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乡启程》带着作家对于故乡的缅怀之恋,无论黄玲写过多少作品,这一次她要溯源而上,回到故乡,回到时间那段无法复制的时光……她将给我们带来香气,这一阵又一阵的香气,也许是从荒原上吹来的,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内心的历程中都衍生出一片荒原,它为内心坚韧的作家诞生着荒原上的冰雹、孤寂的寒光、隐形无踪的异灵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故乡启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玲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故乡启程》带着作家对于故乡的缅怀之恋,无论黄玲写过多少作品,这一次她要溯源而上,回到故乡,回到时间那段无法复制的时光……她将给我们带来香气,这一阵又一阵的香气,也许是从荒原上吹来的,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内心的历程中都衍生出一片荒原,它为内心坚韧的作家诞生着荒原上的冰雹、孤寂的寒光、隐形无踪的异灵之迹。 内容推荐 故乡在远方,是个一提起来就心动、心痛的地方。故乡,就是亲人生活的地方,自己的衣胞之地。埋着祖先的坟茔,也埋着无尽的思念与怀想。那里的每一丝风动,都会牵动心扉,吹皱心灵的一池春水。也是一个你自己可以随便批评,但容不得别人说它不好的地方。黄玲著的《从故乡启程》是一部真挚抒写对故乡情感的散文集,作品充满着对故乡无限的深情。 目录 一个女人的蓝色笔记(序) ——读黄玲的《从故乡启程》海男 故乡在远方 从故乡启程 向故乡致敬 乡愁如水 “六祖分支”的怀想 岁月如歌 峡谷之恋 江边码口 糖汁里的村庄 牛街写意 又见乌峰 人生履痕 长江之旅 向着彝州出发 在凉山过节 青海湖之恋 白公馆奇遇记 五台山普寿寺 走笔金阳 出发去兰坪 小凉山的怀抱 腾冲的好 千年茶乡行 夜宿万和村 被困塘上 大美云之南 我们的祖先“元谋人” 滇王觅踪 云南王皮逻阁 民国云南王龙云 布衣奇才兰茂 一代名士孙髯翁 状元和状元府 林徽因留给昆明的纪念 李乔家族的风采 春城赏花 昆明的眼睛 玉溪的冬天 怀念雪山 佤山明珠 有酒做伴的佤山夜 舷窗人影 百年乔公 高原女人 英雄母亲 插队小品三: 曾经年少爱追梦 如花似玉的小艾 小凤的理想 屁股上别烟袋的女人 姑爷蓝 书斋意绪 时光的花朵 ——献给我天南地北的大学同窗 花之宴 写在离别之际 ——送给2003级学生起航远行 渴望飞翔 说说天鹅 关于“出名” 人和动物的那些事 问世间情为何物 女人四十 花花草草的世界 随笔一束 学会“玩” 亲情如水 外婆的村庄 舅舅·舅母 雨中的母亲 翠湖之殇 ——母亲去世周年祭 清明哀思 母亲节随想 回眸 唱给孩子的歌 小小男子汉 旅韩日记·摘录 启程的时刻 身在他乡 在异国校园 韩国校园的吃 思乡的情绪 异国阅读 快过节了 一个人的中秋 “神七上天”那天 去教堂,看别人信教 在他乡过“国庆” 运动会·牙疼篇 韩国“开天节” 独自去首尔 再探首尔 牙疼与获奖 感悟疼痛 漫步之乐 闲适的星期天 艺术的哲思 匆匆过客 关于日记和蒙田散文 冷雨敲窗 在时间中沉沦 首尔的“苹果节” 秋之韵 参观韩屋 我疼故我在 逛仁寺洞 快到期末了 母亲的生日 一只难忘的“手” 三月飞雪 校园金达莱 汉江之畔赏樱花 韩国的学生们 南山和小说 传说中的“江南” 雨天情绪 东西合璧的婚礼 端午节 要回家了 告别的时刻 回家 飞鸟之痕(代后记) 试读章节 从故乡启程 一 1982年1月,地处滇东北的昭通,春寒料峭。 环城路上的白杨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直指青灰色的天空。偶尔有一片漏网的枯叶,也在风中无声瑟缩。这是一个适宜游子远行,在风中抒写离愁别恨.的季节。求学四年从北方归来,一脚踏上故乡的土地,心便被迷惘与寂寥紧锁。昭通的北风从北部的砖家垭口刮来,冷硬异常,直抵心底最脆弱的部分。 1982年1月的昭通和2005年1月的昭通有什么不同? 似乎没有眼下这般嘈杂、喧哗,城市上空飘荡着淡淡的煤烟气息,行人穿着厚厚的中式棉袄,地处闹市的陡街的商铺门前,不时能见到冒烟的“烘笼”、刚刚生着的小火炉,懒洋洋的商人倚在柜台上看街景。铺天盖地的广告暂时还没有入侵城市的肌肤,人们踏着稳健的步子按时上下班,女孩子们都把头发扎成马尾巴或者扎两把小刷子,不会描眉化妆,更不敢想象有一天还能穿上露肚脐的时装。小孩子们都背单肩书包上学,老人们穿长衫袖着手坐在花坛边发呆。人事局女局长刻板的脸像皱皱巴巴的抹布,没有一丝表情。分配的通知单拿在手中不可更改,没有选择的权利。时间的列车在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站。 辕门口小摊上的油糕被炸得吱吱响,饵诀在炭火的烘烤下一点点变软、变糯,烧洋芋的香味永恒地统治着昭通人的味觉。年关临近,乡下人也袖着手背着背篓进城来看年货的行情,计划着买鞭炮、买酒、买布、买年画,买一份高兴回去犒劳自己。牛车不可以进城,就停在南门外吃草。牛脖子上的铜铃被冷风碰撞出乐音,传得格外寂寥、幽远。 1982年的自己和2005年有什么不同? 那时年轻的身体像风中的树,清瘦飘逸,一无所有。只有未来还握在手中。像一只被拴住翅膀的鸟,心却不可禁锢,做着展翅飞翔的梦。梦见春天的树、夏天的藤、秋天的金黄,让梦缤纷出温暖的诗意。 二 因为风太硬、草枯黄,因为心的不甘寂寞,便总想着逃离。那些声称热爱故乡的人其实都不在故乡,距离远了才能审美。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浓浓的煤烟熏得人泪水恣意横流。太多的寂寥缠绕着灵魂,连梦也飞不高,只能在低空的冷风和云层下挣扎。 幸好,人生还有另一种选择。还有那么多不甘寂寞的生命在寻求突围的路。 1986年的昭通大地有一股春潮在涌动。文学的梦想把许多年轻和不太年轻的人们集合到一起,要为一块贫瘠得只剩下梦的土地播下理想的种子。那时的宋家宏、夏天敏都还年轻,年轻得狂妄,号称要让文学的种子在故乡的土地上“绿满荒原”,于是就有了“荒原”文学社的诞生(两人分别任社长和副社长)。接着又有了由宋家宏和蒋仲文主持选编的以《荒原》命名的第一本昭通新诗选问世。绿色的封面上几颗星星闪烁,远方是一抹树的绿荫荡漾诗意。这是一本简陋的书,承载的却是不可再来的生命激情和青春的梦境。它几乎囊括了当时昭通大地上所有热爱文学的人的诗作。一共收入63位作者的115首诗。时任地区文联副主席的杨力(愿他的灵魂安息)以《盛开吧,你荒原上芬芳的杜鹃》为题作序,称这些诗是“从生活中流淌出来的清泉,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心灵之歌!我从这里看到了荒原上闪烁着文学希望之光,诗的希望之光”。我相信很多人的书架上至今还珍藏着这本简陋的书,珍藏着一个美丽的、不可重复的童话! 那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激情澎湃的年代。 P2-3 序言 一个女人的蓝色笔记(序) ——读黄玲的《从故乡启程》 海男 黄玲的新作《从故乡启程》开篇中这样写道:“1982年1月,地处滇东北的昭通,春寒料峭……那时年轻的身体像风中的树,消瘦飘逸,一无所有。只有未来还握在手中,像一只被拴住翅膀的鸟,心却不可禁锢,做着展翅飞翔的梦。梦里是春天的树夏天的藤秋天的金黄,让梦缤纷出温暖的诗意。”这本书就以这样的开篇呈现在读者的我眼前。对于黄玲,我有太多的话想言说,只是笔力无法够到我内心的那些语言,更多时候,我默语着。从某种意义上讲黄玲的存在是另一种女性符号,她同时是云南文化的一种语言形象。每次与黄玲见面,都深感时光短暂,她的发型衣饰充分显示着智性女人的另一面,即用生命的光华让我们感知到了内心的皎洁安宁,这种感觉类似我们在孤寂中与空中月光相遇的感觉,那一轮银白色的月光,给予了我们内心阴柔的力量,所以,我深信,万物均在遵循内力和神咒而绵延不息。 认识黄玲已多年,她写评论、小说和散文,她天生就是写手。真正的写手,是用心灵之力与手的触抚力相结合,从而发现了语言的魔力。黄玲首先是一个异常安静的作家,三十多年的写作历练出了她在书房中的一幕又一幕时光,除了去大学上课,除了去云南的地貌中行走之外,属于她个人史中的大部分时光几乎都是在她书房中度过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早就说过,一个女人写作,最重要的必须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所以,一个女人开始写作以后,最初都在为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而奋斗。在许多年以前,黄玲就已经拥有了一间属于写作者的房间,这无疑是一个作家最为简单而迷人的现实境遇的实现。从那一天开始,这个美丽而安静的女人就有充分的理由,将她光阴中一幕又一幕中最美好的年华,在一间作家的房间里度过。因而,我们才有机缘不断地在时间流逝中,欣慰地读到了黄玲写作出版的一本又一本意外之书。 手中正在翻拂的《从故乡启程》就是一本意外之书,所谓意外之书就是在你没有阅读准备的时间里,突然间邂逅到了一阵香气,我更乐意将那些携带着时间之谜和作家独特气息的书称之为突如而来的香气,多少年以前,当我遇见《追忆逝水年华》时,我嗅到了窗前到书房手指间的香气,那些香气来自作家对于人类生活的悲悯和热爱。所有突如其来的书,都不是平常之客,而是神秘的光轮和时间的朗照。《从故乡启程》带着作家对于故乡的缅怀之恋,无论黄玲写过多少作品,这一次她要溯源而上,回到故乡,回到时间那段无法复制的时光……她将给我们带来香气,这一阵又一阵的香气,也许是从荒原上吹来的,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在内心的历程中都衍生出一片荒原,它为内心坚韧的作家诞生着荒原上的冰雹、孤寂的寒光、隐形无踪的异灵之迹。除此外,每一位作家的内心也会拥有一座春光无限的花园,它为作家的前窗或后窗挂上风铃并演变着四个季节的寓言。 意外之书《从故乡启程》散发出一种蓝色的光泽,它也许是云南山冈上的鸢尾花,以相互缠绕不息的盛放敞开着通向世界的小径;它也许是黄玲喜欢的那种丝巾之蓝,以个人沉湎其中的心怀礼赞着生命不变或巨变的时间……书中散发出作家历经的许许多多现场,它很像斑斓的秋天,满树的金黄色叶簇中垂挂着一只只饱满的果实。它更像一本蓝色笔记手册,更准确地说是一本女人写作中回味无穷的蓝色笔记手册。 这本泛着深蓝色之光的笔记本,无疑是作家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回忆过往时光的手记,里面充斥着作家个人经历的场景和对于时间的冥思,每一个细微局部的片刻,都会引领我们往前走。真正的好作品总是有一种引领的磁力,因此,我开始往书中的叙述中走了进去,之后,我去到了作家曾经去过的地方,在那些广袤的人文地理以及作家成长的时间中,我观看到了深蓝色的一条条秘密之境,荡漾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 《从故乡启程》是一本意外之书,宛如在你意想不到的时辰,在转身和顿足中看到的天空之蓝,在太阳和月光的轮回交织中,我们倾听到了一阵阵清风般的抚慰或低诉。书中有翻拂不尽的人生絮语,仿佛相隔许久以前的事又在炉前化为火焰,在或明或暗的光线中,《从故乡启程》的路伸展在许多地名或片断记忆中,为此,我们似乎伴随着诉说者在旅行。 我之所以喜欢书中的诉说,是因为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让我们分享到了一个作家“从故乡启程”之后所经历的那些深蓝色之光泽笼罩之下的心灵史片断。就像我每次与黄玲相遇,她的目光中所流露的仁悲与关怀,每一次她总是习惯于安静地坐在一侧,无论她身体中有火山还是冰雪,她似乎都能以从容的姿态去面对。只有在她所书写的一本又一本书中,我知道那一颗从火里历练过的心灵,类似蓝色的磁铁,照亮了她每天的日常生活。而更多时候,她更像一条蓝色的河流,以柔软的韧性坚持不懈地向前流去。 黄玲的所有写作都是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践行,《从故乡启程》仿佛是一种隐喻,它把语言载入原乡和滚滚向前的时间,从而求索着语言究竟在哪里栖居。因而,这是一次深蓝色的旅行。 后记 飞鸟之痕 一 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只要飞过,肯定会留下依稀的印痕。只是天空太辽远,大地太广博,人生的印痕便如雪泥鸿爪,不经意之间就消失得不留痕迹。我却总想抓住点什么,以慰空茫的人生。哪怕只有清风明月、山高水长,甚至只有一草一茎、一花一叶,只要能让心灵有片刻的暖意。这大约就是我喜欢散文的全部理由。 面对疾驰而过的时间光影,我不知道除了文字还能拥有什么? 有人说过,诗是跳舞,散文是漫步。我赞同这个比喻。跳舞需要足够的激情,才能带动身心“嗨”起来,在翩翩舞姿中获得快乐。漫步则是身心放松、脚踏实地,在缓缓行走中将思绪放飞于蓝天白云。那更接近于禅的境界。 也可以说诗是饮酒,散文是品茶。 酒会让人兴奋、疯狂,生发激情。茶的味道则在于一个“品”字,对茶味的心领神会。俗话说得好,“酒喝头杯,茶吃二开”。第一杯泡茶,第二杯出味,全在于耐心和感悟。喜欢饮茶的人都会记得那个过程,在滚水冲泡下,那些原本干枯委顿的叶片,仿佛转世一般从沉沉梦乡醒来,把那浓缩的“味”在水中一点点洇开。那些复苏的绿叶,瞬间便能把一杯白水神奇地化成一杯清幽迷人的饮品。那是一杯带着前世今生记忆、弥漫着人生意绪的良药。它虽不能治疗身体的病痛,却能直抵心灵深处,与灵魂做一次深入的融汇。 我每每读到一篇喜爱的散文,便会生出这样的感觉。如同饮下一杯上好的清茶,交了一个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品散文的味,亦如品茶,品片片绿叶的精魂,在静默中感悟它释放出的悠远意蕴。匆匆翻过,你是过客;沉溺其中,你就是它的知音了。 二 拿起小说的笔时,我会隐藏起自己,重铸一个真实而又虚无的艺术世界。走进散文之门时,我却需要卸下身上的重负,犹如回归于温暖的家园。哪个人在家里还会衣冠楚楚、周武正王的?披件毛衣,搭条披肩,不是更简单而适意。 编本散文集,犹如收拾一次人生的行囊。 曾经的欢乐、痛苦,云一般飘走的思绪,全如水般流淌于斯。每一页日子虽然已经被岁月之手轻轻拂过,但是每一个瞬间,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所能握住的,也只有文字编织的幻象。 曾经有些个夜晚,我总是梦见自己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时而轻盈、时而沉重,但我总是在奋力地飞呀飞…… 梦醒之后总有一番怀想与惆然,有庄周梦蝶般的迷惘。 一只飞鸟的归宿总是在不可知的远方,因此它注定要在飞翔中孤独下去。不断地越过高山峻岭、江河湖海。既有迎着阳光的快乐,也有在风雨中穿行的阵痛。只有文字,才能承载起这一份厚重的虚无。 我飞,故我在。 我相信辽阔的天空,总会留下一抹淡淡的印痕。 三 文学之路上,要感谢朋友的关爱。他们既是同行者,也是路边的执灯人。每个人手中的灯火汇聚起来,才能照亮前方的旅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忆都已经淡若流云。在编这本散文集的过程中才恍然明白,曾经有那么多朋友是我文学之路上的知音,给予过我那么多的关爱与支持。 那么多报刊曾经发过我那些不甚成熟的文字,给了我很多鼓励。比如《昭通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都市时报》《玉溪报》……比如《民族文学》《边疆文学》《青海湖》《临沧文艺》《金沙江文艺》《文学界》等等。提起它们,如同提起老朋友一般亲切。更让我感动的是,真正的文学同道鲜有人向我索要回报,让我记住他的馈赠。我要对文学路上那些真正的朋友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的鼓励,感谢你默默而无私的支持! 感谢海男女士为本书撰写的“序”,那些充满诗意的文字如同火苗一样带给我暖意。虽同居一城,我们不常见面,却有心灵的相通与和谐,在文字中关注着彼此的世界。还有海惠女士,她一直以来温暖的目光和话语,也让我记忆犹新。她让我深深体会了一个作家遇到好编辑时,心灵相通的知己感和快乐感。 作为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某项目团队的成员,感谢项目主持人李骞教授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后记中只是说感谢的话语,难免让人觉得落俗套。可是在走过长长的人生旅程后发现,唯有感谢才是我最真实的表达。生活中我是一个言拙之人,更不屑于像戏子一样去表演。很多时候,沉默只是我逃避现实问题的方式。即使让人误读,也不愿意刻意去改变这种尴尬。唯有文字可以代替我传达出内心的真实。 所以我热爱和感激文字,它永远是一个写作者最忠实的密友。 四 我还要感谢生活中曾经遭遇过的种种障碍与考验。 命运并没有赐给我顺畅的人生坦途。记得当年从京城学成回到故乡,却被人事部门以虚妄的理由直接分配到公社做干部,让人有瞬间从终点落回到起点的迷茫,那是一段怎样灰暗的日子!好在那时拥有年轻的激情和勇气,还有文学之光的照耀,有乔公那样的文学前辈在前面引路,一切便都可以努力重来。 既然这是命运的赐予,我会照单收下。 还在曲折中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人来到世界,不就是为了接受命运的挑战和考验吗?从人生的最底层重新开始攀援,在挣扎中感受欢乐与痛苦并存的体验。曲折前行,经受煎熬,然后努力蜕变和升华。 就是这样,低到尘埃里,然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回首之际只有感激,感谢命运的艰难和曲折。古人所言的“知天命”,不就是教人在黑暗中保持镇定,在无奈中学会淡然吗? 回首走过的人生之路才发现,青年时代所经历过的艰难曲折,似乎都是上天为了考验我们的毅力而设置的路障。虽然我能在散文中记录下的只是那么有限的部分,更多的内容它们已经在时间中被酿成了酒,供我细细把盏独饮。是的,我喜欢酿酒这个比喻。来自大地上的植物除了经历成长,还要经历蒸煮、接受发酵,要经历长长的黑暗与等待。只有时间能教会你忍耐与坚强,用魔杖将你点化,在发酵中蜕变成新奇的事物。一坛芬芳的美酒,或许是人生最好的收获。 我已经学会不再抱怨,只是以感激的心情对待人生的全部。无论晴空还是阴霾,无论鲜花还是荆棘;也无论朋友还是敌人,欢乐还是痛苦,毕竟它们曾陪伴我走过长长的旅程,都是我人生行囊里的财富。我会好好珍惜它们。 还好,这个世界还有散文这样一种文体与我结缘,赐予我生命的慰藉。很多个夜晚或者清晨,每当我置身于文学的花园,用键盘敲击出艰涩或者圆润的文字时,它们便会引领我进入如诗如梦,水一样温馨的境界。 那里有光明照耀,鲜花盛开…… 天空没有飞鸟的痕迹,但我已经借助文字之力,在无形的舞台翩然起舞。你见,我在;你不见,我也在。 2015年冬于昆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