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黄金台
贾延清
黄金台,又称金台、燕台、招贤台,位于易县燕下都遗址中武阳台东南约4.5公里的“金陵堤”外,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
每个帝王都希望国富民强,也都知道人才对兴国安邦的重要性。然而,像燕昭王那样,用高筑黄金台的办法,把国家人才战略表达得如此通俗明了,运用得如此淋漓尽致、炉火纯青的,在古代帝王中还没有第二个。
(一)
燕国是周朝初期最早的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克商分封诸侯时,功劳最大的三位功臣最先得到封赏:姜子牙被封到齐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到鲁国,召公爽(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到燕国。当时召公奭任大周宰相,所以他是兼做燕国国王的。同时被封的还有71个小国。几代过去了,诸侯变成了王。到燕王哙时,他标新立异,学习远古圣贤尧、舜、禹,把王位让给了宰相子之。子之不才,把个好端端的燕国搞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齐国乘机进攻,杀死燕王哙和子之,将珠宝和宗器洗劫一空,燕国近于灭亡。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在这种危难时刻继承了王位。
(二)
面对父王被杀、国家遭掳、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的惨局,年纪轻轻而意志坚强、有雄才大略的燕昭王遍访贤臣。德高望众的老臣郭隗告诫他:“如果你想得到不如你才能的人才,你只须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人才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得到与你的才能相当的人才,你只须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人才就行了;如果你想得到超过你的才能的人才,那么你要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人才才行啊!”燕昭王告诉郭隗,他真诚地希望得到才能超过自己的人才,也会像对待老师那样崇敬他们。但上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郭隗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像明君渴望人才一样,天下的豪杰也都渴望明君啊!”可明君在哪里?谁是明君?你说你是明君,天下人谁信呢?“你只有拿出行动来,人家才会相信你。”郭隗接着用“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告诉燕昭王应从哪里做起。他说,从前有一个国君特别喜欢千里马,一心想得到,但三年过去了,却一无所获。他手下的一个小侍臣便自告奋勇去寻找千里马。当他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找到千里马要买回时,不巧的是,千里马死了。聪明的小侍臣花了五百金将死马骨买回来,却遭到国君的埋怨。小侍臣告诉国君:“你的钱是不会白花的,一匹死的千里马马骨你都愿意花高价买下。这个消息一传开,天下人都知道你真心实意喜欢千里马,而且识货、说话算数。这样一来,一定会有人把千里马主动送来的。”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就得到三匹千里马。讲完故事,郭隗说:“老臣不才,可以算是千里马骨吧。如果你想得到天下英才,就先从我开始吧!” 燕昭王早就听说老臣郭隗德高望众、博才多艺、忠肝义胆,不仅道理说得明白深刻,而且在此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这让他很是感动。于是他采纳了郭隗的建议,在都城最显要的位置修筑高台,台上建起宫殿,台上的宫殿甚至比燕昭王的王宫还豪华,宫内放置了大量的黄金,用以聘用贤才。他首先拜郭隗为师,封为宰相,让他第一个住到台上宫殿内,并赐黄金万两。每天他都以弟子之礼向郭隗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燕昭王还派人到各地张榜纳贤。这就向天下人发出了一个强烈而明确的信息:燕国把最重要的官位留给了天下的英才,是英才就能得到重用,就能获得高标准的待遇。一时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广聚人才的美名传遍天下,有识之士纷纷投奔而来。就连别国不太得志的英雄豪杰也都投奔到燕国。正如李白所说:“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剧辛是战国名将,邹衍是齐国著名阴阳学家、五行学说创始人)每位英才到来,燕昭王都把都城打扫得非常干净,然后以清水泼街,着简朴的服装,亲自率文武百官到城门迎接。安顿好英才后,又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向他们求教。
“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天下人才”,燕昭王的国家人才战略贯彻得非常坚决和彻底。他不仅尊重他们,为每个人安排最适合发挥他们优势的位置,量才录用,而且把责、权、利结合得恰到好处,真心实意地为这些英才大展宏图创造了条件。但实际上,燕国当时正处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国家近于灭亡的状态。燕昭王在这种形势下,敢于在招贤台内放置大量黄金,让前来的各路豪杰,不论投靠燕国与否,只要有所需便任由取用,是何等的气魄和胸怀!这样,招贤台就成了真正的黄金台,舍却大量黄金而广延贤士,这在燕国当时并不强大的背景下,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的。燕昭王不愧为贤明之君,他以自己的行动征服了天下的英雄豪杰。纵横家苏秦来了,他明着是齐国宰相,暗地里处处为燕国着想,他把燕国作为自己的祖国,成为燕在齐国的卧底。乐毅是战国名将,连诸葛亮都十分敬佩他。据《三国志》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燕昭王与乐毅一见如故,君臣相处得十分默契。凡是人才,不光有才能,而且多有个性,他们在燕昭王手下,为何如此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服服帖帖呢?除了权利和用人政策外,也与燕昭王的人格与长远目标分不开。招贤馆里人才济济,但燕昭王始终不骄不躁,对任何一位人才都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的作风,他不急于求成,而是注重改革,注重修养生息、蓄积民力,发展农业,奖励工商,操练士兵,等待最佳战机,以确保万无一失。
这样,经过28年不寻常的努力,燕国变得百废俱兴,蒸蒸日上,国富民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共同伐齐,激战于晋邑,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国七十二城,直入都城临淄。烧毁齐国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战后,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此时,燕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世间什么最宝贵?人才。如果说还有什么比人才更可贵的,那就是懂得尊重人才、善待人才、会用人才的人。他们是更大的人才,可称之为“精英”——国之栋梁也!燕昭王之所以能成功,不仅在于他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人才、尽人之长、使用人才,最主要的是,将他的人才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乐毅连下齐七十二城,只剩即墨和莒县久攻不下时,朝中有人进谗言非议乐毅,说乐毅要在齐国称王。燕昭王不仅不听,还对进谗言者予以怒斥和痛打,并说:“以乐毅之功,即便真的称王也不过分。”还说:“乐毅就是做、了齐王,也是一个贤王,也是我所愿意看到的。”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只可惜天不假寿,昭王英年早逝。惠王不贤,中了齐国反间计,走马换将功亏一篑。包括李白在内的历代文人墨客来到易县,登临黄金台,无不感慨万千。今摘几首,供人们诵读与品味。
P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