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品是伴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的。她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众,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董季群、宋春兰编著的《乡村传统工艺》详细的介绍了民间工艺品中的乡村传统工艺项目,让你感受其中的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村传统工艺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间工艺品是伴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的。她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众,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董季群、宋春兰编著的《乡村传统工艺》详细的介绍了民间工艺品中的乡村传统工艺项目,让你感受其中的魅力。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一大产业。民间工艺植根于民间乡土,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民间工艺的门类众多,如绘画、雕刻、捏塑、刺绣、染织、编结等。董季群、宋春兰编著的《乡村传统工艺》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工艺。 目录 木版年画/印绘喜庆敬年节 烙烫画/热情燃烧的工艺之花 彩蛋画/彩笔画蛋作歌声 内画/小烟壶里勾画微观世相 纸马/刷印即拜即烧的彩色神灵 石雕/雕凿会说话的石头 砖雕/建筑刻砖添风采 木雕/入木三分的刻凿 竹雕/刻“竹”铭心 根雕/慧眼雕根天工巧成 微雕/刻刀下的方寸景观 骨角牙雕/鬼斧神工骨角牙 果蔬雕/雕凡刻朽化神奇 泥塑/抟泥捏百态 面塑/面团捏塑民俗情 糖塑/吹捏甜蜜好吃的艺术造型 蜡塑/在融化中涅槃 陶器/泥与火的初恋 瓷器/高岭土烧出的歌 玉器/琢玉成器 漆器/髹漆器物的爱情结晶 金属工艺/在金属上刻画历史年轮 榫槽/榫卯拼插大干世界 刺绣/用“金针”装点生活 蓝印花布/布染蓝白泾渭分明 织锦/飞梭添花织锦绣 布艺/“布”置生活 编织编结/从结绳记事做起 纸扎/巧手弄纸描绘人生百态 风筝/把扎糊的梦送上蓝天 灯彩/扎彩惊俗不夜天 剪纸/剪纸不都姓“剪” 木偶/制作玩偶乐操控 皮影/剪影舞鼓乐 脸谱/类型人物的彩色勾勒 面具/雕塑假面秀风情 饰物/用一切手段装饰自己 民间玩具/开启儿童智力的金钥匙 民间艺人画/挥洒人间总关情 后记 试读章节 木版年画印绘喜庆敬年节 木版年画源自民间挂“桃符”的习俗。 早在先秦,我国就有“祀门”礼俗。门神是护门之神。神荼、郁垒乃最早的门神。神荼是白脸,喜相;郁垒是红脸,怒相。民间为驱鬼辟邪,每值岁末常悬挂以桃木雕画的神荼、郁垒二将,俗称“桃符”。到汉代,人们把“桃符”移画到纸上,于是形成贴门神画的年俗。 唐代,门神画增添了秦琼和尉迟恭。宋代以后,门神成员趋多,除了武门神和驱鬼门神,还借势“文官门神”及“祈福门神”,民间年画迅速发展。 明清时期,木版年画题材不断外延,除人物、花卉、山水,讽喻画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也跃然画端,至“康乾盛世”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 地方对年画的称谓五花八门:北京叫“画片”,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而史上民间对年画亦称呼多多: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方才定名“年画”。年画的称谓尽管多,但为本民族祈福迎新的主题却始终鲜明。 “喜神”、“财神”是“祈福门神”中的重点形象。另辅画神鹿、蝙蝠、宝瓶等八种吉祥物,寓意“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后世年画,几乎长期沿袭这类表达祈福纳祥、美好愿望的图形。 旧时年画制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纯工笔手绘,另一种是用椴木版印刷,即通常所说的木版年画。制作木版年画,先要由画师设计好画样(粉稿),“过”到木板上,再由刻工雕版,覆纸印刷,或以手绘作补充。有的依时俗还要雕印上创制售卖店铺的字号。 鼎盛期的年画产地遍布全国,尤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和河南朱仙镇最负盛名,人称“四大年画之乡”。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始创于明崇祯年间,盛于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杨柳青木版年画并非全用套版印刷,而是风格独特的印绘结合,构图丰满,线刻细腻,手工染色艳丽。题材多为戏曲和神话故事以及表现世俗风情的仕女、胖娃娃等。年画中的“娃娃样”多达百种,“美人”题材成为特色品种。年节中,极适宜渲染、营造热闹、吉祥、喜庆的气氛。 俗话说:“北有杨柳青,南有桃花坞。” 南方苏州地区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北方杨柳青木版年画齐名。创始时间略晚于杨柳青年画,全盛时期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反映传统岁时节日和市井生活为主,尤以反映市井生活题材最具特色;后期转向反映农民生产和生活习俗内容。 年画的刻版制作,前期受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线条细密工整,强调透视,追求写实效果;后期线条趋简,人物形象比例更接近常人。印刷全部采用套版,设色以水色为主,形成南国特有的艺术风格。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传说兴起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绵竹年画以画“门神”最有名。“门神”又分“妆彩门神”和“素门神”。旧俗一般人家过年贴妆彩门神,只勾墨线不着彩的素门神专备丧事人家年节使用。年画以染绘为主,通常只用一个墨版,墨线印出花样即手工描绘。设色追求红火、热烈的喜庆色彩。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明代中期,风格朴实刚健,以画“门神”闻名,形制最古。文官舒展,武将威武。除各路神仙,还有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和岳云的形象,缩短了人神之间的距离,显得格外亲切。印刷时先套印色版,再以墨线压色,色泽鲜亮透明。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纪念日。鲁迅先生称朱仙镇年画人物“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特色独具。 “南桃北柳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河北武强年画以及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也以浓郁的乡土色彩著称于世。 P1-4 序言 传统民间工艺泛指各族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就地取材,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手工艺。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创造了语言,不断提高技能,民间工艺也由此问世。 乡村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一大产业。她根植于民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传统民间工艺的门类众多,如绘画、雕刻、捏塑、刺绣、染织、编结等。 在材料上,多使用石、木、竹、藤、草、泥等价廉物美的天然绿色材料;有的使用珍珠、象牙、犀牛角、珊瑚、翡翠,以及金、银等贵重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中国,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湖南、四川等省和京津沪等地成为民间手工艺的传统产区。 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使得乡村传统工艺既有适应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又有符合民风民俗的装饰性;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从而做到了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完美统一,充分展示出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在艺术上,其造型、色彩、纹饰朴素而单纯,展现出简洁、淳朴、清新的风格,彰显独特的感人魅力。 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多在本地区世代相传,且多“传子不传女”,以防止技艺的外传。当地的艺人长期以来耳濡目染乡土艺术,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也颇具传承性。 民俗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伴生物,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伴侣。与人类的诞生同时产生的民俗,是民族之俗,也是民间之俗。民间工艺品本身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带有生活习俗的烙印,从诞生之日起就与该地域的民风民俗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民间工艺品是伴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的。她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众,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乡村传统工艺品的精妙源于手工艺者的巧手慧心。这恰如19世纪末英国著名艺术家W.莫里斯所指出的,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仍然是个工人;最卑贱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也是艺术家。 身兼日常生活用品及文化艺术品的乡村传统工艺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民间工艺的兴衰,固然有众多复杂的原因,但都与民众认知方式及民俗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生活的急剧变革,民众生活习惯及审美习惯的迅速变化,也势必带来民俗的迅速变化。随着部分伴生民俗的消失,新民俗的崛起,一些传统民间工艺品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民俗基础,失去了本身的魅力,被逐渐淘汰,退出市场;一些新兴的民间工艺品悄然诞生,登堂入室,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乡村传统工艺要靠民俗事象的传承来延续,需要格外珍视和特别保护。民间工艺的创新,需要顺应时代,顺应民俗,顺应民众的生活习惯,顺应民众的审美心理,顺应民众的消费需求,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后记 我曾被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所感动:早年间,寿山石雕艺人中有位擅刻水牛的师傅,雕出的水牛形似神动,别人带徒三年出师,他要学满五年才行。有位徒弟为这与师傅闹起矛盾,直弄到县衙。这天,师徒俩各带一只自己雕刻的石牛去见县官。县官见徒弟刻的石牛很生动,就认为应当出师,正当拍板定案之际,忽见老艺人身旁的一头牛直冲他奋蹄冲来,慌得急忙躲闪。待定睛一看,方才发觉原来那是只站着不动的石牛!于是,县官打发那个徒弟回去接着苦学两年再出师。这个故事,可以让人领悟到民间工艺鬼斧神工的无穷魅力! 我曾经有一把祖父赠予的折叠小刀,不知是洋品还是国货,自幼珍藏,爱不释手。此刀宽不过韭菜叶,长不过二寸,刀身雕镂花朵,外表镀金,虽历经数十载,开合依然自如,刀刃锋利无比。近年意外失窃,痛惜万分。不是为其价值,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珍藏与喜爱。小小手工艺品,每每想起,竟夜阑难眠。 2004年,由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在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也使我对传统民间工艺爱之弥深。新近应天津人民出版社副编审赵艺之约,撰写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工艺》,因编写前书我曾积累了大量素材,遂邀对民间工艺有同样兴趣的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宋春兰女士共同担纲,完成新作。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种众多,限于文字,只得选取较有普遍性的工艺介绍,有些项目唯有合并与舍弃,无法做到面面顾及。同时,力求出新,譬如以往在民间工艺中较少涉足的蜡塑、糖塑等。 在成书过程中,赵艺多予热情指导、具体帮助,使我们少走了弯路,如河道之裁弯取直,在此谨致谢忱。 另外,吴泽林、曲来云、秦明、王社、姚家声诸君亦给予具体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囿于作者学识及局限,涉笔难免谬误,还望识者校正。 董季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