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圣坛之火(剑桥大学本森教授日记选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本书所记载之事,是一部苦痛缠绕的朝圣之旅。作者一路磕磕绊绊走来,悲伤与忧郁如影相随,从未停止过纠缠。本想让这朝圣之旅自我代言,但现在只能说,公开这样一部隐秘而大胆的笔记,一定要承担某种责任。首先我必须考虑,也许是出于本能,作者写这本日记意在何处呢?这并不是说,作者必须为意图所左右。但他必须把自己的本意与本书对读者的价值作以衡量,尤其是书中所记载的人物对本书发表的感受。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对整件事的所谓衡量标准其实都是虚假的、因循守旧的。假如一部有二百年历史的神圣而隐秘的日记,在家中的旧书堆里被发现,假如作者或书中提及的人物不想让书见光,就以隐私为借口极力反对发表,那么,只能遗憾地说这种借口不可理喻。逝者尊严不应受岁月流逝的影响,对这一观念执着的恪守,我们表现得非常脆弱。把几年前过世者的尸体挖出曝光,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对死者莫大的亵渎。可人们却默认地质学家的所作所为,任由他们随意挖掘古埃及的墓穴,任由他们处置墓穴中的尸体。要是有人建议博物馆中展览的木乃伊应该送回到原墓穴中,人们就会嘲笑他多愁善感。刚去世几年的尸体公之于众,会让我们隐隐感到不安,认为这是对死者的冒犯。可是,我们却从未尊重过这些出身高贵、皮肤娇嫩的埃及女人的情感,她们本应在那个煞费苦心、精心布置的体面而周到的墓穴中再安静地待上几百年。对于这种情况,所谓的责任就无从谈起,涉及的人也都不会对于公开见光持有异议。即使作者本人,也根本再无想要隔离尘世、安然度日的欲望。本书作者已离群索居很久,他坚持认为自己有权利处置自己的隐私。此外,书中还披露了其他一些人的思想和情感经历,这些对于提升哀悼者和苦痛者的精神境界大有裨益。作者说过的话足以证明(有证据为证),否认他们的权利是极端自私的行为,他本人会坚决予以唾弃。他认为,我也听他说过,任何人都无权拒绝他人给予的慰藉之情,伸出来的援助之手。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卸去重负是至高无上的责任。他知道,世界上最体贴的同情是分享经历,是有能力慰藉他人,告诉他你也曾踏上过同一条黑暗之路,只不过在天堂圣光的照耀下才获得重生。我甚至可以大胆地推测,他写这部书的本意也在于此:减轻苦痛,慰藉他人。作为遗物,他把书稿留给了我,任我随意处置。对他的想法,我已心领神会。我想他……的疑虑就是这部书稿的价值是否名至实归,值得出版。在出版这件事上,无论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会始终要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对此我确定无疑。

我认为最好先介绍一下我朋友的性格以及他的经历。如果可能,我宁愿让他自己挺身而出,作一番自我介绍。但可惜最初的日记都是一些平淡的流水账,所以无法实现这愿望了。作者早年的自述已经写入书中,但他本人要比书中描述的生动有趣得多,所以我愿意把朋友眼中的他描绘一番。  我们初次相识是在大学期间,这种同学情分也奠定了我们终身不变的友谊。他是在灾难接踵而至的阴影下创作这本书的,这让人感觉似乎本书充溢着悲伤抑郁,但这根本不是事实。只有把他在朋友眼中的印象描绘出来,才能与之对比,知道它是否真实。(P3-4)

目录

序言

导言

1888年9月8日

 瑞士

 奇怪的心情

 空虚的心灵

1888年9月15日

 家

1888年9月18日

 令人心痛的回信

 我的书

 声誉

1888年9月25日

 来访的客人

 封建思想

1888年10月4日

 隐私

 采访

1888年10月9日

 诗人

 为生活而工作

1888年10月12日

 艺术家的禀赋

 艺术家和道德家

1888年10月21日

 书的诞生过程

 美的创造

1888年11月6日

 艺术的伟大

1888年11月20日

 艺术的伟大

1888年11月24日

 乞丐的孩子

1888年11月25日

 唐的来访

 文学的价值

1888年11月29日

 自杀

1888年12月2日

 冬日夕阳

 隐没的日子

1888年12月4日

 结构与色彩

1888年12月10日

 一个童话故事

 与生活同步

1888年12月14日

 四季的美丽

 艺术家的渴望

 艺术的评判标准

1888年12月22日

 罗斯金与卡莱尔

 灾难的意义

1889年1月3日

 不幸的凡人

 堕入地狱

1889年1月8日

 冬日世界

 漂泊

 我的渴望

1889年1月15日

 何时停步

 天才的奥秘

1889年1月18日

 癔症

1889年2月1日

 灰暗的影子

 狂躁的神经

1889年2月3日

 娱乐

1889年2月7日

 绝望

 冲突

 禁门之内

1889年2月20日

 矿井

 预测

1889年2月24日

 访友

 令人欣慰的友谊

1889年2月28日

 安慰

1889年3月3日

 《诗篇》第119首

1889年3月8日

 死亡的阴影

 体会

 勇气

1889年3月14日

 职责

 理想中的和谐

1889年3月20日

 卡莱尔夫妇

 事实与虚构

1889年3月28日

 春晚

 朝圣之旅

1889年4月4日

 磨坊主

 工作

1889年4月9日

 卢梭

1889年4月14日

 幻觉

 歪曲的信仰

 神秘中的神秘

1889年4月25日

 罪过的含义

 艰难的妥协

1889年5月2日

 一首歌

 生活的艺术

1889年5月8日

 设计

1889年5月14日

 神圣的雕塑

1889年5月23日

 道德的标准

 安慰

1889年6月4日

 文化

 文化与想象

1889年7月8日

 正确的信息

 书的用处

1889年7月14日

 新习惯

 教书

 教育方法

 多样的爱好

 宗教教育

 报春之路

1889年6月20日

 教育的目标

1889年6月28日

 罗斯金主义者

 隐私

 书的生命力

 书的隐私问题

1889年7月1日

 情绪

1889年7月8日

 社交

1889年7月15日

 成长

1889年7月18日

 弗朗西斯·威利特

1889年7月28日

 公立学校

 人生之课

 灵感的闪现

1889年8月8日

 恐惧的阴影

1889年8月11日

 埃里克病了

1889年8月12日

1889年8月13日

 我的儿子,我的儿子

1889年8月19日

 丧子之痛

1889年8月28日

 魂牵梦绕

1889年8月30日

 如释重负

 希望

1889年9月5日

 挚爱与悲伤

1889年9月7日

 生意倒闭

1889年9月12日

 记忆

1889年9月15日

 最后一次与埃里克散步

1889年9月20日

 无法慰藉

 黑暗中的心

1889年9月25日

 母爱

1889年10月10日

 搬家

1889年12月15日

 告别

1890年2月10日

 一所老房子

1890年4月8日

 我们的新家

1890年5月16日

 新的生活

 难解的心结

1890年5月25日

 常态的生活

 单调的谈话

1890年7月3日

 人生的境界

1890年7月18日

 一位新朋友

 花园散步

 老先生

 一次谈话

 问题所在

 上帝的旨意

 启迪

1890年7月10日

 新的生活

 心灵的成长

1890年8月25日

 莫德病了

 心灵的归宿

1890年9月6日

 生活的阴影

 麦琪

1891年2月6日

 对麦琪的打击

 孤独

1891年2月8日

 等待

 幻象

1891年2月10日

 一个寓言故事

 孩子与花园

 孩子

1891年2月14日

 落空的意愿

1891年2月18日

 羔羊

1891年3月8日

 遥远的希望

1891年4月3日

 体验人生

1891年4月24日

1891年5月10日

 上帝般的平和

1891年6月6日

 乡间小径

1891年7月20日

 上帝的智慧

1891年7月24日

 带翅膀的鲜花

1891年7月8日

 基督教科学

1891年7月19日

 流便的悲伤

1891年8月18日

 死亡之榻

1891年10月12日

 见证

 平和之路

序言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些神经兮兮的,也许一些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或有这样的感受。的确,本书与疾病相关,它讲述了一个备受疾病困扰的灵魂的故事,但并不是所有与疾病相关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种病态的心理。如一篇研究癌症的学术论文,它是从病理学的角度去写的,就不存在所谓的病态问题。近几年,为公众利益着想,人们常把疾病当成一种自然现象,不再讳莫如深,也不再妄加非议,认为疾病是魔鬼附体,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独锁空阁,与人间隔离。然而,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有的人竟然认为遭受心智困苦之人,是异想天开的幻想家,认为他们只要意志坚定,多融入五彩斑斓的现实社会,就可恢复正常。这种想法愚蠢透顶,让人对此类病人缄默视之,失去了同情之心,也抽回了援助之手。卡莱尔①和兰姆②的朋友普罗克特夫人③,一位睿智而坚忍的女人,就叮嘱一位总是外表病怏怏的年轻人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的健康状况!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建议充满善意,也非常明智。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意志坚定、藐视痛苦,就可以把痛苦束之牢笼。但是面对痛苦如果从积极意义上讲,遭受痛苦的折磨也许别有一番深意。痛苦,绝不是拙劣的错误、善意的失误,而是多彩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幕。

痛苦或许已经过去,或许正在疯狂肆虐,或许即将袭来,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面对,又何必刻意隐瞒呢?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人的坦诚会让无数人受益。最暗无天日的苦痛来自于可怕的与人隔离的孤寂。如本书能播撒一缕微茫之光,让世人感受到一丝光明的福祉,本人将不胜满足。痛苦中没有病态,坦诚中没有病态。对痛苦漠然忍受,认为痛苦无可救药,难以避免,才是万病之源。本书的目的也在于表明:痛苦有法可医,有药可治,是万能仁爱的天意之温情所在。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1907年7月14日。

内容推荐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圣坛之火(剑桥大学本森教授日记选修订版)》是作者通过日记的写作形式,探讨教育、人生、苦难和艺术等问题,观点深刻独到,很有哲学深意。正如导言中卢伯克所言:“终于,在生命结束之前,他找到了他一直执着寻求的最宝贵的财富。记得在临终前他对我说,无论他对生命的感受如何,他一刻也未曾怀疑过,自己的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当明白了人生的每次经历都无不富有深意和价值时,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编辑推荐

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院长超越自我的真情表达!一本日记为你讲述何为人生!以超1亿册的销量,成为欧美学人的经典传奇!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的《圣坛之火(剑桥大学本森教授日记选修订版)》是离他心灵最近,最关乎他个人的心路历程的书;书中涉猎:交友访谈、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悲伤孤独等等,是作家真情实感、所思所想的记录、没有掩饰的表达,从这本书里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本森形象。读者可从本森的两个人生节点品读:

人生之课——穿越生命的迷茫(1888.9.8-1889.7.28)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就是对用心、有爱的人的一次教育。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生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我们不能通过冷淡,也不能通过自暴自弃学会人生的课程;痛苦终有回报,错误使人警醒,罪过别具深意,悲伤也有仁慈;不必等待人生的黄金时光,只要为了探知人生的真谛,没有一刻不是人生的黄金时光。

平和之路——战胜生命的苦难(1889.8.8-1891.10.12),是经历过大起大落后的心态。本森经历了人生所有的悲苦:中年丧子、丧妻,遭遇破产,孤身一人,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打败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