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妮聊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英)安妮·鲁尼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这是个怎样的世界

作为“初来乍到”的哲学研究者,若想在哲学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通过研究证明一些事情,其中就包括证明物质的存在。笛卡尔每次在尝试确立一种观点时,都受到自己著名论断“我思故我在”的影响。他对自己的存在确信无疑,因为他认为他能思考则说明他的存在。但是能思考还不能确定一个人的存在。后来的哲学家认为所有思考行为只能说明思考这种现象正在发生,而并不是笛卡尔认为的——思考能证明人的存在。

即使你能肯定自己的存在,你还能肯定别人的存在吗?也许这整个外部世界就是你所创造的,而身处这个世界之中的除了你周围所有的人还包括了你自己过往的经历(本书旨在引发你对此进行思考),除此之外你无法确定其他事物的真实存在。

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简单来说,认为现实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的哲学家就叫作唯物主义哲学家,而主张现实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哲学家则被称为唯心主义哲学家。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许多分支。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大多数人有着这样的普遍共识——现实就是日常生活中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到的东西。哲学家把上述的认识归为朴素唯物主义。亚里士多德是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他还坚信我们的感官可以带给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真切的体验。比较而言,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更加复杂。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实在的层次,第一种高级层次属于理念“形式”的范围,而这一形式由某些实在的事物、实体或某种理念构成。比如,什么是“骏马”、什么是“最完美的司法体制”或者什么是“最时尚的发型”,而所有的这些存在都是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们有限的人体感官而言,这样的形式王国我们是无法认知的。相反,我们更适宜存在于第二个层次的现实里,即一种相当低等的物质世界。其实还有许多关于形式的事例或示例,但所有这些事例当中的实体其实并不完美。例如,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马的马鬃都未必光滑,也未必有风驰电掣的速度;任何国家的司法系统都会出现腐败;另外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发型都不是最时尚的。然而只有这些感官形式的存在才是我们普遍能感知的。柏拉图通过“山洞寓言”(详见本书第12页)这则故事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不能像理解“感官王国”那样去理解“形式王国”。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采用相似的方法向我们说明那些我们能体验到的事物称为“现象”,而这些现象是指能看见、能触摸、能嗅闻以及能理解的事物;而事物本身被康德称为“实体”,实体不具备时间和空间的特征,所以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二选一之非现实  如果你不相信现实的存在,那么你还可以有其他选择:

“缸中之脑”的假说——你的大脑已经脱离了你的身体,被放进了一个缸里,这个缸里装有可供其存活下去的营养液。而这时大脑的一端又与一台计算机相连,于是这台计算机就向大脑源源不断地传输各种图片和视频信息,而这些被你接收的视觉信息就是你认为的真实存在。

“恶魔论”——你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一个恶魔的控制,包括你所认为的真实存在。

“庄周梦蝶”——梦时常会带给我们某种真实的感受,但我们又是如何确定我们不是生活在自己的梦境中呢?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梦中的他备感困惑:不知道究竟是自己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他?

《黑客帝国》般的世界——我们所有人或部分人居住在电脑虚拟的现实世界里。

“偶然论”——这是个被创造出不久的世界,也许上周四才被创造出来(这个理论被称作“上周四理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你的记忆仿佛在这个世界已被创造出来了很久。这个理论有点像“神创论”的减缩版。“神创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经历了几千年明显的地质演化而被创造了出来。

以上帝为鉴

担任基督教主教的英裔爱尔兰人——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经常被人误解为是回答“一棵树倒了会不会发出声音”的最佳人选。对于这个问题,他或许会说,不仅不存在声音,而且也不会有树。但是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否定树的存在。

贝克莱及之后的威廉姆·福斯特作为经验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认为人类的经验都来源于感官,也就是说——感知。无论是事物内部或外部情况还是事态的发展状况,这些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我们对其有感知,反之则不存在。他曾说过:“存在即被感知。”但贝克莱认为所有这些感知都要构建在某些事物之上。正如他所说,当我们睁开双眼,眼前出现的并不只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上帝创造了不同种类的感知。当上帝还在注视着一棵没人在注视的树时,那么这棵树对下一个观察它的人来说它还会待在原地。这就如同一场巧妙的把戏,需要众多的上帝。因为上帝代表着存在。

P11-16

后记

历时三个多月的时间,我终于阅读并翻译完了由英国女作家安妮·鲁尼撰写的这本《安妮聊哲学》。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所感所悟。总体来说,我对这本书的感触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翻译完这本书,我对笔译这个职业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其次,这本书带给我最深感触或者说能让我心灵为之震撼的是——东西方在文化与思维上的差异。

首先,我想与读者分享一下我个人对翻译这个职业的切身体会。在我看来,译者其实是搭建在原书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其实就是一个将源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的过程),译者除了要领会原书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与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各种观点产生共鸣之外,译者还扮演着一个“思想与观点传递者”的角色。换言之,与其将翻译工作者看作是一个“实现一国语言转化为另一国语言”的高精度文字处理系统,不如将其喻为一名“解读与转化西方思维并传播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使者。

在我进行翻译的第一个阶段(即全书的第一遍翻译),我发觉每每翻译完一章自己都会产生一种美名其妙的“饥饿感”,换句话说,在我每读完一章后,我总会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一种不知所云、似懂非懂的朦胧感。于是,我就在想这种朦胧感究竟由何而生呢?难道说西方人的文字与他们的饮食一样——在你阅读或用餐完毕,最后都会带给你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吗?我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检查与校对。在我逐字逐句把翻译过每一章的内容进行检查的时候,我突然悟出了其中的答案。这个答案其实就是我开头所讲的——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文化与思维上的差异。比如说,在我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我们对每道菜肴是否美味的判断标准会基于对菜品“色”“香”“味”这三方面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色香味俱全,那么这道菜才可能被称之为上品。然而“色”“香”“味”这三种感受无一不属于我们的感性认识,可见像我们东方人是更加注重饮食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强调的是一种“科学饮食”和“健康饮食”,他们会将理性渗透到自己的饮食文化当中,若非要让他们在“口味”和“营养”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的话,他们一般会选择后者。对理性和感性的不同偏爱应该属于东西方的一大文化差异。东西方人除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当然还有思维(方式)的差异。

将这本书通读之后,我发现整本书几乎很少出现概念性或定义类的语句,其实当你泛泛浏览完此书之后,你不难发现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以问题开篇。也就是说,作者想让她的每一位读者都能带着问题去阅读,或者说在某个问题的引导下,让读者有方向、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概念或定义其实就是标准答案的另一种形式。而作者对每一章的每一个问题都没有设立标准答案,这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培养读者独自思考的能力、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千种答案。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抛给作者安妮·鲁尼,我猜想她或许会这样回答:“标准答案就在你心中。”其实,有些时候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看待和思考问题的视角。

谈到“标准答案”这个话题,这触发了我对东西方教育模式的一点思考。我们的教育似乎倾向于向学生灌输一些常识性的概念、强调某个问题或现象的标准答案,而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而这种标准答案是怎样形成的这类问题我们却很少涉及。反观西方的教学模式,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太关注会有多少学生能知道答案,而他所在意的是学生会如何思考提出的问题。而且老师的真正用意也是想培养学生的独立式和发散式的思维能力。有关教育问题的这个事例也反映了东西方人在思维或认识上的差异,我们强调的是问题的标准答案、看重的是问题的最终结果——即学生的考试成绩。似乎也只有考试成绩能成为学生的最佳考核标准。而西方人的教育会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他们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式教学,将学习看作成一个过程,更关注的是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有效地吸收知识,或者说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一个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哲学,作为一门智慧的学科,它离不开人的发问与思考。如果专业哲学书籍中的语言过于晦涩和深奥,如果哲学教科书上的概念或理论让你感到乏味和无趣,或者说你喜欢思考、你还想通过思考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话,这时你不妨看看这本通俗化的哲学读物——《安妮聊哲学》,相信这本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参透那些曾经令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并让你从中体味到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最后,感谢赫绍民、庄立、司晓晨、耿博对本书翻译作出的贡献。

何放

目录

前言 哲学可用来做什么

第一部分 思想

 第1章 你知道人是如何思考的吗

 第2章 当一棵树倒落在森林中,它还存在吗

 第3章 对这个世界你知道些什么

 第4章 我们为什么要给事物分类

 第5章 吃蛋糕时,选择喝茶还是咖啡

 第6章 人的身体中有灵魂存在吗

 第7章 你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8章 为什么会发生不幸

 第9章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是真的吗

 第10章 你会因得到一个新手机而感到快乐吗

 第11章 你希望长生不老吗

 第12章 你会选择信仰宗教吗

 第13章 狗有灵魂吗

 第14章 你能言而由衷,言出必行吗

第二部分 行为

 第15章 你是如何做决定的

 第16章 我们当初应该烧死女巫吗

 第17章 “我不是故意的”这句话说了有用吗

 第18章 为了赢得爱情或战争,我们可以不择手段吗

 第19章 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

 第20章 是否存在更大的平等权

 第21章 我们应该劫富济贫吗

 第22章 人人无私的社会存在吗

 第23章 你惧怕人工智能吗

 第24章 我们正在被监视吗

 第25章 你会“无事生非”吗

 第26章 是否施比受更有福

 第27章 生存,还是毁灭

结语 哲学——一门没有终点的学科

译者后记

序言

哲学可用来做什么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一边享用葡萄酒或黑咖啡,一边探讨人生直到深夜的经历?现在你无

需因时间有限、精力不足而困惑了,有了这本《安妮聊哲学》,你就不必挑灯熬夜了,而且

它还能让大脑每天有规律地进行锻炼。

哲学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哲学只存在于象牙塔当中,对于现实世界无计可施。这种观点可谓大错特错。事实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的每个决定都与哲学密不可分。

哲学思维为我们建立了法律法规,不仅让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晦涩难懂的宗教教义,而且在以下诸多方面对我们都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诸如:如何惩戒罪犯?如何构建教育体系?如何布置监控摄像机?我们的食物当中是否存在转基因成分?我们应缴纳多少税额?甚至在关于如何对待在线色情视频,以及可否进行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都离不开“哲学”这门学科。对伦理学、政治学以及形而上的命题的探索和钻研精神不仅能让我们身心愉悦还能强化我们的大脑。同样,上述这种精神对于深化和发展我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某些固有观点也至关重要。

哲学能助你解决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还能促使你成为你坚信自己要成为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学习哲学后你就会成为电影明星或宇航员,它只是依据你的判断标准帮你认识到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在你生命中什么是需要优先考虑的。相比较而言,没有什么工作会比塑造自我品格更重要,也没有什么事会比改变自我更重要。所以,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实现自我改变。

许多问题都有答案吗

欲知晓两座山当中哪座更高,我们只需同时测量它们的海拔,比较之后就能得出结果。如果我们测量得够准确,那么答案无疑也会更加准确。而哲学不是简单的测量比较。比如,你认为世上有上帝存在,而我认为没有,那么我们请来了客观的第三方。在第三方面前我们分别论述了各自的理由,但是第三方无法判定谁对谁错。所以说对于某些问题,我们不可能给出让人们普遍认同的答案,比如堕胎这种涉及道德层面的问题,或是民主制度是不是最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

既然不存在一把像测量两座山海拔的标尺来比较人与人的思想,那我们又怎样验证我们的观点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有理有据的辩论,在两个或多个观点中甄选出哪个是最具说服力的,最具说服力的观点就是最接近真理的观点;或者我们也可以重述自己的观点以达到劝服别人的目的。以上第一种方法就叫“哲学”,第二种则叫“无效不妥协论”。

要有所获,首先你得敞开心扉接受哲学这门学科;其次,你要有学习哲学的热情,这样你才能改变或巩固你的一些观点。经过哲学的训练和熏陶,最后你或许会发现——原本坚持的观点在严密的推理和坚实的佐证下会变得更具说服力。

观点与真理的对抗

因为缺乏表面上的和客观决定性的证据,继而一些人更愿意将哲学命题视为是一种观点。相反找不到“标准答案”的问题并不是使其成为一种观点的理由。其实辨别什么是哲学命题并不难,哲学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阐述观点;(2)挖掘符合逻辑并能支持论点的合理论据;(3)驳斥反方论点以逐步趋向可能的最佳论点。但是在哲学领域,新的论据出现后原有的论点会被推翻。这种现象同样会出现在物理学领域,比如更合理的理论会替代早期的旧理论。在物理学领域,首选的理论就是一种更能适合所观察到的现象并确保我们能做出准确预测的理论。而在哲学领域,所谓“好的”观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前后论点一致,包容性强,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个世界存在真理吗

如果我们最终无法验证某个哲学观点的真实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哲学真理?这个问题众多哲学家曾多次讨论,而结果也许如你所料——大家莫衷一是。

上述问题并不局限于哲学范畴,它同样会出现在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其他领域。比如说,我们在物理学上的发现是否属于客观事实?或者说这些发现只是我们对这个世界一厢情愿的看法?然而这个世界是存在真理的,只不过我们还不能确定而已。

“杀人是罪恶的”

哲学与科学的相似之处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于真理。当我们提出“杀人是罪恶的”这个观点后,大脑也许很快会闪现出一些相反事例。例如,对于身患绝症设法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终结生命是罪恶的吗?但是以上只是一种特例,并不具有普遍价值。这样我们可以将之前的观点进一步修改为“杀害没有自杀意愿的人的行为是罪恶的”。但是我们大脑同样还会出现一些相反事例。比如战争?再比如司法死刑判决?当有人还在坚守“杀人是罪恶的”这个观点,并为此提出相应的论据时,其他人可能已将此观点完善为“在和平年代滥杀无辜是罪恶的”。其实,哲学就是一套通过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哲学希望我们构建一个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社会。如此一来,我们或许真能从中发现真理。可是谁知道呢?

内容推荐

如何惩戒罪犯?如何构建教育体系?如何布置监控摄像机?我们的食物当中是否存在转基因成分?我们应缴纳多少税额?“我不是故意的”这句话说了又有用吗?

甚至在关于如何对待有关在线色情视频,以及我们可否进行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问题上,我们都离不开“哲学”方面的思考。我们的每个决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哲学密不可分。让安妮·鲁尼著的这本《安妮聊哲学》带你走进哲学的世界,了解重要的哲学思想,培养哲学思维,领悟看似高深莫测的人生问题背后的哲学真相。

编辑推荐

你知道吗?人是如何思考的?人有自由意志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会选择信仰宗教吗?狗有灵魂吗?机器中有灵魂的存在吗?为什么坏事总会发生?我们应该劫富济贫吗?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完美的社会?当AlphaGo战胜李世石,我们该对人工智能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科幻小说、电影中的场景会成真吗?

安妮·鲁尼著的这本《安妮聊哲学》探讨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诸如我们作为人类如何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法。那些拯救你灵魂的灵感从何而来?不妨让我们跟随安妮的脚步,在对哲学的思索中感悟人生的厚重与生命的愉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