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投放继续发酵
(2012年9月19日)
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中国经济“百害而无一利”,而发达国家新一轮滥发货币之后的中国股市的表现,实际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准确表达。
印度的CPI涨幅在今年8月份超过了南非,达到10.3%,而且印度央行也承认:CPI水平已经超出自己的控制水平。尽管如此,9月17日,印度央行依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5个基点,降至4.5%的水平,投放基础货币约1700亿卢比。
无独有偶。在QE3和欧元区购债计划公布之后,日元大幅走高,最高达到77日元兑换1美元。所以,日本央行也放出消息,准备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公开名义就是压制日元升值。从近期日本的贸易数据看,今年二季度日本外贸已经呈现逆差。
我们说过这是一场“货币战争”。实际上,无论叫货币战还是叫汇率战,或称之为贸易战,说到底,都是一回事,都是利益争夺的不同表达。所以,当奥巴马向WTO起诉中国政府对汽车及汽车配件实施补贴之时,中国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奥巴马试图以此赢得选票,而更该看到这是国际利益的争夺,是发达国家制造全球通胀,并借以从各个角度打劫弱国的重要手段和战术步骤。
我们必须看到,对于中国而言,发达国家滥发货币,不仅造成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力不断减低的损失,同时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而阻止出口,从而削弱中国实体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必然导致中国制造业原材料、资源等成本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攀升,从而加剧中国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进一步压制中国内需。与此同时,各式各样的对华贸易壁垒,同样将达到挤压中国制造业规模,迫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跌的效果。
中国有学者仅仅把目光盯在通胀方面,以此便断定欧美滥发货币对他们没有好处。真是这样吗?不是。第一,欧美滥发货币可以有效地打劫弱势货币的中国。由于全球资源现货大多控制在欧美公司手里,贸易结算必须使用美元,而这些资源品的期货资源定价权掌握在华尔街手里。所以,当资源价格上涨的时候,欧美资源公司赚钱、金融财团赚钱,而只有中国这样的购买者付出了超常的资源代价。这实际就是“打劫”。
第二,欧美滥发货币使得本国公司多赚钱,实际就是本国经济恢复。同时,由于中国等外汇储备国担心外汇储备贬值,而在本币升值的前提下,势必加大进口。拿着贬值的货币去购买,这当然是吃亏。谁占便宜?滥发储备货币的国家。那买什么呢?现实是:各式各样的保护性条款,使得“你想买的他们不卖,他们能卖的你不想买”。这是世界的无奈,也是中国的无奈,因为他们的货币是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体系决定了这样的必然结果。 第三,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我们必须看清楚,美国及其跟随者都是美国全球性控制战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全球性控制战略的核心就是“比较优势”。所以,通过滥发货币削弱中国这样的对手,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这就是发达国家最大的利益诉求。
所以我们不断强调,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他们自己“九十九利只有一害”,而且这“一害”也不算事儿。
原因一,经济结构决定了发达国家在全球性通胀中受害最轻。滥发货币引发的全球性通胀一定是从成本端发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其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2%,相对于占比高达60%的中国,欧美经济对制造业成本的忍耐力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
原因二,发达国家日常生活所用的一般消费品,许多都要从中国进口,但鉴于人民币升值等不利于出口的因素,中国出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欧美可以通过在中国采购便宜货而压低本国物价。这其实正是过去欧美物价水平并未因自己滥发货币而大幅上涨的关键原因。
但对发展中国家就不一样了。印度、巴西的物价因成本上升而大涨,表面上看是食品价格,但背后实际是农业成本(化肥、电力)价格上涨,加上食品需求刚性,价格传导十分敏感。其实,中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所以我们说,发达国家滥发货币对中国经济“百害而无一利”,而发达国家新一轮滥发货币之后的中国股市的表现,实际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准确表达。
不错!现在,中国面对的国际问题纷纷扰扰,但我们必须看清所有国际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指向和实质:劫持中国经济,劫持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果。如果这时候我们不能主动应对这场货币战争,那将是对中国经济的严重伤害。印度、巴西为了保护国内经济,顶着两位数的CPI上涨投放货币,并借以对抗发达国家挑起的“制造业灾难”,那我们中国该怎么办?
P15-18
我多年来,一直认同文新弟对中国经济的诸多分析判断,文新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是我思想的营养与启迪,期盼老弟有更多大作问世。
——姚景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前总经济师
从国际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钮文新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在帮助投资者分析问题,而且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立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新闻评论员。
——邱晓华,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家统计局前局长
中国学者要讲实话,要有更多一点锐气,而不是人云亦云,希望钮文新带给经济学界更多的思考!
——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院研究院,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国内外经济风云多变,中国应当怎么办?需要中国经济学人更多的独立思考,钮文新带着问题每天发表观点和评论,经常能带给人们一些有益的启发,希望坚持!
——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我希望中国学人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文新评论带有独立思考的特点!
——向松怍,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新闻从业的路上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师长,在《学习》杂志社的时候,我的直接领导——总编辑于绍文(现任经理人传媒董事长)和记者处处长魏春江(后任《人民论坛》秘书长)应当就是。他们对我没有太多空洞的教导,却给足我发展空间。遗憾,那时我只是名摄影记者。在经济报道上也有两位恩师,他们都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创始人,一位是已故老社长、老报人丁望,还有一位是我的部门主任杨大明(现任财新传媒副总编辑)。我记得那是1992年,《中华工商时报》要开办“证券版”,但挑不出一个懂证券的主编,怎么办?丁望总编辑在编委上说,让杨大明的“市场部”去干这件事,因为他那个部门有个学数学的钮文新,让钮文新去干。
就在这样的安排下,我开始专业从事证券报道,开始越来越系统地学习经济学知识。因为干的时间越久,认知越深,越觉得证券市场与所有经济事务的相关性越强,正如我经常告诉我的同事,搞清利率、汇率、税率、市盈率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看懂股市。真该感谢<中华工商时报>给我们一群人创造了一个宽松、充满激情而又更加贴近市场的工作环境,你在那儿干得好,总能获得赞扬和激励,恐怕也正因如此,让后来的《中华工商时报>变成了中国第一批“市场化财经媒体”总编辑的摇篮。同时,《中华工商时报》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责任感、使命感贯穿我的新闻生涯——从记者到主任,从编委到总编辑。丁望老爷子的一句话今天依然是我的座右铭:真话不一定能说,所以可以不说,但我们绝不说假话。2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倒是觉得,没有不能说的真话,就看你基于怎样的初衷和依据怎样的原则去说。我认为,只要心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你所说的实话、真话就没什么“异味”,所有读者都能看出你用心良苦。
这不是说大话、说空话,也无所谓给谁“拍马屁”,而是我们这代新闻人身上特有的品性。无论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国际新闻,他们至少应当是为“社会正义服务”的工具。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经济新闻报道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各色利益的属性,那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我的原则就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优先,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无论全球经济格局如何演变,国家间利益争夺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只会日趋剧烈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美元霸权延续、全球金融食利者阶层不断加厚的过程中,以实业为本的国家,其经济利益必然受到严重挤压。这也是中国经济的真实写照。
谈谈“老钮锐评”这套丛书吧。说实话,这是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蔡虹女士抬爱的结果。2016年9月蔡虹找到我,希望知识产权出版社能够为我出版这样一套丛书,这真是让我大喜过望,是很意外的惊喜。但我也很惶恐,一来时间有限,我除了提供原稿,实在没有很多的时间投入:二来也担心我一个小学生是不是担得起人家出版社破费心思。但蔡虹很坚定,很快选题就获得批准,而且整个过程中,基本没用我操心,她们从我2007年到2017年年初——近十年的2000余篇文字评论当中遴选出了几百篇并分为四部分,作为我本人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献给各位读者。当全套丛书的目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惊呆了,抛开个人因素客观去看,甭说,还真挺吸引入的。我知道这项工作有多难,因为这件事我一直想做,但一直也没做成。所以,我特别要感谢蔡虹和她的团队,没有她们的努力,也不可能有这套丛书。
当然,这里也有我自己的努力。我来到CCTV证券资讯频道工作已经快10年了。作为频道的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财经评论员,每天都要面对观众。让我可以问心无愧的是,10年间,包括到现在,每天夜里和早饭之后我都坚持阅读大量国内外新闻,进到办公室,要从当天的新闻中选择一条,撰写15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这个习惯几乎雷打不动,除非因故离开工作岗位。我涉猎的新闻内容十分广泛,国际、国内、宏观、微观,股市、债市、外汇、楼市,等等,几乎涵盖所有经济热点和冷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可说的?为什么说了10年还算不乏新意?关键靠读书、学习、思考,更关键的是“沙盘推演”。
多年的数学训练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逢事拒绝人云亦云,而是依据当下的客观条件,并按照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重新进行推演。这个过程让我受益良多。因为,条件不同,结论不同,个性彰显自然而然。比如在通胀问题上,我一直不敢轻易使用“通货膨胀”一词,而只讲物价上涨。因为在我看来,物价上涨的诱因很多,尤其对于中国,货币超发往往不是物价上涨的原因,而是物价上涨不可控所导致的结果。比如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土地财政,如果货币供给不能满足房价上涨需要,那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就无法充分实现;再比如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鉴于中国商品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所以国际市场价格必然传导到国内,并导致原材料价格高了,生产成本增加,这时央行必须满足输入性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需求增加,如果不能满足生产成本上升的货币需求,那企业生产就会停滞,国家经济增长将无法保障。
所以我提出: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只能在国家市场封闭的条件下才成立,开放条件下则不一定成立。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而我们不能简单运用书本知识去得出简单的结论。所以,这些年我的评论经常异于主流经济学派的结论,“对”还是“不对”让公众去评说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关键点:经济学人需要提供更多一些视角,引导人们对经济事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不只是国家、民族或政府的需求,同时也是每位投资者个人必然存在的需求。
就说到这儿吧,希望这套丛书也能带给您更多的思索。
钮文新
2017年元月
《老钮锐评:人民币可以高调国际化》集结了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的精彩文章,针对国际货币战中强势货币的攻击和弱势货币的应对策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受到的挑战和经验教训,主要讨论了四方面问题:国际货币战怎么玩儿、人民币国际化是否做好准备、人民币要强还是弱、货币政策要紧还是松,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维护我国和人民利益的货币政策方向上的有益建议。
中国社会已全面进入“新常态”,目前处于新常态攻坚期,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面临失速风险,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性大幅下降,股市震荡,出口遇阻……几乎所有关心经济的人士都在思索:经济大变局,中国怎么办?从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著的《老钮锐评:人民币可以高调国际化》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