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极简黄河史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作者 杨明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句俗语道出黄河河道的变化无常,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与五千年前的情形已是差之霄壤。杨明编著的《极简黄河史》用谐趣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变迁历史,在历陈黄河五次大变道的过程中,亦将历代黄河治理、当朝人文及与之休戚相关的人物等知识融会贯通。作者专注于黄河变迁史中的代表性人物与事件,将纷繁复杂的黄河史写得意趣横生、引人入胜。中华传承与大河变迁辉映,帝王轶事与市井百态骈举,全书图文并茂,既具史料价值,又可作为一本非常有趣有料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历史上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常常交替出现,而黄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百年的稳定期。这种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的巧妙呼应,也常常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其背后则是留名史册的人物。

杨明编著的《极简黄河史》系统地梳理了黄河两千多年间的历史。将历朝历代黄河的治理、影响黄河历史的人物等知识融会贯通。每一个朝代总会有其应运而生的英雄人物,或叱咤风云生于乱世.或湮没无闻隐于山林,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汇聚起来.从而成就了宏大的黄河历史。

目录

自序

卷一 上古·秦汉(史前~220年)

第一章 神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堵与疏

 因为爱情

 出色的政治家

 历史总是在民间静静流传

 次大改道

第二章 王景:安流千年的传奇

 万里长城与千里金堤

 亲自堵口的皇帝

 第二次大改道

 无名小吏

 小试牛刀修浚仪

 大河之治

 安流千年,事实与传说

卷二 宋·元(960~1367年)

第三章 堵口是个技术活

 市井印象·水城

 第三次大改道

 较量

 杜充的恶行

 不是在堵口,就是在去堵口的路上

第四章 贾鲁:风雨飘摇的末代河官

 美好时光

 货与帝王家

 河之势

 箭在弦上

 有勇有谋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卷三 明·清(1368~1911年)

第五章 刘大夏:大明名臣修太行

 进士及第

 弘治三君子

 临危受命

第五次大改道

 同学会

 在豹房办公的皇帝

第六章 荆辅:盛世治水如治天下

 封疆大吏

 八疏同日上

 御前会议

 明争暗斗于成龙

 好兄弟

 终了

卷四 民国·现代(1912年至今)

第七章 李仪祉:西学东渐,民国风范

 愤怒的青年

 留欧纪实

 水利万物而不争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933年大洪水实录

 关中往事

 抗战,抗战!

第八章:令人不安的平静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迷失的大洪水

 下一次改道

附录一 黄河纪事年表

附录二 黄河问答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神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首先我们应该击掌相庆,很幸运,我们没有生在五千年前的洪荒时代。对于那个时代,看《圣经》《古兰经》便知,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关于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据说正因为有了那条大船,人类和各种动物才得以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

面对着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东方人的态度似乎更积极一些:他们并未把这场灾难看作上天的惩罚。帝尧派了鲧治理水灾,未果;遂又派出禹,禹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获得成功,使得大河归流入海。

传说中的禹是肩负使命来到人间的天神,先民则赋予他圣贤的传奇美名,恒久流传,早已成为人神合一的典范。在中华民族悠悠数千年的历史中,禹与尧、舜一起,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明君。在对水万分崇拜的上古时期,禹因治水而生,作为征服自然的英雄,羽化为中国最早期宗教的图腾,被称为神禹。

《山海经》与禹河故道

人类的文明史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

自远古黄河河道雏形初定至禹治水后形成禹河故道,地质运动已经持续了两百万年。在禹之前人类文明并无文字记载,黄河虽然在整个华北平原漫流游荡,其活动范围也被周围山脉所严格限定:黄河流出山陕峡谷以后,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南有大别山,东有泰山和山东半岛的丘陵高地。从总体格局来看,经天地造化而成的黄河,迁延于燕山南麓与大别山北侧之间的巨大冲积扇问,而鲁西南地区的丘陵高地,作为冲积扇的中轴,则成为华北平原上淮河、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近现代的地质勘查证明,禹河故道是确切存在的。即便我们今天用所谓科学的态度来质疑古代史学研究中的“经义治河”,也完全不必视之为迂腐,因为历史已经把这条河道归功于代表了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禹身上。

《山海经》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的一部书。

书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后的流路,“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人禹所导积石山”,这也就是形成于公元前21世纪、经人类社会管理而又自然流动的黄河河道了。

因《山海经》语焉不详,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据传《禹贡》为禹所著)又对这一段描述做了进一步猜测,认为其“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油,至于大侄;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人于海”。用今天的地名来描述就是:自积石山导河,曲折流至山、陕交界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面,再向东经过洛河转弯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侄山,向北流人大陆泽,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然后注入渤海。  禹河故道,便是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第一次定位。

而黄河在古代中国版图上的地位也是特殊的。

史书把古代中国的四条大河“江、河、淮、济”称为“四渎”,即四条自有源头并独流人海的大河。

到东汉时,班固在《汉书》中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黄河是所有大河的起源,“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上图是禹治水后中国的“四渎”水系及当时的行政区划“九州”。为了看清楚一些细节,我们对禹时期的黄、淮水系进行局部放大(见下页图)。

在下图中,除了“江、河、淮、济”之外,其余则多是此“四渎”的支流或二级支流。对于此图,我们不妨稍微留意一下,因为在之后近五千年的黄河变迁史中,多多少少都能够看到这些河流的影子。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四渎”不是四条独流人海的大河吗,那为什么黄河(禹河故道)与济水有交叉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古人认为,济水与黄河看似相交,实则是两条完全不相干的河流。

济水源头是太行山南麓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济水东流遇到黄河时,便以地下河的形式潜流而过,直至南岸荥泽(今河南荥阳)才浮出水面,可据此来解释“济清河浊”,这也给古老的济水蒙上了一层抹不掉的神秘色彩。实际上,我们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在很大程度上与古济水是重合的。

对于禹治水后形成的禹河故道,有几个地方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P3-6

序言

若说起黄河,大抵会给人沉重的感觉。一则养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让人油然而生敬重之意;二则由于历史上多有洪灾泛滥之事,凭空令人生出几分悲凉。总之,让人难以放开了来说。

年岁日长,又多读了些书,渐渐发现围绕着黄河的变迁,历史上许多人物十分有趣。从皇帝大臣到农夫百姓,从凡夫俗子到大家名流,或聪慧或鲁莽,或耿直或狡猾,所谓形态万千,风采各异。于是想,不如也翻出他们的掌故来,以个人之纪事管窥黄河之历史:一则避免了我之天生愚钝应对宏大历史场面的尴尬,二则真实而有趣的小人物或许因贴近生活而更受读者诸君喜欢。这也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缘由了。

历史因人而生,历史也因人物而生动。

在中国的历史上,稳定盛世与动乱不安常常交替出现,而黄河在每次重大改道后,都会保持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稳定期。这种自然地理与政治生态的巧妙呼应,也常常让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直到穿透你的思维,找寻出背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上古时期,人力物力维艰,禹因势利导,黄河终得大治,顺天应人的理念也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生存智慧。两汉帝国恢宏,理政宽严相济,治河收放自如,无名小吏王景终成安澜千年的传奇。宋儒耽溺于论辩,在黄河治理策略上犹豫迁延,终致河道左右摇摆不定,被后世讥为治河无策而唯堵口有功。以强悍武力征服世界的元朝,尚武而轻文、轻儒、轻汉,为保护漕运之私,执拗地任凭黄河南泛,频繁的水患终于惹恼了在淮河流域乞食度日的朱重八,他拉得一帮兄弟,揭竿而起,竟成开国之君。明清时期,黄河灾害接连不断,治河名人亦纷至辈出,但多以改良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黄河在淮河流域的流转迁移。正是此时,一直领跑世界的黄河文明被欧洲文明追赶并超越,大清帝国虽竭尽全力亦难敌其船坚炮利,被迫以屈辱的方式惨淡落幕。民国短暂,西学东渐,睡狮依然未醒,以仪祉先生治河之功高,难抵秉政御敌之无策,无奈以决河伎俩稍事抵挡,贻笑于倭奴。

历数先贤往事,似乎还不是本书初衷;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多多少少会得到一些启示。黄河文明传承到今天,中华国力日益强盛,而对于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似乎并不比前朝更加高明,技术性的争论甚至多于一千年前的北宋。河床依然高悬,洪水积聚的风险在不断加大,可是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对大洪水灾害的漠视却远超历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日之国人,殊不可不慎。

每一个朝代总会有其应运而生的英雄,或叱咤风云生于乱世,或湮没无闻隐于山林,一个个人物的故事汇聚起来,就生成了宏大的黄河历史。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常常为我们拥有那么多生动、可爱的历史人物而欣喜,那就一起走进这条令人心仪已久的历史长河吧。

书评(媒体评论)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黄河逐渐包容了中华各族的文化。而且连域夕卜的文化也决不抗拒,结果就形成了源远流长众善毕集的伟大文化。

——季羡林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黄河文化。

——钟敬文

通俗的科学书籍引导了我……给我带来延及终生的影响。

——(美)爱因斯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