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所著的《对话寂静(剑桥大学教授寂静岛上的哲思随笔)》,堪称“英国版的‘瓦尔登湖’”。
爱情、友情、激情、同情,他怎样看待凡俗生活中的这些主题?
拜伦、济慈、雪莱、惠特曼,他怎样评价闻名天下的这些诗人?
哲学家、艺术家、评论家、传记作家,他怎样定义充满神秘色彩的这些身份?
在本书中,他不再是剑桥大学的院长教授,也不再是那个偶尔的精神病患者,而是寂静岛岛主——找一段悠闲时光,择一座无人小岛,思一生光怪陆离,话一世文武昆仑。
跟随《对话寂静(剑桥大学教授寂静岛上的哲思随笔)》,跟随他,找到你的心安处……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所著的《对话寂静(剑桥大学教授寂静岛上的哲思随笔)》是一部经典随笔,作者采用一种实验性的创作环境,将自己完全放在一个自然的岛上,一方面,回到自然人的淳朴环境中,让灵魂归于原生态;另一方面,在离群索居的寂静氛围里,完成社会人的独立思考。书中探讨人生、苦难、艺术等问题,观点深刻、独到、质朴,将人带入一种寂静中的奇境,深切体会其中的魅力和幽默。
空气的声音
寂静之岛,这是我给这座小岛取的名字,因为它没有任何水的喧嚣与浮华,在这一点上,我以往居住过的任何一个岛屿都无法与之媲美。水,缓缓地从大地溢出,流向排水管道,再从管道流向沟壑,然后从沟壑落入堤坝,静静地奔向通往大海的水闸。这不是鲜活的风景,也不明艳生动,它匆匆而行,带着些许神秘与静谧,极不情愿地一路奔去。尽管如此,它带给我的仍是水的那种特有的感觉,绵延不绝,遥不可及。这座小岛拥有广袤的平原,在上面踏出的每一步仿佛都提醒着你:它那轻柔绵软的土壤蜿蜒不断地奔向绿意萦绕的山川,山脚下那片高低起伏、绿波荡漾的牧场、古老的榆树以及那片单调平淡的平原,都各具特色,却又相映成趣。距此一英里远处有座村庄,它坐落在这古老小岛远端的海岬上,看起来像个分布凌乱的海港,随意散落到各个大大小小的码头。目光所及,桅杆点点,渔船穿梭于陡峭的街巷之下,环绕四周的平原可以在突然之间变成波涛纵横的大海。在这样的沼泽之中,既无小路可循,更无捷径可言。在晴朗的天空下,看起来近在咫尺的山村,沿着河堤走过数里,仍发觉没有靠近它一步。有时,不知不觉间来到庞大的水陆边缘,发觉它淡蓝色的水道就像一根钢钎,无须任何金桥连接,就可直插天际。芦苇丛生的几条小径,也是一路笔直地延展开来。这一望无垠、碧水如绸的海面,让人感受到了无比的宁静与惬意。堤坝如漂泊的水流,形成了一道道浅浅的平行线,那环绕着孤单农舍的杨树林,那高耸的泵站,都格外醒目惹眼。在这片无垠的海平面上,可以感受到平静之中所蕴含的那种浑厚与伟岸。极目望去,是浩瀚无垠的苍穹,翻卷的云堤和如絮的白云曼延天际。这里的天空,比世上任何一处的天空都更高、更远、更广,这里的清晨也来得更为安详,可是,橘红色的黄昏却总是姗姗来迟。火红的太阳,总在最低的地方燃烧,甚至低到了世界的尽头,然后在黝黑的树林后,在隆起的山脊后,悄然垂落。在这玫瑰色渲染的云朵之间,在这绿意荡漾的空气之中,西边的天际璀璨的霞光慢慢转淡,悄然消失,它的动作多么曼妙轻柔啊!身处这寥廓的天宇之间,感受到的是宇宙的浩渺空茫,深奥无涯。在内陆的小镇上,条条道路像道道光环交会到一起。每一条河流都是一种忙碌的生活,通过河流,这里的世界悄悄流到你的身边,它自己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更为从容。这里似乎根本没有生活的潮涌,有的只是旅人平静的交融,他们的罗盘之上,没有一点指向渲染。在这里,有的只是沼泽上榆木环绕的村庄,那平凡生活的潮起潮落。焦渴与期盼之心固然可以将忙碌运送到任一地方,但要读到这绿意掩映下的幽静生活中的匆忙与紧张,不啻讲述一个单调无聊的故事。这是一片何等寂静之地啊!在这里,生活倾吐了自己的声音,比我在任何地方所听到的声音都更具特色和价值。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城镇,在那些地方,即使没有听到什么特别的声音,也会模模糊糊地感受到某种声音在空气中流动,让听觉显露出迟钝。但在这里,无论是树篱上传出的黄鹂清脆的歌声,还是灌木林里猫头鹰发出的鸣叫,都剔除了任何低鸣的杂音,透过凉爽的空气清晰地传递出来。一英里外长长的车队沾满泥土的轮子发出的咕噜声,脱粒机的低吟声,甚至丛林外小路上孩子们的喳喳细语,都似乎在我的耳畔轻快地响起。在这里,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生活是那么喧嚣与匆忙。我承认,过去的生活足够快乐,但它所有的一切:教室、街道、操场,虽然一如既往的鲜活,但是现在似乎都变成了刺耳的铜管以及那破音弦乐嘈杂的前奏,不知不觉间失去了甜美的旋律和流畅的和声。无疑,这座寂静之岛,也有阴郁笼罩的时候,但至少在今天,它是宁静透明的,似那流动的河水清澈沉静,又似苍穹般逍遥自在,更像无垠的平原一样绚丽多彩。但我并不想永久地寄居此地,终日无所事事地虚掷人生!我有自己要编织的网,有自己想要的明澈之境,但我不会再虎视眈眈地争权夺利了。我只想除去凡尘和杂音,寻觅一处安静之所,悠然地欣赏这一切。在忙忙碌碌中,我已辛苦劳作了二十年,真的能腾出时间去收获成果、清点果实吗?如果可能,我想看看这寂静之后隐藏的一切,读懂这一切所蕴含的意义。就百合花而言,人们说栽种它们无须辛苦,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漠然视之、不理不睬的理由,任由其蔓延滋长,像甘蓝一样疯狂膨胀,最后一簇簇、一排排地在粗粝的垄沟中腐烂。人们似乎无法从必需的尘世劳作中获得满足感,于是就从事一些徒劳无益的活动,把诗人的诗词歌赋和智者的至理名言都统统变成了哑铃,用来强健我们的肌体。人们还把娱乐时光变成了充满妒意的竞争和怨气冲冲的效仿。于是,不屑情绪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指责屈指可数的那些心态平和的梦想者们缺乏精神,指责享受悠闲的人们缺乏活力,而我们却在徒劳地垦殖着野花丛生的荒地,养育了无数看似欢快的黄金鸟,并为能在冬日的午后,把天空中飞翔的它们打得鲜血飞溅而得意扬扬。直到这时,我们才会心满意足地想到了天国,自以为所付出的一切辛劳都只是为了催促它的早日降临。
P1-4
序
记录和传递某一印象,如对某个建筑或地方的印象,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某一特定地点的景物进行描绘,这样既可以纵览景物的全貌及其艺术之美,又可借助于午后或黄昏的阳光,尽享周围的景致,感知它那匀称和谐的轮廓。另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变换方位,从不同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绘,记录下它的每个细节,每个精妙的姿态,每个独具匠心的创意与特色。这种方式可以令我们更好地了解景物与众不同的气质、变幻万千的形貌、风情万种的姿态、娇柔敏感的秉性,乃至于它的缺陷与不足。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到底喜欢的是现实中的景物,还是理想中的景物?因此,这里阐述的方法,既无可比之处,又无主次之分。艺术家从不选择方法,因为他自己就是方法。这本书是一种尝试,更确切地说,是历经百次尝试之后锤炼的作品,它从一个简单的角度,白描生活中的细节,无意于遵循某种理论,也无意于寻找确切的答案,更无意于依据个人偏好而去刻意地忽略什么。作者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描绘出自己决心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我选择了一种生活,一种当时自认为健康、节制而简朴的生活,告别了之前那种复杂、忙碌而机械的生活。这种选择绝不是对沿袭的背叛,而仅是出于一种显而易见的信念:传统习惯并不一定会带来满足。不做出全方位的思考,就不会有具体的收获。坦率地讲,我并不打算逃避自己作为自然人所应负的责任。假若相信自己有能力肩负起重任并从中获益,我希望自己不放弃这种责任。只是我仿佛过久地负载了这种责任,再也无心探寻其中的奥秘了。重新翻开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虽然已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却真真切切地凝缩于我的生活,对这些文字我已如对《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白衣骑士的骏马一样熟稔,它们的存在只为了防止不虞的发生。我只想过一种自己突然间领悟到的那种简单惬意的生活,这种生活虽非完美无瑕,却建立在简朴和理性的基础之上。
我是以一种悠闲的心态写这本书的。就像一个人,在长时间的伏案辛劳之后,终于放松下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信步来到风景如画的异域小镇,此时的心神怡然,溢于言表。这时,景致、声音和琐事如果都能带上敏锐而微妙的气息,让我回到无忧无虑、懵懂无知的童年,无所事事地恣意逍遥,那么,我就已心满意足。我只需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美酒佳肴,而不必继续徒劳麻木地吸吮索然无味的生活。我无意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喧嚣的生活之中,也不愿品味钩心斗角和追名逐利所带来的亢奋和狂喜,哪怕有人认为这些象征着精力旺盛、生机勃勃的生命,我也根本不会因此而带上伪装虚与委蛇。坦率地说,我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这种评价,似乎长久以来,我就是过于温顺听话了。这次,虽不希望斩断一切世俗纠葛,但我想,也许该是时候大胆地冒险一次了: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捧上一本好书,好好地享受一下“逝者如斯”的感觉。谈到人生的责任时,大多数人都喜欢夸夸其谈,谈及享受时,也毫不含糊,极力推崇,并喜欢从哲学的角度对自己的选择加以伪证。归根结底,他们喜欢享乐,没有了享乐,就会感觉生活索然无味。我想,我也有权利拥有一种乐趣,尤其是当追求这种乐趣并没有给任何人造成不便的情况下。
这种选择,明智也好,愚蠢也罢,皆有脉可循,其结果也终将大白于天下,但我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我认为,也坚信,许多人还沿袭着旧有的生活,是因为他们过于尊重传统,没有与之一刀两断的勇气。我认识一些才华出众之人,他们非但不认可自己的价值,反而会因偶尔的懒散自由而自责不已。在我看来,那些腾出时间倾听交流之人,那些懂得享受并愿帮助他人学会享受之人,远比那些整日穿梭于各种会议和演讲之间的人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更大,因为后者从事的碎杂之事,十之八九做不好。
总之,以上所言就是我的所见、所感、所为,此次尝试并非一场规模宏大的盛典,只是一段波澜不惊的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感知生活,也愿意将之付诸笔下。
后记
在评论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时,一位直率而坦诚的评论家说道:“用两个词指代同一事物,有何意义呢?”的确,当词汇随意使用时,词汇就不再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关于快乐,人们也犯下了同样的错误。快乐应该不是一种品质,而是一种条件,更确切地说,快乐是品质和条件达成的平衡。人们想到快乐、谈论快乐时,就好像它是美德、健康、娱乐和美好天气的综合体。毫无疑问,快乐经常与这些因素形影不离,但它却是一种独立的品质,而且不仅仅是能力和环境的产物。快乐,常常莫名其妙且又任性地独立于环境之外,身体不适或思想煎熬并不一定就不快乐。在熊熊燃烧的柴堆上歌唱的受难者很可能是快乐的,因为,据说在权衡利弊之后,受难者对自己的整体境遇感受到的是愉快和满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思想活动的过程,如果受难者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一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有些人坚持认为快乐仅是一种效果,如色彩一样。黑暗中没有色彩,但只要有光渗入,就会产生所谓的绿色,如树叶或墙纸,能够选择并反射绿色的光线,并排斥所有非绿色光线。但树叶和墙纸本身并非绿色,只是有能力吸收和呈现绿色而已。所以,有些人认为,性格本无所谓的快乐与否,只需有能力或本能地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快乐的元素,排斥或抵消不快乐的元素。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快乐的性格不会因不幸而发生逆转,而悲伤的性格也有可能会把哪怕最如意的日子荫蔽起来。回想种种人生经历,根据游戏规则,有时本该是感觉不幸的时候,可实际上却过得安逸满足。在牙医的座椅里,我是快乐的。到目前为止,我最快乐的假期是在我一生中从未体验过的不适和肮脏中度过的。这种环境本身当然不可能产生快乐,但也不会远离快乐。这样的境况,其悲怆之处在于,我们都渴望快乐一一只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快乐该是另外一种样子一一却根本不知道如何获取快乐。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直接奔向快乐并获取快乐。有些人即使无法满足自己的渴望,也获得了快乐。我有一位朋友,他曾暗下决心,为了快乐起来,他必须发财致富。他经历的煎熬难以想象,承受了无法忍受的艰辛痛苦,终于功成名就。于是,他早早退隐林泉,过起了隐居生活,可随即却变得闷闷不乐起来,因为他发觉自己十分无聊,失去了享受悠闲生活的能力。当然,无聊是不幸的罪魁祸首,但无聊不是我们所为或所不为的必然产物,内在精神的倦怠才是无聊的必然结果。只要倦怠存在,就会渗透到职业和闲暇之中,若想剔除它,既无灵丹妙药,又无确切依据。心地善良的人会建议那些无聊的人:“你所有的不满都来自于过多地考虑自我,若置身于他人的烦恼和生活之中,不满会立即消失不见。”当然会的!而这正是无聊之人所不能做之事。这种建议的实际效果,如同在鼓励一个正在遭受牙痛之苦的人时所说的话:“要是牙痛消失,你就会舒服了。”一位心神焦虑之人曾经求教过罗斯金,他抱怨自己不快乐,并把它归咎于自己的一事无成,罗斯金犀利地答道:“如果可能,你的职责首先是获得简单的快乐,然后再有所成就。”
那么,在这件事上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保持快乐呢?答案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顺其自然地接受它,就像接受阳光和春天一样。我们当中几乎没有人能够因得到预知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所要踏上的旅途,有哪些人可以与我们同行,几乎都已成事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从打扰我们平静的习惯、观念、脾气、激情、期盼和回忆的经历中获取教训,以避免再次磕磕绊绊,还可以承担一些如若疏忽就会感到愧疚的微小责任。我们似乎可以调整精神食粮,避免病从口入和暴饮暴食。但老毛病总是顽固不化,即使在公平对抗中败下阵来,也会耍起邪恶的诡计,一边养精蓄锐,一边图谋在半路埋伏反扑,而此时,我们正因取得胜利而得意扬扬地悠然前行呢。这种想法也许会令人感觉沮丧和压抑,但唯一的希望也正存在于这种良知和耐心之中,没有捷径,我们只能一步步地踏上征途。
但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我们可以坦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无须装腔作势,无须欲盖弥彰,坦白弱点对我们毫无害处,只会给其他朝圣者增添勇气,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他们并非在孤身一人面对前方的妖魔鬼怪。我们还可以毫无保留地讲述一路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其中的美好场景:苍郁的山林,蜿蜒的河水,从山脊瞥见的行者们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行,古城的巍峨建筑,与单调的公路纵横交错的肃穆街巷,掩映于树林之中的小小村落,枝叶繁茂的林中山谷,在洒满露珠的山坡上咩咩而叫的山羊,夜晚鸟儿的啁啾之声。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或清醒或疲倦的意识中留下了清晰无误的印象,让我们久久留恋。
……
这些愉快的日子,之所以散发出独特的味道,就在于这些时光并未虚掷于无所事事,也未荒废于自暴自弃,日子被安排得井井有条,目的专一且紧张有序。在所有快乐之后,还有一系列勤奋而充实的工作,它们构成了这种生活体验的支柱,正因如此,我才没有一丝的遗憾和懊悔。这是一次实验,但因为没有考虑到浪费掉的精力和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失败了,但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它却是成功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依靠道听途说了解事物,只有亲身经历了挫折,才能增长见识。这次实验所采取的策略是正确的:希望在不受干扰、未被分神且忙碌的条件下进行,只以简单而直接的方式接近生活,每日在寂寞而没落的生活里锻炼自我。但这也正是失误所在,它过分地塑造了生活,试图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选择,拒绝了生活中的糟粕,它是在搜寻财宝而不是在赢得财富,它限制了希望,折断了令人烦扰的欲望之翅。 不经历尝试,就很难意识到:把生活设定在一种情绪、一个基调之上,就会绷得过紧。另外,过分地挑剔食物,绝不是胃口健康的表现。对上述这些感悟,我欣然接受。我逐渐认识到,虽然已养成了某种生活和工作习惯,对某些经历也习以为常,但如果不添加作料或者过于节省作料,那就只好品尝生活辛辣的味道了。
所以,像纬线编织起的乳白色迷雾一样,这甜美的海市蜃楼早晚会消融于晌午的天空,到那时再将我的所见所闻留给后人,非我所想,更非我所愿。
好了,这段宽裕的时光到底留下了什么呢?感谢上帝,它未留下精神的空虚和烦忧,但它留下了惊慌的小鸟,它正站在光秃的树枝上瑟瑟发抖,而之前的它,曾在盛夏浓浓的绿色里和沙沙作响的树叶掩映下高声歌唱。这段生活,既没有空虚,也没有悲伤,只有对愉快生活的快速领悟。这种情感一般人都曾体会过,当时,他们正坐在疾驶的火车里前往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们望见了那飞逝而过却又熟悉万分的树木、公路和房屋。他们清楚地知道,在房间里,在花园中,在路上,在这些挥洒自己活力与热情的地方,其他人也正在生活和工作着,在漫步和梦想着。然而,过去的生活似乎一直存在,它隐身于林后墙旁,只需人们去发现!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的经历消失殆尽,不希望它改变容颜换上另一副模样,不希望从未爱过那些离我而去的人们,不希望错过一曲美妙的音乐,只因它已消散于空中。不要只因未发现自己所寻找的到底是什么,抑或只因发现找到的是它的影子,就不相信它的存在——毕竟面包和蜂蜜掌握在上帝手中啊!如果我早在上帝之路上前行,本应已品尝到它们的美味了!不,我的确品尝到了,每当上帝赐我恩典、让我倾听之时,我就会感到无比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