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钮锐评(中国金融在为谁服务)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钮文新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融资难、融资贵无法解决

(2016年6月23日)

不只是企业风险增加而银行不愿意贷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短期化。

国务院常务办公会花了三个多小时研究民间投资增速“跳水”问题,希望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导致民间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原因找到了吗?我看只找到了一部分,比如行政审批环节太多,阻碍市场效率,企业支付的“制度成本”过高,降低了收益预期。这当然是大问题,当然需要政府通过“自我革命”加以解决。但我认为,这不是新问题,审批环节过多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问题,而现在毕竟已经取消了许多环节,但为什么原来市场效率比现在还高?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去除油水之后,一些权力部门的懒政怠政”。过去,有些企业通过“打点”可以迅速通过一个个关口,而现在,没了“润滑剂”,“过关”自然放缓,效率自然低下。所以,解决审批环节过多的问题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一些政府权力部门“懒政怠政”问题。我认为,如果审批过程处于“审批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审批环节再少,市场效率也无法提高。

关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认为,这也是“老大难”问题,但现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我在“长三角”一带做过一些了解,许多民间企业不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是贵贱都得不到贷款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其地方分支机构主管对中小民营企业求贷的回答非常干脆:“别想了,没有。”“为什么?”“风险太大。”“过去他们找你贷款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说风险太大?而现在全变了?是他们的业务质量变差了?”对于我一连串的问题,分行领导也是一脸无奈,喃喃地说:“他们这些企业我们很了解,经营很不错,但贷款嘛……没有。为什么?你别多问了,我也说不清楚,总行那边有要求。”

其实我心里很明白。这些分行领导压力很大,不仅有总行的压力,还有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客户的压力。按理说,从总量看,中国货币供给非常充裕,那银行为什么不愿意给优良的民间中小企业贷款,那不是可以帮助它们多赚钱吗?事实远非这么简单。在我看来,对银行而言,流动性再充裕都无法变成贷款。为什么?因为钱虽多,但可贷资金却十分有限,大量的钱属于银行内部周转性的资金。说得更直白一些,商业银行是靠“存贷利差”吃饭的,但现在,银行存款方向的资金“数量少、期限短”,而贷款方向需求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大幅增加。

这必然带来两大问题:第一,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日趋严重,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第二,大量维系周转的资金不得不依赖短期拆借。注意,这正是我们过去一直在说的、中国金融短期化的典型特征。所以我认为,不只是企业风险增加而银行不愿意贷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短期化,使得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加大,因而无法满足企业贷款需求。而有限的可贷资金,只能通过收紧贷款条件,压低企业可贷数额,从而减低自身的经营风险。不是吗?国务院派出的调查组,他们所调查的企业当然是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而肯定不是“骗贷企业”。为什么这些企业也告贷无门?

所以,国务院如果不能解决“钱虽多,但可贷资金越来越少”的问题,那怎么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怎么可能解决企业告贷无门的问题?

为什么不去改变“钱多但没贷款”的问题?因为,中国金融的某些领域出现了金融资本主义的倾向。宏观金融部门不承认“中国金融短期化的结构性错误”,因为这牵涉纠正过去金融改革方向的问题,于是它们把责任推给金融机构,认为中国今天的金融风险都是金融机构内控缺失所致;金融机构很委屈,但又不敢反驳宏观金融部门,于是就把责任推给实业企业,认为企业这不行,那也不行,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所以不能给他们贷款。看到了吗?这就叫“金融强势”,自己怎么做都对,至高无上,而责任都在实体企业。

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民间资本怎会愿意追加在实业方向的投资?那不就是“受气的小媳妇”?怎么办?我们转业干金融,也去当“爷”!这不是事实吗?去看看过去五年,是不是民间投资大幅下滑的同时,金融投资高速增长?当然,现在金融投资也增长不上去了,原因是金融风险越来越高,大量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被洗劫一空。而且,只要资本进了金融圈儿,就再也出不来了,不可能再回到实体经济,因为在金融圈儿里赚到钱的人,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做实业?而没赚到钱的人预期还在,还希望赌一把;赔了钱的人,已经被套住了,想回实业也没钱了。

P15-18

书评(媒体评论)

我多年来,一直认同文新弟对中国经济的诸多分析判断,文新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是我思想的营养与启迪,期盼老弟有更多大作问世。

——姚景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

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钮文新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帮助投资者分析问题,而且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立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新闻评论员。

——邱晓华,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家统计局前局长

中国学者要讲实话,要有更多一点锐气,而不是人云亦云,希望钮文新带给经济学界更多的思考!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研究院,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国内外经济风云多变,中国应当怎么办?需要中国经济学人更多的独立思考,钮文新带着问题每天发表观点和评论,经常能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发,希望坚持!

——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我希望中国学人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文新评论带有独立思考的特点!

——向松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目录

第一章 资本市场“病”在哪里?

 中国患上“资本饥渴症”

 金融:竞争导致高成本

 高成本遏制中国

 融资难、融资贵无法解决

 政府投资不能变成“新常态”

 错配是金融风险的根源

 民间投资跳水的根本原因

 请让钱流入合规市场

 央行不能任由利率上行

 请压制货币市场利率

 投资者足以买下地球

 别让“热钱”打劫中国财政

 中长期贷款的背后

 资本外流不是好事

 中国投资取向为什么出错?

第二章 中国股市“跌”在哪里?

 你的钱很累!

 股市上“聪明的蠢货”

 可怕的“股市误读”

 毁股市误大事

 请股市投资回归本源

 股市应该怎样去看人民币贬值?

 汇率干扰货币政策不利股市

 降息对股市意味着什么?

 这样降息?很好!

 必须鼓励储蓄转化为投资

 供给侧改革需要股市支撑

 股市要准确理解货币松紧

 中国股市拒绝怎样的野蛮?

 股市“慢牛论”

 这里存在巨大的机会

 唯有中国股市存在上涨理由

第三章 金融行业“乱”在哪里?

 中国金融在为谁服务?

 中国式的“糊涂金融”

 中国金融远离实体经济

 不及格的分析师

 “人士”被大肆负面解读

 银行会没落吗?

 金融腐败是背叛之源

 再说汉奸逻辑

 金融岂能野蛮生长?

 中国金融不宜“自由化”

 必须治理“金融污染”

 债市风险:金融政策需要检讨

 杠杆为什么越去越高?

 整肃金融之乱

 互联网金融监管晚了

 国际金融市场乱象

第四章 金融改革“治”在哪里?

 中国金融为什么“脱实向虚”

 “货币金融”不要挤压“资本金融”

 黄奇帆治理“金融污染”

 中国适宜分业经营、混业监管

 中国金融业亟须供给侧结构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怎样的金融?

 要以“降成本”为突破口

 再说金融去产能

 货币政策“新提法”

 货币政策边际“假递减”

 坚决反对货币政策目标偏移

 “降准”背后是什么?

 切莫简单理解中国QE

 利率市场化不等于自由化

 股市风云突变的背后

 股市需要央行去除系统性风险

 无视“杀人机制”的监管——瞎掰

 中国金融监管已经“迟到了”

序言

新闻从业的路上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师长,在《学习》杂志社的时候,我的直接领导——总编辑于绍文(现任经理人传媒董事长)和记者处处长魏春江(后任《人民论坛》秘书长)应当就是。他们对我没有太多空洞的教导,却给足我发展空间。遗憾,那时我只是名摄影记者。在经济报道上也有两位恩师,他们都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始人,一位是已故老社长、老报人丁望,还有一位是我的部门主任杨大明(现任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我记得那是1992年,《中华工商时报》要开办“证券版”,但挑不出一个懂证券的主编,怎么办?丁望总编辑在编委上说,让杨大明的“市场部”去干这件事,因为他那个部门有个学数学的钮文新,让钮文新去干。

就在这样的安排下,我开始专业从事证券报道,开始越来越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因为干的时间越久,认知越深,越觉得证券市场与所有经济事务的相关性越强,正如我经常告诉我的同事,搞清利率、汇率、税率、市盈率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看懂股市。真该感谢<中华工商时报>给我们一群人创造了一个宽松、充满激情而又更加贴近市场的工作环境,你在那儿干得好,总能获得赞扬和激励,恐怕也正因如此,让后来的《中华工商时报>变成了中国第一批“市场化财经媒体”总编辑的摇篮。同时,《中华工商时报》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责任感、使命感贯穿我的新闻生涯——从记者到主任,从编委到总编辑。丁望老爷子的一句话今天依然是我的座右铭:真话不一定能说,所以可以不说,但我们绝不说假话。2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倒是觉得,没有不能说的真话,就看你基于怎样的初衷和依据怎样的原则去说。我认为,只要心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你所说的实话、真话就没什么“异味”,所有读者都能看出你用心良苦。

这不是说大话、说空话,也无所谓给谁“拍马屁”,而是我们这代新闻人身上特有的品性。无论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国际新闻,他们至少应当是为“社会正义服务”的工具。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新闻报道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各色利益的属性,那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我的原则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优先,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无论全球经济格局如何演变,国家间利益争夺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只会日趋剧烈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美元霸权延续、全球金融食利者阶层不断加厚的过程中,以实业为本的国家,其经济利益必然受到严重挤压。这也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

谈谈“老钮锐评”这套丛书吧。说实话,这是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蔡虹女士抬爱的结果。2016年9月蔡虹找到我,希望知识产权出版社能够为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这真是让我大喜过望,是很意外的惊喜。但我也很惶恐,一来时间有限,我除了提供原稿,实在没有很多的时间投入:二来也担心我一个小学生是不是担得起人家出版社破费心思。但蔡虹很坚定,很快选题就获得批准,而且整个过程中,基本没用我操心,她们从我2007年到2017年年初——近十年的2000余篇文字评论当中遴选出了几百篇并分为四部分,作为我本人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献给各位读者。当全套丛书的目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惊呆了,抛开个人因素客观去看,甭说,还真挺吸引入的。我知道这项工作有多难,因为这件事我一直想做,但一直也没做成。所以,我特别要感谢蔡虹和她的团队,没有她们的努力,也不可能有这套丛书。

当然,这里也有我自己的努力。我来到CCTV证券资讯频道工作已经快10年了。作为频道的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财经评论员,每天都要面对观众。让我可以问心无愧的是,10年间,包括到现在,每天夜里和早饭之后我都坚持阅读大量国内外新闻,进到办公室,要从当天的新闻中选择一条,撰写15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这个习惯几乎雷打不动,除非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我涉猎的新闻内容十分广泛,国际、国内、宏观、微观,股市、债市、外汇、楼市,等等,几乎涵盖所有经济热点和冷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可说的?为什么说了10年还算不乏新意?关键靠读书、学习、思考,更关键的是“沙盘推演”。

多年的数学训练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逢事拒绝人云亦云,而是依据当下的客观条件,并按照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重新进行推演。这个过程让我受益良多。因为,条件不同,结论不同,个性彰显自然而然。比如在通胀问题上,我一直不敢轻易使用“通货膨胀”一词,而只讲物价上涨。因为在我看来,物价上涨的诱因很多,尤其对于中国,货币超发往往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而是物价上涨不可控所导致的结果。比如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财政,如果货币供给不能满足房价上涨需要,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就无法充分实现;再比如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鉴于中国商品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所以国际市场价格必然传导到国内,并导致原材料价格高了,生产成本增加,这时央行必须满足输入性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需求增加,如果不能满足生产成本上升的货币需求,那企业生产就会停滞,国家经济增长将无法保障。

所以我提出: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只能在国家市场封闭的条件下才成立,开放条件下则不一定成立。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而我们不能简单运用书本知识去得出简单的结论。所以,这些年我的评论经常异于主流经济学派的结论,“对”还是“不对”让公众去评说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关键点:经济学人需要提供更多一些视角,引导人们对经济事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不只是国家、民族或政府的需求,同时也是每位投资者个人必然存在的需求。

就说到这儿吧,希望这套丛书也能带给您更多的思索。

钮文新

2017年元月

内容推荐

《老钮锐评:中国金融在为谁服务》集结了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的精彩文章,阐述了目前中国金融业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对金融业改革的建议。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资本市场问题、中国股市问题、金融行业乱象、金融行业改革,全面评说了中国金融系统的现状,并提出了有益建议。

编辑推荐

《老钮锐评:中国金融在为谁服务》是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老钮)的博客精华集,探讨了中国的金融业、金融改革以及实体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归类整理成四个部分:资本市场“病”在哪里?中国股市“跌”在哪里?金融行业“乱”在哪里?金融改革“治”在哪里?全面反映了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