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记载之事,是一部苦痛缠绕的朝圣之旅。作者一路磕磕绊绊走来,悲伤与忧郁如影相随,从未停止过纠缠。本想让这朝圣之旅自我代言,但现在只能说,公开这样一部隐秘而大胆的笔记,一定要承担某种责任。首先我必须考虑,也许是出于本能,作者写这本日记意在何处呢?这并不是说,作者必须为意图所左右。但他必须把自己的本意与本书对读者的价值作以衡量,尤其是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对本书发表的感受。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对整件事的所谓衡量标准其实都是虚假的、因循守旧的。假如一部有二百年历史的神圣而隐秘的日记,在家中的旧书堆里被发现,假如作者或书中提及的人物不想让书见光,就以隐私为借口极力反对发表,那么,只能遗憾地说这种借口不可理喻。逝者尊严不应受岁月流逝的影响,对这一观念执着的恪守,我们表现得非常脆弱。把几年前过世者的尸体挖出曝光,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对死者莫大的亵渎。可人们却默认地质学家的所作所为,任由他们随意挖掘古埃及的墓穴,任由他们处置墓穴中的尸体。要是有人建议博物馆中展览的木乃伊应该送回到原墓穴中,人们就会嘲笑他多愁善感。刚去世几年的尸体公之于众,会让我们隐隐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死者的冒犯。可是,我们却从未尊重过这些出身高贵、皮肤娇嫩的埃及女人的情感,她们本应在那个煞费苦心、精心布置的体面而周到的墓穴中再安静地待上几百年。对于这种情况,所谓的责任就无从谈起,涉及的人也都不会对于公开见光持有异议。即使作者本人,也根本再无想要隔离尘世、安然度日的欲望。本书作者已离群索居很久,他坚持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置自己的隐私。此外,书中还披露了其他一些人的思想和情感经历,这些对于提升哀悼者和苦痛者的精神境界大有裨益。作者说过的话足以证明(有证据为证),否认他们的权利是极端自私的行为,他本人会坚决予以唾弃。他认为,我也听他说过,任何人都无权拒绝他人给予的慰藉之情,伸出来的援助之手。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卸去重负是至高无上的责任。他知道,世界上最体贴的同情是分享经历,是有能力慰藉他人,告诉他你也曾踏上过同一条黑暗之路,只不过在天堂圣光的照耀下才获得重生。我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他写这部书的本意也在于此:减轻苦痛,慰藉他人。作为遗物,他把书稿留给了我,任我随意处置。对他的想法,我已心领神会。我想他……的疑虑就是这部书稿的价值是否名至实归,值得出版。在出版这件事上,无论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会始终要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对此我确定无疑。
我认为最好先介绍一下我朋友的性格以及他的经历。如果可能,我宁愿让他自己挺身而出,作一番自我介绍。但可惜最初的日记都是一些平淡的流水账,所以无法实现这愿望了。作者早年的自述已经写入书中,但他本人要比书中描述的生动有趣得多,所以我愿意把朋友眼中的他描绘一番。 我们初次相识是在大学期间,这种同学情分也奠定了我们终身不变的友谊。他是在灾难接踵而至的阴影下创作这本书的,这让人感觉似乎本书充溢着悲伤抑郁,但这根本不是事实。只有把他在朋友眼中的印象描绘出来,才能与之对比,知道它是否真实。(P3-4)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些神经兮兮的,也许一些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或有这样的感受。的确,本书与疾病相关,它讲述了一个备受疾病困扰的灵魂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与疾病相关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种病态的心理。如一篇研究癌症的学术论文,它是从病理学的角度去写的,就不存在所谓的病态问题。近几年,为公众利益着想,人们常把疾病当成一种自然现象,不再讳莫如深,也不再妄加非议,认为疾病是魔鬼附体,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独锁空阁,与人间隔离。然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竟然认为遭受心智困苦之人,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认为他们只要意志坚定,多融入五彩斑斓的现实社会,就可恢复正常。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让人对此类病人缄默视之,失去了同情之心,也抽回了援助之手。卡莱尔①和兰姆②的朋友普罗克特夫人③,一位睿智而坚忍的女人,就叮嘱一位总是外表病怏怏的年轻人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的健康状况!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建议充满善意,也非常明智。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意志坚定、藐视痛苦,就可以把痛苦束之牢笼。但是面对痛苦如果从积极意义上讲,遭受痛苦的折磨也许别有一番深意。痛苦,绝不是拙劣的错误、善意的失误,而是多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幕。
痛苦或许已经过去,或许正在疯狂肆虐,或许即将袭来,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面对,又何必刻意隐瞒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人的坦诚会让无数人受益。最暗无天日的苦痛来自于可怕的与人隔离的孤寂。如本书能播撒一缕微茫之光,让世人感受到一丝光明的福祉,本人将不胜满足。痛苦中没有病态,坦诚中没有病态。对痛苦漠然忍受,认为痛苦无可救药,难以避免,才是万病之源。本书的目的也在于表明:痛苦有法可医,有药可治,是万能仁爱的天意之温情所在。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1907年7月14日。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圣坛之火(剑桥大学本森教授日记选修订版)》是作者通过日记的写作形式,探讨教育、人生、苦难和艺术等问题,观点深刻独到,很有哲学深意。正如导言中卢伯克所言:“终于,在生命结束之前,他找到了他一直执着寻求的最宝贵的财富。记得在临终前他对我说,无论他对生命的感受如何,他一刻也未曾怀疑过,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当明白了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无不富有深意和价值时,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超越自我的真情表达!一本日记为你讲述何为人生!以超1亿册的销量,成为欧美学人的经典传奇!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圣坛之火(剑桥大学本森教授日记选修订版)》是离他心灵最近,最关乎他个人的心路历程的书;书中涉猎:交友访谈、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悲伤孤独等等,是作家真情实感、所思所想的记录、没有掩饰的表达,从这本书里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本森形象。读者可从本森的两个人生节点品读:
人生之课——穿越生命的迷茫(1888.9.8-1889.7.28)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生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我们不能通过冷淡,也不能通过自暴自弃学会人生的课程;痛苦终有回报,错误使人警醒,罪过别具深意,悲伤也有仁慈;不必等待人生的黄金时光,只要为了探知人生的真谛,没有一刻不是人生的黄金时光。
平和之路——战胜生命的苦难(1889.8.8-1891.10.12),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心态。本森经历了人生所有的悲苦:中年丧子、丧妻,遭遇破产,孤身一人,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打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