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除了某些极度要求精确与纪律的单位外,大部分人的工作环境相对宽松。做事拖拉会被处罚,但不至于动不动上升到负法律责任的高度。所以,人们很容易犯拖延症。
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提出了一个“帕金森定理”。这条定理又名“大企业病”。其中最著名的内容是:任何工作都会自动填满工作人员所有的工作时间。
同一件工作,如果要求用10天完工,人们就会真的花10天才完成;如果要求用8天完工,人们就会在第8天。
显然,按照人们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件工作根本用不了10天。工作效率还有不小的潜力可挖。但这种想法基本上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实践中,人们不会紧张兮兮地不断追求更高效率与更快进度。只要时间比较充裕,大家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放慢节奏,或者增加更多的工作内容来打发那些“充裕的时间”。
当一个企业以及其它组织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办事效率就会大大下降,扯皮、拖沓、懒惰、僵化,什么毛病都有。所以帕金森定理又叫“大企业病”。
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世界上不乏勤奋刻苦的拼命三郎,但只要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绝大部分人做事都会很拖拉。
明天就要交暑假作业了,今天熬夜拼命赶出来。
想写一部小说,但没空的时候无从下笔,时间富余时也迟迟不开工。
想去环游世界,终于等到钱和时间两不缺时,却并不急着去旅游。
想下决心要充电学习,可是捧起书本没几分钟,就去刷微博、微信,打游戏,看电视剧,一直拖到睡觉都没看几页。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道理你都懂,但就是勤快不起来。“今日事今日毕”是毋庸置疑的好习惯,“等明天再做”是毫无疑问的坏习惯。然而,拖延症这个敌人太顽强,总是让我们忍不住放任时间流逝。有趣的是,我们过后又悔恨当初为什么给此时的自己遗留那么多挤压的烂账,然后又一面把解决问题的希望继续托付给未来的自己。
克服拖延症的难度,大概不亚于老烟枪戒除对尼古丁的嗜好。但并非没有办法。我们如果能从以下方面着手,就有位摆脱拖延症患者的身份。
选择一件你想做并可以马上做的事
把你感兴趣并且一直没做的事情列出来,在认真比较之后,你觉得哪个对此刻的你最有吸引力?
拖延症在很大程度上是大脑做出的趋利避害本能。我们喜欢做轻松而让人快乐的事,讨厌困难而让人痛苦的事。所以,面对那些对我们有益却又充满艰辛苦累的事情时,大脑会给你释放出“未做先烦”的信号。这使得我们顿时对完成某件事感到索然无味,于是转而投向消遣娱乐的怀抱。
这种办法就是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角度,迫使你选择一个不那么“未做先烦”的任务来开工。只要踏出了第一步,拖延症的回旋余地就减少一半,犯懒之心也会随着任务的进展而减少。
切断干扰源
网上有个笑话:“断网是第一生产力。”发达的网络为我们查询信息带来了极大便利。这本来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效率。但也恰恰是网络让大家的拖延症恶化到了空前的水平。因为,你能很方便地去浏览新闻、追网剧、逛淘宝、争论热点话题。一不留神,时间就过去了。
可见,网络是个很强势的干扰源。当你拥有太多的选择权时,你就难以保持专注,让注意力碎得满地都是。只要切断了一切干扰源,你就没有了退路,只能迎着华山一条道老老实实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减少了因走神而产生的磨蹭行为,你的效率自己会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想拖延都难。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心无挂碍地娱乐放松了。
严禁一心多用
人类的大脑具备一心多用功能,可以让你同时做好几件事。遗憾的是,这种方便的能力反而使得我们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以致于更容易出现拖延现象。好比是电脑同时开了太多操作窗口,会降低运行速度,甚至卡到死机。
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多线作战的能力。不要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不相干的事情。如果你想提高效率、加快进度,那就尽量只打开一个操作窗口,将全身心都沉在一个任务上。这样大脑会运转得更快,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于是,你就没必要拖延了。
P98-101
儒家宗圣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帮人家办事是不是尽职尽责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很讲诚信呢?师尊传授的学问是不是经常复习呢?
其实,这三句话都遵循着同一个中心思想:有没有保持好习惯,有没有避免坏习惯?
虽然比不上宗圣他老人家那么睿智,但反省意识还是有一点的。写这部书正是为了梳理那些足以影响我们未来前途的坏习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使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和纠正那些影响未来的坏习惯。
然而,随着一个个章节陆续被攻克,我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黑”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本书里提到的很多坏习惯,不是取材于亲友们对我的吐槽,就是来自我对亲友们的吐槽。可惜不巧的是,前一种情况往往比后一种情况更多。于是这本书写着写着,就不知不觉中由批判全人类常见的不良习惯,变成了对照自己的不良习惯。以反省为大旗,以“自黑”为动力,支撑着漫漫赶稿路。
所以,写下正文最后一个字时,我就不禁在想——自我批判的日子终于熬完啦!我激动得差点泪流满面,还好忍住了。毕竟,一个七尺七寸的大老爷们动不动就涕泪纵横,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
完成这本书的感觉就像亲手扒了自己一层皮。一个人“自黑”得这么忘我,也是醉了。写到坏习惯的部分,好比是左手啪啪啪抽自己的脸;写到好习惯的内容,仿佛右手温柔地给肿成包子的厚皮脸上药。五味杂陈,既有无地自容的苦涩,也有豁然开朗的甘甜,还有洗心革面的酸爽。
如果把一个人分解成两部分,左边一部分是坏习惯,右边一部分是好习惯。你们觉得哪一边的分量更重?
想必答案肯定因人而异。不过,那些优秀的人,大概都是好习惯远比坏习惯更有分量,才能保持不断螺旋上升的势头。平庸的我们,以及某些“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失败者,也许是让坏习惯吃得胖了点,才把天平牢牢压在了不利于发展进步的那一端。
不知是哪位思想家说过,想让一块空地不长野草,就用庄稼占满它。好习惯与坏习惯之间的关系大概也是这样吧。
两者此消彼长,此起彼伏,永远针锋相对着,必须以某种形式决出个胜负。我们不是裁判,只是好习惯与坏习惯的父母,负责把它们养大。真正的裁判是不相信眼泪的现实与不为你心软的规律。如果你用坏习惯去面对现实,不是马上被碰得头破血流,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支付更沉痛的代价。如果你用好习惯去顺应规律,迟早会获得丰收。何去何从,尽在你自己的手中。 道理我都懂,可为什么坏习惯还那么强大呢?
通过完成这部书稿,我才意识到自己之前并不是真的明白。坏习惯能给人们带来一时快感,让大家每每把坏习惯的副作用忘到九霄云外。嘴上说知道,却没听进心里。这也是一个很恶劣的坏习惯。假如没有注重未来发展的经营意识,可能我们很难下决心去当好习惯的保育员。因为好习惯带来的收益,不像股票上涨那么直观。当你真正意识到了它的价值时,才会下本投资。
笔者已经熬过了自我扒皮的曲折心路,正处于接受治疗的下一个阶段,看到这里的您呢?
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也许正在为自己不够优秀的地方感到烦恼。其实,一个人是否优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习惯决定的。
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些成大功立大德的人,无不具备一些令大家称道的好习惯。
坏习惯则恰恰相反,它会让我们的一生不断贬值,降格为不良资产。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认为:“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便是最差的主人。”这则格言的潜台词是:习惯是一把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好习惯会像最好的仆人那样帮助你赢得人生,坏习惯则像最差劲的主人那样令你活得痛苦不堪。
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培养路径大体相同,无非是不断重复,直到你能不假思索地自然做出来为止。但令人失望的是,两者的养成速度与难易度有天壤之别。
养成坏习惯的周期通常比较短,难度也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几乎毫不费力就能实现。养成好习惯的周期往往比较漫长,而且要下更多苦功夫。
有位相声表演艺术家感慨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你是否把某个好习惯坚持到底,是否用坏习惯取代了好习惯,这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
正因为好习惯难以养成,我们常被坏习惯钻了空子。它让你变得懒惰、昏聩、畏缩、冒失、盲目、偏执、浮躁、拖泥带水,离成功越来越远,离失败越来越近。
当你觉得生活处处不如意时,别忙着怨天尤人怪社会。先冷静、仔细地回顾一下,让自己步履维艰的会不会是某个自己始终未察觉的坏习惯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坏习惯的类型与成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克服坏习惯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各方面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来取代它。
本书将在上篇为大家揭示日常生活中种种屡见不鲜的坏习惯,并借助心理学等知识来解释坏习惯难以改正的症结所在。在下篇,我们会着重介绍一些养成好习惯的原理与办法,帮助大家学会逐步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
习惯是一种欺软怕硬的东西。当你坚决站在好习惯这边时,你就能成为习惯的主人,“最好的仆人”将成为你开创美好未来的先锋;当你抱坏习惯的大腿不肯撒手时,你就是习惯的奴隶,那么,“最差的主人”将黯淡你的大好前程。
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就是能给你带来积极影响的习惯,坏习惯就是能给你带来负面影响的习惯。我们每养成一个好习惯,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一分,未来的竞争能力就会增强一分。坏习惯恰恰相反,会让我们的一生不断贬值,降格为不良资产。
曾杰著的《别让现在的坏习惯毁了未来的你》揭示日常生活中种种屡见不鲜的坏习惯,并借助心理学等知识来解释坏习惯难以改正的症结所在。此外,本书还着重介绍了一些养成好习惯的原理与办法,帮助大家学会逐步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成就一个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习惯是一种欺软怕硬的东西。当你坚决站在好习惯这边时,你就能成为习惯的主人,曾杰著的《别让现在的坏习惯毁了未来的你》将在上篇为大家揭示日常生活中种种屡见不鲜的坏习惯,并借助心理学等知识来解释坏习惯难以改正的症结所在。在下篇,我们会着重介绍一些养成好习惯的原理与办法,帮助大家学会逐步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