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胜友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钟建红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电视解说词撰稿人张胜友以其特有的饱含激情、极具震撼力的文字,一字一字敲击着坐在电视机前的每一个观众的心扉。

还是那么大气磅礴,还是那么荡气回肠。讲述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重大事件,正是张胜友大显身手的时候。从十四大献礼政论片《历史的抉择》到《百年潮.中国梦》,题材越重大,越能显示张胜友雄健的笔力。

中国梦,一个民族的伟大憧憬。梦想实现的进程中,总是会有人站出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摇旗呐喊,慷慨高歌。

《百年潮.中国梦》引起的反响是巨大的。

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组织收看《百年潮。中国梦》,各省市自治区卫视都在转播。没有看到电视的,就在网络上收看视频。新华社每日播发解说词通稿。张胜友故乡的《闽西日报》从5月26曰起每日连载解说词。人们或在报刊上阅读、或在网络上下载解说词。

5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多语种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在纽约推出。

新华社北京5月3工日新媒体专电: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以来,受到观众广泛关注,并引发强烈共鸣和热议。学者、观众、网友纷纷发表评论,畅谈观看《百年潮.中国梦》后的体会和对中国梦的憧憬.

学者李捷认为,这部政论片追思历史、观照当下、憧憬美好未来,多维度诠释了中国梦的历史成因和时代内涵,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着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文字充盈着哲思,画面传递出激情,音乐演绎着澎湃,是一部全面、生动解读中国梦的精品力作。文学评论家梁鸿鹰赞扬该片:“《百年潮·中国梦》视野宏阔,具有全球眼光,在中国与世界的对比中,在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中,紧紧扣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深入探寻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现实依据,挖掘了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张扬了中国力量的不竭源泉。”①

该片对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的产生背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而深刻的阐释,对于阐释中国梦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观众感言,这部政论片对于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光明日报》20工4年5月28日刊载的《拓宽中国梦的价值诠释空间》一文中写道:“这部政论片条理清晰,论理精辟,深入浅出,全方位地解读了中国梦的内涵与实质,拓宽了中国梦的价值诠释空间,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中国梦、充分了解中国梦。”

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上留言。“@工作日伴侣”说,我不仅知道了中国梦诞生、提出的背景和核心内容,还听到片中一句振奋人心的话:“一个国家处于上升期的标志之一,是这个国家开始拥有她的‘造梦’能力。”“@北纬30度旅行微博达人”说,《百年潮。中国梦》全方位解读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振兴,回顾百年历史,畅谈中国梦想。“@源源不断六盘情”表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更是我们对生活的向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目标。

《百年潮。中国梦》以其壮阔、雄浑、豪迈的创作风格,营造出昂扬奋进的良好舆论氛围,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宣传作用。

P2-P3

后记

《张胜友评传》出版了,心情挺激动的。

我与胜友兄相识,算来已迄40年矣。

1976年4月初,我还不满工6岁,随父亲到龙岩定居。父亲从部队转业到龙岩地区文化局任副局长(一年后任局长),我们全家临时住在龙岩地区招待所。其时,借调在龙岩地区文化局编辑《闽西文艺》的胜友兄也住在招待所。有一次,他到我家做客,走后,父亲对我说,张胜友文笔很好,是个有才的青年。我记住了。在来到龙岩之前,我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泡在文学作品里,看了当红的《艳阳天》《敌后武工队》《大刀记》《征途》《谁是最可爱的人》,也看了所谓的“毒草”《青春之歌》《苦菜花》《林海雪原》等长篇小说,对作家非常敬佩,似乎也有了当作家的朦胧的向往。同住在一个招待所大院,胜友兄到食堂吃饭,就从我家门前走过,我们自然常常见面。暑假,我在知青作者陈恬的指导下,开始写一篇苏区儿童团的故事。胜友兄知道后,鼓励我好好写。这篇处女作在他编辑的《闽西文艺》工977年第工期上发表了。

胜友兄考上复旦大学,在闽西文学圈里引起轰动,在龙岩行署机关里也产生连锁反响。人们交口称赞:“张胜友是人才。”胜友兄的身份也不一样了,在机关大院,认识他的人,见到他都很热情地与他握手祝贺,人们忘记了胜友兄做临时工的情形。胜友兄也毫不在意,一样谦逊地、微笑地和他们一一握手,表示感谢.

对于胜友兄考入复旦大学,我父亲很高兴,但是,他还是感叹,人才啊,之前没有把他招到汉剧团可惜了。当然最后还是说,读大学前途会更好。父亲嘱我向他学习,好好备考,因为,半年后我也要走进考场。

胜友兄到复旦大学后一年,我家也搬离了招待所。他在寒暑假回龙岩时都会来我家坐一坐,看望我的父亲、母亲。2003年秋,我父亲病重,他从北京回来,在百忙中与张惟老师等人到医院探望,他们交谈了许久;父亲在年底去世,他还特地嘱咐送上花圈。

1984年农历大年三十下午,胜友兄到我家。我家与军分区仅隔一个围墙,与他交往甚好、曾任龙岩地区文化局创作组成员、《闽西文丛》(由原《闽西文艺》改名)编辑的陈小培就住在围墙那边。当时没有电话,我就到围墙边把陈小培叫到我家,三人交谈,不觉天色已晚。在我父母的挽留下,二人与我们全家一起吃年夜饭,并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我家是黑白电视,胜友兄提议到陈小培家看望他的父母,也可以看彩电。 当年曾有乞个月,连给胜友兄发点生活补贴都陷入危机,文化局就是通过时任军分区副政委的陈小培父亲批钱的。此时下着雨,陈小培到我家是绕着围墙走来的,我就建议用木梯翻过围墙。待翻到陈小培家,才知道陈小培的父母还在等儿子回家吃年夜饭哩,胜友兄催小培赶快和老人家一起吃年夜饭。在新年的鞭炮声中,胜友兄和我又翻墙回来,共眠一床。

初一,我与胜友兄一同到张惟老师家拜年。初二上午,胜友兄回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老家。初四上午,我和小培隔着围墙商量,决定午饭后骑自行车到北山胜友兄家拜年。我们走客车线路,怕胜友兄在客车上错过,有客车迎面来,我们就靠近路中间,让客车减速,好看看胜友兄是否在车上,小培会大声喊“张胜友”。最后,还是骑车到了胜友兄家,骑了3。多公里。原定晚饭后赶回龙岩,下午还阳光明媚,到晚上却是绵绵阴雨,吹着寒风,伸手不见五指,且是烂泥路。我们被胜友兄留在家中, 占用了胜友兄的卧房。

工977年工2月26日,胜友兄的散文《闽西石榴红》《登云骧阁》分别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刊登,闽西文学界轰动了。我开始收集胜友兄的作品,他每次回龙岩也都会带回一些新发表的作品给我。我问他要报告文学《东方大爆炸》,他告知只有一本了,可还是慷慨地带回龙岩,但我不能要,复印后还给了他。当然,后来我在网上也买到了。

胜友兄在北京打拼成功了。我也试图用文学作品来表现胜友兄这个“大器晚成”的大作家,但是总写不好。

胜友兄很忙,写改革作品,在出版业实践改革。

在成功面前,胜友兄没有满足。他以前总说“拼老命地写”,如今在我们交谈中他又加上了“每次创作都像登一座山”。在他看来,每登一座山都很累,都是气喘吁吁, 因为下一部作品比前一部作品的“山”更高。胜友兄始终在文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创新。从《十年潮》《历史的抉择》《风帆起珠江》《古田会议》《闽商》《闽江映象》《百年潮.中国梦》《闽西:红色记忆》等作品相继见诸荧屏,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影视报告文学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从作家出版社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图书出版业改革的攀登与跨越。

胜友兄退休后,我与他的交谈多了。在多次的交谈后,我萌生了为胜友兄写文学评传的念头,他最终同意了。他要我与先后担任过《闽西文艺》编辑的苏浩峰、陈小培交流,听取他们对评传写作的建议。苏浩峰长期跟踪、研究胜友兄的创作,陈小培对闽西红土地文学以及影视文学均有深入研究、独到见解,在担任《中外电视月刊》执行主编时,又编发了不少胜友兄的影视报告文学作品。我也曾向我称为“老张叔叔”的张惟老师请教, 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与细节,他曾对我的想法给予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可惜他看不到本书的出版了。

这本书的正式出版,要感谢龙岩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王永昌在百忙中对本书的支持与作序,感谢海峡文艺出版社编审陈小培、本书的责任编辑任心宇对书稿的精心的修改加工。  钟建红

2016年1月

目录

引子

文学梦

散文,文学人生的启航

在报告文学的世界里

报告文学与影视联姻

出版改革家

附录一 张胜友主要作品年表

附录二 张胜友作品评论、媒体采访索引

附录三 张胜友:一朵爬山的云

后记

序言

胜友先生最近越来越经常回闽西老家了。

大多数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离开家乡,不论家庭是否殷实,也无关对家乡是否热爱。特别是在那个年代,逃离是唯一目的。没有冲出去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胸无大志、安于现状,另一种是为现实所迫,冲不出去,理想的火花刚刚点燃就被残酷的现实熄灭,因此埋没了许多青年才俊,尽管他们天资聪颖。于是,从永定大山里走出来并功成名就的便凤毛麟角,胜友先生就是他们这一代中的翘楚。

我非常理解胜友先生的心情。他年届退休,按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心底里总是越来越惦念家乡的,但这两年他的创作状态却出现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峰,大家从他在央视热播的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可见一斑。他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想为家乡做些事情的愿望又十分强烈,于是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他做出一个决定,准备把他老家的祖屋捐出来,办个书院,把它办成闽西文学的窗口、雅集的去处,嘱咐我具体落实。

胜友先生的人生经历在他那一代客家有志青年中是有代表性的.他的成长轨迹不仅可以给我们不少启迪,甚至还可以成为将来年轻人励志的教科书。他身处逆境,顽强拼搏,冲破藩篱,走出大山,跟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成就了人生理想的奋斗历程是如此的精彩,值得我们探究与思考,而这恰恰是我认为这本评传的不足之所在。钟建红先生把它定位为评传,理应更多地对其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进行评述。我不敢苛求在这本评传中能找到当年胜友回乡务农时的迷茫、孤独无助的沮丧和与命运抗争的泪水,这些,在他们那一代的作家作品中随处可以找到。能够把胜友先生从事文学创作40余年作全景式的扫描并加以评述,对于钟建红来说已是用心良苦、相当不易了。

道崇东鲁,秀毓北山。胜友先生老家在福建永定高陂北山,高陂之上有桥,名曰高陂桥。家先祖、雍正进士畜斋先生有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此言不虚。高陂一域,自上杭设场至今已千年有余,江山秀丽,草木华滋,文脉鼎盛,人才辈出,入则家藏丹桂,出则人在青云,是决风水宝地。如今胜友先生祖屋修茸一新,陈列井然,“北山书院”揭幕,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余撰得两联,既表示对北山胜地的景仰,亦有感于《张胜友评传》的出版暨张胜友文学创作座谈会的召开,兹录于后:

四海名贤气节文章须着力,

百年旧德读书尚友且立根。

胜者必存规矩,

友乎其以文章。

2016年3月6日于北京文华大厦

内容推荐

著名书法家陈奋武题写书名的《张胜友评传》,由钟建红著。全书20余万字,由“引子”“文学梦”“散文,文学人生的启航”“在报告文学的世界里”“报告文学与影视联姻”“出版改革家”等6部分组成。书中着重论述了张胜友将报告文学与影视结合,开创了新的文体美学。附录则收录了张胜友创作年表、对张胜友作品的评论和媒体采访索引,以及丁晓平撰写的报告文学《张胜友:一朵爬山的云》。

编辑推荐

钟建红著的《张胜友评传》为当代人物评传。福建地灵人杰,涌现了众多文化名人,张胜友也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作家钟建红的《张胜友评传》,以深挚的感情,凝重的笔墨,翔实的记述,勾勒了张胜友一生的经历,尤其是他在出版事业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成功地塑造出传主张胜友的形象,并对传主的成就做了中肯恰当的评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