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启迪更多读者正视死亡,珍视当下。思考未必能给我们终极答案,但会让我们渐渐懂得如何以敬畏和感恩之心面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
请看由毕淑敏所著的《写下你的墓志铭(精)/四弦散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写下你的墓志铭(精)/四弦散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毕淑敏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启迪更多读者正视死亡,珍视当下。思考未必能给我们终极答案,但会让我们渐渐懂得如何以敬畏和感恩之心面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 请看由毕淑敏所著的《写下你的墓志铭(精)/四弦散谈》。 内容推荐 《写下你的墓志铭(精)/四弦散谈》系毕淑敏“四弦散谈”之死亡篇。曾为内科医生的毕淑敏,关于“死亡和生命”从未停止过思考。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启迪更多读者正视死亡,珍视当下。思考未必能给我们终极答案,但会让我们渐渐懂得如何以敬畏和感恩之心面对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 目录 21世纪,我们死在哪里? 悲悯生命 奶奶是没有翅膀的天使 人的精神从哪里来? 七条金鱼在呼吸 豆角鼓 脚比鞋贵重 幸福的镜片 机智地永别 自信第一课 旅行使我们谦虚 花圈 我对生命悲观,但不厌倦生活 为了能够紧紧地握住一双手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谁是家务劳动者? 带白蘑菇回家 你是否需要预知今生的苦难? 每天都去播种 我羡慕你 妈妈的饺子 养心的妙药 “非典”附送的风铃 无形容颜 最单纯的生活必需品 爱最怕什么? 让死亡回归家庭 谎言三叶草 路远不胜金 午夜的声音 挖掘心灵第一图 目标要趁早 艾滋之椅 摄影能否记录死亡? 太平门与非常口 致被强暴的女人 生命的借记卡 人生如带 逃避苦难 心中的死结 温暖的陵园 安然逝去 社会的底色和脊梁 生命之序 一个光滑的过程 节气是一种命令 延长中年 每天都冒一点险 坚持糊涂 面对不确定性的忍耐 比树更长久的 千头万绪是多少? 试读章节 我对生命悲观,但不厌倦生活 有人问我,对自己的才能有没有过怀疑或是绝望? 我是一个“泛才能论”者——即认为每个人都必有自己独特的才能,赞成李白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是这才能到底是什么,没人事先向我们交底,大家都蒙在鼓里,本人不一定清楚,家人朋友也未必明晰,全靠仔细寻找加上运气。有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有的人费时一世一生;还有的人干脆终身在暗中摸索,不得所终。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施展才能的领域,例如爱好音乐,爱好写作……都是比较传统的项目,热爱电脑,热爱基因工程……则是近若干年才开发出来的新领域。有时想,擅长操纵计算机的才能,以前必定也悄悄存在着,但世上没这物件时,具有此类本领潜质的人,只好委屈地干着别的行当。他若是去学画画,技巧不一定高,就痛苦万分,觉得自己不成才。比尔?盖茨先生若是生长在唐朝,整个就算瞎了一代英雄。所以,寻找才能是一项相当艰巨而重大的工程,切莫等闲视之。 人们通常把爱好当作才能,一般说来,两相符合的概率很高,但并不像克隆羊那样惟妙惟肖。爱好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很能迷惑人。一门心思凭它引路,也会害人不浅。有时你爱的恰好是你不具备的东西,就像病人热爱健康,矮个儿渴望长高一样。因为不具备,所以就更爱得痴迷,九死不悔。我判断人对自己的才能,产生深度的怀疑以至绝望,多半产生于这种“爱好不当”的漩涡之中。因此在大的怀疑和绝望之前,不妨先静下心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考察一下自己的才能,真正投影于何方。评估关头,最好先安稳地睡一觉,半夜时分醒来,万籁俱寂时,摒弃世俗和金钱的阴影,纯粹从人的天性出发,充满快乐地想一想。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充满快乐地去想呢?我以为,真正令才能充分发育的土壤,应该同时是我们分泌快乐的源泉。 遇上人生的低潮期,最好选择安静地等待。好好睡觉,像一只冬眠的熊。锻炼身体,坚信无论是承受更深的低潮或是迎接高潮,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一来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趁此时干完。 有人问我,对生活,你有没有产生过厌倦的情绪? 说心里话,我是一个从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态度的人,但对生活,基本上没产生过厌倦情绪。这好像是矛盾的两极,骨子里其实相通。也许因为青年时代,在对世界的感知还混混沌沌的时候,我就毫无准备地抵达了海拔米的藏北高原。猝不及防中,灵魂经历了大的恐惧,大的悲哀。平定之后,也就有了对一般厌倦的定力。面对穷凶极恶的高寒缺氧、无穷无尽的冰川雪岭,你无法抗拒人的渺弱和生命的孤单。你有种可能性会死,比如雪崩,比如坠崖,比如高原肺水肿,比如急性心力衰竭,比如战死疆场,比如车祸枪伤……但你却在苦难的夹缝当中,仍然完整地活着。而且,只要你不打算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得继续活下去。愁云惨淡畏畏缩缩是活,昂扬快乐兴致勃勃也是活。我盘算了一下,权衡利弊,觉得还是取后种活法比较适宜。不单是自我感觉稍愉快,而且让他人(起码是父母)也较为安宁。就像得过了水痘,对类似的疾病就有了抗体,从那以后,一般的颓丧就无法击倒我了。我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其实是如何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泥沙俱下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P- 序言 自序 写下你的墓志铭 那一年,我和朋友应邀到某大学演讲。关于题目,校方让我们自选,只要和青年的心理有关即可。朋友说,她想和学生们谈谈性与爱。我打趣说,既然你谈了性与爱,我就成龙配套,谈谈生与死吧。半开玩笑,不想大家听了都说“OK” ,就这样定了下来。 死是一个哲学命题,有人戏说,整个哲学体系,就是建立在死亡的白骨之上。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思索死亡,主要和个人惧怕死亡有关。在我四五岁时,一次突然看到路上有人抬着棺材在走,我问大人,这个盒子里装着什么?人家答道,装了一个死人。当时我无法理解死亡,只觉得棺材很小,一个人躺在里面,蜷起身子像个蚕蛹,肯定憋得受不了……于是小小的我,产生了对死亡的惊奇和混乱。 这种惊奇和混乱使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死亡很感兴趣。我个人有着数十年从医经历,在和平年代,医生是一个和死亡有着最亲密接触的职业。无数次陪伴他人经历死亡,我不能不对这种重大变故无动于衷。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十几岁就到了西藏,那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孤寂的旷野冰川,让我像个原始人似的,思索着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类看似渺茫的问题。 演讲一开始,我做了一个民意测验。我说大家对“死亡”这个题目是不是有兴趣,我心里没底。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这个题目之前,思索过死亡? 此语一出,全场寂静。然后,一只只臂膀举了起来,那一瞬,我诧异和讶然。我站在台上,可以纵观全局,我看到几乎一半以上的青年人举起了手。我明白了有很多人曾经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比我以前估计的比率要高很多。后来,我还让大家做了一个活动——书写自己的墓志铭。 那天在礼堂的讲台上,有一段时间,我这个主讲人几乎完全被遗忘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将所有的心震撼。 这些年轻的生命,因为思索死亡而带给了自己和更多人力量。 那次讲演,对我的教育很大。人们常常以为,死亡是老年人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误区。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在我们赞美生命的美丽、青春的活力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肯定了死亡的必然和老迈的合理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死亡,地球上早就被恐龙霸占着,连猴子都不知在哪里哭泣,更遑论人类的繁衍! 每个人,从我们一出生,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就开始了。当我写下这些字迹的时候,我就比刚才写下题目的时刻,距离自己的死亡更近了一点。面对着我们生命有一个大限存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无论是年老或年轻,都要直面它的苛求。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爱惜,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