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英格里德·本斯所著、任伟翻译的《引导(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第3版)》一书能清晰地描述引导的过程,也将引导中需要用的工具箱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实用手册。
作为发展工作者,能够有这样一本实用手册是很幸福的,它应该是发展工作者最常用到的工具书,不管在社区会议中、在培训时或与个别人员的访谈沟通时,如果你掌握书里所说的引导技巧,如果你使用其中的步骤,你的项目将更接近成功。然而更重要的是,引导人员必须有着一个信念——人是有能力可以改变的,他们有想法,对于需要改变的事情有足够的认识,并因为这与他们有切身关系,他们有改变的热情。你需要做的是引导、催化。
引导,是一项能够有效调动一群人的积极性、促进高质量合作的能力,它已经成为当今经理人、团队领导、部门经理、教育培训工作者的一项核心能力,也是建设学习型组织、提高团队决策力的重要方法。由美国英格里德·本斯所著、任伟翻译的《引导(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第3版)》一书的第一版出版后,成为学习引导的一本入门必读经典,被广为推崇。全书提供了团队引导的核心技能和过程工具,包括问题清单、评估要素、决策方法等,它们均来自于近30年间在各种场合被验证过的有效的实践经验,适用于组织内外部的引导者在工作场所、团队会议甚至任何需要调动大家群策群力的场合,新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新的工具与方法。
第1章 何为引导
字典中的“Facilitator”(引导者),是指能够帮助一群人形成共同目标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人,但他们在这个研讨过程中并没有自己的立场。
这种角色在20世纪中期才渐渐出现,行为科学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对于复杂的团体互动,需要新的领导风格,而不仅仅是命令式、告知答案的方式。
这些行为科学的先行者意识到会议中一个新的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不再参与内容的讨论,也不左右讨论的结果,而是站在讨论之外,聚焦在会议是如何进行的。这个角色的人为会议的参加者提供讨论的结构与工具,他们不会赞同某个观点,而是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到,他们不发号施令或做决定,而是支持参加者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制订出行动计划。
什么是引导
引导是一种领导风格,让团体成员拥有决策的权力,这样引导者也能够更加聚焦在创建团队协作氛围、提供架构和工具、促进团体有效互动上。
引导者不提供解决方案,但他们为团体提供结构化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大家能够找到解决方案。引导者参与会议,一步步协助大家讨论,鼓励大家达成共识。
引导者的角色有点类似于裁判,他不是上场的球员,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大家的互动,而不是参与其中。引导者帮助大家确定目标,确保大家的互动有效;他们提供一系列的活动,感知研讨的氛围和节奏;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继续、什么时候需要小结一下。引导者始终保持讨论聚焦并最终达成结论。他们做到这些但始终保持对讨论内容的中立,也就是他们不干预参加者的决策权。
引导者做什么
引导者对于团队而言,有以下贡献:
·做背景调研,理解团队的需求和想实现的目标;
·协助团队明确总体目标,并制定出细分目标;
·设计准备详细的会议过程,包括如何进行互动的过程说明;
·帮助团队建立会议规则,确保产生有效会议氛围;
·确保大家观点背后的假设能够浮现出来;
·通过提问,鼓励更加深入的探索;
·在对的时刻使用对的工具和技巧;
·鼓励每个人参与;
·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
·做准确的记录,呈现参加者的想法;
·帮助参加者建设性地管理彼此观点的差异;
·对不恰当的行为能够有效干预和引导;
·给参加者提供反馈,让大家能够评估当前研讨进展,并做出调整;
·协助团体达成结论并制订出下一步计划; ·促进团体整合内部资源,连接外部资源;
·为会议提供评估手段并对会议进行持续改进。
引导者为人际互动提供结构性工具,并使人际互动更加富有成果。引导者事先做认真的设计,现场还要根据实际的展开而做灵活的调整。关于引导者都做哪些具体工作,请参考第3章关于引导过程的各个阶段。(P1-3)
推荐序一
引导——团队协作的秘方
现今的大环境充满了快速的改变、复杂的关系与难以捉摸的发展动态,让企业界、非营利机构,甚至政府机关的领导,都不能只靠一己的智慧做出决策,就确保有效推行。能否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胜出,关键看团队协作的成效。
在我多年协助组织领导的经历中,常常听到的疑问是:“如何让有多种观点与才能的成员贡献出最好的想法,并且共同激荡出创新的做法?”更进一步的是:“如何凝聚团队产生共识,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当你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尝试一些方法往这个方向走,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走在“团队引导”的路上了!
所谓引导(Facilitation),原意是让事情更容易,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协助一群人从A点更容易走到B点。而难就难在,一群人聚在一起,各有各的专业、感受、看法与做法,如果不能打开整个团队参与的空间,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有一位半导体客户的人力资源主管就曾经说过:“在我们公司,每位参会的人动不动就有两三个博士学位,讨论起事情来谁也不让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引进团队引导方法的课程,让大家能够充分将智慧贡献到整个团队的原因。”
引导者是如何创造这团队的空间的?简而言之,就是从扮演中立的角色开始,关注团队讨论的流程(而非只是内容),并且将着力点放在探询(Inquiry)上面,能够问出有力的问题。这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则有许多复杂的层面需要思考。
国际上引导这个领域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了,累积了许多非常具有成效的做法。国际引导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IAF)也定义了专业引导者的六大核心能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IAF网站www.iaf-world.org查询)。我曾在IAF担任亚洲区代表,在国际年会上多次遇到本书作者英格里德?本斯女士,她在引导的领域深耕多年,著有多本图书,是这个领域非常知名的专家。
话说回来,一个专业的引导者(Facilitator)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时间。除了要参加许多专业课程与认证,还要积累实务经验。我们如何能够快速地学到一些可以立即上手的技巧,在每天的会议当中开始运用呢?我想,答案就从这本书开始。从书名就知道,本书的目标是要让大家能够轻轻松松从基础做起,所以从基本的概念、工具,一直到做法的操作流程与步骤,甚至会议流程的设计,都有全面的涵盖。任伟先生对本书精辟的翻译,也让引导的精神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非常难得。 有了基础的概念,学习引导还需要在课堂上看实际的示范、理论的讲解,并且由老师看着你实际操作并给予回馈,这样能快速提升你引导的核心能力。
总体来说,如果大家要想摆脱一盘散沙的状况,一定要在团队协作上下功夫,而学习引导绝对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打开本斯女士的书,你就能看到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秘方,相信绝对比大家“土法炼钢”能少走许多冤枉路!
许逸臻(Laura Hsu)
国际认证引导师
国际引导者协会认证评审
开放智慧引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IAF亚洲区代表
www.open-quest.com
本书以清晰的结构呈现了团队引导的核心技能与常用工具,充满真知灼见,对提高引导技能大有裨益,也将对推动学习型组织与行动学习在中国的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邱昭良,管理学博士、学习型组织研修中心·中国学习型组织网创始人
整个时代的发展,让旧的控制型的工作方式面临越来越无效的局面,人人能够贡献,人人需要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慢慢成为一门通用的技术。本书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帮读者实现对引导技术的学习、操作和掌握。诚意推荐。——刘媛芳。Nowhere中国区总监、Workface召集人
越来越多的团队领导者意识到引导对激发团队效能的重要性,但引导究竟有什么核心技能和工具呢?这本书为这些有疑问的团队领导者提供了实用而丰富的工具和清晰明了的步骤。值得推荐给每位团队领导者!——王冬梅,翔知羽白OD中心创始人、前柯达亚太区学习发展总监
敏捷软件开发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了“人”在研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软件研发团队开始共同创造,共担职责,于是“引导”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软件研发活动中。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具有高度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好书。——滕振宇,独立敏捷顾问、认证Scrum教练
《引导》帮我找到了发挥集体智慧的“道”和“术”,它使老师愿意开会,使学校改革上行下效。让群策群力成为现实,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刘晓云,山东省青岛第二十四中学校长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引导的实践意义,不仅适用于商业机构,也适合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有助于激发学校更多的活力。——刘惠,真爱梦想教师发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