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必交谈的时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樊小纯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对于生活秩序与内心秩序的重建,樊小纯沉着且一意孤行。她的文字总是先人一步地准确。

樊小纯在文艺青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她的作品高端文艺,不流俗,不同于图于到处泛滥的心灵鸡汤。

樊小纯的《不必交谈的时刻》是一本随笔集,以碎片的方式呈现。在祛魅所伪装的现代乐园里,作者的笔触却如行进在古旧的废墟之上,呈现出氤氲的雾霭、崩溃的斑驳和溘然的断裂。在这些思的结晶里持存着冷冽,这种温度是策略也是自律。如果读者被那些断言式的字句引向了微小的悲欢或宏大的命题,那么显然误解了作者的意图,尽管这种误解并无不可。当然,作者身上也并没有适合于任何一个人的答案。

内容推荐

《不必交谈的时刻》是一本特别的随笔集,它并不时髦,但它庞杂、耐读,是樊小纯观察记录生活的随感和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思考。它其实主题明确:一个人如何逐渐完成自己。

热爱,冷淡,坚韧,自觉,全然投入,置身事外。对于生活秩序与内心秩序的重建,樊小纯沉着冷静且一意孤行。她的文字总是先人一步地准确。

“索引”或许是进入这本书的最好方式。直观、即兴。这种阅读的驱力将使人回归沉寂,并于沉寂之中获得力量。

目录

日常:生活现场

言词:不必交谈的时刻

自省:另一种生长

生死:原始问题

当下:现实的灰度

思想:圆形的人

阅读:备份的世界

艺术:时间的伪证

观影:饱满的横截面

记录:城市短镜

影像:眼底的河流

后记

试读章节

1

我在看一张老照片。在奶奶的眼睛里,我看见了自己的眼睛。我从来没有见过她。骨血是一种信息,而非情绪。情绪是后天加上的,出于一些真真实实的相处。

有时,你在脸上看到一种新的表情。它不曾属于你。它带着那一刻对于过去的致意,以及对你曾遇见的人的致意。熟悉的面孔会托付表情。在同一张脸上,你们将重遇。

多数人不明白这些瞬间背后的可能性。我也不明白。它们像是庞大运算后的结果。而结果是此,非彼,精确甚至狭窄。但这些瞬间将重新加入模糊而开阔的运算,直到下一个新的表情来临。

2

那日送机。机场里哭得晕晕乎乎,走路也不太知道样子。一别不算久,但毕竟不是身边的温度。回家开门锁时又哭一场。晚上开始发烧。

爱别离之苦,每次随着年纪增长一些。小时候不懂分离。年轻人要消化新的遭遇——茫茫的前方,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母亲说,你有了孩子就懂了。

这几年在外,日子过起来快得像飞,心倒是一次次软下来。下午还是打起精神出门工作。在这个城市里,以前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人。现在知道了。在纽约给爸过了生日,也提前给妈过了生日。不知道在吹蜡烛之前他们在想什么。我没有问。

我反而不许愿了。生活之上的事情才需要愿望,而生活本身并不需要愿望。生活是明明白白的无可奈何。

3

有时候时间是一个略有荒诞的标尺。

今天和一个朋友讨论,从远古到现在,所有空气里的信息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个方式继续存在,从一种尘土到另一种尘土。你呼吸的空气,也曾是亚里士多德呼吸过的空气,当然,也是希特勒呼吸过的空气。人会死,但组成人的这些信息,不会消失。

刚才我在23街过马路,往西看,日落还是那么好看。我停在路的中央,拿起手机拍了下来。每一场日落都像第一场日落。每一场日落就是第一场日落。感受到那一刻的时候,时间压缩了。我几乎可以想起每一个人。

这两个月总遇到一些送别。两次是看着出租车离开——我总是站在原地,也不怎么挥手,站一会儿再走。一次我在车里,看着远行的朋友融化在人群里。

曾经一个人对我说:有一次,你站在街上看着我上车,你留在原地没有动。周围还是车来车往,和涌动的人群。如果我想起你,这是我对你的印象。

还记得生活是什么样子吗?每一天每个清晨,每个傍晚和不同的傍晚。我不太记得所有,但我知道我记得的,是其余所有在那一刻的聚集。时间的聚集,信息的聚集。聚集维持自身,并在周而复始里留存。  4

三个人在外面吃午饭。母亲说起她昨天卸妆的时候,用了某种洗澡用的海绵。她说,原以为挺柔软的,但用在皮肤上还是疼。然后她说着说着突然哭了起来,说外婆在瘫痪并丧失语言能力以后,阿姨和她是用这种海绵帮外婆洗全身的。她说,外婆就算疼,也说不出来啊。餐厅里零零散散坐了些人,母亲坐在那里,脸埋下,肩膀颤抖。

我大概被她的话打到一下,反而不知道怎么安慰,像个木头一样,不敢看她,只能看向餐厅的另一边。我说,妈,别哭了,别在外面哭。我身上女性的一面不见了。觉得自己像个青春期里不知怎么表达情感的男孩。

吃完饭去游泳。我先跳了下去,她在室外晒了一会太阳,脸朝下,有点像小孩。游到一半的时候她加入了,我正好抬起游泳镜清一下内层的雾气,看到她的眼睛。我们点了个头,像两个士兵之间的那种利落的点头,然后我转身游走了。我一转身,在水里开始流眼泪。觉得自己不会表达,让她被迫学着坚硬。

这些天如果有机会会和她一起走路去游泳。天还剩下一点暑气。我走路喜欢把手臂绕在她肩膀上,她怕热,老要把我推开。我总想让她多感受一些物理上的亲密,在我成年之后。搭着她的时候,我觉得她肩膀比以往低了一点。她大概缩了一到两公分吧,我在想。今天回家路上我摸了摸她的脸,亲了几下。她以后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去柔软。我要让她长大吗?我不知道。

外婆今年过世了。我坐在沙发上看书,看到母亲在拂去钢琴上外婆相框的灰。她的手在那里,停了一下,摸了一下。我的眼睛在她的后背摸了一下。我们就这样一个人看着一个人看着一个人。

5

那晚,小赵讲了许多那一年发生的事。那时他是个初中少年,他的父亲是附近医院的医生。另一个人说,经过那一次的人,不论年纪,几乎都丢了天真。话题转换,又说了许多现在的事。是,天真早就没了。

谈话进入后半夜,小赵突然提起一个动画片,叫《熊猫的故事》,1981年的中曰合拍动画片。我查了一下,是山田洋次编剧和监制的。

据小赵说,这是个绝对的悲剧。熊猫被人从林子里抓走,运到欧洲,一次次想回去,逃出铁笼,到海边。故乡永远在海的那一边,他回不去。片子最后熊猫死了,但他是微笑的,因为他想起了他的家人和小伙伴,他的所有童年的回忆。小赵说,当时他在黑漆漆的影院里泪流满面。他看了看周围的小朋友,一个个神色平静。他不好意思了,就没有哭下去。

他流着眼泪讲到这里,特平静,但眼泪就这么一直顺着流,止不住。我急了,因为他似乎用掉我一整包纸巾。  其实那一晚我对小赵的印象又有了改变——我们说了那么多过去的沉重的事、现在的沉重的事,可他都轻松地用玩笑和闲谈解构了。而说起《熊猫的故事》时,他心里的弦却一下子崩了。我开始想,人的天真是什么?大概是允许被浸润吧。它不可重来,但也不会丢失。因为陆陆续续的不相信,相信也开始变得遥远。小赵描述熊猫的绝望的时候,眼睛反而是有光的。

人,若能感受到绝望,是因为真的渴望过。那么,如果我们还能有一个夜晚,能回想起这种浸润全身的渴望,或许我们还能记得曾经为了别人哭。我想小赵是幸福的。

P12-19

序言

语言自有其意愿,当它以视觉形象伫立的同时,也在以声音的方式延宕。前者像谶,是被时间冷却后的墓碑;后者像纬,是对于未知的攀缘和缠绕。

人往往会在消逝的岁月中汲取某些形式,并把它认作生活本身,也常常会怨怼所处的时代,进而把目光寄寓心灵的他乡。这是理性的谵妄,也是感性的泛滥。

事实上,我们拥有的只是黑暗。因为并没有一种曾经存在或即将到来的澄澈,也就没有变得黑暗或者重见光明。我们能够见证的只有衰朽,自然的、历史的衰朽,语言的衰朽。

这是一本随笔集,以碎片的方式呈现。在祛魅所伪装的现代乐园里,作者的笔触却如行进在古旧的废墟之上,呈现出氤氲的雾霭、崩溃的斑驳和溘然的断裂。在这些思的结晶里持存着冷冽,这种温度是策略也是自律。如果读者被那些断言式的字句引向了微小的悲欢或宏大的命题,那么显然误解了作者的意图,尽管这种误解并无不可。当然,作者身上也并没有适合于任何一个人的答案。

不要止步于和解,或沉迷于超越,因为它们很可能是对欲望的无能为力。要对按照同一或矛盾的原则去重现自身保持警惕,这种可理解、可交流的逻辑结构对于生命来说,终究是欠缺说服力的。

所有的定义都应该是追问,不是追问你有而我没有的,是追问我们共有的。它的目的在于照亮,让不可见的变得可见。因为可见是暂时的,所以追问永恒。是为序。

赵颖新

后记

2015年年初,重庆出版社找我谈出版。我和编辑说,我担心写的东西不好卖,会浪费你们的时间和纸张。如今一年过去了,我从纽约回到了上海,物理挪移,生活如旧,惟这件我担心会白费时间的事在零零落落地往前走。

那天在书店买书,问身旁一个朋友:如何克服回头看几年前文字的恶心?他说,要么出版,要么等很老的时候,大刀阔斧地砍。我最终选择了前者,算是立此存照,存一身汗也好。

我写东西的习惯比较散漫。编辑分了几类,方便读者按章搜寻。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我在纽约三年随手写下的东西,不带什么目的。三年里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但是,好像也不新——生活如果落入一种规律,那么我会对规律产生熟悉,而对城市的概念变得淡然。离开上海的那一年我想,我需要一点陌生,让我维持一些必要的距离。生生熟熟里的平衡。而我对生活秩序或者内心秩序的渴望,应该是身处何方都不会改变。

书的最后一章是我用相机的日常偶得。拍得不好,不够深思熟虑。我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从朋友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深思熟虑的视觉语言比文字要大。不过,这些照片总算是留存了一些这几年的气息。余下的一些个人肖像和工作照,要谢谢L.White,Andres Arias,高远,李恺,朱英豪。

谢谢爸爸妈妈在离家的这几年自己照顾自己,牵挂很苦。谢谢交谈过的朋友给我留存了余下的不必交谈的时刻。

2016年3月18日

樊小纯

书评(媒体评论)

小纯的特别在于我知道她从哪里来,却无法想象她到哪里去。她的文字载着她现在的问与答,眼和心,但这些好像于她并不重要,她只是快速地路过,而我只是对这样的她会走到哪里,充满无限的遐想。

——李泉(歌手)

小纯的写作有着非常80后的特征:敏感/跳跃/碎片,但她始终表达自己的真实思考,努力体现自己的独立。

——彭小莲(导演,作家)

同是旅居纽约的电影系学生和纪录片导演,虽然生活在不同年代,樊小纯正在过着我渴望延续着的生活方式——天天流连书店画廊美术馆和电影院,奢侈地思考者我渴望有时间思考的东西。人生是个不断选择和放弃的过程,假如平行宇宙真的存在,她就像生活在另一个空间的自己。

——梁翘柏(音乐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