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文化民粹主义的理论谱系审视
一、文化民粹主义及其文化观
二、平民性:威廉斯对文化概念的修正
三、民粹化取向:英国文化研究派的失误
四、两种文化民粹主义
五、我国文化民粹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章 民粹化策略:从大众崇拜到“大众”文化崇拜
一、“大众”的文化与大众文化
二、民粹化生产:媒介文化被塑造成“大众”自己的文化
三、民粹化消费:媒介文化被“大众”认同为自己的文化
四、娱乐化:一种民粹化媒介生产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我国媒介文化的民粹化倾向
一、媒介文化民粹化界说
二、媒介文化民粹化产生的背景
三、我国媒介文化民粹化的表征
四、我国媒介文化民粹化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四章 拜民主义倾向与反智性的媒介文化价值观
一、虚无、反智在当代中国传媒上的表现
二、反智性价值对媒介文化的渗透
三、仪式抵抗:民粹化背景下的青年亚文化反智实践
第五章 受众中心化与媒介文化的“快感”生产
一、“冒犯式的”与“生产的”:两种媒介文化的快感模式
二、“力比多”驱力下的媒介文化快感生产
三、冲击“规训”的受众快感强化一以相亲类节目为例
第六章 民粹化生产与媒介文化的浅化
一、民粹化倾向与媒介内容的浅化
二、民粹化倾向与审美泛化
三、民粹化倾向与媒介文化的全民狂欢
第七章 媒介文化民粹化与文化权力争夺
一、媒介与象征权力:研究史的描述
二、媒介与文化霸权
三、当下文化民粹化运作与媒介权力再分配
四、从“草根春晚”到“犀利哥事件”:文化权力争夺的尝试
第八章 民粹化倾向与媒介文化的价值异化
一、民粹化文化价值取向的特点
二、消费:全民文化实践与媒介价值异化
三三、媒介生产民粹化引发的道德危机
四、民粹化、犬儒主义与社会信仰危机
余论 民粹化思潮中当代媒介文化秩序的重构
一、信息方式、民粹化与文化秩序
二、人民性:文化秩序重建的出发点
三、重树“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观
四、“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回到文化的本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媒介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文化民粹主义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电视上出现了“选秀热”“相亲热”“游戏热”,在网络空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样式,各类媒介共同营造了一种文化狂欢的局面。这些改变着媒介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格局,媒介话语权的逐步瓦解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的冲击,导致价值观的缺乏,因此,应该重新对这些现象背后的文化民粹主义问题进行批判研究。文化民粹主义故意夸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鸿沟,用狂欢式的话语,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来表达极端的文化情绪,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心理根源。
陈伟球编著的《当代媒介文化民粹化倾向研究》对文化民粹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并针对文化民粹主义的理论谱系进行了批判与审视,分析我国媒介文化的种种文化民粹主义表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阐述了媒介文化的民粹化及其反智性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民粹化对媒介文化浅表化、低俗化的推动作用,剖析了在民粹化影响下媒介文化的生产过程。批判了民粹化造成的文化失序和价值异化现象以及犬儒主义下的社会信仰危机。呼吁重造“以人为本”的新的时代价值趋向。结合“犀利哥事件”和“草根春晚”等具体个案分析文化民粹主义权力争夺与民间渴望权力再分配现象,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认为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对媒介权力的争夺。
本文循着文化民粹主义的两条线索来进行讨论与分析。一是从传媒生产的角度看,媒介机构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百姓需求”“百姓喜欢”作为招牌,实际是将“人民至上”这一民粹主义口号作为挡箭牌,来制作“最大公约数”的文化产品,而“最大公约数”恰恰是“生理需求”层次上实现的,满足这个层次的需求自然就把满足好奇心、窥视欲、感官刺激等内容作为媒介文化的生产内容,造成低俗化;二是从受众接受角度看,受众的文化消费长期受主流文化控制,因此,他们有强烈的自我选择文化的欲望,这种反叛意识伴随着民粹主义的推动,愈来愈强烈,他们有主导文化的形式。要生产“自己的文化”。这两个方面的合流就产生了民粹化的倾向。
文化民粹主义是源于人类现代化过程中多元文化紧张关系,具有价值两面性的一种文化选择与表达。它一方面强调民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把民众的愿望、需要、情绪当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另一方面更基本的含义,则是极端的平民化倾向和极端的民主主义立场,即极端强调人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强调对大众情绪与意愿的绝对顺从,常常把平民化作为所有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合法性的最终和唯一的来源,对普通大众在特定情况下通常会出现的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共识也盲目顺从,突出了媒介文化中的宣泄功能、狂欢功能,实现的是快感生产和商业利润,其最根本的失误是对文化中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教化功能的放弃。 文化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平民化的“大众式狂欢”,事实证明,“拜民主义”的媒介生产,从经济角度讲是行之有效的,但从文化内涵建设角度讲,它在需求层次的底端求得了受众文化消费的“最大公约数”,其结果只能导致文化秩序的紊乱和文化内涵的低质循环。
陈伟球编著的《当代媒介文化民粹化倾向研究》对文化民粹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并针对其理论谱系进行了批判与审视,分析我国媒介文化的种种文化民粹主义表征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阐述了其反智性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揭示民粹化对媒介文化浅化、低俗化的推动作用,剖析了在民粹化影响下媒介文化的生产过程,批判了民粹化造成的文化失序和价值异化现象以及犬儒主义下的社会信仰危机,呼吁重造“以人为本”的新的时代价值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