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平著作的《人生没有草稿(林清平哲思散文)》为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数十篇文章,或回忆,或记叙,或感怀,或追述,或呐喊,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积极向上。旨在引领人们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当下,阐述生活的真谛,品味生活,参悟人生,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没有草稿(林清平哲思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清平 |
出版社 | 西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清平著作的《人生没有草稿(林清平哲思散文)》为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数十篇文章,或回忆,或记叙,或感怀,或追述,或呐喊,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积极向上。旨在引领人们在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当下,阐述生活的真谛,品味生活,参悟人生,引发读者心灵的共鸣。 内容推荐 生活是一门哲学,人生就是一次行走,你的脚印无论怎么样杂乱无章,都一定有规律可循,规律左右这你与这个尘世相处的态度。 人生难以精挑细选,生命却可以精耕细作,太刻意的人生不快乐,不惜力的生命才无悔。随缘,人生路好走;用心,生命花满园。 林清平著作的哲思散文集《人生没有草稿(林清平哲思散文)》讲述了人生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旅程,不同的时代,决定人生的不同样式。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迷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生命的价值。或反刍,或追问,或呐喊,思想者总是试图通过个体的体验,经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触摸社会、人生和生命的真相。 目录 第一辑 原点 生命源头上的茅草岗 被一棵树引领的童心 桥上的忧郁少年 梓树奶奶 鸟窝的高度 我的音乐启蒙 刨山芋的哲学意义 母亲的味道 流水琴魂 大祥先生 徐老师 竹痴万芝 刻在生命原点的碑铭 注定必须跋涉的漫漫长途 第二辑 流年 和春天一起奔跑的野兔 胸廓深处的风景 国画里的城市 灵魂里的故乡 浮山白玉兰 在湘西找回自己 邂逅上海 秋天的况味 对一个梦境的追述 我与范光陵 禅意不言多飘逸 沿着老照片捡拾旧时旋律 老娘等我回家过年 第三辑 回声 不能停歇的自我修剪 家教是人生的基肥 每个孩子都可以优秀 教养来自心灵的保洁 梦想与青春 别和自己过不去 你有大把的快乐 宽容不是简单的放过 生活就是一锅饭 关照好自己的情绪 人乃一具皮囊一口气 交友之道 活法即是佛法 幸福无处不在 因是你种果必你收 我的微博观 禅就这么简单 时间絮语 让传统文化植根城市 北大的围墙 应该怎样对待老祖宗 附录 试读章节 五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便出生在这样的村庄里。我所在的村庄叫茅草岗,其实,那里只有茅草没有岗,算得上岗的无非就是村庄里家家户户垒得高高的屋基,因为怕水淹,他们不得不将屋基尽量垒高,其实,垒得再高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长江的圩堤一破,屋基垒得再高也无济于事。 这个叫茅草岗的村庄大约有三十来户人家,沿长江圩堤排成没有规律的曲线。圩堤外面依次是一条一百米到五十米宽窄不等的杨树林带,林带外面是荒滩地,荒滩地的外面就是江滩了。每年长江的枯水季节,荒滩地可以种一季作物,但总是种得多收得少。这一季的作物大多成熟在汛期前后,汛期来得迟几天,还有收成,若来得早几天,就会颗粒无收,已经成熟八九分的作物眼看着被江水吞噬,总是叫人心痛得直掉泪。 因为是棉区,圩堤里九成以上的耕地种的都是棉花。圩堤外的荒滩地则大多种的是水稻,获得的收成是村里人口粮的贴补,没有了收成,便只好全靠回销粮度日。吃过回销粮的人或许都有很深的记忆,回销粮不一定都是大米,有时候是老玉米或干地瓜片,即使是大米也是现在根本无人问津的陈化米。定量一般都不够吃,只好以瓜菜代。伴随我整个童年的就是这个叫茅草岗的村庄。从记事起,恐惧和饥饿就一直如影随形地纠缠着我。村民口口相传的关于长江破圩的故事,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一到长江汛期,我无时无刻不担心圩堤溃破,每个夜晚都会被洪水滔天的梦境惊醒。在漫漫黑夜里,我内心的忧患意识被恐惧的梦境催生,并一点点长大。 有两种东西是我儿时的最爱,一是长江圩堤外面杨树林里的茅草根,二是邻村桑园里的桑葚。因为回销粮不够吃,江外荒滩地偶尔的收成又被节俭的父母换成了砖瓦,人口本来就多的我们家总是过着吃不饱的日子,童年的我因此饱受饥饿的滋味。于是,杨树林里的茅草地就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茅草根一节一节的,就像缩微了的甘蔗。将拔出的茅草根放在嘴里嚼,有淡淡的香甜味,我经常是嚼着嚼着,就暂时忘记了饥饿。 桑树结桑葚时不啻我的节日,在那段日子里,我几乎每天泡在邻村的桑园里,在我眼里,青的、红的、紫的桑葚,是人世间最美的美食。尽管因此胃里有了充塞物,但必须为此付出代价,有时候,因为误食了毛虫爬过的桑葚,结果嘴巴肿得比馒头还要大,那种火烧火燎的滋味,不是亲身经历者不能体味。 茅草岗,这座最初哺育我生命的村庄,不仅决定了我童年的生活,而且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 被一棵树引领的童一心 有一种树至今青葱在我的记忆里,岁月越是久远,它的树冠越是茂密,它的树干和枝条越是道劲。这种树被称作梓树,是极常见、极普通的树。顽固地根植于我记忆中的那棵梓树,不像别的梓树那样树千挺直,它朝着一个方向弯曲、前伸,极尽所能地向空中斜插,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倔强。在茅草岗众多的梓树中,这棵弯梓树无疑是另类,不被人看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我却对这棵树情有独钟,情愿将自己的童年时光大把大把地撒给它,在寂寥或愉悦中彼此分享。 在被三十多座农房画出一条不规则曲线的茅草岗,我们家位居曲线的中间,相对比较独立。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地方结巢而居,与我父亲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父亲幼失怙恃,三个兄弟靠我的祖母一人抚养,家庭生活维艰。抗日战争年代,十二岁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行走江湖,千着贩卖鸡蛋的营生。毕竟还是少年,一个人在江湖行走,少有管教,后来不幸染上赌瘾,做小生意赚来的一点钱,总是左手进右手出,留不下一点积蓄。后来,父亲仍是一无所有,母亲并不嫌弃父亲,她在毅然决然嫁给了父亲。和母亲结婚是父亲一生的转折点,婚后,父亲立下誓言,要痛改前非,靠勤劳的双手在村里出人头地。 父亲没有食言,他和母亲一起开荒种地,省吃俭用数年,稍稍有了一点积蓄之后,就想到要盖房子。我们家的祖屋不过就是三间破破烂烂的茅草屋,坐落在村庄的东头偏中间一点,除了房子之外几乎没有多余的屋基。父亲要盖自己的房子,就必须另外选择屋基。但村里稍好一点可以当屋基用的地方都名花有主,剩下的地方大多地势低洼。在圩区,凡是地势低洼的地方建房成本都高,因为垒屋基的工程浩大。 父亲最终选定的地方是村里最低的一块低洼地。这块低洼地临近一条十多米宽的河流,茅草岗人称之为龙沟。地处圩区的茅草岗,到处是沟渠水塘,但能算得上河的也就这条龙沟了。大概又是数年之后,父亲硬是靠着自己的一双肩膀,在龙沟边垒起了全村最高的屋基,并建起了三大间崭新的房子,虽然屋顶上盖的也是茅草,但和村里其他人家的房子相比,还是大而恢宏得挺扎眼。(P4-P7) 序言 序 任卫新 按文人之交,无论年龄大小,相互间一律称兄。毛泽东书信选里就不时出现“沫若兄”“雁冰兄”之类的字样。有感于君主天子尚且如此,作为吾等文化草民者,喜当效仿效颦。所以,尽管清平比我年小,但也称为清平兄吧。 我和清平兄未曾谋面,属于网友,是在网上认识的。开始先是微博,后来是微信。未曾谋面诚却邀我来为他的书作序,对于给人做过不少序的我来说,尚属首次,有点甚觉新奇。 早有清平兄所赠《禅思微箴言》一书,这次又读了《人生没有草稿》的样本,加上看到清平兄作为微博说禅第一人,新浪微博社区委员会专家成员,安徽十大影响力名人微博博主的介绍,我就禁不止感慨甚至汗颜了。 为何? 网络使我们已进入一个秒新闻时代,一般只看个标题。特别是微博或微信,更是碎片化的。我本人操弄这等劳什子,也不过张嘴就说随手即丢而已。但清平兄却把它搞成了部头作品,而且一部接着一部,可见清平兄是个有心人。 佩服! 于是我想到了《金蔷薇》这本书里所讲的那个故事:这是前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于一九五六年发表的一本总结作家创作经验的随笔集。其中讲到:善良但相貌丑陋的退伍兵让·夏米以清理垃圾为生。他每天把一个巨大的装满从首饰作坊里扫来的尘土的垃圾袋背回家,夜里,扬掉尘土,直至隐约看到金粉。日积月累终于铸成一块金锭,将其打成金蔷薇。并把传说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送给他早年照料过的一位姑娘。 故事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每一分钟,每一个无意中说出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次心脏不易觉察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而作家筛选这种徽尘,将其聚拢熔合成金,然后铸出金蔷薇:小说,散文或者是诗歌。 欧耶! 漫读《人生没有草稿》这部十万文字,即是如此。清平兄从一群抬着一片落叶前行的蚂蚁,到搭在乌桕树高处的鸟窝;从刨山芋的哲学感悟,到生身母亲的味道;从和春天一起奔跑的野兔的自我比喻,到生活就是一锅饭的菜根禅思;从瞎子黄演奏的那缕命运的清音,到活法即是佛法的妙谛感悟,都足以见到清平兄这种上面所说的微尘熔金的精细与经心。 然而,清平兄的字里行间告诉我,小时在老师眼里曾有“扶不起来的猪大肠”的断言,于今来说,那十足是看走了眼的。不过也不为怪,在这个世界上,被当时看走了眼的事情多了去了。就我当年的小学来说,那些耀眼的“三道杠”们,现在连名字和摸样都想不起,更不用说,他们和她们都到那里去了? 一笑。 就在行文这篇序时,愈来愈有一种亲近感。其原因就是弱冠之年或在之前,我和清平的性格完全是类似的,内心的忧郁与孤僻基本相同。或许,他看过的那个夕阳也就是我看过的那个夕阳。从清平的那时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在校园里独处一隅,几乎整日不说一句话。如今的我倒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讲课,不用讲稿连说上几个小时,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的了。 网络,已是如今这个世界时空的另外一维,突破了我们常规的三维之外,也许和佛教中的时空维度另有一番妙喻?先不管。我想说的是,网络世界叱咤风云地成就了马云和马化腾,他们硬是使用网络这件利器,在体制里抢肉分羹。清平兄何尝又不能在这个世界里将拄杖一丢,化作一片桃林呢? 然也! 有故事,有道理,有警句,有禅机。清平兄祖籍安徽枞阳,现居池州市即九华山即地藏菩萨道场,于是,笔下有了佛性,但他有自己的悟性。他说,禅并不复杂,是我们给弄复杂了。禅存在于一言一行一粥一饭,禅即生活,生活即禅。因此,他在他的池州城里可以感受到,那从唐朝一路开来的杏花,那是他的禅花。因为他这样说过:心灵的荒原,开不出生活的花朵。 这是不是就有如我前面所说过的,用禅意微尘中的金粉打制出来的那朵金蔷薇呢? 是的。 于是,我想到这样一首诗:在路中间有一块石头,有一块石头在路中间。在路中间,在路中间,有一块石头在路中间。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年,但我一直把它记在心间。在路中间,在路中间,有一块石头在路中间。如果能把路上遇到一块石头,都作为属于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珍视,能做到者有几人呢? 于是,又想到清平兄。想到金蔷薇。想到禅。 是为序。 二零一五年初冬于北京天竺 (作者系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文学总执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