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的脚步放慢
现今时代,很多人对生活采取的是“一切都要争分夺秒,一切都要做得越来越快”的态度,于是整个人生在匆忙的“追赶”中疲惫不堪。很多人的脚步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分秒不停地向前奔。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送孩子在英语班、数学班、才艺班……各种“班”中奔跑,许多年轻人也是不停地考各种“证”,生怕被他人超过。星云大师曾写下《慢的生活艺术》一文,他说:“其实,人生不能一味地求快,所谓“饭未煮熟,不能妄自一开;蛋未孵成,不能妄自一啄”,人间万事都有其平衡之道,‘慢慢来’是治速成之弊的重要法宝,而慢,也不一定代表低效。”在德国,人们倡导“慢生活”,那里的人家都低低地挂着盆花,整个街道像花海一般;在城市的街头和旅馆,几乎没有钟表,因为德国人认为,如果因为钟表的存在而使大家“争分夺秒”,那么,人就会活得“风风火火、气喘吁吁”。德国的很多公路旁边都设有路标,上面写的不是诸如“前方是事故多发区,请注意”之类的警示语,而是“时速30公里”和大大的“慢”字。在有的地区,如果行人在大街走得过快,比如步速达到半分钟50米以上时,警察就会拦住他,撕一张“超速罚单”。那里的人时时提醒走得过快的游客:在街头,请优雅地慢行!慢一些,把脚步放慢,让“着急的生活”“慢下来”,让为赚钱而奔忙的步伐慢下来,让孩子有多一点的玩乐时光,让家庭有多一点的团聚机会,让学生有多一些的睡眠时间,让上班族们有一些休息时间,让人们有平淡的、悠闲的生活态度,是对人生的重视,是对生命的关爱。“慢生活”绝对不是懒惰,不是拖延时间,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放松自己,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轻松和一张一弛的调剂,让人们在繁重的压力下找回心灵的平衡。
感恩生活,感激生命
生活中,人们会拼命地追求一些东西,而一旦得到了之后,又往往发现这种千方百计弄来的东西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还有一些人对于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平时很不在意,而一旦失去之后,又会感觉到是多么的珍贵,比如,健康、爱情,甚至我们的亲人。“一战”期间,美国著名飞行员贝克驾驶的飞机在太平洋中坠毁,他侥幸逃生,在救生筏上整整漂流了21天后,被一艘渔船救起。事后,有人问他:“从这件事中你学到了什么?”贝克说:“假如有水喝有东西吃,就应该感激生活。”现实中,许多人可能不会有贝克如此的遭遇。大家都很“幸福”,于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不知珍惜,不太在意,眼睛向前看,脚步向前冲,追求着金钱、权势、名车、豪宅、美女、珠宝……也许只有将他们放进大沙漠中,他们才会明白,拥有一杯水与一个面包,是多么的不容易。对生活充满感激,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做到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给了我们享受生命的过程,给了我们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的机会,给了我们一日有三餐,有衣服穿,有朋友带来的友情,……我们能够健康活着,实在应该感谢生活了!天使遇见一个人,他年轻、英俊、有才华,并且富有,他的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感觉过得不快乐。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那人对天使说:“你能够给我幸福吗?”天使犯难了,怎么才能给那人幸福呢?过了一会儿,天使有办法了。他把那人所拥有的都拿走:拿走他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瞬间,那个衣衫褴褛,流浪街头乞讨。半个月后,天使将那人已有的一切还给了那人。此后,天使发现,那人与妻子、孩子经常在一起,游戏、劳作,因为,他终于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感激生命,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生命将让你享受到她的美好,而不感激,也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将可能一无所有!好好享受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会懂得生活的真谛,而生活的真谛就是,付出得到回报,不埋怨会有意外惊喜。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无论生活顺利、不顺利,无论是幸运还是举步维艰,我们都应该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善待自己
每个人都会有些许不如意,都会遇到事业上的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困扰、经济上的窘迫、健康上的烦忧……这些对人们来说都是正常的生活常态。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些时候,不善待自己,不以开朗、自信、乐观的心境去面对的话,那就会导致悲观、消极的处理方式,也会导致心理疾病,使本来困难的现象更加困难。有位邮局送信人,从20岁那年开始,便每天往返50公里去送信。从邮局到送信的那条道路,开始时没有一枝半叶,有的只是尘土飞扬。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很多年呢。他一想到自己要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走过他的人生时,心中就觉得有些遗憾与茫然。有一天,当他送完信,身心疲惫地回家时,路上刚好经过一家花店。他眼前一亮,于是他走进花店,买了一些花的种子,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着这些种子撒在往来的路上。一个月,两个月……他坚持着散播花种子。没多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很多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各色的小花;春天开春天的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后来的日子里,这个人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瓣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脚踏车快乐地工作,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孤独的送信人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其间还充满了太多的曲折。但是,只要我们懂得善待自己,懂得享受人生、寻找乐趣、解脱自己,就会成为一个活得快乐、充实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会善待自己,还会善待他人、善待工作吗?某公司招聘一名女助理,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只剩下水平相当的两人。这时候,老板决定加试一道测试题来决定取舍。问题是:某天公司有紧急情况需要马上与客户沟通,但恰好在前一天,热恋七八年的男友突然提出与你分手,你的心情坏到了极点。此时此刻,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态去与客户打交道呢?甲说:“我会丢掉一切杂念,把公司的这件要紧事处理好。”而乙说:“我想请一天假,因为我的精神状态很差,我需要有时间来调整自己。”听完她们的答复后,老板当场就决定录用乙。并对困惑的甲说:“你的答案虽然很完美,但却不真实。因为人是感性的,情感方面的因素不可能不影响到工作情绪。相比之下,乙的答复是真心话。我们需要的正是有理性的、能够善待自己的员工。”人不能太苛求自己,更不能为了追求完美“不择手段”,人要时时刻刻善待自己,这样才能感受生命的内涵。
出好人生的每一张“牌”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年轻时,有一次和家人打扑克,那天,他手气不顺,抓的都是很糟糕的牌。于是他唠唠叨叨诅咒起手中拿到的糟糕“坏牌”。他的母亲静静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说:“你到底还打不打牌?上天给你的就是这样一副牌,你抱怨一点用处也没有,如果你不想放弃,就请出好你手中的牌。”母亲的话提醒了艾森豪威尔,从此以后,无论从军还是从政,他都会常常用“出好手中的牌”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失败和挫折,最终打出了漂亮的“人生牌局”。的确,“上天”有时很偏心,在“发牌”的时候,给一些人的是一副春风得意的“牌”,给另一些人的则是普普通通的“牌”,还会给一些人很差的“牌”。“牌”的好坏我们不能选择,但怎么“出牌”却完全由自己说了算。拥有好牌,但如果出不好,同样会输;而手中握有“一般”的牌,如果“出得好”,同样也会赢。所以,如果我们幸运地“拿到”了一副“好牌”,同样也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出牌”;如果我们“拿了”一手普普通通的“牌”,我们也要想方设法,争取打赢这牌局;当然,如果我们“摊上”了一副糟得不能再糟的“牌”,也要尽可能找出一两张精彩的牌,使结局变得相对好一些,如果再能“借势”,没准结局会令你惊喜呢?有一位历经沉浮的商人说:“人生就像‘打牌’,每个人都可能分到一手非接受不可的‘差牌’,靠‘牌好’打赢的人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而只有那些将‘差牌’打赢的人才值得我们学习。”周婷婷生下来48天的时候,双耳全聋。父母望着婷婷,做出“打牌”的决定,其父周弘开始了艰辛的教女历程。为了让婷婷说话,父亲抱着饼干桶,“不说不给吃”,一遍又一遍重复“饼干”,硬着心肠任她哭喊,整整40分钟后,婷婷终于吐出石破天惊的两个类似字音—“布单”。正常孩子能轻而易举地叫出“哥哥”的“哥”字,而婷婷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吐出这个音。父女俩就是这样努力地一张张“出牌”,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结局,超过了很多本来有着一手“好牌”的人。16岁的周婷婷就读辽宁师范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又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研究生。人生如“打牌”,既然“发牌权”不在你手里,那么,你能做的只有用你手里的“牌”打下去,并努力打好,除此之外,你没有任何选择!现实生活中,有些拿着“差牌”的人,不是在努力将“牌”打好,而是在抱怨自己为什么“命苦”,拿了这样“烂”的“牌”。还有的埋怨父母没有能力,还有的愤慨社会不公平,还有的憎恨老板不看重自己等。他们怨天尤人,就是没有想到怎样“打好”手中已经有的“牌”,比如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勤快做事、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等。人生“牌局”的游戏规则是,每个人都会被分到一副非接受不可的“牌”,无论这副“牌”好与不好,你都必须打下去,不允许“换牌”、“扔牌”,更没有逃跑的可能。所以,拿到“差牌”而又怨天尤人的人,终将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作者,是19世纪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这是一本讲述她如何改变自己悲惨命运的自传。这本书告诉人们:身有残疾,只要刻苦,一样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海伦的“牌”并不好,但她却打出了“优秀”的结果。人的许多条件在客观上是不能改变的,比如相貌、家庭、身高等,这些就好比手中拿到的“牌”。出身名门、玉树临风、智力超群,当然算是拿到了一手“好牌”,取胜的机会也大得多。但是,如果因此沾沾自喜而不思上进,即使有了“好牌”也会输掉“牌局”。而出身寒门、天生残疾、智力平平的人,如果能通过刻苦、认真、踏实、坚强这些因素将“牌”打好,也是肯定能够最终取胜的,而且更值得人们佩服与尊敬,自我发展的前景更光明。一手“差牌”却有绝好的赢局。弱者顺从命运,强者改变命运。在人生的漫漫路途上,我们要经常审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不管“好坏”,都要相信:最终的胜利,不在于“牌”,而在于自己!
P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