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海伦·凯勒所著、刘心武主编、朱波和张丽丽所合编、赵庆华翻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无障碍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书主要讲述了又盲又聋的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历程。她一生只有十九个月的光明与声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爱下,在亲朋好友的成全中,海伦?凯勒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哈佛大学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她始终致力于残疾人事业,四处募捐用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环境,并为他们创造受教育的机会。她曾周游世界各地,为残疾人加油鼓劲。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慈善家、演讲家、教育家。本书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设置了一个文前的导读方案,这个导读方案能让读者迅速了解本书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本书需要精读的重点章节,让读者能有的放矢地抓住重点章节,理解本书的主旨。同时,阅读本书,读者能通过章节中的夹批,文后的“赏读”栏目,更深刻地理解名著,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88年的生命历程,有87年在无光、无声、无晤的岁月中度过,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毅然接受挑战,勇敢面对困境,终于找到了人生中的光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由刘心武主编、朱波和张丽丽所合编、赵庆华翻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无障碍阅读)/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书是美国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成为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了她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所参与的慈善活动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第一章 童年记忆:失去光明和声音
在动手写我的生命历程时,我既紧张又有些担心。要撩开笼罩在我的童年之上的那层厚重的迷雾,我就有种迷信般的犹豫。
我知道,写自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我想写幼年时在脑海里留下的种种印象,但光阴飞逝,世事变迁,许多事实和我的想象常常交织在一起,描述儿时的经历难免就要依靠自己的想象了。有些往事鲜明而生动,有些却早已模糊不清了。而且,童年时的喜怒哀乐大半已经淡忘,我早年受过的教育中某些重要事件也因为一时的刺激而淡化了。现在,我只想简要地描述一些对我而言最有趣味和价值的情节,以免使读者觉得冗长乏味。(“最有趣味和价值”是本书内容的总方向,起到总领全书的作用。)
1880年6月27日,我出生在塔斯甘比亚镇——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地方。我的父系祖先原来一直生活在瑞士,后来移民到美国的马里兰州定居。有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我有一位祖先竟然是苏黎世最早的聋哑教育专家,他还写过一本关于聋哑人教育的专著。这真是一种巧合,谁料得到,他竟然会有一个像我这样又盲又聋又哑的后人呢?这不能不让我感慨,命运真是无法预知呀!
我的祖先来到塔斯甘比亚镇后,买了一块土地,整个家族就在这里定居了。据说,那时候由于地处偏僻,祖父每年都要特地从塔斯甘比亚镇骑马到七百六十英里外的费城,购置家里和农场所需的用品,如农具、肥料和种子等。每次祖父在往返费城的途中,总会写家书回来报平安,并描述沿途的风土人情。直到今天,大家仍很喜欢一再翻看祖父留下的书信,就像看历险小说一样,百读不厌。
我的祖母名叫凯勒,她的父亲亚历山大·穆尔曾做过拉斐特将军的幕僚。祖母的祖父亚历山大·斯托普伍德是弗吉尼亚殖民地早期的总督,祖母是罗伯特·E.李的第二个堂姐妹。
我的父亲亚瑟·H.凯勒,在南北战争时担任过南军上尉,母亲凯特·亚当斯比他小好多岁,是他的第二位妻子。母亲的祖父本杰明·亚当斯和祖母苏珊娜·古德林多年来一直住在马萨诸塞的纽伯里波特。我的外祖父查尔斯·亚当斯出生在纽伯里波特,后来迁到了阿肯色州的赫纳勒。南北战争爆发时,他为南军效力,后来被擢升为准将。他娶了露西·海伦·埃弗雷特为妻,露西和埃德华·埃弗雷特以及埃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博士同属于埃弗雷特家族。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一家人搬到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
在我生病变成聋哑人之前,我们一直住在一处很小的房子里。这座房子会被葡萄藤、蔷薇和金银花完全遮盖起来,这里是蜂鸟和蜜蜂的乐园。这里是我童年时代的天堂。在我的老师到来之前,我常常沿着坚硬的方形黄杨木篱笆墙摸索前行,在嗅觉的指引下找到刚刚绽放的紫罗兰和百合花。有时我发过脾气后会来到这里,把炙热的脸庞埋在凉气沁人的树叶和草丛之中,会感觉心情舒畅些。置身于花园中是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我会摸索每一个地方,有时会摸到一株美丽的藤蔓,凭着它的叶子和花朵,我能辨别出这就是覆盖着那倒塌了的凉亭的藤蔓。这里有在地面匍匐前进的铁线莲和低垂的茉莉花,还有一种很少见的花,叫作蝴蝶百合。这种花因为它那容易掉落的花瓣很像蝴蝶的翅膀而得名,常散发着甜丝丝的香气。(P001-004)
序言
从博客到微博,从文字到图形,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已经呈现出碎片化和图形化的强烈趋势。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从纸质阅读逐渐转变向电子阅读,换言之,读“屏”时代在悄悄置换读“纸”时代。一方面,电子产品的流行貌似普及了阅读,在繁华城市的地铁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拿着电子产品聚精会神地阅读;但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的蜻蜓点水似的阅读除了牵动人们的嘴角和面部神经之外,却已经很难打动人的心灵,触及人的灵魂,它的娱乐性大大超过了审美性。所以,在貌似全民狂欢的阅读里,人们其实离阅读的实质已经渐行渐远……
在这个快速消费品盛行的时代,当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越来越远离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价值观的确立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阅读对人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历史,阅读的内容与方式决定了其价值观的内容与形成过程。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阅读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其成长的方向与速度。尤其对于正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如果仅仅注重考试分数的提升,心灵成长就会滞后,甚至营养价值稀缺或者内容不良的读物则会把他们引上人生的歧途。所以,面对当下浮躁的阅读与人生状态带来的人们价值观崩塌与信仰缺失的大环境,我们重新倡导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自称只读三十年前的作品,因为缺乏生命力的作品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人遗忘。那些在三十年后仍能看到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可取之处。如此看来,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已经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得到历代读者的认可,其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成长大有裨益。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为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阅读名著,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考虑文学价值与实际需要,精心选择书目
世界文学名著浩如烟海,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一阅读。为此,我们根据语文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以及各地区中、高考的考试大纲,再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精心选择书目,以满足学生考试的实用性需要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订整体阅读方案,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每一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阅读名著的读者体验和经验,特地为读者制订一整套的阅读方案,包括对作家生平、作品评价、名著情节、人物关系、重点章节、艺术特色和与作品相关的影视剧的介绍与推荐。这套阅读方案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而深刻地了解名著内容,并对名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精准注释与点评,扫除阅读障碍
为消除国家、文化和时代隔阂,我们根据每部作品的特质有所偏重地进行注释。注释的内容从总体上分为科学知识类,难解字词类,历史、文化、风俗类,地名、人名类等,这就为读者从客观阅读和主观感悟上扫除了阅读障碍,从而能让他们轻松地从名著中汲取营养。与此同时,这些注解和导读在设置上摒弃了功利性,以保证阅读的顺畅和完整,让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性和经典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设置相关栏目,帮助读者深入思考
每一部名著后面都设有“读后感”,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情节设置、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灵共鸣,获得阅读的满足感。而“读书与思考”栏目则设置了四到五道阅读思考题,并给出答案示例,可以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与思想等,加深对名著的印象,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备考方式。
五、组织专家团队,倾心打造经典书系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高校知名文学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从文学和教育的角度对本套丛书进行审定,致力于把本套丛书打造成中小学生新课标课外阅读读物的首选读本,让中小学生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的阅读方案的帮助下,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换言之,这是我们为学生和老师精心制订的一套阅读方案和教学方案。
总之,这是一套审美与实用完美融合的丛书。我们精心策划,只祈望读者于喧嚣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拾经典,深度阅读,在这套丛书里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建立起更富足的精神世界!当然,因本套丛书种类多,编辑工作繁复,可能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尽力把工作做得日臻完美。
2016年5月
我的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寒假的一天,翻开早已想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仰望着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海伦·凯勒,阅读一种伟大而又传奇的人生,感受着一种淡然而又豪迈的气息。
这是海伦·凯勒的一本自传,她以简单优美的文字,将自己不凡的一生娓娓道来。作者将苦难的人生讲述得如此平静、坦然,读者却读得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只有1岁多的时候,海伦便失去了视觉和听觉,5岁时又失去语言表达能力。从此,海伦.凯勒便生活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有一天,当她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什么也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时,她像被噩梦吓到一样,满心惊恐,悲伤极了。但是,只拥有过1 9个月的声音和光明的她,却可以清晰地记得——宽广的绿色家园、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草木、争奇斗艳的鲜花。这些都一点一滴铭刻在她的心上,永驻在她的心中。这对常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海伦却能在痛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尤其是在她的老师——莎莉文小姐到来之后。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从牙牙学语到成为一名著名的演说家,从学会充满灵性的“水”到步入哈佛大学的德克利夫学院,从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女孩到一名震撼世界的慈善家……我们想说:海伦·凯勒——人类永远的骄傲!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海伦要去看人,感受人类的光芒和慈爱;海伦要去博物馆,看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海伦要去城市,观赏城市的多彩风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真的不曾想过。但是我确信的是,现在拥有一双眼睛的我,三天看到的太少太少,这是为什么呢?我愕然。
合上书本,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表。是激动?感慨?悔恨?失落?幸福?好像都有。比起海伦,我们拥有的太多了,但我们又何曾好好珍惜呢?
此刻,语言变得苍白无力,只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油然而生,那是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