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童年》是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用碎片方式审视童年时代柏林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散文作品。作者去世前把文稿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里,四十年后重现人世——重返作者1900年前后所经验过的柏林都市生活的景象:柏林的内阳台、胜利纪念碑、蹄尔苑林、电话机、动物园、西洋景、捉迷藏、儿童读物、圣诞天使、幽灵等等,经过他的思想过滤和钻探,无不以一种信息和感受极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极富魅力的个人风格和洞悉事物的新奇视角,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柏林童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瓦尔特·本雅明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柏林童年》是德国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用碎片方式审视童年时代柏林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散文作品。作者去世前把文稿藏在巴黎国家图书馆里,四十年后重现人世——重返作者1900年前后所经验过的柏林都市生活的景象:柏林的内阳台、胜利纪念碑、蹄尔苑林、电话机、动物园、西洋景、捉迷藏、儿童读物、圣诞天使、幽灵等等,经过他的思想过滤和钻探,无不以一种信息和感受极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极富魅力的个人风格和洞悉事物的新奇视角,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内容推荐 《柏林童年》是德国著名学者、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重新审视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散文集。1900年前后,作者经历的柏林都市生活景象,那天马行空般的记忆碎片,插图般美丽的画面感,如散落一地的珍珠,在暗夜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西方评论家将其誉为“我们时代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 目录 第一稿(基森版) 姆姆类仁 动物花园 西洋景 胜利纪念碑 电话机 捉蝴蝶 出游与回归故里 情窦初开 冬日的早晨 斯德格利兹尔街与根蒂纳尔街交汇处 的街角 科诺赫先生与普法勒小姐 马格德堡广场边上的农贸市场 发高烧 旋转木马 水獭 一则死讯 孔雀岛和格灵尼克 花园街12号 识字盒 柜子 学生图书互借 捉迷藏 幽灵 聚会 乞丐与妓女 不幸事件和罪行 针线盒 圣诞天使 两支铜管乐队 驼背小人 最后稿 内阳台 迟到 少年读物 冬日夜晚 弯街 色彩 月亮 本雅明年表 试读章节 姆姆类仁 类仁姑母(Muhme Rehlen)曾在一首古老的儿歌中出现过,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姆姆(Muhme)的意思是什么,因而在我的眼中,这个人物就幻化成了一个精灵:姆姆类仁(Mummerehlen)。虽然这样的误解会带来一些消极意义,比如使我看不清世界的面貌,但它同时还具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使我踏上了通向其内里的路途。任何外在的变动就其内里而言,都是合理的。 有一次,人们谈论铜版画(Kupferstich)时被我无意间听到。第二天我就将自己的脑袋伸到了凳子下面,自以为这就成了一幅铜版画(Kopf-ver-stich)。假如说我由此改变了自己本身和词语的意思,那么,我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在生活中立足而做了必须做的事。我抓住机会学着把自己裹入(mummen)到那些模糊得如同云雾一般的词汇之中,发现相似事物的这一天赋原本就是过去那种强制行为的极小残余,即变得相似并掌控自己的行为。这种强制是语汇施加给我的,那些语汇使我与居所、家具和服装变得相像,却从不像我自己,更没有把我变成有教养的典范,所以,一有人让我放松地展现自然形态时的自己,我就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 那是我在一次拍照时遇到的情形。当时,亚麻布景、坐垫、灯座似乎夺走了我的目光,它们想要将我的成像拉入自身,如同阴间的影子渴望获得献祭动物的血脉一样。最终,人们给了我一张图片,图片上简单地画着阿尔卑斯山。人们将我的右手放在云彩上方,同时我的右手中必须举着羚羊胡小帽,将横贯的雪峰置于阴影之上。 不过,我那小孩脸上从室内棕榈树阴影中展现出的阴沉目光,比起这个阿尔卑斯山小孩嘴角刻意展露的笑容要更加郁郁不振。那些室内棕榈树可以在摄影师工作室里看到,这样的工作室里有小板凳、三脚架、织花壁毯和画架,这些使它们看起来有些像密室和刑讯室。 我的右手拿着一根拐杖,从正面可以看到拐杖的球形捏手,捏手向后倾斜,它的后端是一束在花园工作台上被安上去的鸵鸟毛,我的左手以娴熟的优雅动作托着一顶巨大的墨西哥宽边草帽。我就这样站在那里,没有戴帽子。 穿着束腰紧身服的妈妈站在画面外的门卫身旁,看上去十分紧张。她打量着我那身到处配有饰带的外套,好像是从一本时装杂志上模仿而来的,像一个裁缝师那样。而我却因为要与周围的一切相协调而变了模样。 在家里时,我就像栖身于十九世纪的贝壳里的一个软体动物,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就像一只空空的贝壳,无比空洞。我将它放在耳边,却没有听到战场上的炮声轰鸣,没有听到奥芬巴赫创作的舞剧音乐,也没有听到中午人们在股市大厅里发出的叫喊声或工厂主发出的嚎啕声,甚至连马匹踏过石子路面的马蹄声或卫兵仪仗队行进时播放的进行曲都没有听到。 我听到了什么?我听到的是人们把灰炭从铅皮桶放入铁炉时,灰炭燃烧发出的短促的咝咝声;是人们点燃煤气灯时,煤气灯发出的闷闷轰响;是街上车辆经过时,铜箍由于灯罩碰撞发出的叮当声。 除了这些意外,我还听到了一些别的声音,比如前后楼梯的门铃发出的声音以及钥匙圈相互碰撞发出的叮当声。我在最后听到的是那首短短的儿歌。“有一些东西我想讲述给你,一些关于姆姆类仁的故事。”虽然诗歌的词句变了样,可它体现了我整个被扭曲了的童年世界。 以前在里面的那位类仁姑母在我第一次听到那些歌词时就已经不知去了哪里,而姆姆类仁更加难以寻觅。有时我猜想她在盘子上那游弋在大麦粥或西米粥的热汽中的猴子图案里栖身,为了能看见盘底的猴子图案,我喝下了那些粥。 也许她住在姆姆湖里,那静静的湖水就是她灰色的披肩,将她包裹。我不知道人们对我讲了——或仅仅是想讲——什么关于她的事。她像小玻璃球里的雪片一样,是飘居在事物内里的无声地吸引着人的小碎片,每当我用水彩描画时,我自己也被带入其中。我调出的色彩在我准备用它描画之前,已经将我裹入其中。这些湿润的色彩在调色板上交互渗透,这时,它们在我眼中就好像是一些正散走的云层,我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沾到毛笔上。 不过,在所有东西中,我最爱画的是中国瓷器。虽然那些花瓶、瓦罐、瓷盘和瓷桶都只是一些廉价的东方出口物,但它们的外观五彩缤纷。这些东西深深地吸引着我,好像我在那时已经懂得了故事的要义是什么。这故事源自中国,在这么多年后的今天它又一次引领我去开启姆姆类仁之谜。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老画家向友人展示他的新作。画作中有一个花园,一条狭窄的小径从池塘边穿过下垂的树枝通向一扇小门,小门后面有一间小屋。就在朋友们四处寻找这位老画家时,他却消失无踪。他在画中,沿着那条狭窄的小径慢悠悠地走向那扇门,在门前静静地停住脚步,微笑着侧过身,在门缝里消失了。 我也曾像这样进入到画中,那是一次我在用毛笔描画碗盆的时候,我随着一片色彩进入到了瓷盆中,感觉自己与那瓷盆没有什么不同。 P3-9 序言 在我于1932年身处国外时已开始明白:我不得不长期甚至是永远地离开自己出生的那个城市。 我曾在内心多次体验过疫苗接种法带来的益处。所以我在这样的境地仍然遵循此法,有意唤起我心中来自童年的画面——那些画面最能在流亡岁月里激起我的思乡之痛。 在此,我的精神不应由思念的情感主宰,如同健康的身体不能由接种的疫苗主宰一样。我努力对这种情感进行节制,不是为了从带偶然性的个人传记角度,而是为了从特有的社会发展必然性中对往日的时光进行追忆。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只能展现经验的连续性而无法使经验的深邃内蕴凸现的要素彻底隐退了,我的家人和儿时同伴的整个外形容貌也随之隐去了。相反,我努力不加疏漏地去捕捉大都市在一个来自市民阶层的孩子心中所留下的鲜明印记。 我想,虽然这样的画面还没有获得特有的表达形式,如同数百年来在回忆乡村童年时对田园情感的倾诉那样,但是它们可能会有自己特有的某种命运。但这些我童年时代的郁市画面却与之相反,或许它们能凭其内在意蕴将未来的社会经验预冼展示出来。 至少我希望,可以从这些画面中看出,在以后的成长中,其主人公多大程度地失去了他童年时曾有过的依凭。 书评(媒体评论) 本雅明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 ——著名哲学家 理查德·卡尼 本雅明把他自己、他个人的气质,投射到了他所关注的全部主要对象之中。他的气质决定了他选择什么去写。他从关注的对象中看到了与自己契合的东西。 ——著名学者 苏珊·桑塔格 这本书是我们时代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而它却很长时间几乎不为人知。 ——德国文学评论家 斯聪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