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工业化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主编出版《新发展经济学》,进一步深化农业大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路径与政策内涵的探索,至今闪烁着智慧之光。张培刚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武汉地方志办公室著的《张培刚传》为你讲述了张培刚传奇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培刚传(附光盘修订本)(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工业化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主编出版《新发展经济学》,进一步深化农业大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路径与政策内涵的探索,至今闪烁着智慧之光。张培刚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武汉地方志办公室著的《张培刚传》为你讲述了张培刚传奇一生。 内容推荐 张培刚先生系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武汉地方志办公室著的《张培刚传》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故乡红安”“求学武汉”“哈佛奇迹”“赤字报国”“再创辉煌”“学者风范”“大师远去”“专访名家”等十六个部分,在梳理大量一手史料基础上,较为完整地把握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业追求、心路历程和学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培刚卓越而平凡、辉煌而淡泊的传奇人生,给人们以多重启迪。 目录 第一章 故乡红安 一、出生八里湾 二、家中幼子 三、少年萌志 第二章 求学武汉 一、入读私立武汉中学 二、武汉大学文科预科生 三、读书座右铭 四、珞珈山骄子 五、师生情深 六、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第三章 农村调查 一、清苑农家经济调研 二、浙江粮食运销问题调查 三、广西粮食问题研究 四、《农业与工业化》研究雏形 五、报考清华庚款留美生 第四章 留学哈佛 一、远渡重洋 二、初入名校 三、艰辛打工 四、拜访赵元任学监 五、结缘胡适博士 六、聆听宋美龄演讲 七、相知同窗好友 第五章 哈佛奇迹 一、师从名师张伯伦、熊彼特、布莱克、厄谢尔 二、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 三、“世界上最疼我的人走了” 四、《农业与工业化》荣获大卫·威尔士奖 五、《农业与工业化》的独特见解 六、《农业与工业化》为发展经济学奠基 第六章 海外归来 一、重返珞珈山 二、出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 三、走上教学讲坛 四、保护进步学生 第七章 赤子报国 一、ECAFE官员 二、接受马列主义 三、与中共党组织联系 四、参加“新教协” 五、“应变”及护校 六、说服学者李崇淮留下 第八章 参政足印 一、举办新民主主义经济讲座 二、参与武大接管工作 三、维护新政权经济秩序 四、任首届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 五、学者型的民青联副主任委员 六、参加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第九章 筹建华工 一、选择喻家山为校址 二、主持华工校园设计 三、七千人的“总管家” 四、平房中的婚礼 五、Peikang Chang在“工地” 第十章 蹉跎岁月 一、红安建苏公社劳动 二、参加恩施“四清”运动 三、放牛向阳湖 四、短暂的英语教学生涯 第十一章 老牛奋蹄 一、参与编审《政治经济学辞典》 二、重返学术讲台 三、同厉以宁两度合作 四、参与国外学术交流 五、开展外国经济学说交流研究 六、中译版《农业与工业化》问世 七、老牛奋蹄的精神 第十二章 垒筑高地 一、创办经济研究所 二、创办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三、推动经济学院跨越式发展 第十三章 再创辉煌 一、“发展经济学向何处去?” 二、创建新发展经济学 三、编著《发展经济学通论》 四、完善新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五、提出“牛肚子”理论 第十四章 学者风范 一、为振兴大武汉出谋划策 二、桃李满天下 三、“大家”、“大师”和“荆楚社科名家” 四、经济学界的“张培刚奖” 五、生活中的大师 第十五章 大师远去 一、各界痛别 二、垂范千古 三、心曲缅怀 第十六章 专访名家 一、我们应该向张培刚先生学习什么 ——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二、张培刚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者 ——访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 三、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性贡献 ——访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 四、张培刚先生的遗志是发展发展经济学 ——访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研究员夏振坤 五、学界泰斗,光耀照人 ——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丁冰 六、难忘培刚老师的深切关怀 ——访国家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万典武 七、我与培刚师 ——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炼成 八、忆“老牛奋蹄”的张培刚先生 ——访浙江大学商学院教授蒋自强 九、追思与缅怀 ——访成都市市长唐良智 十、张培刚的人品与学品 ——访武汉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贾耀斌 十一、追忆恩师感恩教诲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 十二、铭记恩师对知识传递的急切与渴望 ——访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经济学家张燕生 十三、张老师追求真理的学术态度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李佐军 十四、缅怀微笑常在、思想常新的张培刚先生 ——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徐长生 十五、忆恩师张培刚先生 ——访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建华 十六、师恩如山,辉耀若斗 ——访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徐滇庆 张培刚年谱(1913-2011年) 张培刚赋(代后记) 修订本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故乡红安 湖北红安,原名黄安,于明朝嘉靖年间建县。 据《黄安县志》记载,因春秋时地属古黄国,为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故名“黄安县”。1952年9月,为了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于此,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红安位于大别山南麓,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唐代诗人杜牧,宋代大文豪苏轼,明朝理学家耿定向和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及《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等文人墨客均在此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著书立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兄弟;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它还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名将军,故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中国第一将军县”。 ‘ 和这些理学大儒、开国元勋、共和国将军一样,作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的张培刚也彪炳史册。1945年,32岁的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不足6平方米的空间,用10个月的时间写出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这篇论文,最早提出了系统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惊动了当时的经济学界,后来被公认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作。中国当代经济学的泰斗陈岱孙先生评价这篇论文说,“它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新兴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开先河的著作”。张培刚凭借这篇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大卫·威尔士奖。至今,张培刚是最早获得此奖项的东方人,也是获此奖项的唯一一位中国人。多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如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索罗(RobertS010w)、斯宾塞(MichaelSpence)等人也曾先后获得过大卫·威尔士奖。后来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以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获得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张培刚早在刘易斯获奖前10多年就提出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因此,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他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在国内外经济学界是没有争议的。因为他是最早建立自己的、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一条模式。” 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很多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中流砥柱。他两次回国,共赴国难,却在人生最黄金的30年里,只能盖房子、养牛、种地。1998年,85岁高龄的张培刚收到迟来20年的礼物——他带头申请的博士点批了下来。他中更蹉跌,但一直没有改变那颗赤子之心和经世济民的情怀。因此,有人形容他是一颗被岁月蒙尘的闪亮星星。我国经济学领域有着“南有张培刚,北有马寅初”之说,这也是对张培刚的崇高赞誉。 在长达70年多年的学术耕耘中,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开创和新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引介和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 回望张培刚的一生,我们的目光自然要从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红安古镇八里湾开始。 一、出生八里湾 八里湾镇位于红安县南端,东临宽广清澈的倒水河,背依小金山、卓旺山。1913年7月10日(农历六月初七),张培刚就出生在八里湾成家田的一户普通农家。在张培刚的记忆里,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总是那片燕语呢喃的青山秀水,最美的是站在山坡上远眺。奔腾不息的倒水河,千回百转,无论时光怎样流转,它总是默默流向远方。越过波光粼粼的河水,便是永远充满神秘的起伏不定的绵亘远山。家乡大河和遥不可及的黛色神秘,给了张培刚童年无尽的幻想。 八里湾地方虽不大,可翻开县志,你不能不感叹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与人杰地灵。在革命战争年代,八里湾不仅诞生了上将周纯全、中将刘飞两位人民军队高级将领,还走出了一代国际国内享有盛名的“文将军”——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其长篇小说《山村》、翻译作品《安徒生童话选》,已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在少年张培刚的记忆里,家乡的吴氏祠是那样的精彩绝伦。如诗如画的吴氏祠是一幢民俗古建筑,声名远播,被誉为“鄂东第一祠”。吴氏祠集建筑、木刻、陶塑、石雕等艺术于一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建筑考究,布局严谨,三幢房屋之间有庭院相隔,廊庑相连。屋顶上建有龙头鱼尾式巨檐,其墙壁、门窗、栏杆等均以神话人物、珍禽猛兽、山川风景雕绘而成。祠堂门口上高高的牌楼异常醒目,翘起了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牌楼面上悬挂着一系列的铜铃,风过时“叮叮当当”地发出悦耳的响声,丈余高的特制大青砖筑成的围墙将祠堂包裹成一个整体,显得十分坚固雄壮。 吴氏祠的建造,虽流传有不同版本的神奇传说,但吴氏祠之妙处,在于其内部构造的精妙和精雕细琢。祠内门、柱、廊无一不雕龙画凤,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天工巧夺。据说其建筑班底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肖家石匠班子,这套班子专在“江、吴、程、谢”四大富户中做房子,绘制祠堂的图纸亦是精心修改定稿的。木工班子更是名声显赫,为闻名两湖(湖北、湖南)的“黄孝帮”掌墨牵头,极尽雕画镌刻之能事,是吴氏花重金特地聘来的,他们在红安只做了吴氏祠这一家祠堂,随后转向他地去了。 吴氏祠前庭大院,有一棵两株合抱的桂花树,据说为清同治年间栽种,几度枯荣,现仍然枝繁叶茂,被视为族中圣物。当地有位才子说,这两株合抱的大桂花树,一株是张培刚,一株是叶君健,他们都长在八里湾这棵“大树上”。金秋丹桂飘香时,数里之外都能闻到桂花馨香。岁月沧桑,物换星移,多少豪门巨宅、华宇巍楼灰飞烟灭,而吴氏祠跨越上百年却保存完好至今,这本身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出生在这么好的一个地方,这也是张培刚的福分。P1-3 序言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长期致力于武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最近撰写了经济学一代宗师张培刚先生的传记,请我作序,我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作为张培刚先生的学生,既感到十分荣幸,又非常惶恐,遂勉力而为,谈谈对先生学术贡献及人格魅力的粗浅认识。 盛世修志,是绵延我国两千余年的文化传统。一部好的志书,既是记录地方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的信史,也是探索历史规律、提供决策参考的依据,可以充分发挥“资治、教化、存史”的重要功能。 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强调了杰出人物对于虏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武汉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悠悠3500年历史,名人辈出,涌现出程颐、程颢、谭鑫培、朱光亚、张培刚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或出生、成长在武汉,或生活、工作在武汉,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他们热爱祖国、报效桑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民族复兴、祖国强盛贡献了毕生心血,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张培刚先生1913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1925年春考入武昌私立武汉中学,1928年毕业;1929年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班,1934年武汉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41年远涉重洋,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哈佛大学“大卫·威尔士奖”。1946年,任武汉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教授。1948年,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和研究员。1950年,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3年,任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筹委会委员、基建办主任。“文革”结束后,任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培刚先生是我国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农业与工业化》,不仅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工业化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主编出版《新发展经济学》,进一步深化农业大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理论路径与政策内涵的探索,至今闪烁着智慧之光。张培刚先生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教六十余载,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志属信史”。《张培刚传》以时间为主线,分为“故乡红安”、“求学武汉”、“哈佛奇迹”、“赤子报国”和“再创辉煌”等十五个部分,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较完整地把握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业追求、心路历程和学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张先生卓越而平凡、辉煌而淡泊的传奇人生,给人们以多重启迪。 “文以载道”。地方志是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国情书、市情书。我希望,从事地方志研究编撰的同志,既重视历史,也关注现实,不断创新编纂体例和方法,推出更多更好的武汉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武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是为序。 二〇一三年八月 后记 由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撰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的《张培刚传》,深得社会各界好评,现已脱销。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决定对《张培刚传》作适当修改、补充,以完善和丰富《张培刚传》,促其成为良品佳作,然后再出版《张培刚传》(修订本)。为此,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培刚传》撰写组组长舒炼带领副主任程鹏,处长邓先海、吴明堂等人具体负责史实订正、内容补充。 2014年8月中旬,舒炼等前往华中科技大学征求张培刚先生的夫人谭慧老师对《张培刚传》的修订意见。谭慧老师将其收集到的专家学者及读者认为应修订之处或可斟酌之处,一一提示。同时建议专访一批经济学大家、名家,听取他们对《张培刚传》的评述意见和修订建议。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分别对林毅夫、胡鞍钢、谭崇台等经济学大家、名家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长生、张建华等进行了专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冰、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炼成等专家学者,因年事已高、不宜当面采访,他们便提供了书面专访稿。张培刚先生的弟子、现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的唐良智,曾欣然为《张培刚传》撰写序言,这次在百忙中也接受了专访。武汉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贾耀斌不仅领导了本书的撰写、修订、出版工作,而且这次又接受了专访。这些大家、名家和领导的专访文稿,各具特色,对张培刚先生或饱含深情追忆,或客观公正评述,或引人深思阐释。我们认为这些大家、名家和领导的专访文稿本身就是对《张培刚传》的丰富和完善,是来之不易、极有存史价值的文献,应列入《张培刚传》中。因此,我们集合诸大家、名家和领导的文稿,在《张培刚传》中增加了“第十六章名家专访”。我们还仔细研究、悉心领会了大家、名家、领导、审读者和读者的意见,修订了个别史实和少量错字,并对照片进行了精选。 《歌与赋》是集文字、画面、音乐、朗诵于一体缅怀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先生的音像作品。它包括歌曲《绝唱》及《张培刚赋》。词、曲、赋均由舒炼创作。著名歌唱家佟铁鑫演唱了歌曲《绝唱》,其前奏的朗诵由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任志宏担任;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虹云朗诵了《张培刚赋》,雄浑大气,震撼人心。在纪念张培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组委会播放了《歌与赋》,获得一致好评,与会者纷纷提议制作音像作品出版。这次借《张培刚传》(修订本)出版之机,特将《歌与赋》随《张培刚传》(修订本)配套出版发行。 《张培刚传》在撰写、修订、补充的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邓华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黄莉给予了很大帮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周小方、陈培斌、曹红,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的陈建安,为本书及《歌与赋》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虽然竭尽全力撰写、修订、补充《张培刚传》,但由于种种原因,缺憾在所难免,诚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张培刚传》撰写组 2015年12月于汉口大赢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