治患者,但凡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全然不把自己的名利放在心上,经他的手死亡的患者越来越多。当地有一泼皮,受人唆使,将一把槐叶嚼碎后取汁涂抹在脸上想戏弄孙思邈,说自己得了黄疸,前去诊治。孙思邈详细把脉观舌后生气地说:“你中了槐叶毒,现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不出三日必死。”果然不出三天,那个泼皮就死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庸医们趁机捏造了“孙思邈治病——治一个死一个”的口头禅。

俗话说:“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这句口头禅不几日就传遍了方圆百里的大小村庄,许多老百姓都怀疑孙思邈是一个不学无术、草菅人命的庸医,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最后他都生存不下去了。

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孙思邈决定,换一个地方行医为生。

但走到哪里好呢?

临行前他到算命先生那里算了一卦,算命先生告诉他:从这里出发,沿着驿道,一直往东北走,什么时候走到你老婆的脚有八斤半了,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最佳地方了。P6-8

序言

和所有人一样,我也有过幸福的童年,婴孩时代的我也曾因天真活泼博得人们的喜爱。但在我还不满两周岁的那年,万恶的小儿麻痹症夺去了我左腿的健康,从记事的第一天起,我就在自卑和受人歧视中挣扎度日。同伴的欺侮,成人的怜悯,在我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创伤,同时也激发了我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志气。我自幼立志当一名医生,既有学有所长、自食其力的现实考虑,也有为民除疾排难、普度众生的理想。

在我十二岁那年,父亲把我领到本村中医王维周面前,求他收我为徒。先生看我态度诚恳、意志坚定,欣然同意,并提笔在我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为医不悔”四个大字。

怎么?为医还要“悔”吗?我当时年龄幼小,不谙事理,实在也读不懂这四个字的含义。若干年后,当我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崎岖坎坷、布满荆棘的出诊路上;当我跋山涉水,披风沐雨,或冻得瑟瑟发抖,或热得汗流浃背,走进每一位患者家中;当我一次次跌倒在出诊路上,又一次次爬起来,满身泥土地站到患者床前,看到患者充满期盼的眼神;当我在出诊途中受到肢体创伤而痛苦呻吟时,我终于悟透了这四个字的含义。

我十二岁学医,十六岁悬壶乡里。蒙众乡亲厚爱,求医者络绎不绝,有的诊治方法被冠以科技成果、学术大奖等美名。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使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为了实现自己的志愿,我废寝忘食,发奋读书,几次报考中医院校,成绩名列前茅,但因身有残疾,最后名落孙山。无奈,我只好在自学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着。工作之余,我悬梁刺股,涉猎群书,寻方求法;周末假日,我四处奔走,投师访友,质难问疑。王维周、贾亚夫、宋秋凉、郑永进、李居安,这些当地名医都曾为我指点迷津。1977年,在石家庄地区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统考中,我以满分的成绩名列全区中医科第一名;1978年,在石家庄地区卫校招收医务人员的考试中,我又以各科平均90多分的成绩考取全区西医科第二名。由于我在治病的过程中不分贫富老幼,一视同仁,1981年和1982年,我分别被授予县“尊老敬贤先进个人”和石家庄地区“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等荣誉称号;1983年和1992年,我的两项成果分别被授予石家庄地区“科技进步”四等奖和一等奖;1987年,我被录用为国家科技干部;自1988年开始,我连续4届当选“县政协委员”,连续3届当选“乡人大代表”“党代表”,并两次被县政协评为cc优秀政协委员”;1985年和1990年,我两次作为“优秀刊授学员代表”,获邀参加了成都中医学院建院三十五周年、四十周年校庆及学术交流活动,有缘当面聆听雷载权、王于民等知名专家的答疑解惑。1986年,国家取消了对大中专学生身体条件的苛刻要求,我赶紧报考了河北中医学院函授夜大学,有幸得到杨牧祥、薛芳等知名专家教授的系统指点。期间,我被评为优秀学员,受到学院的通报嘉奖。

正值我刚刚进入而立之年,有充沛的精力在浩瀚无垠的病山患海中邀游驰骋之时,卫生局的一纸任命改变了我工作的重心,我被任命为一家卫生院的院长。那是怎样的卫生院呀!几间破旧的房屋在长满荒草的院落中风雨飘摇,几个住人的房屋,房顶用厚厚的塑料布遮盖以暂避风雨。卫生院经营完全自负盈亏,对其经营方式、业务范围却要求极严。卫生院仅有的一名业务骨干因不堪担负6名刚从县卫校毕业的职工的工资而辞职单干。卫生院一无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超的专业人员与县级医院抗衡,二无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向个体诊所挑战,入不敷出,难以为继。我带领全院8名医务人员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经过5年的打拼,终于使卫生院有了20多间属于自己的坚固实用的房舍。卫生院开设了病房,添置了X线机、B超和必要的化验设备,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由我接收时的不到3000元上升为8万多元。所幸这一段时间卫生院医务人员较少,职工自律遵纪,听从指挥,并没有多少烦琐的行政事务可办,业务工作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1998年,我被任命为唯一一所县医院分院(就是现在的中心卫生院)的院长,这所卫生院坐落于太行山腹地,是全县医务人员最多、科室设置最全、服务范围最广的一所中心卫生院。全院50多名医务人员中90%以上都是从县卫校刚毕业的“高才生”;十几名稍有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不是跻身于县级医院去“耀祖光宗”,就是投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去“享受实惠”。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落后,人心涣散。我只得从头抓起,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搞基础建设,一方面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搞人才建设。经过四五年的艰苦努力,医院各项工作都有了一定起色,开始步入正轨。但刚培养出来的医务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当作向医院讨价还价的砝码,最后耐受不住医院的清贫而走了以前专业人员的老路。尽管如此,我痴心不改,还是带领全院职工励精图治,省吃俭用,为医院引进了救护车、CT扫描仪、电除颤仪、多普勒彩超机、脑电地形图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微量元素测定仪、721分光光度计、麻醉机、呼吸机等设备,翻新了20多间病房、职工宿舍,装修了门诊楼,硬化、美化了3亩多的院落,使医院能够三季见花、四季见绿。最终,该院成为全县实用面积最大、医疗设备最全、医疗条件最好的一所中心卫生院。

在这所医院的12年,是我一生当中最为困难、最为纠结的12年,这12年,耗费了我的大部分精力。我一方面要竭尽所能,拯救患者的病痛;一方面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50多名职工的生活而呕心沥血。

我参加工作的30多年,是为患者的生存和幸福而奋斗的30多年。为了患者的利益,我克服身有残疾、行动不便的困难,靠一根拐杖、一架破旧自行车的帮助,走遍了方圆百余里的大小村庄。滹沱河系的曲河两岸留下了我出诊时来去匆匆的身影,太行山脉的缶山脚下布满了我出诊时匆匆而行的脚印,浩瀚的孔雀湖见证了我工作中的艰辛和痛苦。我为患者吸过羊水,擦过粪便;为了患者,我碰破过脑袋,扭伤过脚,摔断过锁骨、股骨颈,至今身上还残留着为连接股骨头和股骨颈而置入的两颗钢钉;也是为了患者,我曾在寒风刺骨的初冬,掉进过结满薄冰的水库。

这30多年来,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涉猎群书,笔耕不断,获得市、县级科技进步奖3项,先后有43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各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其中2篇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优秀论文;1篇被河北省卫生厅评为优秀论文;1篇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医圣杯”国际中医药学术论文、著作评选中荣获优秀奖;1篇被世界传统医学组织评定为科技进步三等奖,1篇被评定为优秀奖;1篇在全国专方专药有奖竞赛中获得二等奖;8篇被各级学术会议评为优秀论文。我参编学术专著3部,许多治疗经验和学术观点被《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词典》《国家级科技功臣录》等权威书刊摘录。我个人连续3次被评为“县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被授予石家庄市“自学成才者”“文明公民标兵”等称号;被评为“感动行唐身残志坚十大道德模范”;事迹入选《行唐县志》《石家庄市科技志》;破格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连续十几年受到县政府的记功、嘉奖;当选为县残联主席团成员;《建设日报》《河北日报》《青春岁月》《道德与修养》、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先后报道过我自学成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2010年,我被严重的“延髓梗死”打倒在病床,虽经石家庄市第一人民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有口不能言,有手难于握,有足艰于行,我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

经过一年多的中药调理和刻苦锻炼,在刚刚恢复生活自理,能和人正常交流时,我便在妻子和儿女的支持鼓励下,开始整理自己30多年的治学心得和临床体会。这项工作实际上2002年就开始了,当我刚整理到三四万字的时候,日常工作和抗击“非典”的重担压得我实在喘不过气来,不得不半途而废。以后几次想提笔重续,终因力不从心,未能如愿。

非常感谢命运,如果没有这次致命的打击,我可能一辈子都定不下心来整理自己的临床体会。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我的弟弟、妹妹和妻子、儿女,没有他们的支持鼓励,我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在他们的支持鼓励下,经过3个月的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草稿初定,又历经2个月的斟酌,去粗存精,反复修改,终于脱稿,定名为《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接着,我又将我几十年来积累和从报刊抄录的土单验方整理成《老偏方》,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最要紧的是深刻领会前贤的精神实质,不要死记硬背别人的死法成方。以成规之法、不变之方,应万人之体、千变之证,实乃刻舟求剑!

书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雕琢与刻画。主人公杨承岐虽然是我自己,但在写作时我的心里却没有把他当成自己来写,而是把他作为全国千千万万名身有残疾的基层中医的缩影。虽不能说字字珠玑,但敢言句句真情!因为它承载了我40多年来真实的临床感悟,浸透了我50多年人生经历的中医情怀!

后记

杨承岐是不幸的,他少年患病,病后遗残,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欢乐,无缘进入医学院校的大门。

他又是幸运的,他有幸得到王维周、贾亚夫、宋秋凉等老师的启蒙开导;郑永进、李居安、张世明主任医师的悉心指点;王于民、雷载权等知名专家的答疑解惑和杨牧祥、薛芳等教授的系统辅导。他虽无缘踏进普通院校的大门,却取得了大专学历,获得了市级“自学成才者”称号,获得副高级职称。

杨承岐是平凡的。他每日天不明就开门迎接患者,至晚上十一二点休息,有时半夜还要开门应付急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终日在患山病海中摸爬滚打,就是逢年过节也不例外。

杨承岐是耐心的。他对患者极端负责任,对患者及其家属极端热忱。百问不厌,百诊不倦。

杨承岐是胆大的。他接治过许多各级医院拒之门外的病号,灵活辨证,巧妙施法,力挽狂澜,妙手回春。

杨承岐是心细的。他试用孟浪之品治疗顽固性疾病出现不良反应时沉着冷静,在患者的鼓励之下继续试验,终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疗效。

杨承岐又是粗心的。他由于过分自信,粗枝大叶,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造成了多次误诊,引发了一场医疗纠纷。

杨承岐是顽强的。他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风雨无阻,舍生忘死,服务患者。

杨承岐是自尊自爱的。他在接受了患者和药贩红包后能够幡然猛醒,悬崖勒马,知耻后勇;清廉行医,执政为民。

他虚怀若谷,毫不保守,诲人不倦。由于工作关系,他一生没有正式收过学生,但对于本单位的年轻医生、同事甚至外单位的同行,他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循循善诱。

他的故事虽然平凡,虽然哕唆,但总有可写之处。我本意将他的成长经历和治学心得、临床经验罗列成一部自传体励志小说,但由于文采拙劣,力不从心,实难将严谨抽象的中医知识和赏心悦目的艺术语言糅合到一块儿。加之患病以来,感情极度脆弱,每当写到动情之处,悲戚不己,声泪俱下。长期下去恐怕身体吃不消,无奈只好草草收笔,以此拙劣的四不像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考虑到患者的隐私,我在患者名字的处理上是这么做的:一般是取患者的真姓,村名也是真实的,而名字省略了。望各位患者见谅。

书中与各位老师、专家教授的对话,绝对是各位老师的原意,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谈话可能不是老师的原话,望各位老师海涵。

吾枉活半百,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年华虚度。但五十年的人生经历使我阅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终于感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十几年的学习经历使我参悟到些许心得;四十多年的医林经历使我积累了治疗疑难杂症的点滴体会。虽没有波澜壮阔的局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我却总有一种把它总结出来的欲望,权充文海一粟、医林一草,借以警示后人,与同道切磋做人的哲理、治学心得和临床体会。

正是:

少年立志入杏林,

中医奇效坚信心。

悬壶技贫诚拜师,

善于观察总结勤。

风雨兼程中医路,

医患和谐一家亲。

心得体会奉读者,

为医不悔献终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