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图解柳宗元集》精选柳宗元生平文学作品,按照题材和体裁分类。本书每篇选文由原文、译文、题解、注释、评析五个部分组成,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并配以古代版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柳宗元集/经典传家系列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柳宗元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图解柳宗元集》精选柳宗元生平文学作品,按照题材和体裁分类。本书每篇选文由原文、译文、题解、注释、评析五个部分组成,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并配以古代版画。 内容推荐 柳宗元为文作诗讲究的是“文以明道”。他所讲的“道”不是自然之道,也不是儒家道统,而是治世之道,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于国于民有利并且切实可行之“道”。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为了使大众读者更轻松地欣赏经典诗文,《图解柳宗元集》在书中精心设计了作者简介、题解、注释、诗评、诗解和译文等项目。这些项目有对作者生平经历、主要著作、成就贡献的介绍;有对所选文章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的精彩评论;有对文中难点、知识点的详细解释;还有对古代经典准确优美的翻译。这些项目使此书成为普通读者了解古代诗文的入门佳作。我们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进行阐释,目的是使读者对柳宗元诗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文鉴赏水平。 目录 文稿 封建论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辩 箕子碑 梓人传 段太尉逸事状 蝜蝂传 鞭贾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石涧记 憎王孙文 捕蛇者说 罴说 种树郭橐驼传 童区寄传 愚溪诗序 钴鉧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三戒 序 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观八骏图说 六逆论 师友箴并序 吊屈原文 送元秀才下第东归序 与杨京兆凭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愚溪对 宋清传 献平淮夷雅表 辩《晏子春秋》 唐故万年令裴府君墓碣 说车赠杨诲之 谪龙说 鹘说 设渔者对智伯 牛赋 瓶赋 惩咎赋 闵生赋 梦归赋 囚山赋 敌戒 杨评事文集后序 与萧翰林倪书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永州铁炉步志 游黄溪记 石渠记 袁家渴记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 哀溺文序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贞符 非《国语》序 非《国语》上 不藉 三川震 大钱 无射 问战 骨节专车楛矢 卜 非《国语》下 命官 戮仆 叔鱼生 吊乐毅文 送宁国范明府诗序 同吴武陵赠李睦州诗序 送澥序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 邕州马退山茅亭记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 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 送徐从事北游序 晋文公问守原议 天说 与友人论为文书 与吕恭书 答贡士沈起书 送薛存义之任序 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 序棋 序饮 馆驿使壁记 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 柳州东亭记 柳州复大云寺记 诗稿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 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之作其韵增至八十通赠二君子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 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大使因 以见示二十韵一首并序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赠江华长老 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 离觞不醉至驿却寄相送诸公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 重别梦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南涧中题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与崔策登西山 构法华寺西亭 夏夜苦热登西楼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夏初雨后寻愚溪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试读章节 我自从遭到贬斥放逐后,又碰上母亲病故的事,意志慌乱,精神耗竭,又常常积聚着忧虑恐惧,神志已经不足了,读过的书随即忘记。近一两年来,腹部的痞块更加肿大,加上其他的疾病,行动举止已不如往常。眼前模糊,感到眼内有什么东西在骚扰,如同充满尘霾的天空一般浑浊不清,内心郁闷凄楚,虽然有意探求文章的奥秘,但是疾病已夺走我的意志了。每当听到别人谈话声大一点,就感到血气上冲,内心震恐,即使用手抚摸胸口按着胆区,还是不能止住。再加上永州多火灾,五年之内,我家四次遭到大火。我光着双脚从火中逃走,毁墙破窗,才得以不被烧死。书籍散乱毁坏,不知去向。因此一遇火就害怕,整天心绪茫茫,连话都说不出来,又怎能专心写作,劳苦不休,自讨苦吃,以危害我这被摧残的灵魂呢? 我心中那种至诚郁结的情况,已经详细地写在我献给许孟容前辈的信中了,不再在你面前啰嗦陈述。一般人遭到贬斥放逐后,都迫切希望有为国效力的机会,然而唯独我却没有这种念头。我自认为罪过重大,难以赦免,才学、资质又没有特殊的地方,能苟且生活着,把自己忧伤恐惧的心情畅快地倾吐一番,已经十分幸运了,哪敢还有其他的念头?我想先父禀性孝顺,遵行直道,在这两方面都高出天下之人。他两度入朝当官,官阶只到六品。我这个不孝的儿子,也曾两度入朝当官,也达到六品了,我哪有资格承受这种地位呢?况且柳氏号称是个大族,跟我五六代前同一祖先的堂兄弟们都没有入朝当官的,难道我独自超出几百人之上吗?因此我自己思量了一下,从官阶来说,已超过我的才能了,从恩宠来说,已是很优厚了。知足和知止是不同的,我已经知足了。假如掣此为止,不再进取,不再接受朝廷的禄位,我也无法办到。今后如能得到好的官职,我还是不会推让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跟别人比较一下,我还是有条件去求进取的。如果得不到好官职,那本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因为我求进取的志向已经消磨尽了。 我身世凄凉,孤独无依,没有能够栖息的家室,即使朝廷有朝一日能重用我,谁来与我共享这种荣誉呢?只恨自己不幸,虽然蒙承见爱,和你的女儿结婚,但她早已去世,我现在已寡居十多年了。她曾经生过一个男孩,只是生下不久就死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可寄托的后嗣,怨恨痛惜之情,常常积恨在心中。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现在还忙忙碌碌生活在世上,就是只怕没有后嗣罢了。如果老天爷不忘先父的德行,使我不绝后嗣,或者还有希望延长我的寿命,赶上大赦,能返回故乡,成立家室,那么做儿子的职责也就算完成了。除此之外,如果还想争取什么恩宠利禄,天也不会容我!天也不会容我!您不久会回到朝中,再当大官,我希望你把我的心事记在心中。我流泪叩头对您说出心里话,内心对您感激不尽。 我流泪叩头再拜岳父大人。 P92 序言 国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理论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坚船利炮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的称呼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地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幡然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领导者、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挑战。 那么,这套经典传家丛书的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水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