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种缘,或者说,文学本身存在一种缘分。上下千年,睽隔万里,借助文学可以实现心灵对接、情志契合;文学为沟通心灵而存在。
去年,读到《作家》杂志一组题为《骑鹤江湖》的大型文化散文,眼睛为之一亮。当即与宗仁发主编联系,表达心中的兴奋。仁发却说,真是“欲渡河而船来”,正要找你写评论呢!这里似乎显现着冥冥中的一种隐秘安排,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只是,我一向闷头写作,而不懂得如何评论,即便有所品鉴,也谈不出多少道理。硬“赶鸭子上架”,岂不苦煞我也。
记得莫言在斯坦福大学讲演时说过,一个作家读另一个作家的作品,实际上是一次对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好。同是从事散文写作,我很愿意和这位至今尚缘悭一面的年轻的同行交流一番读写方面的心得,也诚心期望通过研究、探讨,接受新鲜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倒比那种居高临下的指手画脚或者体系完备的高头讲章有益、有趣得多。
我首先要说,于今在万花筒般的散文园地里,能像这组散文那样有张力、耐咀嚼的并不是很多。单就选材、立意来看,就颇有特色。作者提出要寻先祖遗踪,觅自己的出处:“应该说,今天的寻找,是因为想念,我想念他们,年龄越大越想念。”为了找到自己幼年曾相依为命的外祖父母“出生、成长、歌哭过的地方”,作者从北京出发,穿越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江苏数省区和许多名~3viii,行程逾两万里,通过一己所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文学趣味和充满时代特色的感受、思索、判断,给出一个个因叙述而存在的话语中的现实。展读作品过程中,我们仿佛同作者一道,牵扯着亲缘、、家族的线团,突破时空差距,出真入幻地追索着与中国近现代史胶葛重重的生命谱系与精神品性,同时,借助着意描写的民生百态也体察到现实中深沉的人生况味。
而这种“循古人遗迹,看今人生活”的寻根,又有别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般的“寻根文学”。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追寻,是历史、文化维度上的精神的寻根,其间凝聚着富有地域、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资源和一定程度的价值支持,也是作家的个性、气质、生命情调的显现。亚圣孟轲讲“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清代诗人黄景仁有“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之句。而女作家欣力则说,“这个‘江湖’意思实在,是阔大之所在”,“说的是精神”,是辛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姿态飞扬、慷慨呜咽的意境,“是激情,是力量,是搏斗的昂扬、胜利的欢乐”,“眼睛应该放出火焰般的光”的雕塑“黄河母亲”的形象。
当然,如果调换一下视角——读过这部散文佳作之所以产生荡气回肠,一唱三叹之快感,仿佛走出狭隘空间,进入与“浩然之气”相接相遇的精神境界,从作者方面说,则是宋人诗句中的“只缘胸次有江湖”。
P1-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