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下良知(走向田野文化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桂平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下良知(走向田野文化散文)》系李桂平先生表达与解读庐陵文化的随笔散文集。作者遍访吉安各地古村落、古遗址,以理性、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大量与吉安有着骨血联系的古代历史人物、事件和风俗。作者对地方文化的表达,并不注重古老村落的形态,而是注重人们所秉承的生活信念、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见解独到;展示了宋明时期庐陵文化欣欣向荣的文化姿态和去恶从善的文化品质。全书将历史追问与文化寻觅、理性思考与文学想象紧密结合,交织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叩问。

内容推荐

穿越时间的道路通畅而闭塞,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去哪里?善与恶的绞杀永远不会停息,而天下需要良知。何以致良知?李桂平著的《天下良知(走向田野文化散文)》以随笔的形式,从阳明书院为出发地展开文化寻觅。写了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文天祥、王阳明、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何心隐等与庐陵渊源深厚的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还写了三舍村、梁坊、渼陂等村庄,挖掘庐陵文化的内涵。其中着重描写了王阳明及其致良知之学,并将其置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下,与孔老之学,程朱理学等对比解读。

目录

引言 一座古书院的诞生

第一章 青原

 穿越青原

 心灵圣域

 富水流淌

第二章 大地的颜色

 庐陵欧阳修

 有一种死是另一种生

 斜风细雨也须归

 窑火流韵

 永不回头

 向往那一方小池

第三章 历史选择了青原

 打屁股的政治

 一个人的驿站

 迷人的风景

第四章 悟道与布道

 老子的思考

 心中儒与禅

 东方与西方

 朱熹的努力

 天籁之声

第五章 生命的姿态

 青原情结

 天姿纯粹

 春风花柳快兹行

 白云圣洁

 不借菩提树下阴

第六章 善与恶的绞杀

 嘉靖的精明

 打倒严嵩

 凄迷的火凤凰

 天上有颗星

第七章 乌托邦向往

 南赣的影子

 如梦三舍

 记忆聚和堂

第八章 我们需要改恶从善的历史

 中国理想

 中国胸襟

 中国人格

后记 回望青原

试读章节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日:“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日:‘生可求乎?’日:‘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成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鼻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徽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日:“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祜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P46-47

序言

2015年5月,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大巴载着我们出发了。按照吉安市委党校的教学安排,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位于青原山的阳明书院,在那儿进行现场教学。大巴停在停车坪的时候,我眼前看到的是净居寺,转过身看到的是阳明书院。走过一段缓坡,只几分钟阳明书院就在跟前。

书院门口有一块大理石做成的标牌,“东南邹鲁,西江杏坛”八个字最为醒目,院门左右的楹联“天理致良知真三不朽一脉心传登圣域;青原开讲席藉四名徒千秋德化壮庐陵”,概括了书院的性质。没进门已然感到此处与别的地方古书院的不同。重建后的阳明书院,保持了古建筑原有的风格,维持了原有的规模,功能布局作了相应的调整,突出展示效果。进门是一个院,迎面照壁上是一幅《王阳明松林静虑图》,横幅“真三不朽”,左右对联“其功其德其言千古几人如壁立;有学有思有得四时万物自心生”,概括了王阳明的功绩和学术特点。传心堂是阳明书院的核心,这座古典的楼阁建筑最能彰显阳明心学的精神。漫步传心堂,细心领会写在大门和宝壁两边的对联: “传理入心慎思参透儒禅道;致知格物笃学洞明天地人。”“道悟于心经天纬地;心传以道震古烁今。”“良知二字传心远;圣域千秋遗爱深。”字字句句传递着良知的智慧。传心堂后面还有一块牌匾,题着“金声玉振”四个字,两边的对联:“理明即是心传心弘道;意发而为物格物求真。”看得出,这些楹联是历朝历代对阳明心学的领悟和颂扬。

五贤祠是祭祀王阳明及其四大弟子的圣殿。大门两边写着:“善恶由心门前我抱齐贤志;后先相踵江右谁矜破贼才。”这是一幢两层的仿古建筑,一楼是五贤祠,正中内壁是王阳明像,堂

目前普遍的看法是,阳明书院到了第三代掌门人手中,基本上消沉歇绝。白1510年(明正德五年)至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历时134年。然而,我看到的资料,阳明书院还远远没有完结。就在清军入关的这一年,安福三舍村刘淑英卖掉家产,拉起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投入抗清的行列。三舍是心学门人集中的村庄,阳明书院兴盛时期,这个村庄的惜阴会是阳明书院的重要分支。刘淑英虽是女流,却深受致良知影响。她在《军事未毕家人劝我以归》诗中写道: “屡世吾家受主恩,经营细柳已成军。毁尽钗环纾国难,九原聊欲慰忠魂。”国破家亡之时,一个女人不做怨妇,挥剑报国,无怨无悔。后兵败回乡,削发为尼。“半诵黄庭半诵禅,愧参佛祖愧神仙”,“十载空蒙一剑寒,光芒长向日月弹”,遁入空门,诗却豪情万丈。

惦记阳明书院的人一茬接着一茬。1651年(清顺治八年),吉安太守李兴元修复阳明书院。1669年(清康熙八年),时施闰章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再兴青原讲会。他和净居寺住持药地大师方以智及府县商议,对传心堂、五贤祠进行整修扩建,并在山门外立“祖关”坊,会馆内立“圣域”坊,还在祠左右建书室,右楼称“仁树”,左楼称“见山”。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吉安知府鹿春如倡建阳明书院,社会各界踊跃捐资,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主体建筑落成,院舍初具规模。前后三进,占地十二亩。前门额题“西江杏坛”匾,第二进为“传心堂”,第三进为“五贤祠”,祠上方建“魁星阁”。两边设楼舍五直,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处学舍,房舍共四十问。清咸丰、同治年问,吉安成为太平天国主战场之一,阳明书院毁于战乱。自1510年至1874年的364年间,阳明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度兴废。然而,良知的力量让这座古书院坚而不摧,现在青原重建阳明书院,就是让良知的信仰不倒。

2015年8月,我在修改完成《天下良知》写作提纲之后,第三次来到阳明书院。第二次是从富田回来顺道而去,已近傍晚,时间匆匆,立在院中待了一会,心中便多了几分亲切感。这一次却是酷热难耐的晌午。我静静地来,连书院的大门都没进。如田间劳作归来的农夫,坐在大树下享受微风拂汗的惬意。我静静地感受,五百年来学子的梦想与沮丧,心灵的迷茫与疼痛。穿越时间的道路通畅而闭塞,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要去哪里?善与恶的绞杀永远不会停息,而天下需要良知。风来的时候,我静静地离开,连鸟儿也没有惊飞。

后记

青原养眼,因为它的美。青原润心,因为它的文化。

几个月来,青原这个地名烙印在我脑海,由它引出的古庐陵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灵魂犹在的文物,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故事,在我心里构建起一个宏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大爱,飞扬着大思想,饱含着大智慧。在这块浸润天下良知的土地上,我细心寻找着一条条隐匿的线索,拼接起一组组感人的画面,我期待文字一页页延伸,延伸到许多人的心里。

现在我终于可以合卷了。

回望青原,我在待月桥上沉思,我在天马山上遥望,我在三舍拾古,我在小池寻觅,我在通往泷冈阡表的小路上徘徊,我在永和想象窑火淬炼的风韵……千年时空,铺陈着通往两个朝代的道路,太多人的身家在风雨中飘摇,而他们的心始终不湿。是的,是致良知的学说吸引他们,在青原的天空放飞致良知的理想,可是,我蓦然同首,分明看到数百里方圆原本就是致良知的沃土。这样的发现让我新奇和兴奋。

回望青原,我心光明。心学家的良知说或许过于晦涩,那么我来告诉你,良知就是良心,良知就是对世间美好的体认和向往,良知就是积极的社会担当,良知就是一切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的行为。何以致良知?致良知就是寡欲和克欲的过程,永不纵欲,永葆常欲。无论是两宋庐陵“五忠一节”,还是明朝庐陵“三庄一贞”,他们用自己的美丽人生诠释了致良知的真谛。书写他们,始终有一种感动流进心田,始终有一种感悟浮现脑海,始终有一种热浪传递身体。良知是一种向善的品质,良知是一种高贵的精神,良知是一种崇高的信念。

回望青原,我感谢朋友们的帮助。青原区政协副主席罗志强,吉州区政协副主席罗文青,吉安县政协副主席罗晓忠,安福县政府副县长彭慧芝,永丰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曾招胜,吉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小鹏,泰和县工业园管委会主任曾广文……还有很多人,我记住了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热情,忘不了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2013年,江西省作协推出“走向田野文化散文”创作工程,发掘江西有影响的文化符号。这项工程历时两年,我有幸参与其中,非常感谢省作协的抬爱。在这两年里,我写作并出版了《赣江十八滩》(由三联书店出版)、《赣江边的中国》(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我在吉安市委党校学习,期间参观阳明书院,感触很深。我顺着致良知的线索,寻访吉安大地,在这个过程中,吉安厚重的人文裹挟着我,我为这块土地孕育的思想和忠魂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决定再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天下良知》。

2013年5月,江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曾清生(著名作家江子)嘱我写《赣江十八滩》。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在历史演进中,赣江的地位十分显著。因为这条河流,实现了中国版图人口平衡和南北经济对接。从万安到赣州240里航道是千里赣江最险的一段,其间十八滩,滩滩鬼门关,十船经过九船翻,一船虽过吓破胆。赣江十八滩流域文化多元,形成了独特的风物,儿郎灯、鼓子灯、元宵唱船等诸多民俗有很好传承。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有别于其他河流,因为船小,号子的场面或许不如别的河流宏大,但它表现的人文精神却比其他河流坚韧。赣江十八滩历代文人荟萃,粗略统计,有69位历史名人留诗于此,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文天祥《过零丁洋》,让“造口壁”和“惶恐滩”成为中华文化中璀璨的爱国符号。而这两处地名都在万安。赣江十八滩流域是中国历代人口迁徙的中转站,也是众多中原人暂时的栖所,拨动着全世界客家人的心灵。

2014年9月,时任江西省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先生与我谈起大洋洲商代大墓,以及肖公崇拜。他跟我说,大洋洲了不起,江西人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根本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文化的根在哪里。刘先生希望我透过大洋洲这个点辐射开去,去寻找江西文化的根。我知道这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创作,然而我愿意努力去尝试,因为我的家族在出土商代大墓,以及生养肖公的大洋洲繁衍了九百年。大洋洲商代大墓距今三千疑要表现人物、事件和风俗。无论是已经出版的《赣江十八滩》《赣江边的中国》,还是刚刚完成的《天下良知》,我所表达的都是吉安这块土地上的人物、事件和风俗。尤其是《天下良知》写了大量的人物,这些人物丰富多彩的人生,给我们展示了吉安大地欣欣的文化姿态,以及向善去恶的文化品质。而这些恰恰是吉安最需要和值得表现的文化。

文化的地方性其实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吉安人有一个思维定势,表现庐陵文化一定离不开宋代。因为宋代庐陵出了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因此,记忆庐陵很自然打开了宋代庐陵的记忆。我想说的是,文化长在地方的土壤,养成地方的性格。发掘地方文化,最重要的是展示地方性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庐陵是宋代的,更是历史的和现代的。记忆庐陵从文化开始,那么庐陵文化的根在哪里呢?如果《赣江边的中国》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启示,我将感到无比欣慰。

实际上表达地方文化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误区。人们注重传导古老村落的形态,历史厚重感强,但是村庄人们所秉承的生活信念常常被忽略,让人生出有历史没文化的感叹。村庄文化是村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和集体意志。发掘村庄文化最有价值的可能不是村庄的形态,而是村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和集体意志。传统并非什么都好,什么都美,怀念传统,但不可沉溺于传统。如果沉溺传统,未免太过矫情。

我在写作过程中努力尝试着表达地方文化。我想,地方文化只有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才会有宏阔的气象。在这样的表达中,给地方文化一个适当的高度,地方文化才会鲜活起来,尘封在人们心头的记忆才会徐徐打开,遗弃在草丛荆棘中的物件才会裹挟着故事朝我们微笑。

历史包含文化,文化揭示历史,无论多远都会绽放姿态。

我喜欢这种姿态。

走向田野文化散文,首先是田野性,用刘华先生的话说,要看得见人,听得见声音。消逝在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如何让它活起来?作家的创造力以及创作的意义表现在这里。其次是文化性,如何表现地方文化?之前我已经说过一些粗浅的看法。再次是历史性,维护历史真实是作家的良知。这三者相互关联,难的是对地方文化的文学表达。

我很欣慰,我为吉安文化所做的这些,或许今后我不再为这样的文本样式操心了。但是我仍然想把关于地方文化研究,以及关于地方文化表达的思考记录在这本书的后面。我期待这样的劳动和创造还会有别的作家继续。

书评(媒体评论)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

良心上的自由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精神上的善。

——斯蒂芬·茨威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