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棉花红棉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鉴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鉴著的《白棉花红棉花》是一部讲述母亲的纪实小说,也是一部讲述中国南方农村的长篇小说。

作品以母亲一生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精巧的结构安排,从农村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变化。比如,母亲从奢华出嫁到背井离乡再到携子孙重返故土,曾章甫从南下求学到关进监牢再到挑筐卖货;爹爹从当兵到教书育人再到逼女嫁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刘鉴著的《白棉花红棉花》是一部由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先生和老一辈艺术大师潘鹤先生题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深刻展示个人、家庭悲欢离合及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历史长卷。

本作品受“广州市宣传文化资金”资助,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是东方出版社推荐图书。

目录

第一章 豺狗进我家

第二章 老年得子

第三章 米汤喂养我

第四章 艰难的头胎

第五章 汉寿解放

第六章 合葬

第七章 曾章甫进监牢

第八章 小繁纯走了

第九章 织女、绣娘与农妇

第十章 饱饱饿死了

第十一章 加入农业合作社

第十二章 “高烧”

第十三章 好厨娘

第十四章 曾章甫含恨辞世

第十五章 舅外婆的关怀

第十六章 保管员

第十七章 离开康家山

第十八章 三岁丧父

第十九章 母亲的童年

第二十章 日寇来了

第二十一章 嫁给曾章甫

第二十二章 婚后生活:由平静到动荡

第二十三章 胡家段的恩爱

第二十四章 “夫妻档”学校

第二十五章 庄子湾的新成员

第二十六章 熬过水肿病

第二十七章 月子只坐了五天

第二十八章 陪教

第二十九章 又添新成员

第三十章 “四类分子”

第三十一章 起新屋

第三十二章 道任娶亲

第三十三章 “也许还能活两年”

第三十四章 放牛

第三十五章 背着满崽捡茶籽

第三十六章 采茶

第三十七章 吉高叔爹当媒倌

第三十八章 可恨的冰棒

第三十九章 乐怡辍学

第四十章 清波接班

第四十一章 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第四十二章 乐怡收徒

第四十三章 红色的铁链锁

第四十四章 违心的相亲

第四十五章 我家出了个荒货佬

第四十六章 废品收购站

第四十七章 毛坨遇见何黑岩

第四十八章 沸腾的村庄

第四十九章 毛坨病逝

第五十章 南国红棉

第五十一章 爹爹离世

第五十二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家的书桌不是放在书房里,而是放在卧室里。

我家的房子虽然破旧寒碜,却总算是一组“建筑群”。中间的“主体建筑”共四间:三间正房、一间偏房。三间正房都是用泥砖与木板混合作为墙壁。房上都是灰黑色的瓦盖顶。当时大哥刘道任已与我们分家。靠西即靠近池塘的两间正房是大哥家。靠东的一间正房是我家的卧室。卧室里摆着农村流行的“丁字铺”。除丁字形的两张床之外,房里还有点儿空间,所以就在窗下摆了一张半圆形木桌——这就是书桌。两张床各靠一面墙。农村说的“丁”字,严格地说,应该是“横折”。因为两张床的床尾是拼在一起的,这样是为了节省空间。卧室里靠北墙的床并不是紧贴着墙的,母亲在床与墙之间,留了她与姐姐们洗身的地方。靠东墙的床是两个姐姐的。门后藏着洗身的木盆。床上的灰黑色的粗麻纱蚊帐,发挥了像墙体一样障眼的作用。

正房外靠东边,就着卧室的墙,搭建了一间偏房。偏房由泥砖、木板和茅草组成,显得很简陋。偏房里,靠外是灶,灶往里是餐桌、食柜。再往里,撑着一人高的竹篾席,弄出一间房。这实在算不得房,只是摆着一张竹床。这房是小哥刘式农的卧室,这竹床自然就是小哥无论春夏还是秋冬的床了。

除主体建筑之外,其东西还各有一座游离于主体建筑之外的建筑物。靠东的茅屋,是我家的茅厕和杂物问。靠西的茅屋,是大哥家的茅厕和猪圈。我家没有养猪,所以猪圈改作了杂物间,主要堆放作柴用的树枝和干稻草。

在爹爹练毛笔字及豺狗叼走我家唯一一只小母鸡的时候,母亲挺着大肚子,正在马圈子盖上的悦会计家。

马圈子盖是一块圆形屋场,从古到今,大家都这么叫它。马圈子盖上有两家人:一家姓刘,地主成分;另一家也姓刘,贫农成分。当时那两个刘家的家境与成分是完全相反的——贫农成分的刘家较富,住着瓦房;地主成分的刘家家徒四壁,穷得只剩下地主成分。较富的贫农家的男主人叫刘悦琨,是大队会计。大队的人都尊称他为“悦会计”。

旁边较穷的地主家的男主人叫刘建仁,年纪轻,跟我小哥同岁,也与小哥同辈。

悦会计家原已有三个儿子,春节前刚得了一个女婴。女婴是我母亲接生的。这天,女婴才半月大。悦会计的堂客黎胡玲在房里坐月子,由悦会计的母亲打点月子。

悦会计的母亲个子很矮,人很善良,人们一般叫她“大翁妈”。

母亲坐在悦会计家的产房里烤火,跟大翁妈婆媳俩闲聊,手却不停地在纳鞋底。麻绳穿过鞋底的咝咝声是令人心地踏实的动人乐曲。

产房里的火很旺。大翁妈戴着一双黑布手套在炉边剥棉桃,她把剥出来的白白的棉花丢进身旁的篾筐里,把干枯的桃壳一瓣一瓣地扔进炉里。

母亲没在意屋外是雨落还是雨歇,她午饭后就来了这里,有几层收获:一是来看看她接生的女婴;二是来闲扯打发时光;三是免费享受这里火炉的热气。天近傍晚,雨不知何时已停歇。母亲准备回家做饭了。因为爹爹不会做饭,两个姐姐只能当帮手,还不能完整地弄饭菜。母亲收好针线,反手在背后系紧围裙,穿上木屐,拿着鞋底,挺着大肚子,从悦会计家出来。

母亲出来后,悦会计家旁边较穷的地主家的女主人建嫂子问道:“良伯娘,几时生啊?”

建嫂子喊母亲“良伯娘”,是因为爹爹的名字叫刘孟良,生产队里比爹爹小一辈的人中,不少人习惯喊爹爹“良伯伯”,喊母亲“良伯娘”。建嫂子的丈夫刘建仁,从小到大一直像爹爹的亲侄儿一样,所以他们两口子叫“良伯伯”“良伯娘”,比其他人叫得更亲。

母亲笑着回答:“不晓得几时生呢,反正是I临产的近边了。”

当时农村没有医院,人们不知道预产期,根本不知道几时生。孕妇都凭感觉自己估。估不准的,就可能在路上、山里、田间,也可能在别人家,或在茅房等地发作。

母亲挺着大肚子,穿着木屐往家走。

马圈子盖与我家之间只有两丘田。农闲季节,田里干涸着,齐齐地立着脚踝高的枯稻草桩子。几堆码得老高的稻草垛,像蹲在田边解手的妇女。不知谁家的几只鸡和几条狗,埋头在田里找吃的。

P4-5

序言

1

在文学作品中描述家族的兴衰演变、描述人的悲欢离合,是记住家庭历史最直接最现实的方式。

看着母亲苍老的面容,想起母亲、爹爹和其他长辈讲过的他们的故事,便萌发出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的念头。

他们的故事里有很多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有一个最恰当的人物——母亲——把这些故事完整地链接起来了。

母亲的经历是丰富和厚重的。母亲是殷实人家的千金,日军入侵击碎了她的大学梦。她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她的堂兄是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员。出身富裕的母亲却历经了人世间的种种磨难:童年丧父,青年接连丧母、丧女、丧公婆、丧子、丧夫,老年再度丧子、丧夫;一度无米下锅,只能帮人洗衣带孩子,几近乞讨;也曾病痛缠身,险人阴曹。母亲目睹了日寇入侵、内战纷争及解放后三年困难、十年动乱、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各种大的历史变故。

母亲的经历链接了三个不同姓氏的家族故事。

钟姓家族,母亲的娘家。在这个家族里,母亲的祖父钟厚载从经商起家走向富贵,外公学成回湘英年早逝,外婆守寡二十载最后投池自尽,母亲的堂兄钟发湘从广州回家人仕后被枪毙。这个家族的历史里,有抗日游击队的呐喊,有日寇的铁蹄声,还有私塾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母亲带着丰厚的嫁妆,带着少女的希冀与梦想从这个家族出嫁。

曾姓家族,母亲的第一个夫家。曾姓家族在汉寿太子庙康家山盛极一时,最后却家破人亡。母亲前夫的两位哥哥曾庆云、曾庆德被枪毙后成为“七人六墓”的“拓荒者”,瞎子奶奶、金姑娘郁郁而终,繁纯、饱饱相继夭折,母亲的前夫曾章甫含恨上吊身亡。这里有血雨腥风,有饥肠辘辘,还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愚昧与盲动。母亲带着儿子毛坨,带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楚离开这个家族——母亲改嫁后,它已空无一人,不能再叫作“家族”了。

刘姓家族,母亲的第二个夫家,也就是我的家族。爹爹的叔祖父、反清革命义士刘楷东从老家走出去,跟随黄兴从事革命,最后在广州逝世。爹爹的堂叔刘龙舫毕业于西南联大,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官员,后来却沦落为放牛、捡牛屎的农民。爹爹和母亲生下清波、乐怡和我。我的家族见证了一个接一个的饿殍,见证了红卫兵、红小兵的折腾,见证了“四类分子”挨批受斗,也见证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村里人有的跑到广州、深圳、东莞打工,有的留在本土发家致富。母亲带着大包小包,也带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跟着女儿、儿子走向城市,并把刘姓家族的大部分人引到广州扎下根来。

2

孝心和责任心是我写这部作品的动力。  说孝心,是我想把母亲经历的坎坷一生,以及她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记录下来,以教育和激励后人。

说责任心,是我想写一部记录家族兴衰的口述史、一部反映父老乡亲从困顿走向幸福的奋斗史、一部展示故乡风土人情和发展变迁的地方史、一部描述中国南方近现代百年风云的记忆史。我不愿无情的时光之河让这些历史消失到无影无踪的远方。

我要搜集的家族的故事,无法源于书本。除了族谱,没有其他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我只能请知情者来讲述。最主要的讲述者当然是母亲。

为了帮助我完成这部作品,母亲克服了很大的困难。

母亲已85岁高龄,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心血管堵塞面较大,要时刻注意避免情绪波动。我写这个漫长的故事,首先要请母亲讲述故事,这势必会让她陷入回忆的痛苦之中。母亲也曾表示她害怕伤心难过。

我劝慰她,开导她,教她努力做到平静叙事,讲与自己有关的经历如同讲别人的经历,就像跟我讲孟姜女哭长城、姜太公钓鱼一样。母亲答应了我。她认为,把她所经历的事情和岁月记下来,让子孙后代多了解一些历史,是有必要的。

2013年年底,母亲开始讲述。女儿非常支持我,很懂事地帮我腾出时间,让我多采访她最亲爱的奶奶,以便我把故事写得更丰富一点儿。

母亲是坚强的。在讲述的过程中,母亲数次忍不住落泪。每次母亲落泪,我就陪着她,静静地坐着,彼此都不言语,让冠心病的恶魔从母亲身边溜走后,才敢继续。

我一边听母亲讲述,一边记录,晚上待母亲人睡后,便伏案疾书。我常在疾书时感慨:母亲所经历的百年故事,不就是一部微观的中国近现代史吗?作为个体的母亲是渺小的,但母亲的精神是伟大的。家族的历史是微小的,但民族的历史是宏大的。小村庄的故事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中国近现代轰轰烈烈的发展历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半年后,这部由母亲痛彻心扉并伴随大悲大喜地讲述、由我执笔的作品,终于脱稿了。它严肃认真地回忆了个人、家族的悲欢离合,回忆了国家、社会的兴衰变迁,希望它能成为一幅展示中国农村与城市百年历史的长卷。

是为序。

刘鉴

2015年秋于广州

后记

在这本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之前,有很多亲友和同事流着热泪读完了这本书的初稿。他们当中很多人问我:康家山之行结果如何?真的找到了康家山的故地和故人吗?

我在这里统一回答:母亲带着我们一大家子回康家山,受到当地长者们的热情接待。在热情的康家山乡亲们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曾家的“七人六墓”,也找到了曾章甫的坟。母亲还见到了曾家原先的伙夫、已89岁高龄的“四叔”曾国治,见到了与曾庆云争当乡长打过官司的曾宪鼎的媳妇儿、92岁高龄的宪鼎婶,以及李春舫的儿子李长荣、“慧堂姨”的儿子曾宪仔、代四翁妈的孙子代学开、毛坨童年的小伙伴张国安。毛坨的儿子刘达宇、儿媳侯梅婚礼后不久,赶在清明之前,在康家山乡亲们的帮助下,将曾家祖坟及“七人六墓”修整一新……康家山的故事没有结束,康家山的后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将不断演绎新的故事。讲述这些新的故事的任务,就交给我的子侄们及他们的后代吧。

请让我的思绪回到这本《白棉花,红棉花》上来。

首先,我希望亲爱的读者像我一样,接受并喜欢以“白棉花,红棉花”作为书名。我认为这个书名很好地统领了整本书的故事。

然后,我想跟亲爱的读者再探讨一下“白棉花”与“红棉花”在这本书里的含义和意义。在这本书里,白棉花的花开花落,伴随和见证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及各种各样的事件。有游击队队员、有地主、有日寇、有解放军战士、有农民、有农民工、有从农村涌进城市的老老少少,还有抗日、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这些人物的逐一出场和事件的逐一展现,是这本书的一条明线,也是我着重泼墨的地方。

红棉花的花开花落,同样也伴随和见证了数不清的人和事。即便是写湖南的故事,也几乎处处折射出广州的影子,也展现了自清朝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广州对湖南的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益阳的绣庄为十三行组织绣工刺绣、反清革命义士刘楷东跟随黄兴在广卅I策划和领导黄花岗起义、钟发湘为革命理想报考黄埔军校、曾章甫负笈求学广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几乎倾巢而出奔赴广州打工,海外赤子把广州作为回国报国的首选城市之一……我是把它当作一条暗线来展示的。

当然,在我的笔下,赋予了白棉花、红棉花更深刻的象征意义。

读者不难领会,对白棉花而言,无论它是在田地里盛开、被佩戴在胸前,还是在风中战栗、在鲜血中凝结,它都成为湖南的一个个事件的象征,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成为一段段历史的象征。在它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有暴风雪、有寒冷、有贫穷、有饥饿,还有勤劳、坚韧、对命运的不屈和对社会的奉献……

对红棉花而言,在这部作品里,它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爱情、象征着广州、象征着先行先试、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人民的火热生活,也象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从总编辑李斌,到编辑部主任鲁艳芳,再到责任编辑梁欣,还有其他幕后的老师,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厚爱和巨大的支持;我由衷地感谢著名学者、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九十高龄的雕塑艺术大师潘鹤先生与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馆长张泽明先生为本书联袂创作插图;我由衷地感谢广州市宣传文化出版资金管理审核小组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资助。

此外,这部作品的创作和出版,还得到了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民日报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及湖南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有关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鼓励,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刘鉴

2015年9月于广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