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合隼雄所著的《心理治疗之路》中虽讲述的是专业知识,却仍然具有“河合式”的亲切行文,因此问世以来,始终位列日本长销书榜单。受到村上春树、吉本芭芭拉等文化名家撰文推荐。
本书是日本心理学界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说,是日本心理治疗从业者的必读书,也是中国国内众多心理学必读书目榜单上的常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理治疗之路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日)河合隼雄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河合隼雄所著的《心理治疗之路》中虽讲述的是专业知识,却仍然具有“河合式”的亲切行文,因此问世以来,始终位列日本长销书榜单。受到村上春树、吉本芭芭拉等文化名家撰文推荐。 本书是日本心理学界里程碑式的作品,可以说,是日本心理治疗从业者的必读书,也是中国国内众多心理学必读书目榜单上的常客。 内容推荐 河合隼雄所著的《心理治疗之路》是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先生,以多年临床分析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上,写下的心理治疗概述性论著。全书分十一个专题,下又细分为各个小主题,紧扣心理治疗的过程,心理治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心理治疗针对的多样化现实这三条线索,并穿插各种事例,以“河合式”的亲切行文,对心理治疗及其针对的对象——人类心灵,做了系统深入的概括,逐步引领读者去发现认识心理治疗,认识人类心灵的的道路。 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 所谓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的目的 2.心理治疗模型 3.痊愈与治疗 4.治疗者的作用 第二章 心理治疗和现实 1.现实是什么? 2.意识的层状结构 3.幻想的重要性 4.现实的认识 第三章 心理治疗的科学性 1.科学的领悟 2.深层心理学的本质 3.因果律的效用和危害 4.人的“科学” 第四章 心理治疗和教育 1.如何思考教育 2.教育现场的问题 3.临床教育学的必要性 第五章 心理治疗和宗教 1.神话的智慧 2.宗教性 3.与宗教团体的关系 4.加入仪式 第六章 心理治疗中文化和社会的要因 1.个人与社会?文化 2.日本人的特性 3.自我和自性 4.实际问题 第七章 心理治疗中的技法 1.技法的意义 2.种种的技法 3.技法的选择 第八章 心理治疗的初期 1.鉴别的重要性 2.心理治疗的可能性 3.叙事的发生 4.当事人和家庭成员 第九章 心理治疗的诸问题 1.症状的变化 2.移情?反移情 3.解释和洞察 4.恶作剧精灵 5.无意识行为表现 第十章 心理治疗的终结 1.何谓终结 2.终结梦 3.终结和愈后指导 第十一章 心理治疗师的训练 1.心理治疗师的资格 2.督导(supervise) 3.案例研究的意义 4.心理治疗师的成长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主要采用心理接近的方法”中,特意加了“主要”这个词,是因为有时还需要调整环境,或是采用一些身体上的方法。在心理治疗中,与身体相关的方法也渐渐盛行,今后可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这时候的“身体”,并不是完全和“心”分离开的“身体”,这个“身体”对本人来说是一个“活着的身体”,是需要站在身心不可分的立场上考虑的身体。当然,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遇到纯粹因为身体原因产生问题的情况也是有的。这时候,心理治疗师如果是医生,就要认真地考虑是自己继续承担下去,还是转介给其他医生。如果心理治疗师不是医生,毫无疑问地应该把工作交给医生。 现在可能需要解释一下“尽最大可能地照顾到来访者的整体存在的状况”这句话。比如说,一个孩子不肯去上学,可能孩子的家长,包括孩子本人心底都很希望马上就能正常地去学校。但对于心理治疗师来说,就不能简单地把目标定在“尽快去上学”上,要尽可能地看到孩子整体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这样,或许会看到孩子背负着这个家庭几代传下来的沉重包袱,孩子本人包括其父母可能长期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比起为眼前孩子不愿上学焦虑,如何面对这一问题就变得更紧要了。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 说“尽最大可能地”好像没什么必要,特意加上这一段其实是想提醒大家,完全做到“照顾到来访者的整体存在的状况”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时常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次也许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这种状况在现实当中经常要求治疗者做出一些极其困难的决断,所以明确地认清现状是非常重要的。 要当事人能“发现性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就不存在一个所有人都可以拿来套用的共同的方法或是法则。每当碰到问题,都得启发当事人自己去发现。这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方寸,是可以在掌握一些通用法则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不同场合的需要去思考。譬如登山,如果那是座处女峰,你就不可能事先明确地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对气候、地形、队员的能力等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对一些绝对的禁忌也是心里有底的。只是,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方法保证你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断绝对正确,而且,这时候的所谓方法很可能是这样试试看、那样试试看,中途又根据状况改变原定方针等,这才能称为“发现”。 如果强调人的个性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似乎也可以用“创造性”这个词来描述。但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我还是觉得,一边思考着对人类整体的想法、理论,一边“发现性”地实施心理治疗,这样的表述更贴切一些。就像刚才说的登山,心理治疗面对的一个个个案,都可以说是在攀登处女峰,这一事实要明确地认识到。 有一次,给一个口吃的当事人做心理治疗,被问到“先生,你以前治好过口吃的人吗”。这个问题的言外之意就是:别搞这么多麻烦事儿了,你要是会治,赶快给治好不就行啦?或者怀疑:你到底有没有本事治好啊?那时候我回答他:L]吃的人我曾经面谈过几位,但我还是第一次跟有口吃的你见面。这样,当事人对心理治疗是一个“发现性的”过程及以后可能需要付出的辛苦就有了心理准备。 在“帮助当事人发现性地走自己人生的道路”这句话中,我也曾经犹豫是否写成“与当事人共同走人生的道路”。作为治疗者来说,后者的感觉可能更强烈一些。,尽管这样,就算有时为表现治疗者的心情而采用这种表述,但如果治疗者轻率地跟当事人同一化,或者产生这样的错觉,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考虑到这一点,最终还是定下来用了“帮助”这个词。 这里也可以用“自己实现的过程”来表达,但现在人们太轻率地说“自己实现”云云,特别是某些并不从事心理治疗的人或者只面谈过一些很轻症状的人,就能简单地把这个词说出口。所以,唯恐招来误解,还是割爱了。 因上述种种原因,用了相当模糊的表述说明了一下自己对心理治疗的思考。这种程度的模糊,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妥当的。考虑到人心的不可解性,留下一定程度的模糊还是必要的吧。 P4-P6 序言 本书讲的都是心理治疗的事,究竟以什么意图、站在什么立场上来说这些事,还是一开始就把它说明白比较好。 本书依据笔者多年来心理治疗的实际经验所写,但并不是在讲那些经验。笔者日常一边积累着心理治疗的经验,一边不停地思考着本质的问题:心理治疗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就聚焦在这一点上。在实际实施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笔者每一天不仅被一些比如说“这个人真的是想自杀吗”这样非常实际的问题缠绕着,同时又不得不对“心理治疗对人究竟有什么意义”、“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等这些本质问题产生疑惑。而且这些问题不允许你简简单单地就有了答案。 这里记录的是为了回答这些根本性的疑惑所做的努力。真的,这不过才是个开始,今后会怎么发展下去,谁也说不清楚。如果说,本书可以成为一个契机,引起读者去思考自己 的“心理治疗”观,那真是一件幸事。 1952年我从京都大学数学系毕业时,下决心一辈子做一个高中教师。在一门心思的工作中,时不时地有学生来找我讨教。那时,凭着门外汉的一腔热情和善心应对着学生心理上的纠葛。自己也知道这样是很危险的,而且对很多状况无能为力,所以总想着学一些“科学的”方法,能对孩子们有些帮助。 出于这种考虑,又回到京都大学的教育学部继续学习。在那里获得了富尔布莱特(Fulbright)奖学金1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之后到了瑞士的苏黎世荣格研究所接受专业训练,于1965年获得了荣格派分析家的资格。回国后,以“专家”的身份开始工作至今。 1.日美两国政府出资的教育交流项目,资助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的同时为日、美间的相互了解作贡献。由美国已故参议院议员J.W.Fulbright于1946年提议,经国会批准自1952年开始实施至今。 这里说的“专家”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在书中也有论述。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它很难单纯地从“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术”这个意义上来表现。心理治疗并不能被简单地描述为“我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应用到什么什么地方”,因此它的专门性也是需要用心吟味的。 对我来说,心理治疗的科学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本出身于理学部,对自然科学兴趣浓厚,年轻时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只有科学才是值得信赖的”,这就更加重了我对这个课题的执着。去实践一下心理治疗,有的时候确实让人惊讶:真的很有效!这种有效性,简单地就让不少人相信了心理治疗,认为心理治疗非常科学。但笔者无法满意。很多人都信誓旦旦地保证心理学的科学性,包括“实验心理学”在内。理学部出身的笔者还是无法从心底里完全认同这些。 因此,书中谈论了不少心理治疗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的问题。 心理治疗并不完全回避给正在苦恼的人提一些忠告、出一些主意,但这一点儿都不重要。可以说只要别人出些主意、给点忠告就能解决问题的人一般不会来接受什么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需要跟来治疗的人共同走过漫长的路程,长期地从事这项工作,不得不对所谓的“好转”、“治愈”产生了疑问。当然,不否认存在一些可以说是“好转”或是“治愈”的实例,但光说这个是不行的,有些人就是怎么都好不了。甚至,很多时候你都搞不清楚到底什么叫“好了”。这样一来,超越了“好转”、“治愈”这个层面,你不得不去考虑人最根本的“活着”这个问题。 思考作为一个人“活着”的过程,哲学、宗教、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也都会跟心理治疗发生关系。心理治疗如何跟这些领域发生关联,或者说如何把心理治疗作为一个跟这些领域不同的独立领域展示出来,我们会在正文中花些篇幅来讨论这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笔者平时站在什么立场上实施心理治疗,也就是说笔者以什么立场来写这本书,需要事先说明一下。如果把“心理治疗”当作自然科学来看,那么世界上存在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主张就很不可思议。在自然科学领域,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因学派不同而不同,就违背了自然科学这一根本。就这一点而论,笔者不认为心理治疗是所谓的“自然科学”。特意说“所谓的”,是指在论述心理治疗的科学性的同时,不得不提出一些以往对“科学”的看法中必须反省的问题。 心理治疗所实施的东西,斗胆地说一句,可以说是“人间科学”吧。心理治疗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人和人之间的主观发生关系是不可避免的。话虽这么说,疏于用某种方法把自己的存在对象化,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独善者。这时候,明确 自己依存的学派,可能使对象化这个过程更加方便一些。 有人主张,如果属于某一个学派、做什么都依靠着这个学派的理论,容易产生偏差,还不如不挑选任何学派,做事时尽可能不受任何拘束地选择正确的方法。这样的主张听上去好像很正统,可实际上看看抱着这种主张的人在做些什么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要么是极端地独善——这世上只有自己的是对的,要么什么都不承诺、绕着困难走。嘴上说着自己是非分明、公正无私,可自己的判断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未免对自己太过宽松、随便了。 选择一个学派,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适合自己。或者说它是一面合适的镜子,能够鉴定自己做出的判断,所以才选择了它。 我想说明的一点,就是笔者也是在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选择了荣格心理学派。至少到目前为止,C.G.荣格实施的自我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在我 把自己的心理治疗作为一个对象来论述时,荣格心理学从理论上来说是比较贴切的。所以,这不意味着荣格所说的都是“正确的”,或者我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荣格说的去做。 论述心理治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心理治疗的对象,人的心理是非常难以捉摸的,充满了逻辑上不能并存但又有其合理性的命题。关于心理治疗这样的二律背反性,已经有了很多论述。因此也可以说,对心理治疗下定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你随便说什么,都忍不住再想说说完全相反的一面。虽说这样,我们也不能总这么模棱两可的,写书呢,总得下个狠心说点儿什么吧。 后记 1992年3月末,我从京都大学退休。借此机会,回顾自己的心理治疗,作一个总结——也就是最初说的一个新的“开始”——写成了这本书。这也是我长年作为临床心理学讲座教授以及后来一段时间作为临床教育学讲座教授应尽的责任。 写完以后,才感觉到,心理治疗具有难于把握的特性,很多地方没有写透彻。这种感觉虽说比较强烈,但想想自己能力有限,也就只能这样了吧。在大学里,大家都知道60分及格,这个“毕业论文”也就算及格了吧。当然,这得靠读者来判断了。 写有关心理治疗的书,一不当心就会写些连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情,这是一个让人痛感“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职业。我很担心这本书是不是也写了太多难于做到的事情。经常有这样的人,自己当运动员的时候并没什么出色的表现,一旦成为一个解说员,马上嘴皮子利落得净说漂亮话。我可不想成为这样的人。虽说我还是一个现役的运动员而不是解说员,但一旦写书,还是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如果书中有什么像解说员一样的表达,还请大家多多宽容。 有关心理治疗,至今已写过很多论文。写过的内容再重复一遍总不太好,有些就省略了。还有一些从上下文的连贯出发不得不在此重录一遍。对此并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一点也请多多谅解。读者可根据需要参照笔者其他的著述,或者把没必要再看一遍的地方跳过去。 在正文中也多次提到,心理治疗师从当事人那里可以学到很多。这当然是不用说的,而且笔者还从当事人以外其他各方面的人士那里学到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是借此机会表达笔者发自内心的感谢。另外,本书中论述的内容,也有不少可在其他心理学相关著述中看到。对此。按照礼仪应该一一列举出来,这里只能仗着一个已经退休的老人的特权,请大家宽恕。失礼之处,还望谅解。 本书能够付梓,得到了岩波书店编辑部大冢信一先生的多方关照。想起来,1971年笔者最初由岩波书店出版的《情结》也承蒙大冢先生的关照。此后不久,笔者到京都大学奉职,二十年后,又由大冢先生经手出版了这本书。期间得到了很多帮助,一并再次表示由衷的谢意。 心理治疗,在我们国家还只不过处于一个开端。本书如能为今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的话,将是笔者无上的喜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