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原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顾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人们怀念的文学黄金时代。90年代初,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行程两万多公里,历时两年,采访了120多位文学家。这部会聚80年代大部分重要作家的对话集,是中国文学的断代史。因为已成历史,所以多了一重深厚的价值——拂开文学的尘封,致敬文学的梦想。本书断版多年,此次以《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的名字重新出版,相信会唤起更多人对八十年代的回忆。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九十年代初,《重返黄金时代(八十年代大家访谈录)》作者马原带着只有一个摄像师的摄制组,跋涉两万多公里,对话百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这一堪称“文学长征”的非官方拍摄,汇聚了当时文坛的各种思考与声音,成为关于八十年代文学的唯一一次大规模拍摄。本书即这次拍摄的文字实录,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的文学口述史。

目录

与陈村

与孙甘露、张献

与郑克鲁

与格非、李劫、吴亮

与王安忆

与戴厚英、张英

与陆星儿、王小鹰、蒋丽萍

与阮海彪

与叶辛

与张献

与吴劳

与王振孙、张英

与沙叶新

与鹿金

与梁晓声

与李杭育、李庆西

与杨晓敏

与夏仲翼

与王道乾

与汤永宽

与朱苏进

与苏童、叶兆言、李潮

与高晓声、梅汝恺

与韩东

与李晓

与陆文夫

与周介人、程德培

与宗福先、陈村

与李子云

与巴金、李小林

与汪曾祺、张炜

与格非、余华、程永新

与谌容

与冰心

与王蒙

与夏衍

与王朔

与李文俊、高莽、吕同六

与赵毅衡

与丛维熙

与赵玫

与蒋子龙

与冯骥才

与崔道怡

与朱伟

与史铁生

与施咸荣、董衡巽、李文俊

与徐怀中、莫言

与张抗抗

与刘心武

与阿克曼

与刘恒

与陈建功、史铁生

与铁凝

与袁可嘉、吕同六、柳鸣九、叶廷芳、董衡巽

与刘震云

与郑万隆

与季红真

与乔良、叶楠

与章仲锷

与汪国真

与宗璞

与陈凯歌

与张英、安波舜

与洪峰

与王成刚

与池莉

与方方

与刘硕良

与徐敬亚、王小妮

与韩少功、蒋子丹、潘军

与迟子建

与马秋芬、白小易

与陈言、林建法、辛晓征

与马丽华

与扎西达娃

后记

试读章节

与陈村(上海作家)

陈:你还可以有个话题就是拍厕所。据说现在人的文明程度是看厕所。厕所要很豪华,卫生间要很豪华,这就很富有了。

马:厨房也不得了。现在厨房都很讲究。

陈:等会儿,你可以拍一下我们的厨房和厕所、马桶。

马:对,饭碗和马桶不到一米嘛。

马:想想办法,往正题上说,先说啥?刚才说钱嘛。说钱。那时就说韩少功要拍一下嘛。

陈:韩少功大概有车开吧。

马:那可能比较便利,但我们摄制组不能去。大概只能我们两个人去,飞去,然后飞回来。整个组不能去,然后找机器,让韩少功他们帮忙想办法。一个人总归好办。这儿总归是摊子太大。

马:他现在是不是作家群里赚钱最多的了?

陈:他就是那时候办《海南纪实》……

马:《海南纪实》不得了,当时60万吧?像王朔、苏童他们大概都有二三十万,现在大概差不多。

陈:王朔比苏童钱多吧?

马:不一定。现在苏童外面卖得凶。苏童刚刚一个中篇卖给美国,就是6000美元。我最惨了,到余华那儿一看,他那美元也没少拿嘛,台湾出了三本了。

陈:那就不错了。

马:啊,三本书拿了几千美元。

陈:你走红的时候没赶上好时候,要赶上外国人或海外那些人向中国买东西的时候就好了。

马:那时候他们卖过了之后跟我联系说,人家找你啊。我运气不好嘛,找到我的时候人家已经走了,外国人买完他们的,才说人家也在找你嘛。我一篇也没卖嘛。卖过几个短篇。

陈:你把它留着,我跟你说,任何人跟你订合同,你也别把你的版权给卖绝了。

马:或者是卖2年、5年,或者是卖一个国家的。

陈:卖某个地区的,但你不要卖绝了。

马:就要卖个大价钱的。

陈:你版权都是自己的嘛。

马:原来我比较有数。早晚都能卖出去嘛。一是写得不多,如果我一辈子能写3000万、5000万,要是我现在急着卖,怕这个钱是花不了了。但一辈子就写两三百万字小说,现在卖了,以后呢?还是外面有电视能赚到钱,尤其海外,光靠版税就会发财嘛。

陈:我有个好题材没发出来,但不能写,写了肯定找我麻烦。

马:你说啊。

陈:你说是啥?卖到香港、台湾肯定发财。

马:有一次,我记得,那是你们还没结婚的时候,我去王宁家里,房里也是一个大床,那房间把床去掉就没有空间了。第一次去你家里嘛,还是1982年初。  陈:那天正好家里有竹笋,你说你不爱吃。

马:就是。没吃过竹笋,吃竹笋我印象比较深,老太太做的菜量都比较足。我到其他上海人家吃饭,盘子都太小,不敢伸筷儿。

陈:你那时候看起来比现在面善一些,腼腆一些。

马:比现在漂亮。

陈:现在也10年了。

马:10年出头了。

陈:今年是?

马:1992年,11个年头。

陈:这十年里,这些人变化都很大。

马:那时候我发不出东西来,你还一个劲儿给我推荐。

陈:你那篇叫什么,《夏娃》。我去找肖刚,《上海文学》的。他说这是个好东西,不过要把开枪的那部分去掉,解放军打死老百姓总归不是什么好事。我说你要是把枪删了,你这小说就不好编了。开枪比较刺激,又有声音又有血,你要把它改成投河自杀,就难看了。

马:当时我一篇小说也没发过嘛——当时我完全就是,一篇小说也没发。那时你还经常给我点鼓励的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咱们俩通第一封信,那时候你说,我总想着一代读者是由一代作家造就的,一开始读者不适应,怕他们大吐不止,但终究会适应的。

陈:经常有格言、警句嘛。

马:对,陈村是以创造格言、警句闻名的嘛。

陈:没有。你仔细想想还真是,慢慢这件事变成真的。原来像闹着玩似的,写着玩玩。到有一天,它变成你吃饭的手段,而这就有些严重了。

马:变成衣食父母了。那时候觉得作家还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很空洞的字眼。

陈:前两天有一些小朋友来采访我,就问我是怎么当上作家的。这就很奇怪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当上作家的。突然有一天人们说你是作家了,我一想我是作家了,那我就是作家了。

马:突然转成专业作家,当时你给我们羡慕坏了,咱们这班人里当时很少有几个专业作家。非常早。

陈:开始请创作假,这就很高兴。1983年开始脱产了。然后到1985年有专业作家编制。

马:我们肯定是国家部门地道的专业作家最后一批。孙甘露、史铁生他们都是合同制,各地都搞合同制,我们还不是合同制。前两天你不是说王蒙又提起这事了嘛。

陈:王蒙希望不要,这两天王蒙又反过来说了,香港《文汇报》登了一篇王蒙在澳大利亚讲学的报道,上面说得挺好。他介绍了很多国外新潮的作家、新潮的文学流派,还说有些人对他不理解,还有抨击什么的。把王蒙的前言后语搭起来看还比较有意思。P1-3

后记

由于地域差异,众多访谈对象的口音千差万别。此书稿经由录音整理,时有不清不楚,亦无法澄清之难堪;故此,有些局部残缺,想读者可以谅解。另,地域广大且人众分散,录音稿无法请本人审阅,倘有差池,也请各位同仁见谅。如何?

马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