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伯毅、邓家彦口述的《锺伯毅邓家彦口述自传》介绍:
《锺伯毅口述自传》叙述了洪宪帝制、南北对峙、护法战争、联省自治、革命军北伐、抗战及抗战胜利后各个时期的政局,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国民党史以及民国时期湖南地方史、中国教育史等方面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邓家彦口述自传》中,历数同盟会的渊源与发展,用大量篇幅追述了他与孙中山、胡汉民、马君武、苏曼殊、章太炎、陈独秀、徐崇智、陈炯明、朱执信、谢无量、柳亚子、黄克强、李济琛等人的来往经过,读来声情并茂。邓家彦夫人谢兰馨女士也参与口述,提供了有关宋庆龄、张溥泉夫妇等人的第一手资料。
锺伯毅邓家彦口述自传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细节生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国民党史以及民国时期地方志研究等诸多学术领域,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前言
一、乡里与家世
二、童年之教养
三、壮岁之修游
四、创立新式学校
附录:湖南蓝山县新式教育展览记录稿
五、参加湖南谘议局
六、膺选国会众议员与国会初次集会
附录一:国会提案一份
附录二:刘幼蘅先生复函忆述民宪党发起人姓名
七、袁世凯统治时期之见闻
八、洪宪帝制失败后一度纷乱之湘局
九、国会重开与再遭解散
附录一:“湖南加赋问题”剪报一份
附录二:国会提案一份
十、南北对峙局面之形成
十一、湖南护法战争
十二、联省自治运动
十三、湖南制订省宪之始末
十四、援鄂战争
十五、国会第三度召开与曹锟贿选
十六、曹吴之倾倒与北京善后会议
十七、湖南与国民革命军北伐
十八、北伐前后之见闻
十九、禁烟工作
二十、杨永泰之述评
二十一、抗战时期之活动
二十二、抗战胜利后参加制宪之经过
二十三、游历十一省
二十四、余毕生从事之教育事业
附录一:赠余园仁棣先生五十一岁序 雷飞鹏
附录二:确立联治政制为改革军财各政之标准以解纠纷而谋统一案
前言
第一次访问记录
第二次访问记录
第三次访问记录
第四次访问记录
第五次访问记录
第六次访问记录
第七次访问记录
第八次访问记录
附录一 致党史会函
附录二 国父游普陀山述异
附录三 自由之先路
第一编 史事
第一章 马克斯及社会主义
第二章 巴枯宁及无政府主义
附录四 家父谢公鸿焘、家母马夫人秋仪革命事略
附录五 党国元勋邓孟硕博士
附录六 邓家彦与中华民报
附录七 邓孟老的同志爱和读书精神
后记
十、南北对峙局面之形成
民国六年六月十二日黎元洪因督军团及张勋之逼迫,宣布解散国会,南方各省即群起反对,两院议员纷纷南下。及至复辟变起,黎元洪复任段祺瑞为内阁总理。七月四日段祺瑞誓师于马厂,仅旬日即驱除张勋,收复京师,黎元洪声明去职,以副总统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惟段祺瑞等北洋军人无意恢复国会,研究系人士且推波助澜,竞谓民国已随复辟而灭亡,今共和再造,应另订新法,成立新国会。于是北方乃有“安福国会”之出现,与徐世昌之出任总统。南方则孙中山率海军抵广州,举护法旗帜,号召部分议员组非常国会,复得西南实力之支持,乃有护法军政府之成立。南北对峙分裂之局面从此开始,盖民国以还虽有洪宪与复辟等纷扰,全国大体尚属统一,护法军兴,两个政府,两个法统对峙也。兹再分别详述如下:
(一)北方政府始则于民国六年十一月仿民元办法召集临时参议院,篡改国会组织法,继则由段系之安福俱乐部操纵国会选举(按:该俱乐部设于北京安福胡同,故名),翌年八月新国会开幕,世有“安福国会”之称。九月冯国璋代理大总统任期届满,图令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按:徐之当选总统实为北洋军人直[冯国璋]皖[段祺瑞]两系争持不下之妥协结果。徐虽为文人,于北洋派系中资历则最老,城府亦最深),此一时期段系人物如徐树铮、王揖唐等活跃已极。北方政府既以徐世昌为政治上之元首,组安福国会为法统,段系则隐握势力,以武力统一全国为基本政策。而其达成统一目标之两大法宝则一日财力,于是有“西原借款”之举(民国六年七月间);一日军事,故于北洋军队之外复藉宣布对德参战之名(民国六年八月)成立“参战军”(民国六年十二月),由段祺瑞督办参战事务,其后以欧战停止,复改“参战军”为“边防军”(民国八年七月),此为当时北方政局之大概轮廓,史籍言之甚详,可不必辞费。惟有两点甚有趣者,或常为人所忽视。北方政府向日借款系与日本寺内内阁私人驻华代表西原龟三交涉谈判者,当年寺内内阁在华投资为数甚钜,约在一亿四五千万日元左右,其中大部分为西原所经手,然竞甚少正式契约,乃至未尝正式签字,故日本方面无从向我追究。可谓日人弄巧成拙之一例。至于参战军则由徐树铮经办,虽属参而不战,用兵对内者,但其后改称边防军,用之规复库伦(民国八年十一月),扬国威于外蒙,其功实不可抹煞也。苟边防军如勿因直皖战争(民国九年七月)而撤回,满蒙问题必可改观。故就国家立场言,导致边防军撤回之责任,实可供史家之研究也。
(二)自民国六年六月国会二次解散后,南方则两广首告独立,川湘黔滇相继响应,福建与陕西亦有部分拥护,而南下之旧国会议员亦络绎由沪抵粤,响应孙中山之护法号召,惟以未足法定人数,于九月一日开“非常会议”,制定护法军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副元帅。其实孙中山除得非常国会支持外,仅拥有由彼率领南下之海军而已,陆、唐对孙貌合神离,故军政府副元帅之职衔亦始终未愿屈就,以后孙氏且与非常国会中之政学会一派,发生龃龉。而广东之地方实力又握于旧桂系军人之手,与孙氏之间亦不融洽。至翌年(民七)五月非常国会为扩大护法军政府之基础,乃修订组织大纲,改选唐绍仪、唐继尧、孙文、伍廷芳、林保怿、陆荣廷、岑春煊七人为总裁,组政务会议。采合议制,而以岑春煊领主席总裁之名义。孙中山愤而去沪,但未拒任总裁之职,盖无实力可以反对也。此时政学会甚活跃。总裁制之制订与岑之来粤,政学会均出力不少,余亦赴广州,参加非常国会。
南北对峙期间下列诸事件较为重大,可予留意:
一日参加巴黎和会。民国八年二月,我国对外为表示勉强统一,提高国家地位起见,派遣全权代表陆徵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五人,参加巴黎和会,其中王正廷即为护法军政府所派。由此可见南方政府之地位与军阀割据不同,而确为南北对峙之形势。
一日关余问题。以往无论有何变故,国内、国外均奉北京政府为正统,各地商税均归北京中央统筹支配。各地军阀虽间有强行截留关税,但属非法行为。民国八年六月,护法军政府经向北京外交团交涉,取得北方政府之同意,以百分之十三的关税余款,交与南方政府使用。根据协定,此项关余,由伍廷芳以军政府总裁兼外交、财政部长之身分支领。此点虽是小节,而于南北对峙局面有实际上之影响。P46-48
锺伯毅(1880~1962),湖南蓝山人。在清末民初之际,担任过湖南谘议局驻会议员,1912年(民国元年)当选众议院议员,出席过首届国会。1921年他出任湖南省财政厅长,力主联省自治,参与制订省宪法,是政体改革的倡导者。1934年他又以湖南省主席何键私人代表的身份,驻庐山与蒋介石联络。1946年任首届“制宪国大”代表,1949年去台。《锺伯毅口述自传》叙述了洪宪帝制、南北对峙、护法战争、联省自治、革命军北伐、抗战及抗战胜利后各个时期的政局,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国民党史以及民国时期湖南地方史、中国教育史等方面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邓家彦(1883~1966),广西桂林人。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成立时的首批会员,后任司法部长,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他在这部口述自传中,历数同盟会的渊源与发展,用大量篇幅追述了他与孙中山、胡汉民、马君武、苏曼殊、章太炎、陈独秀、徐崇智、陈炯明、朱执信、谢无量、柳亚子、黄克强、李济琛等人的来往经过,读来声情并茂。邓家彦夫人谢兰馨女士也参与口述,提供了有关宋庆龄、张溥泉夫妇等人的第一手资料。
现将《钟伯毅口述自传》《邓家彦口述自传》合集出版,列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百科史学·口述历史丛书》。为保持口述文体特点,我们除对一些特定名词和事件进行了校订外,在纪年、书名刊名、序号编目等方面,尽量与原稿原貌一致。至于口述者在回忆中表达的政治立场,在我们做了必要的处理后,也希望读者在阅读、使用中,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
同盟会创会元老邓家彦先生,他的访问记录在完成之后二十九年问世,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透过这部书,可以多一种角度,来看孙中山当年革命的过程。同时也看到邓氏本人参与肇建民国的情景。当然,由于时间的差别,访录者在民国五十年依原音整理记录而成的稿件,自然保留了讲述者当年的原意与情绪。原来的用意和情绪的保留,最足以彰显讲述者个人的风范,这是口述历史记录最大的长处。
口述录音的整理有多种方法,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逐次整理记录。每次访问的内容,随讲述者之意气,在时空中飞跃,最为真实可爱,惟难免多所掺杂,主题较不集中,时序较不谨严。二、全部依时间顺序。在初稿完成后,由访录者依编年原则排列,佐以记事本末之法,而有严格排比循时道来的效果。前者最忠于原音原意,但顺序难依前后连串;后者娓娓叙述,如行云流水,但已有若干程度的更动。本份记录,采第一种方式。读者在每一次的访问记录中,可以看到邓氏随性之所至,意气奋发,翱翔于时光隧道的原样。访录者为了保留这份典致,同时使本书更具参考价值,另外编有“谈话分类目录”一种,以“中国同盟会”、“奔走革命”……等八大主题,重行编目,方便读者检索。
本书的内容,除了访问记录之外,另外附录邓先生函稿两篇、译稿一篇、邓夫人稿件一篇,以及黄昆山、黄嘉谟、潘宗武三位广西人士对其乡长的回忆与研究论文,以充实篇幅并增读者对邓氏的了解。本书的编印,除当年从事访录的四位先生外,在审校的过程中,王聿均、黄嘉谟两位先生数度校阅本书,黄嘉谟先生更提供许多关于编辑、校对以及史事订正上的宝贵意见。而付梓期间,杨明哲先生、许淑玲小姐、李慧玲小姐、程贤杰先生、蔡惠如小姐、李正贤先生参与校对与编制索引,均对本书的问世助益甚大。
口述历史组谨识
一九九〇年四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