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大多是靠先辈们口口相传,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村子或从不同的人嘴里讲出来,除了主题和梗概大致相同外,其他的有很大的差异。故事的内容包罗万象,在“迷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益智、警世、励志的作用。
本书为李海生所著的《东北民间故事(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北民间故事(上) |
分类 | |
作者 | 李海生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间故事大多是靠先辈们口口相传,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村子或从不同的人嘴里讲出来,除了主题和梗概大致相同外,其他的有很大的差异。故事的内容包罗万象,在“迷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益智、警世、励志的作用。 本书为李海生所著的《东北民间故事(上)》。 内容推荐 《东北民间故事》都是太奶辈的人讲的民间故事,是几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内容包罗万象,每个故事里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益智、警世、励志的作用。全书用东北方言采录,保持了原汁原味,语言通俗易懂,趣味性十足。本书历经四年时间,共采访上百个乡村老人,对这些故事进行讲述采录,做了近百万字的笔记,五易其稿,整理而成,分上下册,为唤起同龄人的记忆和下一代人的传承助力。 本书为李海生所著的《东北民间故事(上)》,由《传说由来》《鬼狐神怪》两个部分组成。 目录 第一辑 传说由来 高祖公高祖婆 人吃饭狗吃屎 仓颉造字 老子天下第一 木匠吊墨线 女人为啥爱咬线 有眼不识金香玉 康熙爷封的东西 旱天没露水 麦子 谷子和稗子 婆婆丁 乌拉草 靰鞡 祖先打鱼 猴子的红屁股 老牛吃草 老牛没有上牙 鸭子扁扁嘴 大鹅 公鸡打鸣 家雀跳着走 满族人不吃狗肉 狗和猫记仇 包老爷借猫 猫教老虎学艺 供胡仙 秃尾巴老李 祖根儿 通肯河的传说 通肯河里的独角龙 麒麟送子 供奉子孙娘娘 灶王爷 土地庙里为啥没有土地奶奶 贴福字 压岁钱 正月初三串门儿日子 姜子牙封穷神 破五 财神爷休妻 过年竖灯笼杆 灯花节 送灯 正月不剃头 五月节挂葫芦 烧纸的由来 牛郎织女 孟姜女哭长城 饺子 腊八粥 馒头 臭豆腐 大酱 杜康造酒 醋的由来 咸盐的由来 寿桃 结婚贴囍字的由来 蒙头红 披麻戴孝 “二百五”的由来 狗腿子 吃醋的由来 穿小鞋 欠一屁股债的由来 三句话不离本行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不见黄河不死心 有缘千里来相会 打虎亲兄弟 三岁看老 狗咬吕洞宾 悠车子 麻将 围脖 宰相肚里能撑船 白脸狼 天亮前儿黑一阵 汉王霸王过白蟒山 朱元璋坐天下 张果老倒骑毛驴 第二辑 鬼狐神怪 门插棍儿、钌铞子、笤帚疙瘩开门儿 五女哭坟 大壮子遇鬼 老道捉妖 桦树精与狐狸精 蚊子精 蛤蟆 蜘蛛精 扫把精 桃树下的女尸 白毛老鼠精 猫鼠斗 倒套子奇遇 哭鹿 鹿妻 老马打黄皮子 黄皮子吃黄豆 王小抠种瓜 骨碌锅子 胡三姐 王三跳猫遇狐仙 英风古寺的黑狐狸 老戴打围 书生寻妻 绣花鞋 认孤鬼做亲娘 虎妈子报恩 小狗报恩 张木匠和大白狗 大青狗偷油 借气儿 老毛人 蛇珠 第十八个罗汉 妖医 赌“鬼” 过阴 避邪的大鞭子 红煞斗白煞 别尿我身上 诳人精 要账鬼 郭公子奇遇 凤凰单滴泪 戴红兜兜的小姑娘 人参姑娘 东北人参的来历 试读章节 高祖公高祖婆 过去呀,一到过年前儿(时候),家家户户都供老祖宗(家谱挂画又称祖影)。那老祖宗上边画有两个人,一个是老头,一个是老太太。老头叫高祖公,老太太叫高祖婆。如今世上有这么多人,全都是这老公(gū)母俩(两口子)留下来的。 相传,这世上十万八千年要有一次大劫难,劫难一到,所有的人就都一个不剩了。谁躲过大难,谁就成了大罗神仙。当时这世上只剩下姐弟俩了。 一天,姐姐对弟弟说:“恁(nèn)么(这么)大的天底下光咱两个人不行噢,咱俩死了这世上人不就绝种了吗?”弟弟说:“是呀,要不(若不然)咱俩传人吧!”姐姐说:“那要看看天老爷让不让吧。山西南有盘磨,你搬上扇,我搬下扇,咱俩一起从山上往下骨碌。要是骨碌分开啦,咱俩就不能在一起过日子;要是骨碌到一块儿啦,咱俩就能一起生孩子。”弟弟说:“那中(行)!”姐姐寻思,你那扇一撒手往南骨碌,我这扇一撒手往北骨碌,它俩能合到一块儿吗? 姐儿俩到了山西南,到那儿,一人搬起一扇磨,一起喊:“撒手吧!”两人一撒手,两扇磨就往山下骨碌。一扇往南骨碌,一扇往北骨碌。骨碌骨碌就往一块儿骨碌了。骨碌到山下,下扇咕咚一下子躺那儿了,这上扇呱嗒往上一合,合到一起了。弟弟问姐姐:“这回你还说啥呀?” 姐姐还是不同意,说:“这还不行,要是咱俩一个站在东山,一个站在西山,我手里拿的针和你手里拿的线能纫在一起,我俩就成亲。” 姐儿俩手拿针和线就分别站在东西两座山上。就见弟弟手里的线呼呼呼地飞起来,直向姐姐的针孔飞去,准准当当地纫上了。姐姐说:“既然老天爷帮着穿针引线,我们就成亲过日子吧。”姐弟俩就这样成为世上第一对夫妻。 打那以后(从此),也就留下了把保媒的叫穿针引线的说法。 后代人就把他俩叫作高祖公高祖婆了。 过了几年,他俩觉得孤单,就商量说:“得想法儿造人。”琢磨来琢磨去,最后琢磨出了一个捏泥人的道道儿(办法)。 高祖公高祖婆在造人之前,先开始造动物。正月初一造了鸡,初二造了狗,初三造了羊,初四造了猪,初五造了牛,初六造了马。 到了初七这天,他俩就和黄泥开始捏人。高祖公照着自个儿(自己)的模样捏小子(男人),高祖婆照着自个儿的模样捏丫头(女人)。这就是后来民间说正月初七是人日的由来。 高祖婆捏人时不偷懒,手又麻溜(快),每回都比高祖公多捏几个,所以这世上丫头片子(女的)总比小蛋子(男的)多。 泥人捏多了,就端到外面晒。等干了再搁到炉里炼,炼上七七四十九天,就变成活人了。 后来高祖公高祖婆觉得这法儿还是太慢,也太费劲。就来个省事的,用草搓成一根绳子,把草绳用黄泥一轱辘,拿到日头底下晒干,然后用手一撸,泥块就噼里啪啦掉下来。再吹一口气,这些小泥块就变成活蹦乱跳的人了。 泥人活了以后,高祖公用手指挨排儿(按顺序)点化说:“你姓张、你姓王、你姓李、你姓刘、你姓孙。”点化到哪个泥人,哪个泥人就神奇地会说话了。为啥有个说法叫张王李刘孙,辈辈不断根?因为每次点化晾干的泥人,都从张王李刘孙开始点化,所以这五个姓最多,人称辈辈不断根。 有一天,正在外面晾晒,天虎巴的(原因不明白,不清楚)下起了小雨。要是浇湿了,那些泥人就会脓歪(浸泡鼓胀)了。这老公母俩(老俩口)慌了手脚,麻溜(急忙)拿簸箕往回收。 泥人还没太干,这一划拉不要紧,有的断了胳膊,有的折了腿。就这么一下子不要紧哪,后世的人就出现了瘸子、摔(zhuāi)爪子,有的一只眼,有的歪嘴,还有的造(弄)个一脸大麻子。 高祖婆很有心眼儿,一看泥人怕雨浇,就晃常(偶尔)用树枝扎或者树皮糊一个。由于造的人中也有树枝扎的和树皮糊的,因此后来人常说:“俺土生土长的,俺是草木之人。”凡是用泥捏的人心眼儿都实在、憨厚;那些树枝扎的人是空心子,肚里净是弯弯肠子,道道儿多,比较奸猾。 他们捏人时,高祖婆心灵手巧,捏的丫头片子(女泥人)都很小巧,高祖公笨手笨脚,捏的小蛋子(男泥人)粗糙,个头又大。到今儿个(今天)这世上女的都比男的苗条、俊俏。 高祖公高祖婆看看造得已经差不多了,就把造出来的人分成两等。用手捏出来的数量少,个头大,叫他们当大人物,用绳子拉出来的数量多、个头小,就叫他们做小人物。所以,后世凡是当官的人肥头大耳的多,平头百姓差不多都个子瘦小。就是这么来的。 男人土和(huò)得多一点,所以一出汗在身上就能搓出泥掬掬儿来。女人水和得多一点,所以好哭,流的眼泪多。人的皮肤是黄色,这都和起根儿(开始)用黄土捏的有关。 听说这就是高祖公高祖婆造人的由来。 P3-5 序言 自序 我的老家在东北松嫩平原中部一个偏僻的乡村。那里的乡亲们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至童话、寓言,统称为“瞎话儿”。 叫“瞎话儿”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故事的内容不真实,是人们瞎编出来的话;二是讲瞎话儿多在晚上进行,是在黑灯瞎火的情况下,“摸黑儿”“摸瞎”讲的话;三是瞎话儿就是闲话,是人们在活计不忙或闲暇的时候讲的话。 过去,各个村屯都有无数会讲瞎话儿的老人,俗称“瞎话儿篓子”。只要时间允许,无论是农闲猫冬,还是夜晚雨天,这些瞎话儿篓子是不拘于地点场合的,地头一蹲,炕头一坐,蛤蟆头(关东烟一种)一卷,小瓜子一嗑,大碗茶一端,话匣子便打开了。特别是冬夜里扒麻秆、搓苞米、包豆包时,更是讲瞎话儿最多的时候。那拉家常一般的瞎话儿,捎带着民谣俗语,什么南朝北国,东山西海。上至神仙鬼怪,下至本地传说,讲的人引经据典,听的人兴趣盎然,在这种悠闲安详的氛围中,一个个精怪的传说,古老的故事,从瞎话儿篓子的口中流淌而出,这种简简单单的娱乐方式,给单调的乡村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 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个货真价实的“瞎话儿迷”。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太奶(曾祖母)是屯里有名的“瞎话儿篓子”。 太奶生于辽宁,历经前清、民国、满洲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80多岁去世。虽然目不识丁,但凭着超人的“记性”,从她的口中可以讲出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的“瞎话儿”。 那时候,不管是窗前月下,还是雨季风天,我与长我四岁的姐姐,总是如影随形地缠着太奶讲瞎话儿。每当这个时候,太奶总是妙语连珠地讲起来。她的《狼来了》《虎妈子报恩》《秃尾巴老李》……都让我们百听不厌。尤其是那来自《鬼狐传》(《聊斋志异》的俗称)中的花妖鬼魅,经太奶的讲述渲染,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听得我们如醉如痴:时而,笑逐颜开;时而,唏嘘不已。特别是每讲至“紧张”的场面,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太奶那凝重的表情,随着她那急促的语调,我们的心也跟着怦怦直跳。眼睛不敢往黑灯影儿里看,总感到那里有个青脸褐发的鬼怪在龇牙瞪眼,睡觉时总是把头用被子蒙得紧紧的…… 时间长了,往往是太奶说了上句“从前哪,有一家子,仨孩子……”我马上就接上去“一个叫门插棍儿,一个叫钌铞子,还有一个叫笤帚疙瘩。”太奶就笑着抱着我晃着:“我宝记性真好,后来呀……”“后来有一天他娘去姥姥家了,道上遇见个老妖精……”时光就在祖孙两人的一唱一和中温暖地过去了。 太奶讲的瞎话儿情节都很简单,时间也模糊,总是以“从前”开头,多数都是哄小孩的。像撒谎的孩子被狼吃啊,到处乱跑的孩子会遇见妖精啦,还有二十四孝之类的,虽然有些迷信,有些糟粕,但其中的劝诫有不少让我受益终身。瞎话儿里勤劳善良能吃苦的好人历经磨难最后都得到了好报,这似乎是所有瞎话儿最后的结局,总能让人在安稳美好的结局里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 太奶常说:“瞎话瞎话,没根没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仨;我嘴生叶,他嘴开花;讲到末尾,忘了老家……”或许这是瞎话儿产生、发展的最好诠释吧! 瞎话儿经过无数代的传承与演绎,虽然有些荒诞,但我们不得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不得不说大俗也是大雅!这种诙谐和超想象力即使在现代的幽默作品里也不多见。虽然这也许不是某一个人的杰作,但是在苦难的岁月里,人们也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却依然不自觉地寻求着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 应该说,瞎话儿耕耘在了一代代人的心田里,播种在了一代代人的品行里。从各个层面渗透在人们的行为习惯里,潜藏在举手投足里。 正是太奶的这些“瞎话儿”,不仅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善恶、忠奸、美丑,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与恨的种子,使我懂得了对富贵的追求应该是取之有道,得之有命,失之有理。同时,也是太奶的瞎话儿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回想起来,我今天之所以能涂鸦式地写出几篇不成样子的文章,不能不说要归功于儿时受“瞎话儿”熏陶的结果。 如今,那些飘着乳香、缀满欢乐记忆的瞎话儿已经渐行渐远、慢慢尘封。当科技披着文明的外衣弥漫在社会各个角落时,农业社会那些代代传承的集体记忆是不堪一击的。以瞎话儿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一代代传承至今,是农耕文化的顽强,是耕心种德的坚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传承。但是今天,一切的一切都被速度革命了,速度渗透在人们吃、穿、住、行的各个生活缝隙里,慢的境界没有了,慢的故事失传了,从而切断了农耕文化的传承。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农业社会的劳作方式,那全家共住、世代同堂,夏夜院里乘凉,冬夜围炉取暖的温馨生活,与时空一起丢失了,那些古老的瞎话儿也丢失在那匆匆忙忙的时空中。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失落? 按照生命规律,我已进入给后代讲瞎话儿的年龄,但我却不能为我的子孙讲述,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瞎话儿为何物! 为了不使那流传千年的瞎话儿消失,萌生了将当年太奶讲过的瞎话儿整理出来的念头,有了想法之后,在周围人的鼓励下,便开始着手回忆整理,然而,太奶已经去世多年,仅凭回忆是无法完成这项工程的。好在能讲瞎话儿的瞎话儿篓子还能找到,于是,我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寥寥无几的乡村瞎话儿篓子,把记忆中太奶讲过的这些瞎话儿请他们重新讲述,进行比对。我在采录中越来越感到流传千百年,凝聚着祖辈人智慧的瞎话儿所散发出的光辉,同时,也为面临失传而痛心。我想,这种抢救性的整理,是绝对有意义的。 采录整理时完全保持了这些瞎话儿的原汁原味,并将这些复述人的自然情况、流传地域附录于篇后。同时,将搜集来的诸多近乎失传的东北民谣歌谣整理出约203则,也附于书后。书中方言土语有2600多词条,使用次数没有统计。为了便于读者系统了解东北方言,将书中重要的东北方言土语归类整理出约270个,并进行注音、释义、举例。 应该说,搜集、采录、整理是个劳神费力甚至折磨人的活儿,耗时四年多,其间不止一次萌生放弃的念头。真正支撑我写下去的原因,绝不是所谓民俗文化传承的责任使然,因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和雄心。而是整理每个瞎话儿过程中都能想起太奶讲述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太奶从我蹒跚学步开始,伴我走过了童年、少年、青年的岁月,直到我上大学时才去世。她是我亲人中最疼我爱我的人之一。写本书的淳朴动机就是纪念太奶,纪念难忘的童年岁月,至于本书还会产生什么价值和作用,不敢奢求。 本书共搜集整理约251篇瞎话儿,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传说由来》《鬼狐神怪》两个部分;下册包括《惩恶扬善》《故事笑话》《睿智哲理》三个部分。由于当年讲述时没有题目,现在整理每个瞎话儿时,我都根据内容拟了标题。原来设想每个瞎话儿后面加几句感悟之类的点评,考虑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还是给读者留思考的空间吧,不然有画蛇添足之嫌。 本书用东北方言采录,保持了原汁原味。有些瞎话儿中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可能张冠李戴甚至雷同,这或许与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有关,也是口头文学的特点和局限。个别篇章或许有封建迷信等色彩,这些封建糟粕和历史局限并不影响东北瞎话儿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保持原貌,没有进行修改。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批判地欣赏。 基于上述原因,书名为《东北民间故事上册》《东北民间故事下册》,供各位读者欣赏。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挂一漏万、以讹传讹的地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李海生 2014年3月28日于家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